对每人56万港元没概念。
撇去经济账,选择香港,只是因为会保证你的四年青春是值得一过的,好好努力,不会有太多的自身之外的抱怨。
不像大陆,要用青春最好的时光接受他们的洗脑,然后在漫长的成年期再自己反洗脑,耗尽精力。梦想死去。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4 09:58 编辑

香港在大陆招生,真要是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策倾斜,我觉得那还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因为香港方面的招生在分数上并不是以户口为首要标准,它更注重的是高分+高能,显然,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生源是有优势的。(大陆这几年的自主招生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外省的、农村的学生机会相对较少,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毕竟稍稍抹去了单纯的地域歧视,在理论上人人平等。)
外省的考生高分不少,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是低能,而是限于教育资源、平台等,而没有发挥的机会,或者说还没被开掘。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倾斜是有道理的,毕竟城乡差别是结结实实地存在的。
但是北京在招生上倾向于本市学生,就有点无理取闹了。既然以分定终生,就没有必要把户口扯进来,引起人的激愤理所当然。
嗯,香港舍得出血,或许有着自己的考虑,自己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加大大陆招生的力度,对大陆的考生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哪怕是向北京倾斜,我等小民也能容忍~~,毕竟,这意味着另外一种制度的介入。
去不了欧美,就去香港也不错啊,这是双向共赢的事情。
着慌担心的应该是目前大陆的教育行政部门,这个烂体制。
我曾经有一度很担心大陆高校大面积瘫痪,带来深层的社会动荡。现在觉得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没什么不好,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
对于更多有野心的学生而言,香港吸引人的并不是奖学金。
优秀的高考生源+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比我们更懂得权利与责任、约束与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绝对是个好事情。
难道,事件的正常逻辑不就是该这个样子么?
可惜,很多优秀的苗子一上大学就废了,在目前的大陆。
嗯,我围观了那次争论。那次争论你们最终处于劣势,我认为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你说得毫无道理,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于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占了户籍的便宜、占了资源集中的便宜还卖乖的态度。
“但有一个事实是清华北大招收的本地学生的比列远低于交大复旦上海和其它省市名牌大学招收本地生的比列。一位网友在反驳我的跟帖中列举了他搜集的数据:2009年北大招收的北京籍学生占招生总数的13%(我说的是个位数),而复旦招收的沪籍考生则超过30%(我说的是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北大计划招生北京学生的比列不到10%,而补充招收的学生中北京考生占了绝大多数。”——————————————————
就算这个是个铁定的事实,北京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低于上海,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倾向本地就是有道理的。北京的资源是集全国人民之力,说得好听点,是因为那是政治文化中心,说得不好听,那就是强权掠夺。没有周围几个穷省市做支撑,北京早就玩完了。上海与北京的城市性质不同,其资源并不靠周围省市的支撑,相反,在整体发展上,上海对周边起的是带动作用。而至于上海的生源问题,据我一管之窥,其招生本地的比例也是逐年下降的。
北大的答复是很冠冕的,就像它答复“约谈”一样,问题是可信度、真实度。
生长环境当然是无法选择的,但问题是一个国家有责任改善他们的生长环境,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这跟命有什么关系?
你最后的问句实在毫无逻辑,关于西方国家是如何分配国民的受教育权的,在那个帖子里已经有网友回复过了,兹不赘述。
20# 老程
呵呵,你讲话的时候,很容易有身份错位。具体到个人,你当然没有沾到这个便宜,我所说的便宜也不是这种具体而微的便宜,而是说的一种群体意义上的优势(资源的和心理的)。你在大谈北京生源如何如何的时候,无不是利用了这种优势,也许你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要知道你在说一种总体状况的时候,是撇开了自身的、具体的情况的。所以,你不好用身边之事情来做反例的。如果要用反例的话,在外省中间,我能找到更多。
没有什么不平是莫名其妙的,不平恰恰是来源于招生制度的不公平,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如果涉及到具体的个体,呵呵,我心平气和得很。
吃这么多年的饭,当然明白不能简单地去抱怨这个制度,这个社会,在个体与社会与制度之间,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弹性空间,鼓励每一个个体去努力,无论成败荣辱,个体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对这种社会不公发言。
居于京城,对于北京的发展,你可能更有发言权,但不意味着正确。周边地区对北京的无条件支撑,与其说是过去式,不如说那是它今日成就的基础,不是已经过去了,而是已经被踩在脚下。
呵呵,你说狭隘就狭隘吧,以自己的所见来定义别人说话的心态,不考虑整个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病,而单单以自己身边的事例来为标杆,不顾及港大与北大清华办校体制的不同,更不考虑北京与美国这两个事物的本质性差异,而就简单比附,还有,先入为主地认为香港加大在北京的招生力度,会是“火上浇油”,引起外省的进一步嫉妒,这未必就不是狭隘吧?
建议你以后谈论此类问题时,首先加上一句“据我所知”“依我所见”,首先摆事实而后再讲道理,再大肆谈论北京招生如何如何,否则,我还真以为你在宏观性的指点江山呢。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6 23:33 编辑
27# 小梅
据我所知:北京市自建的很多一类本高校,如:北工大、首医大、首师大等都在招收外地学生。
依我所见: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招生过后,北京本地考生已无法满足上述学校的期许,因此,吸收外地高分考生是这些学 ...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7:39
呵呵,这是歪楼另起炉灶啦?这样的逻辑真是搞笑,没见过这样的因果逻辑的,这个坛子还是有很多人来光顾的,不要让人笑话才好。
你能采纳我的建议,很好,但是,最关键的,你对我的建议缺乏反思,没有回头去看你前面帖子里暴露出的问题,还有,我列举的你那些近乎无知的狭隘你也自动忽视的,这样可不大好~
好好想想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看待北京两大高校招生吧,也要搞清楚主贴到底在讲些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嘛
————————————————————————————————————————————————————————————————————————————————
怎么都开始证明自己是勤劳致富的了,不至于吧?没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难道有人说过一个普普通通的所谓北京人是靠沾便宜才生活至今的吗?呵呵,搞清楚帖子里是在什么层面上讲“便宜”这个词的,不要动不动就自我证明嘛。你以及你们的劳动再具有合法性,也不过是北京汪洋里的一小滴,远远不能代表、证明主贴以及我的每一跟帖里所讲的教育、招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之弊病!!!争论的问题不在同一高度嘛。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08 编辑

37# 老程
既然问我是不是党员,我就再盖一楼。
楼上老木匠师已经指出了如果孩子读书,为何会倾向于港大。你仅仅依靠北大清华在外省的招生情况就推断出港大的招生会引起外省人的义愤,真是小瞧了外省人的包容心态,小瞧了外省人对待港大与北京方面时所持的理性区分态度。我看你倒是武断得很,“依我所见”也真是一孔之见了。
关于北京的发展问题,你从来都不考虑跟帖的网友到底为什么都持几乎相近的态度,他们又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北京发展的?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仅仅把他们的观点武断地看成是“义愤”之果,那我要说,这北京还真不算什么,不值得义愤。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14 编辑

所以我告诉你,必须回头看看大家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北京发展的,而不是把别人的话动不动都视为老黄历。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24 编辑

所以我告诉你,必须回头看看大家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北京发展,来看待北大清华招生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把别人的观点都视为老黄历,外省人比你想象得要进步很多。这一点上,我倒觉得你保守了。
这个帖子下跟帖的,多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大学、中专、中学教师,老中青几代都有,看看别人都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香港招生的,对待香港的态度和对待北京方面的态度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期待?而不是上来就亮你的亲身体会,你的体会虽然真实,但和别人所讲的话相比,却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性质也俨然不同。
44# 老程
前辈客气。
我后面的几个跟帖,在说话的语气、态度、方式上多有问题,甚至犯有忌讳。多有冒犯,还请海涵。
祝美国之旅平安、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