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关于张鸣一文,忍不住说上两句

忍不住要说几句

   指称或回避一个事实,批判或附和一种论调都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充斥着传统的纸面媒体、愈来愈老的网络空间,还有琐碎的日常生活。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问题即在其列。
   张鸣的《研究生教育已处于信用破产的边缘》一文,语言犀利依旧,剖析大胆依然。外表光心内里龌龊的研究生教育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可惜生命、生活不是衣袍想穿便穿,愿脱即脱。于是,就有了围城情结。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我的一个在读博士的研究生同学给我说“真想放弃不读了,这么好的青春年华却浪费在故纸堆里,一学期见不上导师几面,三年,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可是,不读行吗?她当初就是因为没找到合意的工作才去读书的。
这就谈到了读研究生的动机。张鸣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一样:混文凭,找到好工作。到了燕谈,更是有精妙的比喻。是的,真是有所创见、有所建树而又充满理想的学生真是太少了,不是猪又是什么呢?圈外的人,有幸没赶上或者逃脱了这种教育的人当然有理由这样称呼,而对那些“明知故犯”的当事人来说也不失一种无奈的自我嘲讽。我开头说了,指称或回避一个事实,批判或附和一种论调都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谈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鸣没有顺着这个理路下去,而是转到了高校体制的官僚化、数字化以及培养的方便面化,当然这与其题旨有关。而我想顺着前面的思路想下去。
   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做了些什么呢?打开每一个高校的就业网页,都不免看到有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会议召开,有讲座,可是再看内容呢,无非就是要大学生转变观念,肯吃苦,注意仪表,会展示自己等等。哦,明白了,反推之,原来就业难的问题是在于自己的守旧与笨拙。搞讲座的人从来不讲讲当今的社会风气是多么恶浊,跑关系,走后门,任人唯亲,也从来不去反思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在这四年里真正为学生做了什么。社会乃至国家呢?不过是同一调调的翻版。市场经济与官场经济相结合,不着手改变社会结构,不严厉打击不正之风,在这种情况下,仅是要大学生改变观念,就是让他们屈服于现实。听说心脏里有新鲜血液输送过来了,现在谈再就业过时了,要提倡创业,呵呵,俺在此打住。
这样,本科生选择读研甚至一读到底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立志清贫甘于做学问。既然这个畸形的社会看重高文凭高学历,既然通过三年清贫的学生生活,他们就业的希望、范围就会大一些,广一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在我看来,这种付出可比寄生虫们的所作所为光明正大的多。当然,你可以辩驳,这不过是甘愿做另一种奴才,抵抗,真正的姿态是抵抗!对的,是这样。
    我只是想说,当我们抨击这些怀着不良动机去读书的人时,不要忘了更要关注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那里,或许有着更值得让人担心的东西。只把目光盯在前者身上,或许不经意间是在为另一种不正当的权力帮言。

[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07-11-5 16:25 编辑 ]
谢谢各位老师回应。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有很多都在这条路上挣扎,是这种教育的受惠者但也是其牺牲品,内心常常是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