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7-1-25 11:46:00的发言:
太多了吧。

没问题啊。里面大多数是绘本。立刻就能看完的。

挑得质量很不错呢。

不过好象没看到王尔德童话,还可以补上阿林格伦全集、西顿动物故事、森林报、大盗贼、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等。7岁孩子的识字量可以看那些文字为主的书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 14:48:15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1-26 16:58:00的发言:
许多书已经不再适合七岁孩子看了,有些则良莠不齐。
父亲是爱女儿的,但不觉得他真的花了心思。反正是经典、大奖的就买回来,钱在所不惜。
但能够知道书的好,已经不容易了。只是时间该早一些,象那本母鸡箩丝适合三、四岁的孩子,而阁楼上的光,不知父亲现在能不能看下去。
爱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爱上书,也同样不容易。

《阁楼上的光》怎么啦?7岁到47岁的人都可以分享啊。它本来就是童书么。

以下是引用西凤酒在2007-1-30 0:41:00的发言:

哈哈,可怜的女儿,糊涂的爸咪。

这个女孩到了70岁的时候会发现,这堆书还有一半没看,再加上7岁以后他父亲买的书,她家里基本上就像个供销社的仓库了。

这样买书会吓着孩子的,书跟巧克力不一样。7岁的孩子,看那么多书干吗?

最要命的是,小孩的书不能太多,多了他就没兴趣看了。不过孩子也有开心的地方,他能跟同学去比:我的书比你多,你看看,我爸多有钱。

能让孩子开心也不容易,这老爸还是很不错的。

别开玩笑了,就这薄薄几本书,寒假结束前就能消化掉了。书是三上时的消耗品么。

我要去补《三个铜板的豆腐》了,小时候看了这篇文章,喜欢吃豆腐到如今呢。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2-1 18:57:00的发言:

    七岁孩子的识字量是多少?一年纪课本一类生字加上二类生字总共两百多个,可以看“阁楼上的光”吗?我看不如看谢尔的"失落的一角"了.

    当然,早就开始正式阅读的孩子识字量可能十倍都不止,只是幼儿的早期阅读涉及的是前识字,只所谓“前”,就不是以识字数量作为评价指标.须知,在七岁之前就已掌握足够阅读儿童文学的汉字,要么这个孩子天生对汉字敏感,要么就是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代价恐怕不只是一副眼镜这么低廉.

 强调这个父亲经常不在孩子身边,也让我们能够理解父亲为何会如此一气呵成.但作为一个对儿童阅读有研究的学者,可能首先要对儿童有足够的了解.更好的父亲,应是一个在孩子身边为他提供榜样和及时关怀的人,一次开这么多的书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父亲的遥远和陌生.

   

亲爱的,你有多久没和现在的正常城市儿童打交道了?

我曾到幼儿园中班去挑模特,我把名片交给孩子们,知道那上面他们唯一不认识的是哪个字吗?是“菂”字。

接受现实吧,孩子识字不是从课本开始的。当他们的视觉发育成熟,能看清产品包装、广告牌、路牌、挂历、报纸、电视等等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文字之旅就开始了。他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早就学到很多成人的交流方式了。拜托,请尊重一点孩子的智慧,不要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兽。

不管你喜不喜欢,看看04年9月20日前后的数据吧:上海一师附小在一年级74个新生中作了对识字的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学前识字量”在100字以内的占29.73%,500字以内的占43.24%,1000字以内的占20.27%,1000至2000字的占6.7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 21:33:26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采桦在2007-2-1 16:10:00的发言:
《三个铜板的豆腐》,呵呵,多么温馨的童年回忆!!推荐你看<时代广场的蟋蟀>。  《豆蔻镇的强盗》我已经看过了.

谢谢。不过,那些书,我基本上都有了。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我是80年代上少的版本,任溶溶+原版插图,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曲谱。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2-1 22:31:00的发言:

       当孩子视觉发育成熟时,他首先应是看清红的花,绿的草,妈妈的笑脸,为什么率先开始的会是与他心理特征不相符的语言文字之旅呢?当孩子与成人在一起,为什么一定是孩子学会成人的交流方式而不是成人去学孩子的呢?原因你其实已说了:能识字是智慧;能学习成人的交流方式也是智慧。
    所以,不管你是真的喜欢现实,还是不得已接受现实,都得把你的拜托还给你:请尊重一点孩子的智慧。这点尊重衡量一个成人有没有一点智慧,不过,这个判断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喽。

 

因为他们不是原始人,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而不是非洲部落之中。你无法割裂语言文字和“红的花,绿的草,妈妈的笑脸”。这些并不冲突啊。

至于为什么“是孩子学会成人的交流方式而不是成人去学孩子的”,我想,这就是所谓成长的内容之一吧。

我不知道你还保有多少小学一年纪的记忆,请仔细回忆一下,你和你的同学、父母、老师,你们所做的,所想的,所理解的的事物,你们的交流方式,你的苦恼和快乐……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2-1 21:54:00的发言:
        “不管喜欢不喜欢”,言下有不见得好的意思;但“接受现实吧”,是说不喜欢也要照办呀。亲爱的,你是何意呢?

因为我不知道这组识字数字中包含的快乐和痛苦有多少。

有些孩子可能象我一样比较幸运,拜汉语形声字所赐,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认完常用汉字,一年级的时候已经没有无法阅读的书了,尽管会把“文牍主义”念成“文板主义”,或者看不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看书对于这样的家伙只是全然的愉快。

肯定也有些孩子是在痛苦中,对着无聊的识字卡认识一大堆汉字的,恐怕少不了有皮肉之苦。

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有能力接受这样的一份书单。更别提《阁楼上的光》了,也许无法理解“倒过来的世界”或者“这座桥我只能带你走到一半”的深意,但并不妨碍他们从“真热,真热”“作业机,世界上最完美的机器。”之类的文字里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