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MM居然读了这么多余秋雨的文字,有点汗颜,余虽然名气大,俺是连一个豆腐块文字也没读过,《文化苦旅》之类的,俺就算在书店里也从来没翻过一下书皮。所以没资格评论,俺不翻他的书一个是这“余秋雨”这三字瞧着像煽情艺名,自然地联想到相关文字是“情深深雨朦朦”之类的肉麻东东,二则是因为我对当红小生一贯回避的臭毛病,别说余秋雨,就连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在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分别晋身流行泰斗,也害得俺冷冻他们好些年。黑格尔俺也对他莫名地恶感许多年不肯翻他的书,后来读了才发现蛮喜欢他的,估计那恶感也是来自早年他名字太红的缘故。俺读《围城》、海德格尔、福柯这些当红著作,基本都比它们走红时要滞后六七年以上。赶上趟的大概是顾准和王小波了,似乎也是在他们大热之前。


最后提下周先生批评的文字,我没兴趣去核对余的原文,也不知道具体是啥情况:

“在《文化苦旅•阳关雪》中,您提到自己曾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摸”,多么有力的动词!仅此一“摸”,就把国内泛泛散文家贬得不可以道里计了。但紧接着的一句话却使我愣是没敢懂,“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天呐,您真是在“人头济济”的场合“摸”向寒山寺的吗?您是在“摸”寺还是“摸”人呢?由于依据上下文语意我实在看不出您想在此玩一招“默声如雷”式的禅家智慧,我只能傻冒地想:也许您在体情状物的时候,眼前有时确会一片漆黑,以方便您写着写着就物我两忘起来。真是才子!


几年前我在普济寺随家人做法事功德时,因为是排在凌晨时分,所以是三四点这样起来赶场。岛上类似深山不比城市,雨夜缺少光亮,当时那几步路还是在寺内,有一段还真是摸着墙过去的。但当时到了大殿前着实吃了一惊,原以为现场会人员廖廖,没想到却真是人头攒动,挤满了等着入殿的人,当时还天降大雨,寺门口却是排着长龙。后来知道是殿门开后殿内空间有限,而排在前排就法事效果要好一些,所以很有点早几年上海挤公交车的味道。我们因为走了“后门”,被特意排在佛像前,还真有点被优待的感觉。
所以余秋雨要真是深夜摸进寺,还真没准是碰上了“人头济济”呢。

[ 本帖最后由 卓立 于 2008-6-12 08:56 编辑 ]
看来换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余应该是瞎说无疑了。呸,本来以为就是个文人型戏子,当芙蓉式小丑算了。刚看了那“含泪劝告”,竟然奸恶无耻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