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李大苗:《三重门》前的韩仁均

本帖最后由 德方 于 2012-3-25 23:15 编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24&id=8213026


《三重门》前的韩仁均

李大苗于  2012/3/25 20:12:4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三重门》,无论韩寒将“重”音作“chong”还是“zhong”,都改变不了它属于长篇小说的这个性质。小说,尽管可以做几多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短篇”、“中篇”和“长篇”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区分。应当说来,最易入手的是短篇,而最难把握的是长篇。比较起来,短篇的人物有限,场景相对有限,处置起来,并不需要太宽广的视角。长篇则不同,不消说众多的人物和场景的总括与细化,仅就场景控制,人物的保持与安排,递进的节奏与呼应,现场的幅面及纵深的透视,这都是短篇小说所不及的。

    比照起来,短篇小说,大致可比作静态图片,摄影师即可,长篇小说就堪作电影,必须有导演;或者,将短篇小说视为浮雕,长篇小说则至少是立体的群雕,其实,更恰当的比喻是高大建筑,首当其冲的是建筑师。所以,尽管以“小说”统称,但活计着实决然不同。两者之间,不仅在于表现技巧上的差异,还更在于创作理念上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两个门道不同,门槛更是不同。那些获奖的名家,应当说来,写作的能力都算是非凡了吧,可是执于长篇的,鲜有短篇同彩,功就短篇的更绝少长篇与扬。哪怕并不出众的作家,能短篇和长篇两栖,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会相互扰动而同损吧,当然也会与群界审读的标准不同有关。

    短篇在于细节的精湛,长篇在结构的摆布。前者奉反复回味为其宗,后者以欲知后事立其律。比照说来,前者可以一气呵成,再而精工文笔雕琢,后者,则在主体构架下守住故事的关联和保持人物个性的流畅。这样的表述,并非说每个长篇作者必有如此本事,而是说,的确与做短篇是决然不同的要求。同理,尽管我并未读过《三重门》,不能对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有什么判断,但出版界将这部小说付梓,就说明,它算得是长篇小说,而且算得是可以符合基本标准的长篇小说。我以为,专业的且公论的认可,总比随便某个人来得要客观。

    被指认“代笔”韩寒的是其父亲韩仁均。网上检索有关他本人的资料、介绍以及言词,是我目前所能认真之最。能够与韩仁均关联起来的只有“故事”和“故事会”这两个近乎同义的词语,除此之外,“小说”、“中篇小说”以至“长篇小说”这样的词语,均与韩仁均关联不到一起。与韩仁均名气相关的彰许,以《故事会》为最,其他可查的作品,莫不是“故事”类的奖项,最文学的也囿于“微型小说”。需要提及的是,韩仁均《寻常百姓家》这部被冠以“当代农民小说”的作品,未能查到其字数规模,暂且置疑不论。

    “故事”还是“小说”,尽管可以有不同区别,仅就网上对韩仁均常客的《故事会》设出的定议:“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至少算得是颇为濒于“文艺”了。若就我的感觉,与短篇“评书”大约没有什么间距。另一个感觉则是,入流“故事”,比如《故事会》,似乎没几个混迹于“小说”的,当然,反之亦然。这当然将是“微型小说”除外的判断。我还觉得,兴许有社会评判的差别,一者在于,人们话语的惯用型中,“故事”是“编”,“编故事”是也,“小说”是“写”,“写小说”即是,若作“编小说”或者“写故事”,颇若不伦之类;再者,写小说者,都统入“作家”,编故事者,成为作家,内中总让人觉得有些莞尔。

    总之,我猜测,小说有着故事不及之高和不荣之尊。所以,小说家,哪怕大家,都知道他们自己就是在编故事,可仍耻于比如“故事大师”这样的尊荣。当然,放肆些涉及个人,倘若韩仁均真地华东师大毕业,会否像封笔前那样混迹于“故事界”么?如果谁知道有类似案例,麻烦尽量告知,以补寡见之陋。简而言之,以《寻常百姓家》荣膺“1987年全国首次‘当代农民小说征文’入选奖”,这宗荣耀多少能证明,韩仁均认折在“农民”身份,已经心黯于大学生的“作家”光环。其实,长期坚持在中国的故事界,何尝不是韩仁均对自身能力的估价,除非谁能提供证据,证明韩仁均不屑“小说”,鄙夷“作家”。

    我从不怀疑,作为父亲,韩仁均对韩寒的影响,习惯上的、爱好上的,乃至期待上的。但如今,尚没有文词指说,韩寒曾乐于投稿给《故事会》之类“民间通俗”刊物,而是没有反复投递给听起来比较正经的文学刊物。即使是《少年文艺》,就其栏目设置和选文标准,也自诩是“强调文学性”。韩仁均当然有责任告诉少年韩寒,“故事”与“小说”的差别,于是,也就势必褒“小说”而贬“故事”。贬自己之所趣,当然也就贬自己之所能,当韩寒分明“故事”还是“小说”,并励志“作家”之时,父亲韩仁均还能有多么伟岸?未必可知,但尽可猜测,而且还要回归到青春期的场景下的逆反与自期中。

    无从判断韩仁均是否曾经写过长篇小说,考察清楚的难度,我相信,比韩仁均是否写过短篇小说不差。但无疑证明,韩仁均从未成功写就过达到发表水准的小说,也可以说,韩仁均从未有过符合相当一些读者趣味标准的小说,遑论从未搭建过长篇小说结构的成功经验。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好写,科幻与未来小说好写,现实为场景的写作为最难。道理很简单,说起来,就是“画鬼容易,画人难”,不能够亲历的,不可在场的,就不能从大小背景和实际情境的细节,乃至真实气象的对比中体验。小说,一般说来,作者亲身经历是最好入笔的,写自己不熟悉的,未曾体验过的,不仅很难得到身在其中的读者的认同,更无法唤起他们的共鸣与喜爱。

    韩仁均与韩寒的年龄相差二十五岁左右,代际之间的变化本来就会很大,而他们父子之间这个年差,恰逢中国历史变化最大的时代,而其中又以孩童与少年时代的比差为最。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差别是,韩仁均这一辈还是兄弟姐妹多多,韩寒呢,不仅自己就是独生,学校同学也是独生。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无论从哪里比照,感情的、思维的、生活的、价值观的、想象的、语言与形体表达的、企望的、爱好的,甚至青春期的叛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韩氏父子间的差度,甚至隔膜,可若两个世界。小说的结构重要,在于,结构是身材似的骨架,关乎于小说的整体性,而上述这些,则是小说的气质,是小说活灵灵的魅力之处,是小说的立意与价值所在。

    所以,写青春小说,还写最清纯那段时光的小说,对韩仁均那个年龄和知识与阅历背景来说,是最难的。装老容易,装嫩难,装下代人之嫩,当然更难。不是没有人装嫩,而且还能装得很嫩,雏嫩雏嫩地,比如人称“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但太稀少了,甚至比熊猫还珍稀。而且是一贯地,一如韩仁均一贯熟稔“故事”,娴熟于幼童的世界。就文学理论,小说程式,我相信郑渊洁不比韩仁均把握得少,但难得有人相信郑渊洁能杜撰一部倾城倾国的长篇小说。

    《三重门》中的掉书袋,似乎都与林雨翔有关。那么,把这类东西排除,其他的,也就是上面所言构成“气质”的,比如场景、氛围、口气、格调、情绪等等出自男孩子、女孩子,好学的、好美的,好动的、好静的、深沉的、显露的、招摇的或者畏缩的,林林总总这些实际发生或伴随在韩寒身边的人、事、物与情态,在没有说法指证前,我们只能认定,这不是韩仁均所熟悉,甚至明白知道的。将这样的人、事、物和情态,从真实且具体场景剥离下来,加以高度抽象化地拿捏整理,以待再植入小说中,并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地再现,显然,并非韩仁均力所直接能及的。

    这样的拿捏与整理,已经远远超过所谓“素材”等级,倘若就是韩寒提供,而并非韩仁均亲身采集,也即所谓的“体验生活”所得的话,那么,若比照绘画,其能力程度应达到画家专业水准的“素描”。哪怕就是在韩仁均引导下整理,也足以证明,韩寒高度观察能力和精确的抽象能力,当然还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这里的意思,并不确定韩寒真有这样的能力,而是若完成《三重门》这样的创作,哪怕韩仁均所为,倘若他没有在这样的孩子中间体验生活,那么,只能要求韩寒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只有存在这样的资源支持,才能使得小说去成人化、去老练化地给人扑面的青春气息。多说一句,拽,绝不是成人化,掉书袋也绝不是老练化的质地。

     这样,韩氏父子在《三重门》上的能力,可以说是等量相观。这是假定,韩仁均曾经尝试过小说,令自己气馁地写过长篇小说,所以他比韩寒有着“准经验”程度的熟悉;而韩寒,则比韩仁均有着实际且高度整合的“素描”资源。也就是说,倘若上说为真,最优的组合则是,结构由韩仁均负责,风格与气质由韩寒担当;最佳的做法则是,先由韩仁均做结构设计,余下的就交由韩寒完成;最恰的程式是,由韩仁均先做去错化,然后再由韩寒在“去错化”后矫回到青涩化。

    以常人心态度量,那么,在韩寒前程未定的时候,韩仁均怎么也不能只是“代”之以鱼,总还要为着孩子的未来而授之予渔,以便把“坑蒙拐骗”的危险事业继续下去。那么,尽管可能是以韩仁均为主导做结构设计,势必也诚邀韩寒参与,而不是一意孤行地自己承包到底。所以,从长计议的最好构架是,韩仁均是韩氏创作组的领导,韩寒做执笔。这与刘菊花的论文写作的构架极其相似,上有导师领导,然文作上并不署名,区别呢,韩寒背了不少书袋而掉来掉去地臭显摆,刘菊花呢,粘来多多他人心作,掖来掖去地不给世人明白。

    韩寒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不仅在于韩仁均的能力止步于“故事会”,更重要的是,正是韩寒的作用,《三重门》才没有写成“故事汇”,而是小说,是文学,哪怕是青春小说,甚至是少年文学,但却把让我无法评估优劣的字符画卷展给世人:情境和人物的素描是韩寒的,文字着色也是韩寒的,表现的意念也是韩寒的,而目前只能怀疑,是韩仁均这位二把刀做的构图。

    韩寒另一个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或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17岁这个青春符号。也就是说,倘若是成人的话,或者以韩仁均的名义,那么,《三重门》之恶烂,绝不可能受出版社待见而发表。这个可能性当然会有,甚至是决定性的。但并不能改变《三重门》创作过程林林总总的本身内中情节。当这部青春小说,一版再版乃至盗版地,销售量高达数以百万计的情形下,依然难以认定韩寒全然有负盛名,惶论欺诈?按照“口述史”的格式参考,韩仁均的身份最多应当算是“记录和整理”,且莫说“代笔”,哪怕“执笔”都有嫌对规则的冒犯。

    说起来,小说创作,借鉴他人的思路,甚至聆受他人的指教,以致请高手帮助自己改稿,都是常见的事情,毫不为奇。但若仅仅这样的作用,就要涉及署名,否则就是欺诈,实在寡见。当韩寒的同学证明说,他们就是《三重门》中的事件、人物和情节的本原素材时,并没有提及韩仁均在场,韩寒的决定性作用,无庸置疑地站立在那里。当人们认定,韩寒不应该知道那些他应该不知道的“掉书袋”,以资证韩仁均明明晃晃的知识身材,那么,那么多韩仁均不知的素材,鲜灵灵、活生生地,在《三重门》中让那些“素材”们照镜子般地嬉笑或开怀。只好再那么地说,比照这些“素材”,那些掉书袋,大约也就是葱姜蒜等级的佐料,对胃口嗜好,甚至遮掩不足的刺激而已。仿似粤潮谱系的清纯小说,忽然麻辣,颇惹人正经不快,逆指“代烹”,亦是而已。

    网查韩仁均的文作,除“故事”外,绝然不见随笔、散文、杂文啥啥的。这所给出的结论是,韩仁均只善“故事”,似乎他本人自觉别无他长,也就守于“藏拙”这个古训。韩仁均的这等能力,若为真,批发似地“代笔”,当然是匪夷所思。从未发表过小说的韩仁均,与从未写作过小说的韩寒,以长篇小说为标的,两个人与成功的距离,或者难度,相差无几。若以理论而言,文学评论家的理论修养与训练远高于文学作家,可又有几个能将评论与创作两栖起来,让自己的评论与小说齐飞,理论共创作一色呢?甚至,那些实务功力甚厚的编辑,也不是累年的经验和阅历就足以让他们创作小说的。

    这并不排除他本人不拙的可能,但他就是不愿出人头地,从大学退学开始,致力于“故事”,投身于民间通俗的伟大事业,然后把更壮丽的文学创作寄托给了儿子,哪怕他在韩寒出生前十四年里,对韩寒一无所知的青年时期,执着地等待着下一代的灿烂未来,坚决守望着享誉全国的“杰出”少年作家。当然,这仍不排除第一次亲密接触韩寒,忽然唤醒了韩仁均的人生理解,把自己默默不名的生命意义转投给了儿子吭响啼声。否则,真没法解释,为什么深谋远虑的韩仁均,那么漫长的时光里不把自己培养成作家,倒头来,处心积虑地把自己伪造成儿子来骄傲自己,让自己的一生心满意足。这个意思是说,只有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三重门》代笔才最应可能。

    本文不对《三重门》作文本性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的事情,至少应该由写过长篇小说的作家们议论,而且,内中会有太多仁仁智智的纠缠,根本无需得出舆论一律的说词。再者说,很多作家只能成就于一个题材,一部长篇之后就绝无音讯而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若有知识,断不需要他人代劳。信服于此,也就大致认可,作家的写作能力,往往是不可再证的。“灵感说”,最神秘的就是稍纵即逝,而且常常永不再来。
我很喜欢大苗的角度。
文如其人,根本没有纠缠于文本的必要。
本人也不看《三重门》,但喜欢看韩寒的博客。知道他得罪了一些方面。所以,打压者拿一些不靠谱的东西来搞臭韩寒时,取一个怎样的围观角度,很有意思。

燕谈的人形形色色,有什么“让燕谈情何以堪”的?
德方老师,给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您喜欢听老程唱歌,我也喜欢,其他人也喜欢。
老程好像说过,美声唱法除特殊情况基本不用麦,听就听原声,借韩寒的一句话,就是要“活儿好”(此活非彼活,呵呵)
假如有一 ...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3-26 12:21
我的态度是:对韩寒的文章,至今没有见到构陷者所提供的“铁证”。对待任何人,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我不会跟风说他作假……
我不讨论那些“文本”,那只是道具。我关心证据是否确凿,而不是目前显现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个多月了,都是在捕风捉影。构陷韩寒,而且必欲置之死地的原因,是我关心的。我不相信这是没有作案目的构陷。
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方舟子是为了钱而构陷韩寒,所以对方舟子的质疑是:他是习惯性构陷吗?或许,他真的为了什么而构陷,等待中。
15# 玻璃球
哈哈,比喻不当,德方她舅是李德伦大师,她是从小听着中央乐团的歌声和人艺演员的台词长大的,根本不会喜欢我的歌声。
老程 发表于 2012-3-26 20:30
问候老程。你怎么证明我“根本不会喜欢”你的歌声?有铁证吗?
和平里的那次见面,记得是瞿希贤给你钢琴伴奏,看你们那么熟悉,我就以为你是乐团的演员。
你的那个“救场”的视频看了,印象很好。当时就觉得你真该早点改行,不知道有什么故事耽误了你,以后写出来,给我们看看吧。

凡与艺术沾边的,自有一种气质。那是一般的人学不来的。
更何况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能把人拉在一样的水平上。
尊重每一个人,允许他们与别人不同。
燕谈这地方不大,打酱油者来去匆匆,但有铜板和周班坐镇,起码没人敢扯谈关于小说结构的话题。所以,你何曾看见过在施某人的“小说”帖子里,有铜板与周班去捧臭脚的痕迹?

如今,大苗在燕谈内尚未奢谈,却在 ...
test 发表于 2012-3-26 15:30
燕谈是个我所珍惜的平台。因为我看到的多是人们的互相尊重。很多帖子(包括跟贴),给我很多启发。
也许因孤陋寡闻,从我一到这里,就没有看到谁被算成是“扯淡”而不许发声,更没有看到谁的帖子被列入“捧臭脚”。喜欢看的,进去看看,没有兴趣的,就走开。
转来李大苗的文章,一是对他的意见我一直很尊重,二是他文章的角度我很赞同。你看不上的文章,就是“扯淡”?就不可以在燕谈“奢谈”?幸亏燕谈不是你立规矩。
那天在场的好像还有张媛,田小野和老鬼夫妇,一晃好几年了。当时觉得很自然,现在想想那是多大的荣幸。
不过,这和韩寒连不上,咱别把人家大苗的楼盖歪了。
老程 发表于 2012-3-26 21:18
人家举了你的例子,我到觉得很合适的。我知道,真正的艺术家尊重的是自己。
你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犯不上作假,因为那样自己就会看不起自己。只是,我不知道,如果有人硬说你假唱,你会是什么心态?
大苗这文章非常好!方舟子只分析《三重门》是不是韩寒写的,他咋不分析分析《三重门》是不是韩仁均写的呢?如果他肯分析,一定比以前分析韩寒时更有说服力,结论就是《三重门》不可能是韩仁均写的。
金秋 发表于 2012-3-26 11:36
所以,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被骗了的,我到觉得,好像他们很喜欢自己这个“被骗”的位置。
36# 德方
如果真有人说我假唱我真的会很高兴,只有成了一定气候的歌唱家才会被人指责为假唱。
回到韩寒是否有人代笔这个话题上,我较认同方舟子的质疑。作文是各级中学生的重点,一个写小说的连中学那种命题作文 ...
老程 发表于 2012-3-26 22:04
我自己的感觉,作文课真的很无所谓,尤其是中学时期。如果不是受益于小学时的老师,我现在也写不了什么。

应试教育,让学生们那么厌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居然现在成了评价韩寒的标尺。人家不肯合作到了退学的地步,还追着让人家进那个用小标尺做的小框框里,顺便还要把人家爸爸框进去。
方舟子举着那个小框框拼命的套,殊不知,小框框该套小人,反过来套套刘菊花才是合适的——问题是,韩寒不想进新华社——那个“主流教育”的“高级收益阶层”。
这楼彻底水了,都是德方老师惹的祸

看李德伦指挥,殷承宗演奏的黄河,有魂。再看朗朗的,啥也不说了。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3-26 22:09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喜欢韩寒的不羁。一个80后,被人安一个作假的名,用老程的话,不就是看人家做的好了吗。
韩寒的《三重门》,是给他的同龄人的。只要他的同龄人接受就可以了。现在对他的整治,不就是源于他不肯被“绿坝”围住吗?

记得那年大喇叭天天唱“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啊”……一哥们儿在旁边哂笑:什么钥匙啊?小偷的万能钥匙吧?
原来的韩寒就像我这哥们儿。不必有多深刻的表达,只要他讲的话能让人会心一笑,就很欣慰了:还有这样不上当的年轻人,把话说的这样简单明了。
后来,随他的年龄慢慢变化,文字也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尤其“韩三篇”,那是他给自己立的标准,一个计划提纲——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我认为韩寒的文章没有作假,所以坐看那些挑头构陷者的真面目慢慢揭开。
大苗的文章真正狠在:如果韩寒的老爸不可能是代笔,那么,几个月来,全身心考证的“韩学家”方舟子情何以堪。
显然,你将“扯谈”的语气看重了。我对大苗竟然如此彰显的,以违反小说结构的学术“共识”为发言姿态,去凯迪网站为韩寒的《三重门》捧臭脚,觉得不可思议。

我甚至敢于在燕谈打赌,铜板与周班是绝不 ...
test 发表于 2012-3-26 22:30
每个人说自己的话,没有站队的问题。
你喜欢怎么做怎么说,那是你自己的事。
别人做什么说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老方打人N年了,到现在找茬的人还只能去揪他妻子。这还不说明问题么?
irving 发表于 2012-3-26 23:05
因为方舟子自己是个美国的“三无人员”,所以对他的“假打”很难进行法律追究。但他忘了“因果报应”。
方舟子N年的科技“假打”,经历这次跨界“假打”,已经引发了对他近年“假打”的整体审视。

至于刘菊花,自己有名有姓,偏偏写文章时署名方舟子妻。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所有的发言,都先给反对者安个罪名。就好像因为过去自己坑害过“被假打”者的亲友同事,所以要抢先立于不败之地。
方舟子习惯性构陷他人N年,这或许也算作案痕迹吧。
被骗?燕谈这几个倒韩的,估计连一毛钱韩寒的书都没买过。他们被谁骗了?

是自以为正义的力量吧。现在这个世界谁能骗得了谁?连一家人都互相猜忌没有信任的。

大概是怕自己的儿女被骗吧。。。

一个畅销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3-26 23:30
当年,一朋友看了《三重门》,问我是不是要她的孩子学韩寒。
我说,一个孩子,脱离体制,以后的路很艰难。虽然我一直在体制外,但我不建议体制内的人轻易脱离体制,尤其是孩子。

我所说的“被骗”,就是些喜欢代表正义的,知道自己底气不足,所以要摇动这片尿布,以聚集人气。
为什么搞的这么累?因为拿不出“铁证”。
挺韩大V们大多识趣而退。号称"整个知识界加起来不及一个韩寒"的张鸣们都不吭气了。
没几个能象崔卫平那样会自省的,当年她捧韩高度也不低。
天涯凯迪的热门,是靠发动水军可以办到的?!笑话。这太高估老方, ...
irving 发表于 2012-3-26 23:16
这个帖子是凯迪为了屏蔽水军专门做的帖子: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4&id=8087466&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最新票数!你支持还是反对韩寒(注册壹年以上)
有些人还在质疑,金丹华怎么还会收着那个纸条,笑话,好朋友的东西收藏不正常么?谁没有几张以前同学送的纸条、明信片、贺卡什么的。

我小学到高中的成绩报告单,学生证,毕业证书,奖状,我还收藏着呢。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3-27 00:29
你还没有看明白大苗的文章吗?根本没必要说那些细节琐事。
如果没有韩爸作为代笔,在他们没有找出下一个代笔人时,他们对韩寒的“质疑”就是构陷。
本帖最后由 德方 于 2012-3-27 01:02 编辑

  大苗,你给方舟子出的难题,够他再忙几阵子的。
您这帖表明对一些基本事实不了解(如中国法律不但管得了方舟子,而且他的确吃过官司),所以无法讨论。
irving 发表于 2012-3-27 00:07
方舟子吃过官司,被强行从非他之名的账户下划出过4万元,但是,管不了方舟子的流氓行径——否则,肖的问题不会发展到那么极端。
方舟子提供给法院的自己是“涉外人员”的那纸证明,正证明了他有恃无恐的心态。
在你看是“作弊”。
在我看是“求贤若渴”。
韩寒不是“无故缺席”,才会“补考”。
   
这些证明,说明当年有这样的需求,就像超女海选,但这些不是韩寒有代笔的前提。
有些人,喜欢过虚假的生活,喜欢活在混乱的环境里。他们不在乎制造谎言,虽然宣称有洁癖,浑水摸鱼却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例如方舟子。
韩寒没有这样虚伪生存的心态,所以他会退学,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希望的是透明的社会环境,并且自己努力去做——不为高墙添砖。
呵呵,瞧瞧,为了歼灭一个韩寒,把他爹都捧成什么样了,一个长期盘踞在故事会的乡巴佬,至今只在大都市学校有过六天寝室生活,剩下就在传染病医院监禁的,可能从来没发表过小说,绝对没有出版过长篇小说的,将近三十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2-3-27 21:16
大苗,我发现他们的证据很过期的。在别的地方已经戳穿的,在这里还津津乐道。
没有了韩爸代笔的前提,当务之急该是尽快找个合格的代笔人。
大苗的苗体总是妙语横生,可惜,这次,是苗说八道了。原因一个,大苗居然没有读《三重门》而评论《三重门》。这不是苗说八道了。
菜农 发表于 2012-3-27 22:53
《三重门》的读者群是韩寒的同龄人,看几眼就知道。
韩爸的读者群与韩寒的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苗说八道”,绕开枝节直奔主题,也是好看的。
我比较有兴趣的是,倒掉一个包装灿烂韩寒后,方舟子们轰轰烈烈抬出一尊全能无敌的韩仁均,而且,不惜搭上自己的一切。雷锋乎?
李大苗 发表于 2012-3-27 23:12
已经有了这样的结论:韩寒不是神,方舟子不是人。
我想,再造一个轰轰烈烈的全能无敌的韩仁均,恐怕太困难了。

如果方舟子不惜搭上自己的一切去再造神,以他现在的能量,悬。
不厚道的说,他能保住自己的“光环”就不错了——等看“方舟塔”的倒掉。
记得年前,阳历年前而不是春节,我对几个稍小于韩寒的年轻人说,韩寒的意义在于”逆行“,而且还逆行得不错。他的知识和驾驭思维的能力,并不那么如何。

韩事风起之后,一个孩子问及,为什么那么多名人捧韩寒。我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2-3-27 23:20
同感!
这些年来,对这样的投机者,看的多了。一般说,就是这样。
我已经很收敛的说了。
本帖最后由 德方 于 2012-3-29 01:44 编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146352

[转帖]有理有据驳斥方舟子关于韩寒《求医》的所有质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serids=&action=
[转帖]方舟子认为韩寒代笔的核心证据均不成立
http://upfile1cdn.kdnet.net/UploadSmall/2012/02/27/2012227055545617251.jpg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3-28 00:15
热心网友跑去这位医生的微博主页一看,厉害——此人简介为: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原来方舟子先生还有主治医生,还是专家,首席的噢!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d=24&id=8218011

[原创]韩寒门大战可结案了:韩寒无造假;几点启示
松雨斋 于 2012-3-28 0:28:1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4&id=8205666&replyid=3874909&page=1&1=1#3874909

[灌水]民主斗士司马南,为D分忧圆舟子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24&id=8200051

[灌水]领导人盛赞方舟子在微博为党分忧
说别人"立场先行"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同时的标准照照自己的行为?你已经专横到对不同意方舟子"代笔观点"的人扣上韩粉的帽子了.面对"韩粉",你的老师气场比平时更足吧!!!
回忆起迅弟儿曾在某个帖子里称赞你的"理性", ...
竹南 发表于 2012-3-28 21:57
竹南,跟这样动不动就披块“燕谈网友”“童版”“周班”……的“虎皮”的,习惯性给人定位,却说别人“立场先行”的方舟子的骨灰粉,有讨论的可能吗?
他们根本看不懂也从不想看懂在他狭小心胸之外的东西。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与人为善,不知道什么叫思想的多元化,他们要的是一统天下。他们只会在逢迎或打压中给自己定位,所以他们必要把人分成等级。

如果不是看你这样认真的对待他们,我就看热闹了。存放一点资料,一是不想太委屈了误入此帖的其他朋友。二是看看他们的素质展示。在燕谈这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这样蛮横的,真是异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