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孟子回答咸丘蒙时说,这两句是诗,夸张的说法而已。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感谢两位梦老师解释,看完解释,我清晰一点了。

这么看来,中国古代土地产权不清,原则上所有权属于皇帝,但是,实际上皇帝分给了农民种地交税,不过,如何分给农民,似乎从春秋时候,有诸多法律,商鞅变法大概涉及了土地变法,但是不知道详情。

那么,改朝换代时,忽必烈打下宋朝,那么忽必烈占有天下土地,朱元璋把忽必烈打回去了,那么土地又全是朱家的了?

那么,清朝时,贾家收租,贾家的地是皇帝封官赐给的吧?然后贾家成了地主,民国时,皇家土地归全民了吧?那么,原来的地主如何处理?孙中山是否分过一次地?菜农 发表于 2014-7-17 11:31
题目太大,混为一谈,什么也闹不明白。什么是古代?照现在的说法,1840年前的四千年都是古代,而1919年之后的将近一百年才叫现代,古代那几千年有过各种各样的土地法。再说什么叫王土?王朝国家的土地?王室自己占的土地?所以孟子说那是诗,不要当真。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4-7-17 14:08 编辑

《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gǔ),忧我父母。
诗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qú)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那一节的意思是: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别繁重;孟子的解释显然是对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摘录)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

  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实际上,咸丘蒙和孟子都没想讨论土地问题,咸丘蒙是想为难孟子,让他就舜帝成了他父亲的君主这个特殊情况表态,到底君臣间的尊卑与父子间的尊卑何者为重,孟子否定了他的大前提,以避开就这具体问题表态。

那么今天实话实说了,舜父到底是不是舜的臣呢?应该是的,如同鲧和禹,但鲧的臣却不是舜的臣子,我的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中国的诗经时代,春秋时代仍是如此,法国一直到路易十四时代还是这样,鲁国的国君当然是周王朝的臣子,但鲁国的三桓----卿,只是鲁君的臣子,三桓各自的家臣只是卿们的臣子,不是鲁国的臣子当然更不是周王的臣子,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应该只是晋国的臣子,当周王收了贿赂,封这三家为自己的臣子,晋国也就灭了,这是严重违反礼的,所以诗经时代要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就是诗意的夸张,孟子没错。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中国是个王权不断扩张的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在诗经时代是夸张,在咸丘蒙举例的尧舜时代当然更不可能,但在后来却越来越接近事实了,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丈量统计全国土地人口,土地八百余万顷,人口6045万,统计黄册藏在玄武湖中的小岛上,每十年来一次,二百六十年未曾中断,到明亡时,那里面藏有两百多万卷黄册。

这些土地显然都要交税。那么是不是元亡了,这些土地因此就姓朱了呢?不能这么理解:朱元璋没有搞过土改,理论上这土地以前是哪个地主的,现在还是谁的,你给明政府交税就是了,但如果地主在战乱中离开过,土地被别人种了,那么土地归耕种的人,洪武元年朱元璋特地发诏书:各处地主,因为兵荒马乱抛下田土,已经被人耕种了的,产权归现在的耕种者所有。然后呢又下令将各地富户迁入南京,不许他们还乡,富民还乡者处以重刑,然后又搞了几次大的冤案,每次几万家,通过追赃,唆使穷人诬陷当地的地主藏有贪官的赃款,辗转牵连,将几乎所有的富户全部扫尽,达到土地平均分配,我看比土改还要可怕。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一块土地,国家收土地税,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十吧;地主收地租,经常是百分之五十,通常负责交税。
国家自己当地主,也是常有的。汉末大动荡,农民流离失所,大量土地抛荒,曹操搞的屯田,实际是将土地占了,招募劳动者,提供安全保障,也许有点类似军垦农场,恢复了生产,政府和军队也得到了粮食保障,屯田常常要收租税百分之五十甚至六十,以至后来的负责屯田的官员都发了大财。

儒生们津津乐道的周朝井田制,八家人家种九块地(九百亩),其中一块地(一百亩公地)的收成归政府,儒生们说那个收成有六个用处,抚恤、救灾等等,好像王室不靠这开销似的。其实还是等于收百分之十一的实物税,当然政府收了税,总要管一点救灾恤贫的。古人实在,他不是要收九百亩收成的百分之十一,而是要那块公地上的收成,规矩是公地收成不及另外那八块地,罚民,那八块地收成不及公地,罚吏,操心不操心啊?

每个王朝初建,恢复生产时,总给招募到的农民分配土地,隔几十年人口恢复了,新的土地就难分出来了,井田制也一样有这个问题,所以儒生再怎么津津乐道,它也不可能成为长久之计,读头读脑的后代君王想尝试的都失败了,王莽就搞过,没几年就放弃了,搞的时候得罪了被分掉土地的豪族,放弃的时候得罪了好不容易分到土地的农民,大家一起反对他,他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很多代之后,雍正也尝试搞过,还好是小规模的,几百倾土地,摸着石头过河,后来没弄得下去,试了个摊丁入亩,还不错的,就推广了。多其实想想就知道,这井田制,到没有足够闲置土地可分配给新的劳动者了,怎么办?周人自己都搞不下去,当时有个补充办法,叫余亩,每个男丁分二十五亩土地,不用交税,可再往后怎么办,所以到公元前六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管你公田私田,照百分之十比例纳税,一说是百分之二十,我原来以为不可能,但现在想这等于承认谁种的地归谁了,国家放弃了产权,也许农民还是高兴的,存疑吧。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