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数据要综合看,综合理解。这个问题很严重,但并不象温说的在变得更严重,至少程度并不象他那组数据表面显示那样。
不同的解读会把矛头指向不同的矛盾:从贫富差异上理解,大学收费,尤其是一些合资高价班的开办,肯定会加重这个问题,但说到底不过是一些成绩弱一点的城市考生另外加钱买了受教育的机会,是件两利的事。
假如矛头指向城乡两制的制度,数据也可以作另外的解读,各位有没有想过,录取的农村考生都是父母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照现制度,受完高等教育就成了城市人了,我们的制度是不断将优质基因从农村拔出,将淘汰下的留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城乡录取比例相同,一定是考试出问题了。比较城乡同样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生养的孩子的录取情况,数据才有说服力。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原帖由 卓立 于 2009-2-7 01:02 发表


邱版这句,无论此制度是对是错,都只是从统治者的实用主义出发的。但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哪怕我们先设定比如这样的观点“中国只要依靠城市的优质基因人口维持局面就足以运转了”是绝对正确的,也不能这么实行它。对于资源分配严重失调的中国社会,对于底层的农村人,让他们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人生,几乎是惟一的可行的途径。这条途径在九十年代上半期高校改革前还是在的,现在却处于(或可能处于)失效状态。

另外,通过城市扩大化来说明农村学生比例没下降也是转移了问题。因为提出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这个数字是否精确,而是这个比例体现出一个社会公平下降的现象,即处于社会底层的这一大群人失去了“科举”这条出路。而因为农村人口众多,这个现象就显得很重要。当然,由于存在农村城市化的问题,这种样本的对比必须加入这个因素,才更精确化,但于此同时如老木匠说的,城市富人与穷人的情况也更加剧了,大量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的情况可能使这个统计数字出现两种可能:1、城市人口扩大,所以其实农村学生比例并没有下降;2、提高的城市学生比例是集中在富人或中产阶层,结果实际上穷困人口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实际上下降得更多。
====================
我说的是:这个比例体现了社会不公平现象,但并没有如原文及你说的那样体现出社会公平下降的现象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哪怕我们先设定比如这样的观点“中国只要依靠城市的优质基因人口维持局面就足以运转了”是绝对正确的,
===============================
象这个就是抹黑了,你从哪儿看出我有这层意思?还有什么统治者的实用主义出发的什么什么,我反对的恰恰是统治者建立的城乡两制制度本身。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提高印第安人大学入学比例,对增加录取的这个印第安人有利,社会对整个印第安民族的印象也会加分;而假如我们提高的是农村子弟大学入学比例,对增加录取的这个农民子弟有利,如果他毕业留在城里,社会对整个农民的印象反而是减分。极端举例吧:如果现考试制度是将智商一百以上的农村子弟选走,进一步增加入取比例------将智商九十以上的农村子弟选走,我们对农民(剩下的农民)的评价就会更低,农民一词就更成了骂人的话。问题出在城乡两制制度本身。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旧科举制并没有这个问题:考上了,去当官,退休了,带着财富、文化、社会关系回到乡里,你不敢随便看低一个常熟乡下人----------他可能是翁相国的家人、近邻,或者孩子的同学,虽然这很俗,可所谓社会就是这样很俗的东西。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