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肯定是“我”的呀!但能不能“变现”或说“服务于社会”却不是“我”单方面就能决定的,我觉得这可能要由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结构乃至运行方式来决定,但不管怎么结构、运行,它必会朝向一个对“我”最可能有利的方向延伸(一般而言,不排除有很多的反其道而行之之士),也就是说,假设利他的方向更利于实现这个目的,那么,它就伸向利他的地域以实现自己,反之,如果自私更有利,它肯定就找不到还要利他的理由了三。
我觉得它是由一套或隐或现的交易规则决定的,对具体的个体来说,或许到底是“我”的还是“我们”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它究竟能给我本身带来什么?比如说,假设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告诉他,这个天资并不一定带来好处,不定带来的还是一串接一串的灾难,那么,他所能做的就是除了装傻还能是什么呢?对否?他还不如,首先,最坚决地把它归到“我们”的名下,其次,尽可能地把它用于适应某种交易规则,最后,也就在这样确保自身已经比较安全的前提下,花很小很小的精力来把这份天资好好的发挥一下,呵呵……那种情形下的“我的聪明是我们大家的”何其无奈呵?只是……只是……楼主提到的这种情形好像也让人不是个滋味,我也不晓得是咋的!呵呵
我来推理一下哈,当财富的垄断因差别原则被打破之后,那么,这个打破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包括教育投资方面的财富积累也是打破之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排除教育投资的财富导向,这个投资的动机,应该在积累更多的额外财富之外,那么,他们的投资是受什么动机牵引呢?按照人一般追求的类别来看,也就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类,财富追求受阻(按照起始的逻辑,也就是指财富上取得特权的追求受阻),那,就只能转向精神追求,且按照同等逻辑,这个追求应该是寻求精神特权的一种追求,那么,按照迄今为止的现代社会结构,教育投资,显然就是最现成最合算的精神追求所在,宗教投资的收益已经大打折扣,投向它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既然投资已经转向这里,那么,竞争激烈也就自然发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精神垄断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新发的“社会问题”?仍然按照逻辑一致原则,既然当初的财富在同等的条件下产生了那样的问题,那么,现在的精神也不可能幸免,那么,寻根究底,是什么样的元凶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呢?天资!天资是也!那么,解决的办法呢?解决的办法也该逻辑一致,再次引入差别原则,将它打破。
然后,接下来呢?人们将会追求什么呢?我想一哈都……
很纯粹的社群主义原则可能也有灾难哈?只是说这种灾难或许是在一派升腾祥和景象之中悄然孕育的,很难让人及时发现而已。
我觉得单纯的去说我的还是我们的,确实不太好说清问题,就是说,似乎应该存在一个这样的系统,人们可以彼此自由地交换什么,然后再有什么什么……黄MM在4楼的观点,我倒很赞成,但是到了15楼,我就觉得好像过于激情而稍稍淡化了前提的意思了,呵呵,我的意思是,牛顿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我想首先还是应该得益于存在一个初步成型的市场体系,他是在一个已经比较完善的市场分工体系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我有故意淡化道德色彩的意味哈?呵呵,但这样做,确实更利于逻辑上的严整和顺利推演。
说了很多废话,主要是想和主帖设定的基本逻辑和逻辑方式尽量统一,目的只是想让大家尽可能站在一个层面讨论,也就是帮楼主义务性的端一下茶倒一下水的意思(现场感受一下是我的也是我们的真义?呵呵 ),诸公不能有其他误解哈!继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