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1-12 23:06:00的发言:

的确令人感动。

接受敬礼者,未必都配得上这份大礼(如果我在车上,我也会像逍遥大姐那样备感惶恐),但在敬礼的少先队员内心,却可能长久培植出足以让他们终身获益的情感。这份感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不公,感恩本身,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情感。不仅有益,在我们的教育中还非常稀缺。

那要看这份感恩是出自什么背景和根基了,如果这份感恩是被教导出来、被利用谋取不义之财,小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想?人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天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对孩子而言,感恩教育当然重要,但是怎样教育更为重要,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曾经感恩的东西并不值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感恩应该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体认,说得酸一点,起码要有爱才行。小孩子们对陌生人的爱意以及小孩子们对每辆过往车辆表达出来的爱意,有多少爱的成分,又有多少是渴望糖果和铅笔或金钱的意思。这不知道算不算功利?泽雄大哥说希望小孩保持天真,保持天真的天性自然要离功利心远一些,当小孩发现这么做有利可图,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请问还算天真的感恩吗?

当地的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进步应该是大人的事情,将大人的责任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大人的失职。

而这种利用小孩的天真和外来游客的善良的行为,能叫做感恩教育吗?小孩天天想着通过“感恩”行动获得好处,只是礼仪的末节,而失去了礼仪教化的核心和精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泽雄大哥在另一个帖子里说“大人的贪欲,会改变孩子的价值观”,这件事里,小孩子们的礼仪和感恩是不是贪欲的结果,小孩子们的敬礼差不多是变相的乞讨,对小孩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泽雄大哥说的压岁钱,并不能证明如此“感恩”的正当性。大家都知道,话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其外延边界。与“感恩”这样超越物质的精神话语相对,功利性的追求在这个语境中是格格不入,甚至是刺耳的。同时,当地政府的无奈不能成为他们变相伤害下一代的理由。我想,即使没有小朋友们敬礼,当地的旅游业也会发展起来,而旅游观光者去那里旅游绝对不是为了看小朋友们对着汽车敬礼的“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因此将小朋友们的敬礼和发展地区旅游业联系起来非常不负责任(当然主贴看,导游很会煽情)。游客们的小恩小惠会给孩子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还有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试问,这样的感恩教育和促销手段哪里是礼,又从哪里能看到仪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主贴提供的信息主要从导游那里得来,能够体会到游人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而感恩,还是因为得到糖果而敬礼,对小孩子来说,哪样更有说服力?小孩的敬礼和感恩,是被灌输的结果,还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而且是集体性的行为,这里的孩子觉悟就那么整齐划一的高?小孩子再穷,也是和游客平等的人,敬礼是对长者、尊者的规范,而不是以钱财和交通工具为衡量标准的。老师当然应该教小孩感恩,但这种感恩方式让小孩学会势利眼、盲从,有什么好?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俺说句得罪逍遥姐姐的话,姐姐不要介意。这种表面的谦卑实在太廉价了,至于会不会成为今后童年美好的回忆因人而异,同样,游人们的感动也不会显得多么高贵,虽然在当时的情形中,每个人都是真诚的,但这样的真诚是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如果我的孩子被教育对过往车辆敬礼,我会毫不犹豫让他退学。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1-14 16:2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6-11-14 16:07:00的发言:

 主贴提供的信息主要从导游那里得来,能够体会到游人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而感恩,还是因为得到糖果而敬礼,对小孩子来说,哪样更有说服力?小孩的敬礼和感恩,是被灌输的结果,还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而且是集体性的行为,这里的孩子觉悟就那么整齐划一的高?小孩子再穷,也是和游客平等的人,敬礼是对长者、尊者的规范,而不是以钱财和交通工具为衡量标准的。老师当然应该教小孩感恩,但这种感恩方式让小孩学会势利眼、盲从,有什么好?

 

那些捐款建立了希望小学的游客值不值得尊敬?他们算不算尊者?他们是孩子们的恩人,怎么就不能让孩子们给这些恩人们敬个礼呢?孩子们给他们敬礼就不平等了?就势利就盲从了?

捐建了希望小学的游客是不是等于全部的游客?保不齐步行的游客也会捐款,该怎么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1-14 16:4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6-11-14 16:35:00的发言:

捐建了希望小学的游客是不是等于全部的游客?保不齐步行的游客也会捐款,该怎么办。

 

平平的意思是孩子们应该先问清楚哪些游客捐了款,那些游客没捐款?然后只给那些捐了款的游客敬礼?依我说这才是不折不扣的势利眼哩!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们的敬礼行为是有选择性的集体行为,选择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原因是这些人过去、现在或未来可能会捐钱而不论车上是什么人,只因为他们是乘车的人,同时将这种行为变成一种日用而不知的习惯,随时准备在车辆经过的时候真诚的感恩敬礼,这是表演还是礼仪。在小孩子的心里种下人分乘车人(恩人)和步行的人(如同我一样被施恩的人)这样的观念,不是势利眼?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