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是陪审团的成员,控方律师是贾斯汀霍夫曼演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事情是这样的,敲诈控方有两层意思,第一,迷惑蓝金,让他认为玛丽跟他一样,贪钱黑吃黑,容易上钩。第二,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他们有炫耀和考验控方律师的意思,同时也提醒控方,陪审团已经被收买。 98# 花间对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审美标杆——《白色星球》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4-4 01:53 编辑

如果没有法兰西,世界会变得多么乏味。
一、冰川上的国王
熊妈妈身躯庞大,她的宝宝那么一点点,我好担心熊妈妈一掌打坏小熊,是我多心啦,国王眼中满满的爱,摸着小熊的,轻轻柔柔的,温暖的音乐让人忘记这里是极寒的北极冰川。北极熊妈妈和她的宝宝在山洞中过了一百天,漫漫寒冬,王子们接受第一次考验。
春天来了,熊妈妈带熊宝宝走出山洞,解说词说这是熊宝宝们第二次生命的开始,黑夜终于过去,熊妈妈开始工作,小熊们在玩耍中学习生活。熊兄弟长大许多,其中一只好可爱,一直赖在妈妈身上,熊妈妈好脾气地拖着他,另一只小熊跟在妈妈身边,有爱的一家。这时,音乐调皮可爱,好像那只耍赖的小熊在撒娇。
北极其他动物开始活动,驯鹿准备集体迁徙,海狮、海豹、水母、章鱼、狐狸,冰川上的居民们忙忙碌碌,一年之计在于春嘛,他们忙着捕食、恋爱、生小孩、制造乌龙事件。没有经过人工雕饰的动物们,奇形怪状,丑八怪个个自信十足,有的憨头憨脑,有的美艳空灵,有的丑出个性。感谢自然造物,让地球如此丰饶多样。
夏天,冰川融化,海洋世界来了许多大型动物,没关系,北极圈有足够的食物供养他们。真实的独角兽、大鲸鱼,占据海域。熊妈妈日子有点难过了,冰川面积小了,她活动范围缩小,好在她经验丰富,没让宝宝饿肚子。冰川的动物有一套狩猎逃生法则,她们使劲跺冰川的样子,像跳踢踏舞,节奏明快,步点有条不紊,帅呆了。
秋天到了,熊宝宝要独立生活了,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一家人要各奔东西,两只小熊快乐地游戏,熊妈妈深情地望着孩子,要记住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温柔的女声环绕着熊妈妈一家,是呀,与其悲戚,不如尽情欢乐。国王就是不一样,天生就具有禅味,看得开,放得下。
冬天到了,冰川变小了,解说说气候变暖了,国王的领土越来越小,世纪末时,也许整个北极冰川都将融化。我的情绪跟忧虑的音乐共振,怎么办,没有冰川,海狮、海豹、水雀们怎么办,我们的国王怎么办?造物主恐怕永远想不到,他造出的人,有一天要毁掉他所创造的一切……
二、美与爱拨动心灵的琴弦
《帝企鹅日记》《鸟的迁徙》《深蓝》……法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严肃态度,倾注其中。人迹罕至的地方,自然条件往往极端恶劣,动物能忍受人所难忍的煎熬,繁衍生息,尽到物种繁衍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动物世界,而是关于爱与忍耐的故事。
法国人试图了解动物内心世界,虽然我们听不懂动物们的呼唤,不过我觉得片中音乐准确表达了四季轮回过程冰川世界的希望、焦虑、紧张、温馨、悲壮……法语解说充满感情,世界上还有比法国人更感性的民族吗?看起来他们大惊小怪,夸张矫作,那是因为法国艺术家天生神经更敏感,而他们的表达则明确强硬许多。如果是动物世界,对熊的介绍大概是“熊是北极圈食物链的最顶端”,片子里是这样说的:“她们是冰川的国王!”不容置疑的口气,大自然的国王从来不需要人类社会虚伪的仪式。
这部片子画面真美,百分之80以上的镜头都将成为经典。四季的月亮、妖异的极光、融化中的冰川、独角兽与鲸鱼狭路相逢、驯鹿长途迁徙,雪白冰雪做背景,一切都那么干净,水面清澈透亮,水底机关重重。导演的镜头一直没停,一定有很多好故事没来得及讲,一定有很多生物,我们暂时没看到。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作伪,艺术很难。带着真诚的心愿做事,一定会发现,法国艺术家对待自然态度认真严谨,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大地及生灵,这份爱通过有爱的镜头传递给观影者,观影者因这份爱感动。除了真诚,想象力与热情也是艺术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片子将冰川上的生物收编到北极熊名下,以四季为线索,介绍冰川上八杆子打不着的动物。
真诚、想象力、热情,是艺术家成功的必要条件。比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力,有充满爱的心灵,再加上从不妥协的美学标尺,就是依靠这些,法兰西斜刺里杀出来,走不同于好莱坞的电影路——天道酬勤,法国电影告诉人们,电影多元化是可以实现的。此时,冰川还在缩减,生物多样性如何实现?如果只允许与人生活有关的动物存在,这个星球将变成浅薄、无趣的令人生厌的地方。
幸好我们还有冰川,还有冰川上的国王,幸好我们还有令人尊敬的电影人。让这些幸好与美好,多非一会儿。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天助自助者——《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电影与书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5-8 18:41 编辑

这是哈立波特系列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多的一部,电影中,最鼓舞人心的桥段是:“伟大的韦斯莱兄弟飞向自由!”
一、粗暴干涉
乌姆里奇带着一脸假笑,从黑魔法教授到高级调查官,她越来越惹人厌。除了憎恨学生的管理员费尔奇,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不喜欢这个女人。乌姆里奇对教育毫无兴趣,对学生没有半点慈爱,对同事缺乏起码的尊敬。她只是魔法部虚张声势的官僚,她极力扩大所在机构的影响力,她的工作主要是禁锢学生与教师的身心自由,她的目的是将霍格沃茨变成魔法部下属学校。
  乌姆里奇任黑魔法防御术教师,这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而乌姆里奇只让学生学习理论,死记硬背。在她看来,只有乖乖听话,读魔法部规定的教科书,成为魔法部的顺民,才是好巫师。乌姆里奇颁布了许多禁令,检查学生的信件、禁止学生自由结社,禁止学生批评议论魔法部的禁令,已有社团活动必须经过乌姆里奇审核,禁止三人以上学生讨论或集会,跟所有专制者一样,她鼓励学生告密。她在学生中安排学生密探,用吐真剂药水调查嫌疑人,会商审查所有疑似违规的学生(会商对象参见中国某名校才出炉的会商八条)。乌姆里奇体罚学生的手段非常残忍:她让学生用魔法笔写:“我不再说谎!”,纸上留下血印,学生手臂上则因失血留下白色印迹。
  乌姆里奇获得审查教师的权力,她出现在所有教师的课堂上,对任课教师横加干涉,大加羞辱。她要将能力稍逊或不是正统巫师出身(魔法世界中有巫师、巨人、狼人、妖精、精灵等复杂分类)的教授赶出霍格沃茨。魔法部不允许异类出现,不能容忍质疑的声音。只要是他们认为不可控的状况,一律禁止。
  官僚们兹兹在念的不是魔法世界的安危,他们只关注自己能否保住官职,只要靠组织运转得过且过耗日子。魔法部部长福吉与乌姆里奇都是被官僚机构的权力彻底异化的人,他们不能容忍破坏现有“稳定繁荣”局面的人。霍格沃茨校长邓布利多不止一次警告福吉,让他早做准备,迎击蠢蠢欲动、破坏力极大的黑魔王。福吉宁做鸵鸟,不愿正视危机。为了维护形象,福吉等人利用喉舌《预言家日报》(专制统治都离不开舆论控制)污蔑邓布利多与哈利波特,否认伏地魔回来、魔法世界面临危机的事实。另一方面,报纸上一定不缺美化魔法部的官样文章。
  不敢正面对付邓布利多,乌姆里奇用了权力斗争中惯用手段,打击邓布利多的支持者,包括孩子。乌姆里奇用“钓鱼”手段诱使哈里犯罪(放出摄魂怪,袭击哈利波特和达力,哈利波特是未成年巫师,不能在校外使用魔法),听证会当日才通知哈里审判提前三小时(为的是让邓布利多错过听证会)。堂堂副部长,为了陷害政敌,使用下三滥手段而不被问责。摄魂怪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魔法部相关人员应该被调查,没有下文……魔法部的不作为已经成为惯性,福吉等人一次又一次选择性失明。
  一个未成年人为自保使用魔法的小事情,福吉等人却大张旗鼓开听证会,一切尽在不言中,哈里或许不懂,邓布利多心知肚明。邓布利多有魔法学校,有凤凰社(防御黑魔王的民间组织),他知道富吉等人的意图,他一直希望富吉能有所醒悟。然而,已经堕落为专制官僚的魔法部最害怕的,莫过于出现可以取而代之的组织。魔法部开始干涉霍格沃茨,当局与邓布利多的矛盾公开了。乌姆里奇利用哈利等人的“DA组织事件”赶走邓布利多,坐在校长座位上,她颐指气使惩罚学生那一幕,让人对魔法部彻底失望。
  不能指望短视的政客们站出来抵制黑暗势力了,他们忙着用有选择的资讯制造虚假繁荣,掩饰他们虚弱的内心。为了“维稳”,魔法部滥用职权、差点制造冤案(到底是有深厚法治传统,没让听证会变成摆设),为了“维稳”,魔法部拼命抹黑对手。矫揉造作的恶毒女人乌姆里奇甜腻的假笑,成为虚伪的官僚体制的写真。(在后面两部作品中,魔法世界大量巫师被审查迫害,类似二战前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制度,战斗中发生大量死亡事件,官僚机构作为帮凶,有巨大责任。)
  魔法部对黑暗势力采取绥靖政策,而对抵抗力量不遗余力打压,谁来拯救魔法世界?
   二、勇敢的抵抗
  面对乌姆里奇的专制,勇敢的小巫师们没有坐以待毙。由赫敏格兰杰(哈利波特冒险活动铁三角中最聪明最勤奋好学的女同学)提议和组织,霍格沃茨成立了一个名叫“DA”的组织,20几个高年级学生自愿加入。这个组织类似于学习读书会。组织成员让有实战经验的哈利波特做指导老师,教大家学习黑魔法防御术,他们定期活动,以提高自卫能力。
  电影省略了“DA”建立过程的大量细节。在乌姆里奇眼皮底下成立秘密组织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人员选择、保密措施、活动地点、信息联络,小巫师们考虑十分周全。在有求必应教室里,“DA”成员认真练习,他们相信邓布利多和哈里,愿意加入反对黑暗势力阵线。当魔法部的成年人极力粉饰太平时,这些勇敢的少年为未来的战斗勤学苦练。
  欧美流行文化,不论电影或是通俗小说,官僚机构总以反面形象出现,英雄人物多是边缘或体制外,被官僚体制打压、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怀疑排挤。我们的流行文化中,有个性的独立个体很难见到,正义从来都由组织伸张,既不真实又不感人。从对官僚体制的质疑、反抗中,主人公成长、救赎,是欧美小说电影屡试不爽的套路,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我们的文学作品(尤其背景为当下)中,则很少有人用到。盖因在中国,个人深受官僚体制控制,从小就在乌姆里奇任调查官的学校接受教育,已然长成乌姆里奇希望长成的样子——温顺听话、缺乏个性、超能忍受、相信组织、懂得感恩。恐惧、畏缩、自我限制、格调低下的文化氛围中,很难出现《哈利波特》这类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霍格沃茨不是这样,乌姆里奇来之前,霍格沃茨以开明、宽容、严谨著称,这里当然有考试,学业很重,但学校不为考试而考试,鼓励学生依照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年龄和程度,开设相应课程,举办各类活动。在乌姆里奇出现之前,学校已经有很多校规,不过那些校规主要是为保护学生(魔法世界容易发生意外),教授们对违反校规的调皮学生惩罚适度,即使是哈利极其厌恶的斯内普教授(魔药教师),也不会体罚学生。
  面对乌姆里奇的专制,JK罗琳没让她的小英雄成为单干户,他有忠实可靠的伙伴,有可以信赖的朋友。电影的高潮出现在韦斯莱双胞胎兄在考试中制造搞笑烟火一幕,这对双胞胎兄弟已经六年级了,他们调皮捣蛋,聪明能干,他们的理想是开一家搞笑魔法商品店,大量精力用来研究搞笑魔法物品的发明上,以致学习成绩平平。霍格沃茨变成黄冈中学后,韦斯莱双胞胎兄弟决定退学,为此,他们开了一场华丽的烟火派对,然后骑着飞天扫帚离开,韦斯莱双胞胎兄弟一定会被写入校史。
  学生们津津乐道“韦斯莱兄弟飞向自由”,纷纷效仿,给乌姆里奇制造麻烦。乌姆里奇变本加厉,专制者越疯狂,说明他们的末日越近。乌姆里奇发现“DA”集会,赫敏将乌姆里奇骗到禁林深处马人聚集的地方。这次,乌姆里奇为她的官腔付出代价。马人不吃魔法部官员这一套,乌姆里奇趾高气昂的样子激怒了马人,她被马人拖走,受到惩罚。看到这里,真是大快人心!如果现世报都能这么快,那受到极权迫害的人能多几分希望呢。
  乌姆里奇被马人羞辱时,黑魔王的手下开始行动了,战斗中,富吉的巨幅肖像被打碎,富吉“和谐稳定”的美梦破灭,他哀悼着自己失势,而邓布利多的军队(包括成年巫师组成的凤凰社与未成年巫师组织DA)正跟黑魔王部下殊死搏斗。战斗中,小天狼星布莱克(哈里的教父)被杀死。这个过程里,魔法部没出哪怕一丁点力!
  
  魔法世界的官僚组织、霍格沃茨的高级调查官颁布的一系列禁令,可不全是虚构。魔法部像极了二战前魏玛共和国,乌姆里奇的治校方针彷佛抄自我们的教育部,好在哈里波特生活在自由传统深厚的英国,在霍格沃茨得到充分锻炼,能够勇敢面对黑暗势力,承担命运交给自己的重任。在他即将成年的时候,他知道了官僚机构靠不住,他需要勇气、爱、智慧,不用担心,罗琳都帮他想到了。
  从魔法世界回到现实,我们生活的政治环境,是否优于魔法世界?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这一过程所需要的勇气、爱、智慧,你准备好了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九又二分之一绝望与二分之一希望——电影《杀人回忆》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7-22 03:50 编辑

罪恶没有被惩罚;正义无法得到伸张;心灵该如何救赎……

    这是一个令办案警察崩溃的案子。罪犯雨夜强奸并杀害年轻女子,手段极其残忍,这起连环杀人案至今仍未告破。所有的嫌疑人都脱罪了,每次感到案情就要大白的时候,关键证据出现,嫌犯被释放。最后所有证据链都指向一个嫌疑人时,阴差阳错,目击证人意外死去、物证的鉴证结果不是嫌疑人。
    1、疲于奔命却徒劳无功
    片中的大脸叔和汉城来的大学生帅警察,都很敬业,为了这个案子,他们费尽心思寻找线索。大脸叔是土法炼钢,粗犷式办案,他的小弟很凶悍,对嫌犯下手特别凶狠。对,他们用刑讯逼供、有诱导性的方法采集口供,大脸叔自认阅人无数,凭看面相就能找出犯罪嫌疑人——问题是生活里,谁能干干净净地不犯错呢?常规办法不管用,大脸叔听从妻子的建议,向镇里的萨满大婶求助。别说,还真管用,大脸叔和他的粗蛮手下收集做法物什时,一个嫌疑人出现。接下来又是一轮严刑拷打,汉城来的帅警察说不是他。
    帅警察用科学方法断案,他找到几起案子的重要关联——雨天,红衣服、单身女性、案发地点,并找到另外一位受害者。警局里唯一的女警则找到更重要的线索:电台点播歌曲。那时候,点播歌曲要寄明信片,这条线索比她的同事的直接且重要多了。然而明信片太多了,他们需要的证物被电台丢掉。因为刑讯逼供,警察局在地区臭名昭著,他们很孤立,但案子必须继续查。
    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是上天在跟他们开玩笑,还是罪犯太狡猾?唯一的目击证人是个智障,又被火车撞死;嫌疑人逃脱时,车子坏了;他们互相埋怨时,一位豆蔻少女惨死;好容易找到的重要证物,死者衣服上的精液,万里迢迢送到美国检验,与看起来最像罪犯的那一个DNA不吻合。他们需要证据,推理和线索不足以定一个人的罪。大脸叔的粗蛮手下首先崩溃了,他大闹酒馆,吓跑证人,证人受刺激被火车撞死。大脸叔就在旁边却没能救他。随后粗蛮手下因伤口感染不得不截肢,这是现世报吗?虽然这个警察很可恶,可他不是最凶残的那一个,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以正义的名义施暴。
    死去的小女孩是帅警察认识的人,他彻底被激怒,平时看起来最冷静最专业最有原则的家伙,对嫌犯掏出手枪,想用私刑解决此事。大脸叔及时赶到,带来了从美国传回的鉴定结果……帅警察开枪,并没有打中嫌犯。嫌犯成功逃脱,帅警察的结局电影没有交代,我想处分肯定要背一个的,大脸叔听从妻子的建议,转行了。
    2、无罪推断的职业自觉
    大脸叔是逐渐立起来的人物。前半程,大脸叔是帅警察的反面教材,他的调查笔记、证人录音、照片,都显得滑稽可笑。他老婆说烤肉店的傻儿子是个花痴,被受害人歧视过,他以为得到重要线索,捉了烤肉店家的智障儿子。问口供时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智障眼看就要成了罪犯,幸亏帅警察出面,至此,大脸叔的形象都是滑稽可笑的。
    大脸叔还嫉贤妒能,对帅警察的分析呲之以鼻,还跟粗蛮手下编派帅警察的八卦(他俩都没上过大学),当大脸叔带着假名牌鞋去烤肉店看抓错的嫌犯时,我觉得大脸叔的形象开始加分。大脸叔为了破案,甚至去找“大仙”,他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那天他们确实有所收获,随后大脸叔主动认错,与帅警察联手。这个小人物变得更加丰满。大脸叔还是笨笨的样子,找不到案子的关键,大脸叔不是福尔摩斯,前几次的挫败让他不再自负,更加谨慎、想得越来越多。
    大脸叔不再是粗蛮的笨警察,他当机立断,为没有亲人的手下签字做手术,帅警察拿出枪要杀了那个最像杀人犯的嫌疑人时,大脸叔制止了他,根据无罪推断的原则,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这个人不是杀人犯。冲动的帅警察乱开了几枪,这位年轻、帅气、聪明、充满正义感的年轻警察很有血性。没有人能完全指责他们:那个人太像杀人犯了,他犯了滔天大罪,却要逍遥法外,那些惨死的受害者怎能瞑目?基于此,帅警察举枪。大脸叔则有大智慧,没有审判前,警察无权决定一个疑犯的生死。
    一部好电影,一定要有一个或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脸叔与帅警察是一组相互对应的人物,新、旧,智、拙,洋、土,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善良,由于职业关系,骨子里的暴戾时常可见。他们对案子执着,除了正义感之外,也是对自己、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电影在刻画人物方面做得非常好,两个人不同侧面通过剧情推进,慢慢展现,尤其是大脸叔,刻画得非常有层次。他太太每次出现,都有深意。第一次,这个男人很粗野,第二次,这男人整体想着案子,第三次,女人的话他愿意听,他太太去警察局找他那次,场景最美。镜头里,乡村风景如画,输液瓶挂在树上,女人劝他转行。连环杀手最后出现那次,差点对他太太下手,正好又过来一个小女孩……如果死的是大脸叔的太太,或许是帅警察出面制止大脸叔。人的情感极其脆弱,理智、冷静的一方有时是因为智慧,有时是因为没有切身感到疼痛。
    这两个纠结的警察真是太没本事了,他们一定没读过福尔摩斯和神探波罗的故事,也缺少柯南的推理能力,港剧里的大小警察,同类案子,都破了。好莱坞电影里,比这难度大的案子,也被神探们抽丝剥茧,找到真凶。然而,大脸叔才是真的警察样子,生活经验,丢了的钱包百分之九十找不回来,命案告破率非常之低。不是他们没本事,是生活本身很无奈。不是所有罪恶都能被追究,不是所有正义都能被伸张。
    3、那个疯癫的聪明女人
    这部片子里的三个女人都很厉害。大脸叔的老婆,每次在大脸叔遇到困境时,给他一个方向,烤肉店的儿子虽然不是罪犯,但他看到了罪犯;“大仙”虽然是无稽之谈,但因为“大仙”,他们抓到了另一个嫌疑人,并得到非常重要的线索,同时也因为这件事,三个警察联手,大脸叔快崩溃的时候,她要他离开警局。
    警局里的美女警察平时做点打杂的工作,没人听她的意见,韩国重男轻友,尤其是警局这种地方,清一色男人的天下。而在这个案子中,最关键的证据链都跟女警官有关。电台的歌曲,校园里的疯女人,她做文职,却能留心案件,并找到案件的重要突破,而且女警婀娜美丽,绝没有暴力。
    最厉害的当属学校里装疯卖傻的女人。她知道杀人犯没有落网,她在明处,杀人犯在暗处,为求自保,她只好疯疯癫癫的。她是被拦截强暴后唯一一位幸存者,她告诉女警,当时她拼命忍住不去看强奸犯的脸,她说如果看到了,必死无疑。最后死得最惨的女孩,就是一直盯着罪犯的脸,从这个细节可以反推这个女人多么冷静睿智。她在等机会,她没有扔掉受害时的衣服,挂在外面等警察来调查。一年多后,终于有人来了,她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罪犯的手很软。除非她搬离这里,或者罪犯落网,否则,这个聪明的可怜女人必须一直疯下去。
    这个世界多么荒谬,被伤害的人,必须继续自戕才可以自保,因为罪恶的阴影一直都在,不得不如此。只要罪恶一天不消,阴影就会一直存在,在罪恶阴影下活着的人,不得不遭受无力、屈辱、自我怀疑、自我伤害的种种煎熬。如此坚韧地活,才有可能抓住罪恶的手!我们不知道后来疯女人的命运如何?电影没有交代,这个案子就这样搁置下来,有的影评说这部片子是拍给那个杀人魔王看的,如果他有些许人性,必定饱受折磨。受害者的眼神都是那么凄厉、怨怼,那个坏蛋没有遭到现世报吗?
    4、还有希望
    大脸叔开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生活完全改变,他和太太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住在大房子里,穿西装打领带,脱离公门,下海为自己打拼。大脸叔生意很忙,他还是来到第一起命案现场,就像第一次侦查那样,想找到点蛛丝马迹。路过的小女孩说,有人跟他一样,来到这里,做了同样的事。大脸叔很激动,忙问那人是什么样子?小女孩说记不清了。会是谁呢?凶手?来回忆当年的辉煌战绩?搭档帅警察?像自己一样,其实一直没放下这个案子?
    这个情节并不是怀旧,以几位青年女性生命为代价的连环杀人案,没那么轻松。大脸叔瞪着小女孩时,彷佛回到十几年前。这是一条线索吗?他还在做徒劳无功的事吗?这个有点像西西弗斯的有点笨的前警察,在这个镜头里,特别高大。
    片头的情节也很有意思。一个小孩,跟大脸叔气质很像,就在第一次命案现场,小孩一板一眼学大脸叔说话。他会说大脸叔的继承人吗?当生活里都是无解的难题,无法惩治的罪恶,非理性的判断时,唯有坚持找到真相,揭露罪恶,才是希望所在,哪怕要走很久,绕很大圈子。这部绝望的电影,因为一头一尾两组巧妙设计,为我们拉开一条小小的缝隙,通往希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主要是高老庄猪员外吐血推荐,俺去看了,果然是韩国最好电影,没有之一!
杨林兄,大脸叔是奇爱博士叫出来的,俺偷用了一下下~范伟对表演和创作比赵本山认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残缺的世象,完美的《告白》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10-1 02:39 编辑

每一段告白,都是一段地狱之旅。有情与无情,皆为业障。

     这段骇人听闻的复仇故事,可以简单地归于民族性,历史上,现实中,比电影更为血腥的故事,也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日本电影,更善于表现、挖掘这类题材。《告白》入围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输给一部温情的欧洲电影,学院派的影评人深谙中庸之道——青春期、未成年人、暴力、成年人谋害学生,电影主题如此灰暗,技术再完美、内涵再丰富,没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就无法迎合越来越崇尚轻口味的审美趣味。比获奖更重要的是冒险、突围,中规中矩从来不是艺术家的本分,导演中岛哲也深知此事。
   1、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电影中的告白者,没有一个是单纯的受害者或施虐者,他们不是天生成为告白者的,由于特别渴望某种情感,或者因为失去挚爱,才一步步走上伤害更软弱者的地步而不能自拔。松隆子扮演的女教师悠子,因为连续遭受丧亲之痛,开始报复杀死女儿的凶手。一直渴望母爱的少年A渡边,因为缺乏家庭的爱,过于独立冷漠,他希望获得抛弃自己的母亲的关注,却不知道如何向生母表达,甚至不知道如何通过正常渠道联系母亲。直接杀死老师女儿爱美的少年B直树,有完整的家庭,溺爱自己的母亲,同样因为要获得关注,狠心杀死无辜的女孩和最爱自己的母亲。而他的妈妈,这位糊涂的善良的母亲,拒绝与受害人悠子沟通,她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却因此害了儿子。少女北原,冷峻自闭,小小年纪就用毒药害死家人,却因为稀里糊涂谈一场恋爱殒命……
   心理已经扭曲的悠子,迅速擦掉黑板上的“命”,学生还太小,没法领会这个字的含义,他们不曾失去,不懂得珍惜,于是一幕幕悲剧迭次展开。爱美死后,直树休学在家,他以为自己喝了有艾滋病毒的牛奶,随时会死去,所以怕得要命。这个少年似乎从未对爱美的死有过忏悔之意,软弱的直树只想证明自己存在,之前用杀人向所谓的朋友,之后用不修边幅向自己。
   和直树母亲一样愚蠢的教师维特一步步将直树推向深渊,北原因为鄙视这个笨蛋老师,缄口不语,最后还在警察那里反咬一口,天真的维特以为小孩子都是天使,作为成年人,自己可以掌控他们,事实上,他一直是悠子的棋子,电影中,智慧、能力,一次次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器,笨蛋们被耍得团团转,当然,耍人者亦不快乐。
   渡边疯狂思念母亲,同样寂寞的北原因为陷入恋爱,失去往日的精明,她动了情,变成笨蛋,难逃一死。北原理解渡边的郁闷,由于年纪和阅历,她指出渡边的心结,她以为渡边和她一样陷入爱河,她错了,渡边从始至终只爱那个抛弃他的妈妈,他看到妈妈离去时留下的眼泪,他的时钟倒转,梦想回到妈妈的怀抱。知道这一切的悠子,向渡边最软弱的地方下手了。她让渡边体会到生不如死的感觉,渡边那一刻的痛,也许会让他重生,也许会让他变成更加可怕的魔鬼。
   稀里糊涂的死亡案件,以更多的杀戮与死亡告终,没有救赎、没有原谅、没有爱,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心,他人皆地狱,因为人性软弱、人情浇薄,无心伤害会变成蓄意谋害,杀人技巧则越来越高段,甚至成为显示智慧的手段。爱美的父亲,那位只出现过几次的传奇教师,靠说教获得大量粉丝的写了很多心灵鸡汤的家伙,更像一个笑话。我们的生活有太多勾兑的鸡汤,连中学生都骗不了,人们说一套做一套,装样子扮酷,沐猴而冠,初中生统统知道。
   世界上的白痴,往往生活在梦幻的人人都可以变善的春梦中,他们的臆想症一发作,就会有人倒大霉。
   2、环环相扣,美声美色
   这部电影技术臻于完美,无论是叙述节奏还是声画配合,都是超一流水准。
   先说叙事。从悠子的告白开始,每个人都讲了自己的心理动因和心路历程,每个角色从各自角度阐述自己的痴情与绝情。悠子与北原两位叙事者,更多从旁观角度,带着观众感受事件的发生与延伸,直观的镜头语言后面,又多了一个镜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事件的层次因为叙事者和当事人的角度不同而丰富起来。直树在妈妈眼里,是个乖巧善良的孩子,在渡边那里,只是个利用的工具,在悠子心中,本来可以不杀人的直树,无法原谅。悠子对两个学生的报复是同步进行的,人物的讲述条理非常清晰,环环紧扣,案情一步步紧张,两个少年受到的惩罚一步步升级,最后,两位少年都亲手弑母,杀死他们至爱亲人,变成和悠子一样的可怜人。
   再来说说电影声画的选择。电影中有很多血腥暴力事件,都被导演处理得很有美感。直树将爱美抛入水中的镜头有三次,第一次在暧昧不明的情形下出现,镜头里重点在爱美落水,第二次镜头里有少年下定决心的严肃的恶狠狠的表情,第三次,则是一张狞笑着的冷酷的脸。校园里那个到后镜,多次出现,学生们在镜子里显出变形的样子,也许那才是他们的真身,在冷酷的世界里,这些小孩一点不像天使,他们骨子里有全人类都有的自私、暴虐、软弱、虚荣等所有的黑暗因子。麻烦的是,这些孩子可能没有得到爱的滋养,身在叛逆期,道德律例对他们无效,这些顽劣少年,在美妙的音乐声里,肆意践踏生命。不为名利,只因为他们无知又无畏。
   中岛哲也崇尚中庸美学,他的镜头下,没有赤裸裸的野蛮,也没有恶心的刺激感官的画面,他用俗丽的音乐配明暗交替的画面,小孩们看上去都阳光无比,女教师得体大方,每个角色都是日常生活里的甲乙丙丁,他用故事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为故事奠定基调。到后镜里变形的校园,樱花树下孱弱的生命,走不出新生的时钟……
   不懂事的渡边本来以为生命就像肥皂泡泡,当他知道母亲可能被自己做的炸药炸死,才意识到生命消逝可能是轰然倒塌的巨响。这两组镜头,时空交叠,亦真亦幻,观影者内心都希望炸弹没有引爆,老师悠子太绝望了,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渡边获得重生的机会。电影结尾,悠子轻描淡写地说她在开玩笑,她复仇成功,我们却不能为她高兴,施害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悠子说软弱的人更倾向伤害比自己更加软弱的人,从技术上,从智力和能力上,完全可以实现,尤其在孤独、无爱、不被理解、不受重视的冰冷环境里,暴力特别有市场。
   比起《让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岛哲也更进一步,电影里少了道德卫士说教,世象与人性是他表现的重点,少了升华主题的台词,通过紧凑有致的叙事(每一段都有起承转合,每一段都有小高潮,这些段落又巧妙形成一个整体),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一个个可怜人讲出生命中的孤寂、脆弱、偏执、愚蠢,由这些构成的冷漠,就像悠子的黑板擦,可以轻易擦去与自己无关的生命。
   千万别误会,中岛哲也并不是要歌颂冷漠和坚硬,北原与悠子聊天时,悠子收到一个陌生小孩送给她的糖果。这才是导演的核心思想:在黑暗中,寻找温暖与光明的出口。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作为一个日本电影爱好者,喜欢的还是《寅次郎的故事》还有以前的那些故事,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之类的演员都老了,看不见他们的新片子了。
杨林 发表于 2011-10-3 22:20
杨林兄要与时俱进嘛,中岛哲也是一位逻辑很好的导演,他的处女座《下妻物语》就不同凡响,《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非常值得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给自己留个作业,下一篇写松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杨林兄保重身体,多休息。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水性杨花》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10-27 03:19 编辑

我是冲着“完美的达西先生”柯林弗斯看这部电影的。
1995年,柯林正当年,饰演《傲慢与偏见》里英俊帅气、正直善良却傲慢的达西先生,他酷酷的表情让简奥斯汀故纸堆里的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了,样貌好、身世好又多金的达西先生,成了女孩心中金龟婿的代名词。十几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柯林这次出演片中上一代人,庄园的男主人Jim。
这个Jim开始貌不惊人,他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经历过生死之战,曾经在外浪荡,被女主人找回来,过上老贝纳特先生一样的隐居生活,除了偶尔嘲笑妻子和女儿的愚蠢,别无乐趣。这个男人宽厚真实善良,加上他之前浪子生涯,他成为庄园的异类,他的肉体在庄园,灵魂却在远方。如果不是老婆把他从妓女床上带回来,他永远都不会想到回家。浪漫的主儿,都是不负责任的家伙,别乱花钱惹是生非家人就得烧高香了。女主人不能指望他恢复家业。儿子成了母亲手上最重要的武器,她需要儿子,庄园需要主人,这个年轻的主人必须弄到一笔钱——娶当地有钱人家的青梅竹马,女主人的如意算盘被美国姑娘打乱了,万没想到儿子娶了一个御姐回来,年轻的男人能hold住吗?不光他妈,我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
我一点不喜欢这个美国姑娘,从长相到做派。抬头纹什么的就不说了,她故意扭来扭去走路有点夸张过了,种种自以为是的潇洒,唬唬乡下青年还行,她的个性很强,破坏力同样强大,因为是女主角嘛,犯了错也要很可爱。可是你就算对花粉过敏,也不该砸了人家的古董花瓶,就算那只小狗特别讨人厌,一屁股坐死还觉得好笑,就说不过去了。让淳朴的小姑子出丑,还怪人家太实在,这姑娘搁谁家,婆婆都不会喜欢的。但导演喜欢,因为她是新世界的象征(无独有偶,《西伯利亚理发师》里的女主也是美国人,同样是新文明的代表,在一部法国电影中,来自法国的普通女孩教会现代世界的美国男人传统的爱,这是欧洲对美国的刻板印象?美式现代文明冲击着欧洲的传统,英国欢迎,大陆排斥。资本主义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呢。)她犯了错是直率,不懂人情世故是真实。骑摩托去赛马是见不得血腥(可她还压死了一只小狗),总之女主角做什么导演都会给她开脱的,虽然那些理由都有点牵强。
最后,来自底特律的代表工业文明的美女要做告别演出了,因为种种流言,各种离间,小男生动摇了,拒绝与旧世界(他妈)分手,女主高傲地独舞,刮了胡子,捯饬了一番的达西大叔上场,那气场,一下就压住女主的风头。一段舞蹈非常精彩,可我总觉得到这里还不够孵育出一段深刻伟大的爱情。之前的几个铺垫,只能说明小两口三观不同,公公和儿媳的交流并不多。他们都想离开庄园,但一定要私奔吗?为什么相爱呢?目的相同?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前面还跟儿子好得如胶似漆,转头就拐走了公公,这么狗血的结尾确实让人记忆深刻,却经不起逻辑推敲。好吧,爱情是疯狂的,可前面的戏不足以支持后面的疯狂。这个看似喜剧的结局不能让人发笑,不合情也不合理。
完美的达西先生是经典的英国绅士范儿,卷卷的头发,严肃的表情,恰到好处的礼仪。在这部戏里,柯林变成外表平淡内心躁动的闷骚男,有浪子的风尘味,关键时刻,还得拿出十成十的男人劲(不能让美国人抢尽风头),柯林除了浪子那块有点勉强外,其他都很到位。中年老男人的宽厚、见识、爱心,他都演出来了,唯有叛逆一块,总觉的有些欠缺。
所以,最后一点,柯林坐上矫情作女的车,我hold不住了。导演,不能这样,他们还没怎么恋爱,跳了一曲探戈就私奔,导演,您是白羊座吗?有必要那么着急吗?非要一起走吗?就算女主是赛车手,也不能这么随便呀,这速度让那些从暧昧到表白到纠结到接受到反复到各种反复到确定的宝黛式的恋人情何以堪?!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95版的《傲慢與偏見》大愛呀,這部片子裡,達西大叔說亮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這本書很薄的,非常好看呢,95版的電影也超讚的說。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女人的史诗——亨德逊夫人敬献(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11-11 09:34 编辑

“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亨德逊夫人

                 一部歌舞片,轻喜剧,中间看哭几次,只好承认自己的泪点有点古怪,只怪导演和演员将人性中的爱与欲望、安全与危险处理得太巧妙。像《荷马史诗》一样,电影选取了亨德逊夫人晚年一段,讲述这位传奇女人史诗一般的人生。
            一、never closed
        经理人范安先生(超固执的职业经理人)老头定下剧场全年无休,正合亨德逊夫人的意思,当她从亨德逊先生的庇荫下走出来后,她的生命力一下子爆发出来,第一次作寡妇,亨德逊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她的老闺密(另一个超有个性超有爱的老太,真是人以群分啊)告诉她作有钱的寡妇就是为所欲为,果断抛弃无聊、常规的刺绣、假仁假义的募款活动后,亨德逊夫人买下一座剧院,她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虽然总是被范安先生排斥到剧场经营之外,但关键时刻都是亨德逊夫人出面搞定难题。她就像那架加满油的飞机,能飞到她想去的地方,只要生命在,不管有多少困难,她要做的事情就不能停下来。
    当然,亨德逊夫人足够好命,有大笔遗产,她能将这份运气发挥至极致,这位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老太其实很精明,她选人的眼光、决策时的果断、多样的社交手腕,让她和她的剧院可以实现never closed。人性幽暗,亨德逊夫人身在上层社会,熟稔英式教养,多少人在教养中迷失自己,成为类型化的“马列老太”,亨德逊夫人则是一位人本主义者(她这一面直到电影最后才揭开,导演真沉得住气,包袱一直捂着),她在年轻人的需要和审查官的标准之间取得平衡,裸体表演配上世界名画,古典在年轻的女性的身体中重生!
    英国以保守著称,对演出的要求很严格,但只要是艺术的,就能网开一面。古典艺术是人性的,西方绘画中有许多裸体画,亨德逊夫人和她的团队很快开发了静止的背景(美丽的裸女)与动感音乐相结合的节目,战时成为年轻士兵们舒解紧张神经的唯一乐趣。走上战场,有今天没明天,每个人都在恐惧与绝望中挣扎,亨德逊夫人的剧场给他们希望。范安先生忽悠表演的少女们时说:你们的身体是上帝给你们最好的祝福,少女们将这份祝福带给即将走向死地的青年男子。
                 二、丘吉尔上身
    范安先生是一位非常能干、有个性的经理人,还有幽默感。幽默感是英式喜剧的法宝,没有范安先生,女主就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电影便不好看了。亨德逊夫人一直是强势的一方,而对范安先生,她却总是一再谦让,甚至被拒绝出现在自己的剧院!当然亨德逊夫人可不是省油的灯,她穿着熊外套参加面世,化装成中国女学生溜进剧场,哪像老妇人做的事?
     别人对老太没办法,范安却有,他知道怎么刺伤亨德逊夫人,他带着妻子参加聚会,这一场亨德逊夫人被打败了,她败给自己的玫瑰梦。她跟闺蜜倾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忽略她们的年龄。岁月将美貌带走后,你一定得把自信牢牢抓住,否则就不能娇嗔、发嗲、追求、勇敢,从而失去女性魅力,变成黯然无光的鱼眼珠。亨德逊夫人最欣赏范安的应该是他丘吉尔上身时的激情、机智、感染力、坚决,这些特质加起来就是男人吸引女人的武器。
    剧场的具体运作都是范安先生在做,他总能说服亨德逊夫人,他也是亨德逊夫人理念最坚定的执行者,观众对“静止的油画”有审美疲劳时,他雇人放老鼠让油画动起来,活跃剧场气氛;为了说服演员克服心理障碍,他甚至脱光衣服……表面上看,范安先生是俗世世界的成功经理人,战争到来,人物身上最高贵的东西被激发出来,范安先生让剧场成为最好的宣传机构,他没有笨到唱红歌什么的,他还是用“静止的油画”战斗,在一轮一轮的轰炸中,风车剧场是丘吉尔作战部的一部分!轰炸下,人人自危,最先从恐惧中站起来的是那位冷静的女郎,她那胜利的手势胜过多少支鸡血针(剧场里的“丘吉尔”平时做了不少功课,关键时刻见到成效)。
                   三、巴黎巴黎
    故事发生在伦敦,剧场里却弥漫着浓浓的巴黎氛围:脱衣女郎是巴黎红磨坊的招牌;巴黎的艺术家最懂人性,“油画”有很多欧洲大陆的内容(也有美国的),亨德逊夫人最想要的是法国歌舞坊中百无禁忌的表演,展示青春、线条、热情的那种,早在1915年代,巴黎的女郎启蒙了欧洲少年,她们的形象在卡片上,亨德逊夫人的独子悄悄收藏,像他这样的少年有很多,还好有温软的巴黎,抚慰少年躁动的青春。对保守的清教徒而言,巴黎是堕落、色情、不务正业、耽误人生的地方,然而,巴黎的繁华、热辣、大胆、敢于创新、包容艺术,又让人嫉妒羡慕。循规蹈矩是一种生活,率性而活未尝不可。亨德逊夫人骨子里有巴黎对人性软弱的包容、怜悯,所以她愿意像巴黎的红磨坊一样,给年轻的压抑的欲望找一个出口。
    亨德逊夫人说:“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享乐是公民的基本权力,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没看到真正的女性裸体,真是太可惜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一张张即将走上战场的年轻人的脸上,她看到和爱子一样的爱与欲望,她要让他们享受青春,享受爱情,享受上帝的祝福。她也羡慕年轻的姑娘们,她的老闺密说她曾经和朋友互相欣赏身体。当一切都堂堂正正、自然而然的,哪有三俗、淫秽?
    亨德逊夫人的裸体表演秀,有艺术的根基,紧贴现实,禁忌之美开出的花朵——恶之花,有着纯美善良的内涵,当暴风骤雨要来摧毁它时,爱花的人士纷纷出来护卫,英国的文化检查官居然就从了,居然又一次放了绿灯。这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进入21世纪,巴黎女郎早已成为历史,苍井空等及时递补,直到公元3000年,只要人类还存在,总需要花儿催熟男人。不过有一个地方情况不太一样,前不久我朝出台新规定,不许地方电视台多播娱乐节目,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貌岸然,才看不惯别人寻开心,非要让人们不过日常生活,接受没完没了的洗脑活动。
    限娱令下,只有羡慕20世纪初的巴黎人,对着拥有自由娱乐权力的地方流口水,莫名其妙哭了之后,内里五味杂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裡面的對話都是經典的英倫幽默範兒。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很好看 134# 稻草人007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多谢施mm鼓励~
泪腺需要不定时刺激呢,酒苗妹妹~
有激情的人永远是年轻,梅妹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