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菜农的话没有道理,知识分子不仅仅要有勇气,更重要的是理性和学养,光脾气大、胆子壮不能算是本事,尤其是历史研究,说到底还是要用史料和证据说话的。梧桐mm敢于坚持原则,令人敬佩。不过吴洪森先生早就过了报考博士的年龄限制,梧桐mm若作了女博导,赶明儿俺走个后门去考,好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吴的假设是抗战对中国弊大于利,那不抗战中国就会像老吴所设想的方向走向共和?不考虑民族主义的因素,中国再怎么积贫积弱,也是一个大国,退一万步讲,就算日本真的一心一意“帮助”中国建设四化,也是入侵别国土地,违反了国际法,开战在所难免。老吴的假设缺乏依据。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外交外交,前提是对内有好处,内外有别的。老蒋不抗日,如果日本人不小心打赢了,汪精卫跟他过不去;盟军进来了,东京审判的被告席上得有他一个座位,三本五十六这些家伙能进靖国神社,汉奸就只有在耻辱柱上待着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余英时文章中的一二九并不是反对抗日,而是反对将抗日当成政治球的做法。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胡适如果反对抗日的话,又怎么会给周作人写信,又怎么会出任国民政府的外交官?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日本在1937年夏天以前没有全面侵略中国的计划,这不假,但是日本更没有全面入侵东南亚,进而与美国全面开战的计划。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日之间战争的全面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研究美日关系及太平洋战争的美国和日本学者大多都承认。因为到40年前后,美日之间的“蓝钦石井协定”即将到期,两国有续约的问题,故此美日间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但是美国提出的条件是日本无法接受的(如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等),因日本根本无法接受美国的条件,美国也无法再答应日本方面的贸易要求,日本支持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物质将因此而枯竭,故当时美国有政治家认为,美国提出的条件等于给日本套上了绞索,把日本逼到了不得不进攻东南亚与美国开战的地步。所以说没有中日间的全面战争很可能就不会有太平洋战争,这一推测应该是要根据的。

 

至于“政府的责任”,保证自己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当然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当面对强敌时,到底是选择悲壮地战斗,还是选择屈辱地投降,在现代社会中,最合理的解决途径,就是看公民的意愿,每个公民作为个体而言,不仅要简单地维系肉体生命的存在,还有理由要求活得有尊严,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尊严,当然是政府无法逃避的责任,当国内大多数民众都要求决死一战的情况下,政府选择战争就是合理的。

以上为承泽先生另一个帖子中的回复,回答吴先生及李大苗顶一万句的推理。

以上为承泽先生另一个帖子中的回复,回答吴先生及李大苗顶一万句的推理。
[em0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么多人牺牲相比日军的20万,相比苏军和美军的表现,就算武器装备悬殊,所谓全民抗战还是有点令人怀疑的,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政府无能国民落难,说到底还是国民愚昧怯弱啊,那些舍身为国的勇士先烈,那些颠沛流离的死难者,那些幸存下来又死于内乱,死于迫害,和那些现在惨淡生活的老兵们,他们冤还是不冤?这些牺牲没有换来国家强大国民幸福,相反,不停的内斗内乱勘比八年国难,有什么区别吗?"

这些苦难并不是去抗战的结果,不能因为抗战以后发生的事情否定抗战本身的正义性、正当性和必然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未必会有好结果,却不能因为没有得到好结果,就不去做正确的事。就拿这个讨论所言抗战选择来说,抗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一回事,抗不抗战是另外一回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