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前段时间,班上有个女孩子出于信任,写信给我诉说自己的苦恼,这是一种弥漫青春校园的普遍情绪:苦闷、迷惘。走过高考,一切松弛下来时,人性的复杂浮出水面,搅乱了以前只从书本上获得的认知,搞不清楚别人,也搞不清楚自己。我给女孩子回了信,不过没有了下文。我想也许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自此上课,只见她也不如以前认真了,更不发言了。搞得我也挺没底气的。不过,昨天,令我高兴的是她开始发言了,也认真听讲了——我想,这是因为上节讲《围城》的缘故。“围城”情结困扰着许多人,连这些刚刚二十岁的孩子也不例外,想飞的冲动与被围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面对现实都如此无力。关键之处,我想我做了一点引申:即便如此,我们还必须保持冲出围城的欲望,并且相信自己。我提到史铁生的《墙下短记》,也不知他们看了没有。承认墙的存在,但永远不要放弃逾墙而出的愿望。也许我们并不能摆脱围城的纠缠,但我们可以在城墙上凿开一扇窗甚至一道门。这样的想法是上课前,在这个班的班长——一个很负责的学生——问我如何做人的话题中中逐渐明晰出来的,可能是这个意思也鼓舞了她。     

        能够帮助学生真是一件高兴的事,为人师的价值也在于此吧。开导学生也是启发自己的过程,很多观点平时在自己脑海中是一闪而过,师生交流是一个整理的契机。但因为这件事,我也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说过太消极、太偏激的话。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愤怒、冲动,我说一些不平世事的话,除了图自己一时口快不过给他们增加更深重的烦恼而已——这实在是一件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他们眼中的生活未必和我的就一样,我有什么权利改变他们的认知呢?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体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道路。教室是一种公共空间,教师在表达观点时应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且,最重要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进行人生建设——尤其是心理建设。也许,以往,我觉得现实的沉沦使讲台上任何关于善与美的宣扬都变得疲软无力。但是,由此放弃却更不可取。也许,我们可以改变切入问题的方式:抨击现实,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双方探讨的基础上,否则盲人摸象,你有何理由认为自己摸的象鼻就是全部呢?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必须能激发学生去寻找开拓现实的路径。没谁可以做别人的导师,但给予一点点启发总是应该的,否则,你凭什么立于三尺讲台?
谢谢各位的回帖,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我也不知道自己天生是干什么的:)最初,可能是有人觉得我性格适合做老师,在平民百姓眼中,教师仿佛也是个不错的职业,就这样上了路,后来可能是表现还可以,受了暗示,觉得自己就该干这个,现在,有时觉得自己仿佛就只能做这个了,别的什么也不会

想到至想清楚再至做到、做好还有很大的距离,周兄在坛子里总是善于给予偶们信心,很感谢!
茶版主的阐述比我想的更清楚,动机与效果,真与善总是存在冲突的,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处理关系到教师风格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言语,适当的保持沉默,或者压根都不触及,于学生或许是很有益的。可如果把自己的观点甚至困惑屏蔽,学生跟我的课下交流是不是就会减少?(我很看重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