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

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降低 家长认为成本高谋生难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新华社1月初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到底是谁把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拦在大学门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事实却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对于穷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贫穷现状的一个根本途径,因为教育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可以让所有人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可以推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但是倘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地拒绝穷人,无异于在剥夺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此就容易陷入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恶性循环。     当然,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其中有30年来城市化的结果。那些曾经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变身成了城镇居民,如此此消彼长,比例自然会变化。而就业难也是导致农村大学生比重下降的另外一个原因。不菲的学费,读完大学了却突然发现工作是那么的难找,出于最现实的考虑,很多农村家庭难免会重拾“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农村大学生比重下降折射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设施,大办示范性高中时,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向精英化倾斜的趋势,逐步冷落低收入贫困群体。教育一旦患上“嫌贫爱富病”,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不得不止步于高校校门之外。     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而塑造公平。但现在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不能不引起关注。也正是基于此,温总理在穷人经济学的基础上,曾经提出过穷人教育学的理念,“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可见,穷人经济学与穷人教育学之间,道理是相通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如何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其次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如此才可能抑制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作者: 李龙)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1/24/content_10712908.htm
十五年前上大学时,同宿舍除我外七人都来自农村,全校也多数是农村学生。其实在高中阶段已经出现这情况了,理科班全年级前百名绝大多数来自农村。那时候学校里一是农村学生多,二是女生极少,三是家庭富裕的学生很少。

只过了几年开始以倍数扩招,97年比96年分数线暴跌,风气大变,增加了许多文科,女生也多了很多,校园里明显地开始不同。

从前努力读书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人生道路的惟一途径,现在上了大学也找不着工作,反而成为继续负债的途径。

记得前几年在外贸学院工作,接新生时,进校门的全是车没有人,据说即使家里没车的也要租了车开来报道。正疑惑着大门那条大路怎么没有人行走时,发现了一对穷苦的农村父母领着一个女儿背着破棉被来报道。巨大的反差让我一直难以忘记,我不知道这样一个穷人的女儿在那样一个几乎“贵族”化的大学里要怎么生活四年。

[ 本帖最后由 裂石 于 2009-2-3 11: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