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他山之石]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古建筑

[在国学论坛看到了这个帖子,觉得蛮有意思,拿过来,希望我们这里的网友也来讨论一下。我曾经注意到这个题目。但是这位网友看到的问题,实际只是看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作为古代建筑的保存和遗存,在中国是很难找到唐以前的建筑的,除了个别的宗教性建筑,别的所谓的建筑间只能到地下去找了:坟墓。中国的古人对于地下的坟墓的建筑用材绝对是超过了活人居住的建筑的用材,这对于我们今天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留下的影响,就是我们只能用死人的坟墓去探想古代活人的居住建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建筑文化现象?为什么古代中国死人居住历久不烂的砖石阴间豪宅,活人却只能居住经不得风吹雨打火烧的土木草建筑?曾经与老木匠谈起过这个问题,现在算重新提出来,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到过埃及、希腊、意大利的人都不能不惊叹那些地方古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完好保存。巍然屹立的金字塔已历三四千年的风霜,近1900年之久的罗马万神殿,现在仍气势宏伟。反观中国,现存的真正的古建筑却少得可怜,年代也晚得多。先秦的所有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就是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壮丽辉煌的汉唐宫阙,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明朝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留下任何地面建筑。出现这样的结果却并非偶然。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的,但中国的古建筑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石料仅用于台阶、门槛、雕塑等。木结构建筑易受虫蛀鼠啮,也不耐风雨雷电、霉烂朽变,更难逃祝融之灾。同样遭受天灾人祸,石建筑一般还能保全骨架,容易修复,而土木建筑往往已荡然无存。这是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祖先失去了选择性,因为在中国早期文明兴起的地方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者离森林不远,便于就地取材。在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上,优质石材反而不易取得。而一旦形成传统,即使地理环境已经改变,人们也会按原来的方式行事,就是一般的民间建筑,基本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建筑解决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数千年的居住问题,也使中国这片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了新开发的地区以外,各地的森林都采伐殆尽。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43696&extra=&page=1]
大非兄,这个问题有一个细节是很多建筑史家们没有注意到的,我倒建议你注意一下,那就是唐以前留下来的墓葬已经有了很高的用砖石的建筑技术,但是,那时的城墙却依然是土木草造的。到了宋,从《清明上河图》上我们才看到了砖造的城墙。所谓的秦砖汉瓦,先人到底主要用在什么用途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问题。是不是与古人的建筑禁忌有关,这是要注意思考的。
从石材加工技术上来讲,玉石文化的繁荣基本可以证明古人并不是不能处理石材。但是,长城是草土建筑。邦国城郭严格意义上讲,是通过大量的夯土堆积起来的高台。《尚书 费誓》说: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楨幹。甲戌,我惟築,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楨幹就是夯土筑土墙的工具,是泥土夹板之类的工具,建筑考古家们发现一直在上个世纪的陕西还能看到。《诗经》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都在把我朝古人不用石材做阳宅的方向引导。
那时死人,有含的丧葬品,就是用来堵嘴的。穷人没有可能,就用生的麦粒等堵嘴,叫做饭,富贵的,就用含,就是玉石做的,没有必要塞得两腮鼓起(饭是要塞的两腮鼓起的),含在嘴里就行了,就能堵住嘴了。这个玉石材的含,就是镇物了。我认为,最后一顿的饭的含义是要堵住鬼魂从嘴逸出,所以要堵得严严实实,堵到腮帮子都鼓起,但是换到石头做的含,就可以一石镇住鬼魂。这个例子让我觉得古人对于石材的认识,很是神秘。
回避,不如说禁闭,幽闭。人有灵,鬼有魂。我的猜想就是地下的用石材可能有幽闭鬼魂的用意,而活人的灵魂是不能幽闭的,所以阳宅一开始绝对不用砖石,是因为怕灵魂的受到幽闭而折阳寿。这一点一方面是穷造成的,但是对于帝王的阳宅----宫殿的建造,就不能用穷或者节俭来解释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绝对没有石的份子,这个事实的观念,对于古人不用石材造阳宅也是应该有参考价值的。
借来一块石头,变成了一粒钻石,得益的却不是却不只是这里钻石。大苗兄对于古代曾经有的阴宅阳宅用材同一的历史的提示,很有意义。我当年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我记得当时就是无法解释后来阴宅阳宅用材又经历了一段分道取材的历史,所以,就想到了对于石材(包括砖)的禁忌。时间这么久了,很多后续的功课没有做下去,就粗粗的提出来,有关的功课容我有空再补。谢平平开小灶。这颗蓝钻石应该归于大苗和老木匠,他们的跟贴使我感到胜读了十年书。


核心提示: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和江苏省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组12日对外宣布,在江苏省镇江市所辖的丹阳市珥陵镇葛城村发现的吴国城池,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目前江南发现的最早的吴国城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