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可怜的女儿,糊涂的爸咪。

这个女孩到了70岁的时候会发现,这堆书还有一半没看,再加上7岁以后他父亲买的书,她家里基本上就像个供销社的仓库了。

这样买书会吓着孩子的,书跟巧克力不一样。7岁的孩子,看那么多书干吗?

最要命的是,小孩的书不能太多,多了他就没兴趣看了。不过孩子也有开心的地方,他能跟同学去比:我的书比你多,你看看,我爸多有钱。

能让孩子开心也不容易,这老爸还是很不错的。

以下是引用王清营在2007-1-30 11:59:00的发言:

简直是变态!让他孩子背十三经好了.

变态这个词用得过分了,这位父亲没这么严重吧。你要兼爱,兼不兼这位父亲?

我现在觉得中国人其实也不坏,就是比较傻。最聪明的中国人通常都是7岁以下的孩子,过了7岁就开始变傻了,因为这张订书单就开出来了。已经傻掉的大人,着手让孩子一样地傻掉。也许研究中国人的学问不是兼爱,而是兼傻。

让人傻掉也有好多办法,弄这么一张订书单,算是其中很不错的一种选择,最起码它看起来是在让孩子正确地傻掉。

以下是引用王菂菂在2007-2-1 12:34:00的发言:
别开玩笑了,就这薄薄几本书,寒假结束前就能消化掉了。书是三上时的消耗品么。

7岁的孩子也三上,未免太荒唐了。睡前躺着看段书,太老成了吧。蹲厕所也要看书?这么专心治痔,早晚会人小痔大的。

“消耗品”倒是说得不错,现在的图书基本上也就是跟卫生纸差不多的消耗品了。有一项调查说:最近几年中国大陆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10万种,而中国自有书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图书的总数也没有10万种。这么多书哪能看得过来,所以一个7岁的小孩也要在寒假结束前消化掉100多本。等人成了读书的机器,就不知道是人在消耗书,还是书在消耗人了。

以下是引用采桦在2007-2-1 16:07:00的发言:
发现西凤酒对孩子的阅读需要有些误解,你信吗,七岁的孩子看上面这些书并不会有什么障碍,有些绘本能带给孩子视觉享受,同时还能开发孩子想象创造力.孩子的绘画兴趣也许由此而生.100多本书,不见得就会吓着孩子吧?

呵呵,我信。我儿子3岁的时候,看着人家下几次象棋,就把整副棋子认全了,还是繁体字。孩子对什么东西产生了好奇心,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前面王菂菂提到的《三个铜板的豆腐》,大概是指《三个铜板豆腐》吧,我小时候也看过,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样的文字即使现在的大人拿来看,也不觉得浅。现在有的孩子《红楼梦》都能背。

但问题不在是否有阅读障碍,而是为什么要让他读这么多书?所谓“是女儿自己要看书”,真是天晓得。如果孩子想要2000多块钱的巧克力,你会给他买吗?一个7岁的孩子把这么一堆巧克力在寒假结束前消化掉同样毫无障碍。他能做就一定要他做,是不是?有些小孩还能连着三天四夜打电玩呢,你给他2000块去玩,他会把小命玩掉。

万方刚做了个话剧《有一种毒药》,正在人艺的剧院上演。她说:任何事情到了极致都是一种毒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读书当然没什么不好,但让一个7岁的女孩读这么多书,是不是风险太大了,万一她不是天才怎么办?

翻到第10页,翻出这个帖子了。我跟伊来很有共同话题啊,怎么她现在变得这么胡涂?
这是我戒网半年之前的帖子,才翻到第10页就出来了,乌版主这大半年都干什么了?
原帖由 伊来 于 2007-10-16 08:54 发表
半年时间的改变,由共同变不同。
一种可能是本来就不同,你走眼了;或者是现在还共同,你近视了。
第二种可能是,有人迅速老化至糊涂的状态,你说是我。当然,也可以是你。
“近视”这个词用得不好,不像大师了。近视是近距离的东西看得很清楚,远了就看不清。我趴在电脑前看东西,近得很,清楚着呢。所以还是你糊涂。
原帖由 采采 于 2007-10-16 10:26 发表
我七岁还大字不识一个,八岁暑假在亲戚家太闷,翻到半本书《红缨飘飘》,看完了。第二年夏天再去她家,她塞了本《青春之歌》给我,此外十岁前最多翻翻《儿童文学》杂志,哪有什么书单。

不过我爸倒是读了不少儿童 ...
七岁还大字不识一个,八岁就看了半本《红缨飘飘》,九岁看《青春之歌》,神童啊,要在现在,十岁就可以写《儿童文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