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古土里的陆战队(第十六章5)
  第5团集群在飞机的掩护下继续前进,先头部队在下午五点到达了古土里。行程耗时约11个小时,比第7团集群的速度要快。殿后的第5团2营到达时间是晚上九点三十分。戈尔德上尉的爆破连也在差不多半夜十二点完整的到达了。
  难民们也跟在后面陆续到达,但不允许进村,只得在雪中等待着。
  在古土里集结的兵力,包括先前驻扎的第1团主力在内一共有14229人。
  中国军队第9兵团第26军的76师、77师在古土里东侧展开,78师、80师随时准备加入战斗。另外,60师在古土里南方的黄草岭布有阵地,黄草岭是制约山道的要地;89师则向古土里西南方南下。北京广播电台播报说歼灭陆战1师只是时间问题。
  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对于让陆战1师从喝隅里突围到古土里很不满,决心要在古土里与真兴里间截住陆战1师,为利用黄草岭的天险全歼陆战1师,迅速调整了兵力。
  陆战1师情报部准确的侦察出中国军队第76、77、60师的位置,也获知后续部队正在南下。考虑到古土里聚集了一万四千多人、约一千四百台车辆,陆战队必须尽快从古土里出发。如果前方通路被封闭,再遭受到总攻击的话,那就支持不了多久了。师长史密斯在7日下午六点十五分发出命令,等第5团为先头到达古土里后,立刻向真兴里以南突围。
  古土里的兵力编成第7团、第5团、第1团三个集群,也是前进顺序,出发时间是12月8日上午八点。按照计划,以第7团3营为先锋开始南下。当天,从未明开始战场上风雪交加,天空一片黑暗,视界几乎为零。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的道路是陆战1师突围路程中最困难的一段,直线距离仅仅只有十公里,但上下落差有730米,一条下坡路崎岖在倾斜的山腹之中,很容易遭到左右高地的射击,途中最重要的要冲是真兴里附近的1081高地和古土里南方六公里的水门桥。1081高地可以俯视下面两公里的U型道路,如果遭到这个高地的射击,陆战队的前进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水门桥通过地下水路将长津湖的水在此导入四个管道,送往崖下的发电机组,水门桥依山而建,桥就架设在四根管道上,现在这座桥已被中国军队破坏了。由于水门桥建在断崖上,根本没有可以迂回的路,所以必须要修通。第1工兵营营长J.帕特里奇中校准备架设由钢制和木制导板组合而成M2导板桥,8架C119运输机向古土里进行了运送。
  史密斯命令驻扎在真兴里的第1团1营,为保障师主力的撤退必须确保1081高地和水门桥。8日早晨,陆战队同时从古土里和真兴里对进,当天几乎没有什么进展。D.修马克中校的1营8日未明从真兴里出发,在大雪和积雪中艰难前进,R.莱伊上尉的C连占领了1081高地西南约3公里的山丘,接着R.巴隆上尉的A连占据了1081高地西南的891高地,W.诺兰上尉的B连超越了被风雪包裹的C连,隔着道路与A连并行向1081高地进攻。山脊上陆续出现中国军队的阵地,进攻受到风雪的影响很不顺利,下午五点,营长修马克下令停止攻击,在1081高地南约一公里处构筑阵地过夜。从古土里出发的陆战1师主力也陷入苦战。第5团跟在第7团后面出发,一直到日落两个团都在费力的占据道路侧方的高地。
  运送修复水门桥架桥材料的两辆卡车随第7团1营出发,由于从真兴里出发的第1团1营未能占据水门桥而不得不返回,开进第7团团部附近坦克围出的一个停车场,而这个停车场其实是个冰冻的池塘,一辆卡车陷入了池塘里,引擎损坏,不得不连车上的材料一起放弃了。
  由于陆战1师主力中第7团、第5团只前进了四公里便停止了,使得殿后的第1团2营、3营还没有离开古土里。不过,中国军队对古土里的夜袭也没有出现,只有散发的步枪和机枪的射击。这也意味着陆战队当夜过的还是比较安逸的,除了最尾部的位于村子北端的第1团2营D连,对D连来说有些紧张,因为D连的后面就跟着难民。
  从喝隅里就尾随而来的北朝鲜难民在前一天夜里被D连阻止在古土里的入口,这一天整整一天就在风雪中煎熬着。“我们就像是挡住难民人流的堤坝一样。”D连连长W.克隆科上尉回忆道,之所以要阻止难民,是为了防备有中国士兵或游击队混杂在里面,不过望着难民的惨况,心中多少有些不忍。也不是所有的难民都被拒绝,那些“给美军提供帮助的市民”“有可能协助肃清中国士兵或北朝鲜军的市民”被编入了陆战队的队伍中。难民中只有少数人有牛车或毯子挡雪,基本是毫无遮拦的站在雪中,炊事无法进行,许多人只能忍着饥饿,或者啃些干粮。难民要忍受着寒冷、疲劳、饥饿的“三重苦难”。“而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发现有人死去,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忍受力。”克隆科上尉记述道,孩子们的哭泣声传来,陆战队卫生兵中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跑到难民那里去送了点药品。
  深夜,气温降到零下34度,风雪不止。古土里为了警戒灯火通明,四周的外界则是一片漆黑。不时射出的照明弹将团成一团坐在雪中的难民的身影浮现出来。D连抱着枪利用这种方法戒备乘夜潜入的敌人,不过没有发现移动的身影。
  凌晨两点多,突然从静静的难民中间传来了奇怪的声音,好像在叫着什么,不懂朝鲜语的陆战队员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能感觉到那是一种求助的呼声。克隆科上尉指示两名卫生员去看一下,一会两人回来了,报告是内容给上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名孕妇临产了。“可能是在冰雪中坐了一昼夜导致的提早生产,我想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力量造成的吧,祝愿她们能顺利。”陆战队员似乎也同他们连长的想法一致,抱着枪关注着那边的动静。两名卫生员往来跑动,准备水、消毒液,新生儿是声音传来,D连一起发出了欢声。“战场是个死亡世界,在这里迎来了新生命,真令人感慨,大家都和回来的两名卫生员握手,似乎要沾一沾喜气。”兴奋过后,陆战队依然对难民保持着戒备状态。
  在这风雪中诞生于古土里战场的两名婴儿事后没有任何记载。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5.水门桥(第十六章6)
  风雪在未明时分停了下来。
  12月9日晨,古土里的陆战1师迎来了乌云散去后的青空,白雪反射的阳光有些刺眼,突围重新开始。史密斯向各部队发出注意:“不要冒进,稳步向前!”
  确实没有必要冒进,因为是好天,飞机和炮火将给予充分的支援,而且让已经疲惫的士兵再快进也是没有道理的。上空飞来的美机在四周的山腹扬起了火柱和黑烟,陆战队出发了。首先是第7团1营,接着是2营……在白雪中慢慢行进的队列和车队像白布上的黑线。
  前进目标是水门桥,必须要占领水门桥并修复被破坏的桥梁,否则陆战1师将无法突围,就会被宋时轮将军的第9兵团的“人海”淹没。受命占领水门桥的第7团1营步伐虽然不快,但心境还是充满危机感的。“团长说过不要乱来,又强调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水门桥,还不清楚敌人是否在把守着水门桥,我自己觉得这次战死在这的可能性很大。”第7团1营营长W.索亚少校是这样记述的。
  本来预计中国军队将会派有强力部队进行严密布防,但是却没有发现中国军队的影子。先头的J.莫里斯上尉的C连和B连的一个排排除了水门桥附近的轻微抵抗,迅速占领了目标。沿着水门桥的斜坡攀上去,C连只在一个堑壕阵地内发现了50多名中国士兵,“他们已经被冻僵了,C连能做的就是把他们拉出阵地,领到道路上坐下。”营长索亚进行了讯问,中国士兵称自己所属于第60师。索亚本来预计在如此重要的战略地点至少会有一个团的兵力,当他问俘虏为什么兵力会这么少时,俘虏只说是一周前前来布阵的,粮食吃完,人被冻僵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6.期待明天(第十六章7)
  占领水门桥的消息让古土里一片欢喜。“我们向后方转移的成功获得了保证。”史密斯依然是慎重的口吻,但也表明了高兴。第1工兵营营长J.帕特里奇命令装载架桥材料的车辆向水门桥驶去。
  为加快突围准备,C47运输机运走了伤员,阵亡者将被掩埋。冻结的地面用炸药爆破,弄了三处作为墓地,并用红白木条作为墓标,书记员记录下了117名阵亡者的埋葬位置,从军牧师与参与掩埋的数人做个了祈祷,强风使得祷告的声音听起来断断续续的。帐篷卷好、取暖炉装上了卡车、剩余物资都集中起来装上了引爆装置。
  水门桥的修复工作从中午十二点半开始,到下午三点半,由钢板和三合板组成的导板架桥完成了。被破坏的桥梁部分只有八米左右,修复作业还是比较容易的。帕特里奇和第7团1营渡过了导板桥,排除了约两公里前方的U型路上中国军队设置的钢索吊车及其他障碍物。
  古土里的史密斯下令以补给车辆、第5团、第1团的顺序进发。下午六点多,补给车辆开始过桥后不久,一辆推土机压坏了桥扳。帕特里奇以M26坦克的车幅铺设了钢板,钢板内侧是三合板供其他车辆通过,推土机压坏的是三合板组成的导板,这样除了坦克以外其他车辆就无法通过了,而且手上没有备用的三合板。不过帕特里奇很快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钢导板的间距收窄到136英寸,这样轮幅最大的坦克向外多出2英寸、最小的吉普向内少半英寸。”如此则只使用钢导板就可以让所有的车辆通过,计算很简单,但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阳光消失之后,山上寒风很是强烈。工兵靠着手电筒照明,取出三合板导板,收拢钢导板,不能出哪怕是一英寸的差错。调整作业完成后,坦克、卡车、吉普在手电筒的引导下陆续通过了导板桥。导板桥是架在断崖破孔上的应急桥,车轮或履带的一侧走在钢导板上,又是夜行军,驾驶员在上桥前都要在胸口画个十字向神祈祷一番。令人惊奇的是,一个小事故都没有发生。
  先头的第7团1营于12月10日凌晨两点四十五分到达了真兴里,而路上蜿蜒的车队一直延续到古土里。
  中国军队似乎要想堵住陆战1师的退路,从两侧的山头开始南下,陆战队发现后,用迫击炮和高射机枪进行阻击,中国军队在遭受损失后放弃了行动。
  陆战队监视着中国军队的动静,沿山道下坡向南而去。虽然不时遭到小规模的攻击,但机枪、步枪等散发的进攻对又冷又累的陆战队员来说已不放在心上了。《人生》杂志的摄影记者D.邓肯10日午后随第5团2营通过了水门桥的导板桥,同行的一名陆战队员将战死的战友扔到了卡车上,然后坐在路边吃起了豆子罐头,罐头里的豆子都结成了冰晶,仍然用调羹往嘴里送。脸上的皮肤熏得黝黑、老长的胡子挂着冰滴、眼中布满血丝,邓肯问他:“你现在最想要什么?如果神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明天!现在我想要的只有‘明天’!”那名队员喃喃的道,看也没看邓肯一眼,继续呆呆的吃着冷冻的豆子罐头。
  中国军队虽然还在山头上移动,但并没有展开真正的进攻,因为只要一有向下冲的意思,就会遭到美军飞机和炮火的集中射击,另外,中国军队自身的情况似乎也不好。在古土里与真兴里之间的要地黄草岭,战壕中发现过快要冻死的中国士兵;看见过因寒冷和饥饿而丧失了力气的中国士兵就在路上站立着。似乎这种状况是古土里地区一般中国军队都遇到的情况。根据中国方面的记载,具有吃苦耐劳力的中国士兵在冰冻的北朝鲜山地因给养不足而无法行动,在雪中野营时许多官兵被冻伤,连扳机都无法扣动,根本无法进行战斗。
  40辆坦克和L.哈盖特中尉指挥的侦察排28人于12月11日零点最后离开了古土里。当得知坦克和哈盖特排出发后,真兴里的陆军第92野炮营向古土里进行了155毫米榴弹炮的集中射击,摧毁了基地和资材。这次炮击也是对古土里外三千多难民的出发提醒,难民们跟在陆战队坦克的后方,其中似乎混杂有中国士兵。
  凌晨一点不到,离水门桥架桥还有约1.8公里的地方,后尾倒数第9辆坦克的发动机被冻住,停了下来,队列就此休止了45分钟,这期间,从难民队伍中出来了中国士兵对哈盖特排和坦克发起了攻击,加上道路两侧和北方过来的中国士兵和哈盖特排交起火来,由于中国士兵混在难民中无法区别,哈盖特只能对难民群进行扫射,哭泣和悲呼响彻山间,后尾九辆坦克中最后两辆被中国军队缴获,余下的七辆坦克只能放弃了。
  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进一步追击,坦克和哈盖特排于凌晨两点不到通过了水门桥架桥。水门桥上,参与喝隅里桥梁爆破的第1工兵营A连W.戈尔德上尉正待机执行爆破任务,本来哈盖特排过桥后,就应该点火起爆,但看到哭着赶过来的难民,上尉不得不三次缩回了手。“鸣枪射击等驱赶阻止都没有用,沿着断崖涌来的难民哭泣着赶过来,根本阻止不了。”W.戈尔德上尉通过翻译建议难民从下面发电站绕行,就在难民们一犹豫间,工兵炸掉了架桥。坦克和哈盖特排背负着回响于山间的爆炸声继续南下,上午十一点左右,抵达真兴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7.美国史上最大的败北(第十六章8)
  同时刻,麦克阿瑟飞临了兴南西南方六公里的连浦机场,他在得知陆战1师殿后部队通过了水门桥架桥后,于上午八点十分乘专机SCAP号从羽田出发的。
  麦克阿瑟在连浦机场和阿蒙德会了面,然后飞到了汉城郊外的金浦机场和沃克谈了话,然后返回了东京。飞往前线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将第10军并入第8集团军的事宜,同时对陆战1师的成功突围表示祝意:“衷心祝贺,这应该是给你的最好生日礼物。”麦克阿瑟在连浦机场看到前来迎接的阿蒙德,边拍着他的肩膀边说道。
  从真兴里到咸兴有56公里,从咸兴到兴南为13公里,已超出了中国军队追击陆战1师的最佳范围,中国军队只能在真兴里之前的山岳地带进行作战。从真兴里可以利用汽车和火车向海岸的兴南转移。到达真兴里实际上就表明了陆战1师已成功突围。
  翌日,12月12日是阿蒙德少将58岁的生日,正如麦克阿瑟的祝辞所说,陆战1师向兴南的转移顺利进行着,当天晚上11点半,殿后的坦克分队和哈盖特排终于抵达了兴南。
  从古土里到真兴里,陆战1师的损失是阵亡51人、战伤死亡24人、失踪16人、负伤256人,合计347人。
  陆续抵达兴南的陆战队员面对带着激动表情出来欢迎的记者们,充满疲惫且胡子拉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不时挥手致意。“期待明天”这句某陆战队员对《人生》杂志的摄影记者D.邓肯说的话终于实现了,队员们终于可以吃上热饭洗个热水澡了。在基地里准备接待的官兵们给抵达的陆战队员递上威士忌、香烟、糖果,每个陆战队的手里都装满着礼物,然后立即到点着取暖炉的帐篷里倒头睡下。
  陆战1师突围所遭受的损失是巨大的。元山登陆以来,陆战1师给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推算是约打死一万五千人,打伤七千五百人,另外空中轰炸炸死一万人、炸伤五千人。而陆战1师阵亡604人、战伤死亡114人、失踪192人、负伤7313人,损失达到兵力的50%。
  “败北——对美国来说从未有过的最大的败北!”这是1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表述,而《新闻周刊》则拿此战与同样12月份发生的珍珠港事件做了对比,并发表了以下评论:“也许这是美国历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在军事上遭受的最差的失败。如果在军事上或外交上没有奇迹出现,投入到朝鲜战场的美军中的三分之一将重演巴丹半岛的悲剧,最后只能来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麦克阿瑟生气了,“这很明显并没有真实反映一般美国人民的心情,只是不负责任的作者自己的感想,两个杂志的报道并不能给政府及高级作战部门的决定和作战以任何影响。”麦克阿瑟立即给华盛顿发去信,同时发表了声明,称赞了陆战1师成功的“战略撤退”。看了报纸上登载的声明以及朗读声明的麦克阿瑟的照片,感觉到麦克阿瑟的脸上出现了不曾有过的失落和衰老。
  陆战1师到了兴南后就开始了装船准备,兴南港的船坞和栈桥进行了改装,以前只能同时停七条船,现在的容量增加了两倍,而且还可以再停泊十艘LST运输船。翌日,装船作业就开始了。
  第10军司令部虽然准备了登船集结地,但陆战队员都希望在暖和的帐篷里多待一会,所以都是分成小股直接从帐篷赶往岸边。
  12月12日夜,第10军司令部里为庆祝阿蒙德的生日举办了一个晚会,陆军第7师师长D.巴少将、第3师师长R.斯尔少将、第10军参谋长C.拉夫那少将以及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等主要将领都参加了,史密斯师长在干杯之后,也不等阿蒙德切蛋糕就告辞了,理由是视察陆战队的登船情况。
  实际上离开司令部的史密斯来到了海岸边的阵亡将士墓地。第二天,12月13日下午三点陆战1师师部移到运输舰“佩菲尔德”号,晚上登船前,史密斯又去了一趟墓地。陆战队有必须带回伤员和阵亡者遗体的传统,并以此为荣,正是在这个“不抛弃、不可以抛弃”的信念成为了陆战队团结和战力的支柱。古土里记录阵亡者埋葬位置的措施就是为了将来能回收遗体。史密斯走每个墓,默默的祈祷,墓地里中国俘虏正在掩埋从古土里撤退途中阵亡的美军士兵,史密斯一直等到作业完毕才离开。
  12月14日,陆战1师22215人登船完毕,共28艘运输舰,12月15日上午十点三十分,以史密斯的“佩菲尔德”号为领头,船队离开兴南驶往釜山。
  兴南的郊外聚集着北朝鲜难民,人数超过九万人。
  “指挥官将部下的遗体丢下而撤走,这是陆战队175年队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会回来的!”调子和“I shall retune!”很像,这句话麦克阿瑟曾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离开菲律宾时说过。史密斯望着远处的兴南港及港口后面的北朝鲜山脉,他不喜欢陆军,不过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却是陆军元帅麦克阿瑟说过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美第10军在朝鲜东部的作战,从原定战略来说,是遭遇彻底失败。但从战术上讲,保全了主力,尤其是在严寒帮助下,使志愿军9兵团失去战斗力,修整到51年3月才部分进到一线作战,又具有瓦解了中朝方原来第三次战役一举定全局的战略意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8.基于力量的和平(第十六章9)
  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晚上十点三十分,杜鲁门总统发表了“国家非常状态”通知,翌日上午十点二十分正式签署。分别相当于日本时间12月16日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和17日凌晨零时二十分。
  “……因此我哈里.S.杜鲁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宣布美国进入‘国家非常状态’。这次的非常状态是以保卫我国的安全为目的,为了击退所有的威胁,我要求迅速强化我国的陆海空三军及国民防卫……”这个宣告是战时赋予总统的权力,它将使美国的军民机构转入战时状态。
  “在朝鲜发生的事态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放任侵略者为所欲为,那么这个世界就将被共产帝国主义所支配。”杜鲁门在宣布中直接说明了朝鲜半岛是动乱的根源,采纳了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等军事政策制定者们的主张,做好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威胁的准备。
  宣言的后半部分说明将要提交17809304424美元的军费追加议案、计划在1951年6月末陆军兵力增至300万人、启动战略物资储备计划、设立新的核武器生产基地等具体措施。为了对应欧洲可能面临的威胁,建议成立NATO北约盟军,内定由艾森豪威尔担任司令。
  杜鲁门在和英国首相艾德礼结束会谈后,12月9日以来多次声明“不会从朝鲜撤退”,主张对武力威胁施以“武力的对抗”。宣言是美国政府的“基于力量实现和平”政策的具体表现,摆出了不希望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在必要时也“不惜”一战的姿势。
  各国并不认为这个宣言是进行新的世界大战的宣战,而是理解为借此能够阻止朝鲜半岛动乱扩大以及防止欧洲爆发战乱,所以都表示欢迎这个宣言。
  朝鲜半岛的战况,兴南地区的美第7师和第3师正在做撤退准备,陆战1师已成功转移,第8集团军已撤过三八线,未发现中国军队有进一步的动向。这也意味着以歼灭美军为目标的中国军队的大攻势失败了。
  宣言正好在这个时期发表,其政治效果也许会让共产阵营多少冷静一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是持有这种期待的,他向麦克阿瑟征求了对于宣言的看法。
  麦克阿瑟的反应很冷淡,“那么快要我发表意见有些困难,部下都还在朝鲜前线,无法表达具体的评论。不过,在我国面临现实危机之际,立即动员全部兵力是必要的,这是我的也是全体现地指挥官的见解。”虽然表达了对宣言的欢迎,但给人的印象似乎也不是那么痛快。参谋长L.科林斯上将说:“麦克阿瑟对没有向朝鲜增兵很不满意吧!”,李奇微只能耸了耸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9.经由日本增兵(第十六章10)
  好像是为了证实科林斯上将的说法,麦克阿瑟于12月18日提出了增派四个国民警卫队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朝鲜战线需要,并且日本也需要兵力。“最近苏联对日本的宣传攻势在增加,国际上共产主义势力的压力正给日本以威胁,为了使日本能够应对苏联的威胁,希望直接派国民警卫队到日本并进行训练。
  华盛顿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回答是:国民警卫队将用于新设立的NATO北约盟军,在对朝鲜战线的政策调整之前不能派遣,如果日本确实需要守备兵力,可以从第10军抽调一部分兵力。华盛顿判断日本在麦克阿瑟管理下,向日本派出部队后,麦克阿瑟可随时调用他们去朝鲜战线,即麦克阿瑟以日本为幌子要求得到兵力。
  华盛顿方面做出的朝鲜战线不需要增兵的判断,无非是基于麦克阿瑟司令部提出的根据。情报部长威罗比于12月14日向华盛顿报告,由于第8集团军提早撤退,使机动力不足的中国军队无法追击。“敌人似乎认为第8集团军会在平壤北方进行抵抗,第8集团军的撤退打破了平衡,也使得中国军队主力的位置成为了一个谜,估计是在北朝鲜军的后方进行重新编成。”另外,报告还提到:“由于失去了与中国军队接触,联系到现在只有北朝鲜军轻微的攻击,我们认为敌人新的攻势迫在眉睫。”总之,报告的意思表明朝鲜战线并没有出现异状。
  那么为什么麦克阿瑟急着要求增兵呢?是因为在陆战1师成功突围之前,只记录到北朝鲜军的散发攻击,而中国军队隐蔽在雪山里没有被发现?麦克阿瑟没有直接要求向朝鲜增兵,而是提出“经由日本增兵”,显示出之前的体验引起了他的警戒之心,12月19日,麦克阿瑟直接命令沃克进行获利侦察。
  战线很平静,但是美韩部队的现状就像笼罩着半岛的乌云一样暗淡。第8集团军从临津江东岸起沿三八线布阵,最左翼是土耳其旅,其右侧的汶山至高浪里正面为美第1军第24师和韩国第1师,美第9军第25师和韩国第6师配置在议政府正面,韩国第2师、第5师、第8师防守春川地区,韩国第9师位于江陵北方的东海岸一带。剩下的美第2师、美骑1师在汉城北方及西方休整,汉城的防卫主要由英29旅、英27旅担任,韩国第7师则在原州附近进行重编。
  以上这些部队中,T.普罗迪少将指挥的英29旅是新增的部队,韩国第2师、第5师新编成不久,训练不够,其他部队无一例外损失都比较大,也很疲惫。战线宽度超过二百公里,各师平均担任正面约二三十公里,每个师都只能构筑据点阵地,连预备队都没有。很有可能当其中一点被突破,整条战线就会崩溃。
  韩国政府于12月19日发布实施条例,安排妇孺和老人离开汉城,离开方式包括卡车、船、汽车、牛车或者徒步。第一批964名战争遗孤于20日从金浦机场空运到了济州岛,孤儿的年龄在6个月到11岁之间,其中200个患有疾病,疾病的种类包括疥癣、结核等50多种。AP通讯社的记者H.博伊尔发现,虽然有80名韩国保姆陪同,孩子们都很衰弱并且显得很不安,15架运输机每架配有一名美国护士来照看这些孤儿。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0.中国的强硬姿势(第十六章11)
  中国军队的动向依然没有被发现。12月21日,平壤广播电台重新开始播音,从播送的内容中也无法推测中国军队和北朝鲜军的动静。
  12月22日,北京播送了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声明,显示了中国的强硬姿势。周恩来的声明拒绝了联合国的印度、加拿大、伊朗“三国委员会”提出的停战交涉提案。对于“三国委员会”的设立,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中国代表伍修权在19日归国前指责这是“为美韩残军再建争取时间”。周恩来指出,“三国委员会”既没有中国参加,其设立也没有征得中国同意,所以是一个和中国无关的机关,周恩里提出了解决朝鲜战争的几点主张:1.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2.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内政;3.美军撤离台湾;4.中国加入联合国。最后,周恩来的结语是:“作为政治地理分界线的三八线需要永远消失。”
  这个发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麦克阿瑟和华盛顿当然理解为这是中国方面主张“立场”的政治声明。“总之,这是对抗杜鲁门总统的国家非常状态宣言的发言,另外也可以解释为以目前的军事优势为背景,争取在政治上取得有利态势的主张。”科林斯上将回忆说这是当时美军高层的共同判断。
  周恩来所说的三八线作为政治地理分界线毫无意义的话说明中国军队不会在三八线面前停止脚步。而三八线划分了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是这种政治地理分界线。
  现实情况对周恩来的声明做了预料中的解释。中国军队及北朝鲜军不仅不把三八线作为政治地理分界线,而且也不它当做军事地理分界线,12月22日当天,再度展开了攻势。
  不过正如美军所推测的那样,中国军队还在进行休整和补充,冲在前面的是北朝鲜军。北朝鲜军以有力部队沿太白山脉潜入春川、原州、大邱附近,作战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军队主力更容易突进,其先锋是北朝鲜第10师。第10师自洛东江败退以来,一直在“铁三角地带(金化、平康、铁原)”进行游击战并重新编成。
  作战是很困难的,中国军队可以得到北朝鲜军以及北朝鲜市民的帮助,而第10师却是在敌阵中确保一个据点,在主力部队发动攻势之前,不能泄露作战企图和藏身之所,所以行动被限制在雪山中并且是夜间,除了各自携带的粮食不能到村落中获取,为了不留下踪迹避开一般道路,为了不被飞机发现也不能点火。即使是寒冷、饥饿、生病也无没有救助手段,是一个“只有活下来的人才能前进”的环境。但是北朝鲜第10师忍受着严酷,使得美军没有发现他们的活动。
  战线没有发现异样——当天第8集团军情报部的报告和前几天的一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1.沃克之死(第十六章12)
  12月23日,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殉职了。
  沃克当天准备视察美第24师和英29旅,为此从汉城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出发。视察美第24师的行程中包括给他在24师的服役的儿子萨姆.沃克上尉颁发嘉奖令。
  沃克的吉普的经过改装的前线指挥用车,为防止翻车加大了重量,前部加装了铁栅,沃克就在这部加装了铁栅的吉普上在战场上奔走指挥。当天,沃克带着幕僚T.塔纳中校,自己开车前往。
  据韩国第6师2团宪兵队队长崔永诘少校回忆,上午十一点左右,2团所属的六辆卡车在议政府南方五公里的道路边进行小休的时候,从汉城方向开来一辆吉普。道路很泥泞,很容易打滑。六辆卡车中有一辆靠近路中间,碰上了吉普的保险杠,吉普急打方向,在泥中滑翻了。附近约有数百名美韩士兵,等他们跑过去时,一起发出将军死了的惊呼声。
  吉普是沃克的专用车,翻倒后将沃克压在了下面。普通的吉普翻车时,由于车轻一般被压在下面最多也就是受伤,但是沃克的车是改装加重的,当沃克被压在车下时就失去了意识。
  运送到附近的野战医院后,正式宣布死亡,实际上是在翻车时就当场死亡了。同车的塔纳中校重伤但没有生命危险。其子萨姆.沃克上尉赶到野战医院,从美第24师师长J.乔治少将手中接过了父亲的皮包,包中有准备颁发给他的嘉奖令。萨姆哭泣着向父亲的遗体敬礼默哀。
  沃克二战时在第3集团军巴顿中将麾下,有“斗牛犬”之称,是员猛将。巴顿中将在战后也是死于车祸的。
  沃克殉职的消息给美韩官兵的冲击很大,麦克阿瑟在沃克殉职后立即发表了悼词。“我已经推荐沃克中将晋升为上将……中将的死,不仅是美国,也是为保卫世界自由的各国的重大损失。”签发这条悼词的麦克阿瑟格外的感到感慨。
  事实上,总参谋长科林斯上将访日时曾和麦克阿瑟谈及如果沃克发生意外谁是继任者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不会发生的事情,我所想的是沃克晋升为上将后谁来接任的问题。这种可能性倒是很大。”那时麦克阿瑟是多少带着些玩笑的口吻和科林斯谈及此事的。
  对科林斯来说,会谈正值第8集团军遭到中国军队攻击寻求撤退之际,并不是开玩笑,他是认真观察过的,第8集团军司令如果战死沙场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沃克躲过了战死的危机,却没有躲过车祸……
  而12月3日沃克刚刚度过61岁的生日,这给70岁的麦克阿瑟带去了无限的感伤和感慨。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2.李奇微(第十六章13)
  关于沃克的继任者,麦克阿瑟曾向科林斯表示过,希望由副参谋长M.李奇微中将接任。
  李奇微在担任空降部队指挥官时战功卓著,担任副参谋长后主要负责“朝鲜战争”的作战,所以是担任第一线最高指挥官的最合适人选。
  前线是一刻不能缺少最高指挥官的,麦克阿瑟在获悉沃克殉职后,在给居住在横滨的沃克夫人发去唁电的同时,向华盛顿去电要求火速调李奇微前来就任。
  科林斯上将知道这个消息是华盛顿时间12月22日晚上十一点多,当天是星期五,离圣诞节只有三天。
  市民和军人正欢快的准备过圣诞节。住在华盛顿玛雅陆军基地的李奇微和夫人佩妮正在朋友家中聚会吃晚餐。科林斯电话打来的时候,正是晚宴高潮之时,李奇微正端着酒杯开怀谈笑着。
  “马特,很遗憾的告诉你,强尼.沃克在朝鲜死了,是车祸。”科林斯的话让李奇微大吃一惊,慌忙将酒杯放到桌上,杯中正是“强尼.沃克”威士忌。“事实上,麦克阿瑟已推荐你作为继任者,希望你尽快赴任。”
  李奇微接电话的时候,在座男女还在若无其事的继续着谈话,很快视线集中到了他身上,因为随着对话知道了电话那头是总参谋长科林斯。星期五的深夜,参谋长特意给参加宴会的副参谋长打电话,显示有重要事情发生。
  “我想,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李奇微夫人佩妮回忆说,李奇微看着夫人,微笑着耸了耸肩,摇了摇头,意思是没什么大事。
  
  (第十六章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第十七章 李奇微到任
  
  213.乐天派(第十七章1)
  第8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因为沃克殉职,自动由第1军军长米尔潘少将代行。不过实质性的命令还是要等到新司令官李奇微尽快到任后才能发布。任何一个组织,特别是军队,暂时代理者的责任和权限是有限的,真正要有效的指挥部队还是要靠任命的司令官。尤其是第8集团军,不仅在撤退而且又失去了司令官,所以新的司令官上任是不可耽误的急务。
  李奇微当然理解这种急迫情况,作为他个人来说,也希望能尽快赴任。但是他想给他的小儿子马蒂完成圣诞洗礼后再启程。所以在接完科林斯的电话后,李奇微并没有告诉夫人实情。直到第二天早晨,李奇微才边喝咖啡边告诉了夫人,夫人长长的叹了口气,没有眼泪也没有提问,这反而是李奇微感到更难受。
  然后,李奇微到军部报到,办完手续回家收拾行李,召开记者会,拍全家合影,十分繁忙。
  出发时间定在当晚,李奇微和家人吃完晚饭,提早唱了圣诞赞歌,由夫人驾车前往机场,然后乘“星座号”专机出发了,时间是12月23日晚上八点。
  飞行路线从西海岸的塔克玛经阿留申群岛的阿达科岛从北前往东京,因为飞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达东京时间是12月25日晚间。专机“星座号”原本是二战前就执行飞越太平洋航线的客机,机舱内设有寝室。到塔克玛的飞行时间为八小时,为了适应时差,加上前一天没有休息好,所以这段时间李奇微准备在机上的寝室里睡觉。在服务员整理床铺的时候,李奇微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了一番思索。
  因为作为副参谋长参与了作战策划,使得他对朝鲜半岛的地理了如指掌,并且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也很了解。想当初在陆军学校上战术课时,教官经常只给一份地图,要求作为指挥官在困难的状况下完成任务,李奇微觉得现在的状况很有点像在陆军学校的感觉。但是,对于熟悉战况和自己军队情况的李奇微来说,答案是很容易的。
  朝鲜战线,美军的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守要么攻,下这个决定就是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的责任,在飞机上应该可以做个决定。“先要征求麦克阿瑟的建议,然后要了解指挥下的部队实情,听听一线指挥员的意见,最后由自己下结论。”一个非常普通的结论,更多的反映出李奇微乐天派的性格,得出结论后,李奇微倒下睡起觉来。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4.百万人的移民计划(第十七章2)
  李奇微的出发时间是华盛顿时间12月23日晚上八点,东京和朝鲜半岛是24日上午十点。就在第8集团军的新司令官在赴任途中时,事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上午十点十五分,也就是李奇微得出结论入床睡觉的时候,沃克中将的遗体运抵了羽田机场。以麦克阿瑟为首的各级指挥官列队迎接,覆盖着星条旗的棺椁由汽车运往横滨沃克的住处,等第二天再运回美国。
  约三个半小时后,下午两点三十六分,麦克阿瑟司令部收到报告,第10军从朝鲜半岛东北岸的兴南撤退完毕。12月20日以来,美第3师和约十万难民集中到了兴南,24日早上在海空军的掩护下开始登船,安全撤离。共撤出美韩部队约十万五千人,难民九万八千人,车辆一万七千五百辆,器材三十五万吨,是一次成功的撤退。
  难民的撤退充满着艰辛。韩国第1军民事处处长柳原植中校回忆说,当初第10军军长阿蒙德是准备抛弃难民的,“民间人士我只能带咸镜南道知事李龟河、诗人毛允淑的叔父毛鹤福和一名牧师。”咸兴、兴南地区聚集着约十万难民,柳原植向阿蒙德强调这些难民是为了追求自由而抛弃家园的,必须带上他们一起撤离,阿蒙德摇头说装备物资还不知道能不能撤走,要撤离十万难民是不可能的。
  回到第1军司令部,柳原植向军长金白一汇报了情况,金白一立即召开了参谋会议,会上参谋们都反对抛弃难民,甚至有人说“与其让他们死在共产份子手里还不如让我们来解脱他们”的极端之语。金白一说道:“如果美军真的不肯带上难民,那我们第1军就和难民一起走陆路撤退!”
  会议刚结束,美军宪兵找到柳原植,请他到第10军司令部去,到了之后,阿蒙德对他说,可以带三千难民,多了不行。“不,阁下,我们金军长已决定和难民们一起走陆路撤退了。”“Oh No!”阿蒙德调转视线说道。柳原植刚走出房间,又被叫了回去,阿蒙德又说道:“这是最终方案,没有余地了,等士兵和装备上船后,只要能装得下,难民能带多少就带多少,这总行了吧!”阿蒙德的让步最终使九万八千名难民得以撤离。
  难民是在士兵与装备上船后才登船,时间很紧张,而且最后仍然有不少人登不上船,在LST运输船船头舱门关闭时,有人扒不上船落海,有人绝望跳海……挤上船的难民们在茫然中看见身后的埠头被爆破。港口内所有的设施都被炸毁了,码头上硝烟四起,爆炸声和冲击波使运输舰都在摇晃。
  当天的汉城市民也已经开始避难了。12月5日平壤被中国军队占领后,为了避免战争初期的混乱和悲剧,韩国政府就已经着手撤离计划了,特别是社会部部长许政,在与内务部部长赵炳玉、交通部部长金锡宽协商后,拿出了一个对避难市民的援助方案。因为各地的难民不断流入汉城从而引发了混乱,所以这个方案要求在麻石设立收容所,然后经广州再向南疏散。另外在广州与水原之间再设立一个收容所,提供食物与住宿。
  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专门从事救援研究的京畿道厅社会科科长金学默受社会部委托,开始研究冬天撤离时难民的保护措施。金学默建议在军用道路外增设难民通道、专门成立救援部门、尽可能多的设立救护所,部长许政都接受了。社会部设立了救援对策办公室,整合了各部门,相继设立了救护组、物资组、医疗组、运输组、涉外组、后勤组、策划组等。这些准备以及在各地设立收容所、救护所等工作一直的进行,12月24日基本已经完成。
  而当天,一项避难计划传到了东京。驻日大使金龙周提出了“百万人日本移住计划”。金龙周担心美军会撤到日本,询问了麦克阿瑟司令部的参谋长黑奇,黑奇表示否认,但金龙周还是不放心,“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为了保留反击的火种,必须要确保韩国人才,最少要移一百万人到日本。”金龙周回忆说,当黑奇听到这个计划后,觉得是个好想法。而且美远东海军司令乔伊中将和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亚也表示支持。然后,金龙周找到日本官方长官冈崎胜男,希望在北九州借块地安置一百万韩国人。冈崎听完之后很为难。朝鲜战争给在日本的朝鲜人也带去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战幕拉开,在日朝鲜人也分为南北两派,在日本各地纷争不断,如果再来一百万的话……另外在九州的什么地方进行安置呢?就算安置下来,他们和周围的日本人如何相处呢?弄不好,还要搞出个治外法权的“韩国市”来……冈崎认为这是首相级别才能决定的事情,然后推荐了两个“首相身边的人”给金龙周,而那两个人认为这是日本向韩国赎罪的好机会,表示出了积极的姿态。金龙周随后向李承晚做了汇报,希望实施计划。除了金龙周的回忆没有这个计划的详细内容,日本方面和美国军方也都没有关于这个计划的记录。另外,李承晚对这个计划的反应也没有记载。就在金龙周递交这个计划的当天,李承晚发表了汉城避难声明。
  “我的美国友人们劝告我说,所有非战斗人员特别是未到达征兵年龄的男子最好撤离汉城,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劝告,南方有亲友的人们,请尽早携带粮食和衣物离开汉城吧。”
  李承晚自己暂时还不想离开汉城。前一天,即23日下午,李承晚接见了“美国友人”AP通信社记者D?金时说:“我不逃,我有手枪,我就待在景武台,我的妻子也和我一样,宁死也不要被征服!”
  不过他也不反对市民们的避难行为,而市民们的避难行动随着李承晚的总统声明正式开始了,火车、卡车全部开动,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徒步。汉江上在人行桥的旁边和通往东水库、麻浦方向共架设了三座浮桥。市民们在雪花和寒风之中蜿蜒渡过汉江,道路由于积雪而变得泥泞不堪,人们背着行李,扶老携幼,踏着前行者的足迹默默的向南而去。汉城的夜晚寒风凛冽,而难民的队列却一直没有停歇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5.拜访总司令部(第十七章3)
  东京,街头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因为星期天是圣诞夜,银座从早上开始就挤满了人,非常热闹,YMCA主办了游行活动,酒吧、舞场一直喧嚣到深夜,和汉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奔赴战场的李奇微是不清楚这种状况的,李奇微按照计划仍然在飞机上。
  李奇微的飞机到达阿留申群岛的阿达科岛前一个小时,天亮了。在快到阿达科岛时,李奇微想起要弄一下自己的头发,就用无线电托岛上的海军基地司令帮忙联系理发店。落地后,基地司令哈密尔顿上校和理发师一起迎接了李奇微。随后又经过了12个小时的飞行,“星座号”抵达了羽田机场,时间是12月25日晚上十点五十分。因为时间已晚,觐见麦克阿瑟的时间约在了翌日,李奇微在美国大使馆宿舍休息了一晚。
  12月26日上午七点,李奇微一边看着妻儿的照片一边吃着早餐;上午九点,拜访了第一生命大厦的总司令部。报到的形式东洋和西洋差不多,和原日本陆军一样,站在麦克阿瑟面前:“美利坚合众国陆军中将马修.李奇微就任第8集团军司令,前来报到。”然后麦克阿瑟庄重的说:“祝贺你就任。”随后舒展面容,握手寒暄。喝完咖啡后,李奇微和麦克阿瑟进行了会谈,列席会谈的只有参谋长黑奇少将。对李奇微而言,麦克阿瑟是他陆军士官学校时期的教官,黑奇则是二战末期欧洲战线时期的部下。会谈的气氛始终很平和,麦克阿瑟对李奇微准备好的问题都如实作答,对于战况也表达了明确的意见:
  ——只要有可能,就要固守汉城。这在心里上、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军补给不充分,士兵在寒冷环境下作战非常辛苦;
  ——得不到空军的战术支援攻击,无法阻止敌人补充兵员和给养;
  ——过低评价了中国军队。沃克曾说,他们的行动避开了道路而选择山脊或山丘,能进行纵深攻击,运动及战斗选择在夜晚进行。
  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微自己的最终目标是:“熬过目前正在扩大的失败时期,保证韩国的安全。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我都会支持你,我对你完全信任。”
  等麦克阿瑟说完,李奇微提出了三个问题。
  “如果苏联参战了,怎么处理?”
  “第8集团军将撤回日本。”
  “如果敌人加强了南下的进攻并且使我们不得不后撤时,我们是否仍要为了韩国而坚持到底?”
  “是这样的。”
  “如果我捕捉到好机会决心攻击的时候,而您表示反对。怎么办?”
  听到李奇微最后的问题,麦克阿瑟微笑道:“第8集团军是你的部队,马特,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干漂亮点!”李奇微很感动,麦克阿瑟的话语显示出对他的极度信赖,不光是在心理上,而且是在有关指挥权的具体内容上。同样是第8集团军司令,已故的沃克和李奇微相比,无论是地位还是权限都有很大的不同。沃克时代,第10军从第8集团军中分离出来成为麦克阿瑟的直属部队,而李奇微上任后,第10军将重新编入第8集团军序列。这样驻朝鲜半岛美陆军战斗兵力将以第8集团军为主,新任司令官李奇微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鲜战线美军指挥官。另外,沃克虽然可以决定攻击、守备、撤退事宜,但仍然需要得到麦克阿瑟的首肯,而李奇微已获得委任全权处置一切,其行动无需向东京征求意见。“第8集团军是你的部队……”麦克阿瑟这句话保证了李奇微拥有的权限。可以说,李奇微获得了麦克阿瑟颁布的“口头委任状”。
  李奇微很受鼓舞,又和幕僚们开了会,然后于正午离开了羽田机场,下午四点出现在了大邱,第8集团军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翌日,12月27日晨,李奇微乘坐B17轰炸机飞往汉城,他穿着二战时担任空降部队指挥官时的战斗服,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当然,为了防止手榴弹误暴,里面的炸药已经被去除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6.第8集团军的战斗力(第十七章4)
  李奇微精神百倍,坐在副驾驶席上,从机头的窗口确认着在地图上看熟的半岛山野,到了汉城之后,直趋第8集团军前线司令部。
  “各位,我是来带领大家进攻的!”李奇微将第1军军长F.米尔潘少将、第9军军长B.穆阿少将、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W.科里阿上校三人召到司令官室,对他们直言道。虽然麦克阿瑟说过无论进攻还是后退都由李奇微自由决定,但在李奇微胸中只有“反击”二字。
  “两个军连接情况……右翼的第9军和韩国第3军的联络……反坦克以及防步兵地雷的数量……阵地用探照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三个人一一回答,接着李奇微指示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迅速做好攻击准备,然后前往总统官邸去拜会李承晚。
  美国驻韩大使穆乔陪同前往,在车里向李奇微谈及李承晚担心美军会撤往日本这件事。见到李承晚后,李奇微握着他的右手,说道:“能到贵国来真是太高兴了,总统阁下,我是来保卫贵国的。”李奇微回忆说,李承晚似乎就在等待他的这句话,脸上一下子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握着自己的手来到房间里,夫人弗朗西丝科端来了红茶和饼干。李奇微接着说道:“第8集团军不会离开朝鲜半岛,一旦做好准备就将转入攻击。”李承晚搓着手不断发出嚯、嚯的欢声。李奇微微笑着应对着“敢斗精神”的奉承,离开了景武台。
  归途中,穆乔大使经过再三犹豫,对李奇微说道:“作为文职,不知我能不能提点军事上的意见呢?”“请说,大使,您具有战略及战术眼光,我多次拜读过您的报告。”“刚才,您对李总统说要展开攻击,而在我看来,别说攻击了,第8集团军现在的防御都成问题。”“是吗……”李奇微下意识的握住了胸口的空手榴弹,看着穆乔,李奇微是知道第8集团军的苦境的。
  第8集团军中,配置在第一线的美军部队只有第1军第24师和第9军第25师,第1军骑1师和第9军第2师因为损失较大正在改编。第10军的陆战1师虽已达到马山,但余下的第3师和第7师现在仍在东海岸海面向南运送中。近期第10军可以完成在马山、釜山地区的集结,不过运送到前线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第一线的兵力除去韩国部队只有第24师和第25师两个师,而且其战斗力已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联合国军战斗兵力方面,以最大化来考虑,包括韩国军14万,美军10万,其他部队1万,共计25万。
  另一方面,三八线北方,根据美军的推算,中国军队28个师27万6713人,北朝鲜军12个师及游击队16万7283人,共计44万3456人,其中第一线兵力约有15五万人,侦察认为正在进行新攻势准备。
  前一天,即12月26日,在大邱碰面的第8集团军参谋长阿兰少将也认为中国军队的新攻势迫在眉睫:“我们连日发现了敌人的新部队,敌人明显在集结兵力,不知何时会发动攻击,战线目前像死一样平静。”听了阿兰的汇报,李奇微更感到有必要进行转守为攻,并认为反击是可能的。自己方面的步兵也许出于劣势,但是握有制空权,而且在火力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按照阿兰少将的情报敌人正在准备新攻势,那么现在正处于展开前期,如果现在发动反击,极有可能一气扭转战势。
  李奇微在东京时就下定了反击的决心,在大邱更是坚定了这一决定,甚至决定从汉城开始反击。但是穆乔大使摇了摇头,说道:“将军,你看一下指挥官们的脸色吧,他们哪里有反击的干劲啊?”
  “脸色?……”如此一说,李奇微想起了两位军长和副参谋长科里阿,他们似乎对自己发出的转守为攻的指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确实如此,反击不可能只凭一纸命令就会获得成功,不仅要有战意和对指挥官们的信赖,还需要让官兵们的胸中充满使命感,若非这样,任何战斗都无法获得顺利执行。”李奇微思索着返回到第8集团军司令部,一到司令部就开始安排第一线视察,他要看一看自己的第8集团军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他感到有必要核实一下穆乔大使的警告。
  李奇微乘坐轻型飞机、直升机、吉普陆续视察了第1军军部、英29旅、美25师、美25师27团、韩国第1师……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7.批评与呵斥(第十七章5)
  行程很艰苦,主要是乘坐吉普车,对55岁的李奇微来说是有些劳累的。他认为坐在有顶有窗的车上不方便视察,所以选定要吉普车。“让官兵们看到上了年纪的指挥官和自己一样在雪中泥中行动,会提高他们的士气的!”正是在这种思想下,李奇微穿着二战时期的战斗服,戴的帽子是没有保护耳朵的单帽,手套也不是防寒专用品,只是普通的皮手套。天上飘着小雪,坐在寒风中的吉普上不出十分钟就得捂捂耳朵,鼻子也冻的通红,“我都觉得快要冻死了。”这就是作为指挥官的精髓,这种展示是不能停止的,李奇微蜷缩在吉普车中继续着视察。
  终于有一位少校拿来了防寒帽和防寒手套,然而相对于旅程的艰辛,或是说肉体上的困苦,所到之处的部队给他心理上的冲击更加强烈。穆乔大使的话是对的。“坦率的说,第8集团军已丧失了自信心,我从下士到将军们的眼中、走路姿势中能够读出来,他们一点没有那些战意旺盛部队所拥有的警戒心和攻击精神,哪里都没有发现。”
  士兵们的动作慢慢吞吞,和他们说话也显出有意躲避的样子,就算有些士兵开口回答,也只是说些吃不饱饭、不能按时吃饭、太冷、想给家里写信却无笔无纸、防寒服不合身等等对生活不满的牢骚。李奇微对这些士兵表现出的不满情绪表示同情和理解。“由于补给跟不上而让士兵陷入不幸的环境,不是士兵的错,是上层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李奇微马上指示用直升机运送文具、餐车向前线移动、储备防寒手套以备前方使用等事项。虽然李奇微表现出了对士兵的同情,但对于指挥官们却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与呵斥。
  李奇微最不能容忍的是忽视敌情和地形这两项战斗的基本要素的行为。在第1军司令部作战室里,墙上挂着朝鲜半岛地图,三八线北侧画着一个鹅蛋大小的红色圆圈,圈中写着数字“17400”,一看就知道代表的是中朝军队兵力,但是却没有标明敌人部队位置和行动方向的记号,等于是说所有有关敌情的内容都包含在这个红圈之中了。
  “这是什么?骗子房地产的广告?难道就没有更多的情况了?”李奇微想起了在大邱从参谋长阿兰那里获知的情况,跺着脚怒喊道,“战线目前像死一样平静?!阿兰少将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根据这个红圈来的吧!”虽然很生气,但随之而来的不安和恐惧涌上心头,李奇微立即命令米尔潘:各部向前方派出侦察兵与敌人接触,无论死活一定要抓些中国俘虏回来。“侦察兵与敌接触后,绝对不能脱离,要像斗牛犬一样咬住。”李奇微皱着眉头道,“这不是士官学校里教的最基本的战术吗?”
  作为指挥官,除了必须掌握敌情之外,熟悉作战战场的地形也是基本素质之一。前方有什么,植被如何分布,道路与河流的走向,坦克能否开动,如果不知道这些将无法进行战斗。但当李奇微来到一个步兵部队视察时,一位营长报告说和右翼的连失去了联络,原因是无线电坏了。“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印第安人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也能和远方的同伴交换信息,不是吗?”“但是,将军,路太难走了,吉普车没法开……”这下李奇微再也无法忍耐了,对着那个营长臭骂道:“你的腰下面长的是什么?难得不是脚吗?吉普开不动就给我用脚走!快去!快跑!去看看你部下的情况!”在李奇微的怒喝下,那个营长一阵风似的跑了。
  翌日,12月28日,李奇微仍然在前线巡视。
  汉城,市长李起鹏发表了讲话,呼吁市民不要逃难,安心从事生产生活。李承晚也发表了声明,称自己和韩国政府不会离开汉城。这些当然在李承晚与李奇微会谈结果影响下发出的,但是,汉城市民的避难风已达到了最高潮。从汉城南下,或从仁川走海路,汉城市民陆续出发逃难,当天,车站、码头挤满了等待出发的市民。
  根据新闻报道统计,截止当日汉城共有84万市民出走避难。政府职员提前领了一个月的薪水,一般职员被通知各回老家等待消息,这些职员陆续带着文书、材料紧急向南转移。当日汉城市的人口没有准确的记载,大约有120万或130万人,其中80多万人避难走了。汉城市内人影稀少,北风的呼呼声显得越发凄凉。
  前线,李奇微现在以“士官学校教官”的心境给各部队上“教育”课。视察和对话中,感觉无论是指挥员还是士兵,军事基础知识似乎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在一个师,他“教授”了火力的应用,“这些是炮兵学校的内容,书上都写着,希望你们好好回想回想!”因为第8集团军的火力不足,李奇微已向华盛顿要求再派遣十个炮兵营来,但是他对部下强调,仅仅拥有火力是不行的,“枪炮是用来发射炮弹子弹的,即便是步枪、高射炮、反坦克炮这些火力如果不能活用的话,要再多的补给也是白搭!”意思就是要求部队善于战斗。在其他师,还得给指挥官们上补给课,“我们使用的补给品,全部是从数千英里外的本土运来的,耗费了时间和金钱,今后谁要是无端放弃资材和装备,就要军法处置,只有消耗于战斗才可以。”和火力课的意思一样,就是要求部队学会使用资材进行战斗。对指挥官们上的“领导”课并没有讲太多,“不要让地下的先辈们感到叹息,美国正面临力量和权威的危机,能拯救我们失败的只有我们自己,战斗时,我会和大家在一起,师长和第一线的营长、军长和团长一起行动,文书的处理可以留到夜里进行。”仍然是强调战斗,李奇微在前线的奔走始终在激扬前线部队的战意。
  当天,前一天派出去的侦察行动收到了效果,报告说中朝军队已进至开城附近,另外发现有敌人大部队正在中部战线南下。事态已相当紧迫了。很有可能敌人会像开战时那样,在华川至春川一线展开助攻,而主攻部队则向议政府至汉城一线强攻……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的点评:

比较中美两军指挥方式,也很有意思。

美军高级将领下到营连一级视察的情况很普遍。鼓励士气、亲自查明情况,这有优秀的交通及通讯工具的原因,也有军队体制上的因素。

而志愿军方面,军一级领导下到营连的情况就不多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18.六处抵抗阵地(第十七章6)
  李奇微于12月29日回到了大邱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发表了如下声明:“令我高兴的是,我确信包括第8集团军在内的联合国军将获取最后的胜利。”
  同时,李奇微经过策划下发的作战是一直延续到釜山的阵地防御作战,在从边境至釜山约三百公里的地域中设立了六处抵抗阵地——1.边境、2.汉江南岸、3.平泽至三陟、4.锦江、5.小白山脉、6.洛东江。边境阵地是在临津江南岸至三八线南侧沿线,汉江南岸阵地是水原以北至杨平、洪川、注文津一线,平泽至三陟阵地是平泽、安城、原州、三陟这条韩国最窄的地域,锦江阵地是从锦江南岸至小白山一线,小白山脉阵地是以用小白山脉为天堑的抵抗线,洛东江阵地即沃克曾经使用的保卫釜山桥头堡的防线。
  首先安排的是“边境阵地”的抵抗。为此,李奇微在第一线配置了美第24师、美第25师以及韩国首都师、第1、第2、第3、第5、第6、第8、第9师,而美骑1师、美第2师、韩国第7师和美第10军则预先在平泽至三陟一线展开。目的是一旦边境阵地被突破,以汉江南岸阵地为阻滞阵地,为部队撤至平泽至三陟阵地节省时间,然后在平泽至三陟阵地、锦江阵地进行持续抵抗,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则经小白山脉阵地进入洛东江阵地这个“背水之阵”。
  李奇微的考虑当然不会是一味地从边境阵地依次退往洛东江阵地,他严令各阵地要最大限度的让敌人付出代价,一旦获得机会就立即果断地转入进攻。
  北朝鲜军曾经在“釜山桥头堡”前停滞了脚步,中国军队也很可能在途中就跟不上步伐了,中国军队之前的进攻因为补给不济,都是在两周至二十天左右就结束的。
  李奇微的内心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在不远的将来进行反击的念头。他的吉普穿梭在前线,该做模范时做模范,该说服时说服,该训示时训示,该呵斥时呵斥,目的就是激发部队官兵的战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我要做的并不是标新立异,只不过是一个老练的指挥官该做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工作。”但是前线面对如此基本简单的战斗要领的反应是迟钝的,李奇微两天的视察并没有获得多少效果。“我的第8集团军已失去了进攻欲望,在近期展开反击是不现实的。”猛将沃克率领的第8集团军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为什么——这让李奇微感到很焦虑,然而现在没有时间去探究这个“为什么”了,只有努力去处理这个现实。在这个现实上所能望见的将来是暗淡的,丧失战意的部队的命运在战史中是明示的。
  李奇微于12月29日夜密电麦克阿瑟:“有必要考虑第8集团军撤往日本、韩国军队撤往济州岛进行继续抵抗的事宜。”
  
  (第十七章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第十八章 华盛顿和麦克阿瑟
  219.正月攻势
  麦克阿瑟是深刻理解第一线的情况的,他在接到李奇微的密电后随即向华盛顿去电:“如果无法实现扩大战争的企图,我们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缩小战线向釜山后退,甚至是撤离半岛……”当然,这份电报的意思并不表示麦克阿瑟想从朝鲜半岛撤离,麦克阿瑟决不想在不败的美陆军军史上留下自己失败的记录,他把从半岛的撤离与当年太平洋战争时菲律宾巴丹半岛的体验联想在了一起,李奇微现在就处在当时他的位置上。电报其实就是要求增兵:如果不想失败就立即派军队来。
  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很容易就明白了麦克阿瑟的意思,翌日,12月30日发来回电:“……我们目前没有向朝鲜输送兵力的打算……朝鲜以及中国的成功将助长其它危险地域的共产阵营的军事行动,会给美国和同盟国造成紧张……我们考虑朝鲜不应是个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地方,如果向朝鲜增派兵力,包括日本防卫在内的美国对全世界的责任能力将面临危险……要求其他联合国成员向朝鲜派兵或确保兵力很困难……您的部队被压迫在锦江及其东方,如果中国军队明显持有能将您的部队赶出朝鲜的兵力并向防御阵地进攻,您有必要做出向日本撤退的指示。”电报的意思是保持现状继续战斗,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来说,准备和认识都不成熟,所以要尽量避免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为此必须防止朝鲜战争扩大化,朝鲜战线能在现有状况下继续战斗是可以期待有效的结果出现的。此前的战斗敌人因为遭受损失和补给不足停止了前进,如果第8集团军能进行强烈抵抗让敌人付出高昂代价的话,也许就能阻止住敌人的进攻。另外,参谋长联席会议必须注意的是苏联的动向,如果苏联呼应朝鲜的情势向日本施加压力,那该怎么办?“因为日本空虚,很容易被苏联轻易占领,失去朝鲜和日本是自由世界阵营无法容忍的事情。”
  总参谋长科林斯指出“这将导致亚洲完成赤化”,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希望麦克阿瑟能在守卫日本的同时在朝鲜半岛进行“奋战”或“适时的撤退”。
  麦克阿瑟与华盛顿之间往复交换意见,他的主要观点是:(1)中国沿岸的封锁;(2)使用舰炮和空袭破坏中国的军需生产能力;(3)投入国民党军队;(4)允许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麦克阿瑟认为这四项是必须要执行的措施,他强调为避免从朝鲜半岛撤退并完成日本的防卫任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方法。”
  华盛顿方面感到左右为难,科林斯说:“麦克阿瑟的提案中实施任意一个就意味着和中国进行战争,但是,联合国没有向朝鲜半岛以外地区派遣军队的意思,对美国来说也没有向中国宣战的名分,这是个很有诱惑力却无法实施的提案。”
  那么,该怎么办呢?科林斯回忆说:“像那个时期那样进行苦思冥想以前是没有过的。”当时东京和华盛顿之间的交互反映出双方都有回避责任的倾向。华盛顿方面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为名拒绝增兵,想让麦克阿瑟背负从朝鲜撤退的责任。而麦克阿瑟一方,以为了获取胜利为由,向华盛顿提出明显会遭到拒绝的进攻计划,显然是想将失败的责任推给华盛顿。当然,双方都是相互明白“底意”的,只是在进行提案与反提案的拉锯。为此,华盛顿对麦克阿瑟提案的回复是迟缓的。
  就在双方还在往复检讨提案之际,朝鲜战线的新事态——中国军队的新攻势——发生了。
  12月31日,星期日,早晨,李奇微离开了大邱的司令部前往汉城,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显示,中国军队的攻击已迫在眉睫,北朝鲜挑起战争的时间就是星期日早上,元旦的前一天正好是星期日,所以31日晚上是个危险的时间。李奇微对参谋长阿兰少将说道:“我有预感敌人今夜会来,也许是在明天。如果明后天没事的话我就回来。”
  上午九点李奇微抵达金浦机场,正午前在汉城的第8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吃完饭后便开始了前线视察,访问过第1军和第9军司令部后,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在前线部队进行了巡视。冷风飕飕,吉普车经过的村落无一例外毁于战火,焦木处处,一片荒凉。因为兵力不足,每个阵地担任的正面比较宽广,使得阵地的配备显得很稀疏,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视掉友军的阵地,感觉阵地被大地吸收进去了。
  李奇微回到汉城的前指是下午两点多。冬日的白天很短,下午四点半天就暗了下来,随着黑暗笼罩汉城,北风呜咽着宣告夜晚来临,中朝军队的“正月攻势“开始了。
  “我预料到了敌人的进攻路线,但是他们的兵力已超出了我们等够对抗的限度。”正如李奇微所记述的,中朝军队的主攻方向是高浪浦和议政府正面,助攻方向是春川。助攻由北朝鲜军两个军10个师和中国两个军6个师担任,主攻兵力为中国军队五个军15个师。
  主攻汉城的一个军3个师突破高浪浦韩国第1师的防线,进往北汉山,另一个军3个师攻击韩国第6师的正面沿涟川、东豆川、议政府前进,再有一个军3个师击破美第24师后沿铁原、抱川、议政府一线向汉城进军,余下的两个军6个师突破韩国第2师进至汉江与北汉江的交汇点包抄汉城的背后。
  判明中朝军队正月攻势的作战计划是在后天。除了最左翼的土耳其旅、临津江下游的美第25师和东海岸的韩国首都师没有遭到攻击外,其他一线部队全部遭受了“正月攻势”,一时间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所有部队的情况几乎一样。随着日落,联合国军前线一带落下了炮弹,持续了约一个小时,然后韩国军和美军就被像地底下涌起一样的唢呐声、喇叭声、哨子声、锣声所包围了。美韩国前线的间隙中不知中国军队的先锋是何时突破进来的,其中一部已侵入阵地深部。美兵、韩国兵拼命抵抗,调动了一切火力,但是前后左右那像乐队一样的声响折磨着士兵们的神经,四面八方飞舞的手榴弹切断了通信线,指挥系统陷入混乱。阵地前的雷场和铁丝网根本没有作用,中国士兵前仆后继,以自己的牺牲为战友开路。炮火和照明弹照耀下的前方的山和山丘上全是中国兵,像山洪一样顺着河谷和山道冲了下来。
  这是真正的“人海”,一会功夫,美韩军阵地就陷入了人海之中,被分割孤立。黑暗中地动山摇,攻击像浪涛一样一轮接着一轮,指挥员和士兵都感到了无形的恐怖,胡乱的扣动扳机、拼命的装填子弹,在畏惧中韩国第1师、韩国第6师、美第24师19团的前线崩溃了,第8集团军正面被扯开了约十公里的大口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0.李承晚的前线视察(第十八章2)
  天亮之后,李奇微的吉普向前线飞驰而去,1951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李奇微却一点新年的心情都没有,刚出汉城才数英里,就碰上了南下的车队,那是退下来的韩国军队,卡车上塞满了韩国士兵,而且基本上没有带着武器。
  “Stop!Stop!”李奇微跳下吉普站在路中央,喊道。“完全就是想要堵住汉江的流水一样徒劳。”李奇微回忆说,车队根本就无视他,从他边上绕了过去。他又不会韩语,也没有带翻译。他看见车上有一个像将校模样的军官,就问他会说英语吗,而那个军官目光呆滞毫无反应,李奇微放弃了。“回想起来,韩国真是不幸,开战以来频遭打击,多数指挥官都战死了,现在军官中拥有连队指挥经验的都很少。考虑到韩国部队的实情,李奇微也没法进行责难,只得考虑在后方设置防线,等撤到这条防线后再进行整编。
  李奇微下完必要的指示后,拜访了李承晚。“我想请您帮个忙,您能不能和我一起去趟前线,给官兵们讲个话,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李奇微自己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最好的手段,但是,一旦下了决定,就立即执行,这是李奇微的思考方式。李承晚当即接受了邀请,两人乘坐侦察机飞往议政府前线。飞机是蒙布的老式的侦察机,在寒风中飞行机舱内就像冷库一样,李奇微穿有防寒服,而李承晚却只穿着白木棉的韩服,但是他始终没有说过一个“冷”字。
  到了前线,退下来的韩国士兵已集中到一起,供应饭菜,配备武器,重新整编。李承晚快速走到官兵中间,和他们说起话来。李奇微虽不懂韩语,但他从热烈的声调中能够明白李承晚在竭力鼓动,李承晚身边的围了个大圈子,不时发出拍手声和呼喊声。
  “总算没令人失望,他们会奋起战斗的!”演讲结束后,李承晚回到吉普车上,拍了拍李奇微的手臂说道。果然,韩国士兵们吃完饭,拿起了武器,上了卡车向前线驶去,一直到晚上他们都在战斗阻击敌人的进攻。
  在战场巡视了一圈之后,李奇微已确定战况非常不利。第8集团军被潮水般的大军和汉江夹在中间,半冻的汉江上浮满了流冰,使得能渡江的地方只剩下两座桥。“如果中国军队发动总攻,我们不知能坚持多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敌人付出代价,退到下一个阵地。”李奇微是这样判断情势的。下一个阵地是预定的六个阵地中的第二个——汉江南岸阵地,李奇微正在犹豫是不是现在就下发后退命令。在已无法立足的前线,如果耽误了后退时机,退路肯定将陷入一片混乱,而且给李奇微下决心的时间很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1.再次放弃汉城(第十八章3)
  1月2日,天光放亮后,传来了中部战线出现危机的消息。说是危机,实际上已全线崩溃了。
  守卫春川正面的韩国第3师在北朝鲜军的压力下苦苦支撑,同时侧背部遭到了潜入的北朝鲜军第10师的渗透。和韩国第3师一起相邻的守卫春川北侧的韩国第5师、第8师也受到了夹击,前往救援第3师的第7师也不断的遭到袭击,通讯线路几乎都被切断了。
  李奇微指示第10军军长阿蒙德前往救援,让他的第2师和第7师向原州方向北上。还没等第10军赶到,突破了中部战线的北朝鲜军向大田和大邱方向进犯,第8集团军眼看着就要被分断成东、西两截了。
  午后,李奇微走访了各军、师长,收集意见,指挥官们都说抵抗能力已接近极限了。“是该后退了,我终于勉强下定决心,再一次让韩国的古都沦入敌手。”
  1月3日晨,李奇微下达了向汉江南岸撤退的命令——
  美第25师担任后卫在汉城外周阻击敌人,其间美第1军和第9军退至水原至杨平一线阵地,美第10军和韩国的第3师、第5师、第8师共同确保杨平至洪川一线。韩国第1军、第2军保持洪川至注文津一线,美骑1师转进至安城。
  后退中最重要的就是汉江上的桥梁,和开战时一样,汉江的桥梁左右着军队和市民的命运。李奇微任命骑1师的C•帕马准将为交通总指挥,全权负责桥梁的安全。“只要你认为必要,任何命令都可以以我的名义下达,任何命令!”
  接着,李奇微通过驻韩大使穆乔劝告李承晚离开汉城。“下午三点以后将禁止市民上桥,希望他能在此之前撤离。”李奇微明言,晚一分钟都不行,因为三点以后桥梁将归军队管理,就是总统也不给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2.冰上的难民(第十八章4)
  汉江西南方向传来了猛烈的爆炸声,烟雾飘起在冬日的天空中。
  当时,在金浦机场储备有50万加仑汽油、燃烧弹2.5万加仑,富平的补给基地“阿斯科穆”、仁川的码头都有堆积如山的补给品和铁桶。第8集团军将地面部队所必要的弹药、粮食、资材向天安、大田方面运送,而面对庞大的燃料和航空汽油却没有多余的运力来运送。此时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就是销毁这些燃料造成的。工兵的炸药将铁桶炸上了天,爆发的燃料形成的火球四处飞溅,把仓库点燃了,美军飞机也加入作业,像做演习一样把金浦机场的跑道炸成了“月亮表面”。
  李承晚夫妇和内阁成员乘汽车离开汉城,前往釜山。李承晚并没有像穆乔大使想象的那样,又来“我要死在汉城,给我枪”的那套把戏,只平静地说了声“是”。
  李奇微于下午三点多乘吉普来到汉江桥畔,视察撤退情况。“卡车队列,首尾的保险杠都快碰上了,缓慢地在浮桥上移动着,车队旁边是步兵的队列。等到八英寸曲射炮和大型坦克出现的时候,我的心跳加快了,非常担心浮桥是否能承受得住炮车和坦克的重量,好在它们在工兵的调度下保持着75码的间隔,安全的渡过了浮桥。”
  桥在下午三点开始禁止市民通行,转为军队专用,李奇微就是来视察三点以后的撤退情况的。而此时市民的避难还没有结束,映入李奇微眼帘的是在桥两边的冰面上过河的难民的身姿。“现代人类的悲剧之一”李奇微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光景的。汉江的水面正处于刚刚结冰的时期,有许多地方的冰面相当薄。难民们顶着寒风在冰面上行走着,有母亲抱着孩子的,有父亲背着生病的祖父母的,头上顶着行李,也有在冰上拖着家财的,有推两轮车的,也有用牛车推着一家子的。知道冰面状况的李奇微也在为他们捏一把汗,有一头牛踩破了薄冰,一下子倒下并调入冰窟窿中消失了,但是,难民的队列只是避开了破冰点,一点停顿都没有,没有人对倒地的人施以援手,因为谁的手都没有空闲。没有人梗咽,没有人哭泣,只有鞋子踏雪的声音和叹息声,难民们默默的行进着。
  过桥后的卡车、炮车、士兵、坦克的队伍源源不断,但并不和蜿蜒的难民队列发生冲突。“这是我,也是所有目击者一生难忘的景象。”李奇微一直在桥畔站到日暮,在副官的几番催促下,才乘车过桥前往永登浦的战斗指挥所。而难民的队列已给李奇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月4日,李奇微召集了记者,述说了自己目击的光景,希望他们把这个状况如实在美国报道。李奇微所要强调的是难民们忍受着如此这般的苦楚,是为了追求自由,希望美国国民能够对韩国难民表现出理解和同情。“在最寒冷的时节,又受到了原子弹攻击的警告,向两百万人口的都会发出撤离命令,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宪兵封锁了道路,他们只能徒步翻山越岭,那又是怎样的光景呢?肉体上要受多少的煎熬呢?那些习惯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美国国民能承受这样的艰辛吗?”李奇微丢下夫人和1岁8个月的儿子独身赴任,也许是看到了冰雪中难民母子的身影不由想起了故国的妻儿,从而发出了这番感慨。
  在韩国,这次从汉城的撤离称为“一.四后撤”。但正如前所述,汉城的撤离工作早已实施,到三日市民基本上已撤完了。在半岛酒店设立的“联合国民事援助处”共约400万人份的救援物资,这些物资被有组织的分配到了各地方的救护所。水原、大田、木浦、釜山及其他救护所都在主要街道和场所设立了食品救济中心,使用罐装奶粉向南下的难民提供热牛奶。与开战初期那次汉城撤离相比,这次难民的受害情况几乎为零,这多亏了事前准备和提早通知。1月3日下午李奇微看到的难民队列实际上是最后一批。孤儿院和养老院里收容的老幼早被优先用汽车送走,1月4日的“一.四后撤”其实是指乘火车避难的约27000人的行动,共装了180节车厢,客车、货车都用上了,客车没有取暖设备,车上的难民饱受严寒之苦。
  负责难民事务的是社会部部长许政和副部长崔昌顺,他们两人于当日撤离,汉城车站站长申錞雨则搭乘了最后一趟列车。“车厢内还是比较空的,到了安养,大批难民涌了上来,连货车都扒满了人。”
  李奇微从永登浦的战斗指挥所返回了汉城的司令部,开始整理行装。妻儿的照片、袜子、衬衫等随身物品装进包里,包是从华盛顿带来的军用包,在包的底下发现一件旧睡衣,是二战时的出品。“将军,这个用来擦皮鞋好了。”“不,还有别的用途呢。”李奇微从勤务兵的手里拿过旧睡衣,用图钉钉在墙上,然后写上“送中国军队司令官阁下,第8集团军司令谨呈”。
  韩国第1师师长白善烨在后退途中造访了安养的美第1军司令部,问军长米尔潘:“将军,您对这场战争的前途有什么看法吗?”“这是个难题,坦率的说我不知道。”战争方针的策划归于华盛顿,华盛顿会根据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来做出决定,这其中的过程不是一个军长所能了解的。中国到底有多少能力,到底有多大的决心,到底有什么样的计划,这些将会决定战争的走向,而一个军长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不过,看似对方拥有攻克釜山的能力……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就是联合国军退往日本。”根据李奇微的说法,米尔潘是“消极派”将军之一,实现左顾右盼,始终避开白善烨的目光,没有自信的回答着,又反问白善烨道:“如果出现万一的情况,你准备怎么办?”“我是韩国人,这里是我的祖国,我将战至最后!”联合国军如果撤往日本,就算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要去打游击,白善烨说的很是凄壮。
  白善烨和米尔潘的对话发生在傍晚时分,此刻,汉城已完全变成了“无法之都”。第8集团军中担任后卫的英29旅(T.布罗迪少将)撤离后,中国军队的侦察部队出现在了郊外。汉城还留有准备欢迎中朝军队的市民和邻近地区流入的难民,军警已踪迹全无,北风在黑暗的街道中刮起,掠夺开始了。街道已多数毁于战火,完好的大楼和民居的数量并不多,暴民们开始放火、抢劫。虽然中国侦察兵也曾开火制止,但掠夺的人影终夜不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3.原州的圆形阵地(第十八章5)
  两天后——1月6日,第8集团军的左翼安预定计划完成了平泽、原州、三陟沿三十七度线设置的防御线。美第1军的第3师和第25师、韩国第1师、英29旅在安城川南岸的平泽至安城一线布防,其右翼的美第9军将美第24师、韩国第6师、英27旅配置在竹山里至长湖院北侧一线。李奇微敦促各部队加快布防,等接到布置完成的报告后,立即命令部队进入战斗状态。
  相邻的中部战线,中朝军队针对原州的压力陡增,可以预想对西部正面的大规模攻击一触即发。原州是中部战线的要地,如果原州失守,敌人将可以经由忠州向大田、金泉进击,或选择向堤川、荣州出击扑往大邱。担任原州攻击的是北朝鲜军第2师、第9师、第31师,这三个师从东西两面夹击原州并准备分割韩国守军。
  李奇微早在4日就命令美第10军第2师前往原州救援。R.迈克尔少将指挥的第2师在清州江畔后退中遭到打击,现在得到了丹.温顿中校指挥的荷兰营和R.蒙克拉尔中校指挥的法国营的补充,部队刚刚整编完成。但是,位于中部战线的韩国第9师、第3师、第7师、第5师、第2师却在4日至5日急速后退,6日已退到了原州南方。这次后退并不是无故后撤和败退,而是根据韩国陆军本部的命令后退的,这就导致了美第2师在原州遭到了北朝鲜军的包围。
  美第2师以第9团、第23团、第38团在原州设置了圆形阵地,阵地的中心是J.海库塔中校指挥的第37野炮营。对付北朝鲜军的包围攻击,最活跃的就是这个野炮营的18门105毫米炮。虽然有空中支援,但是原州地区连日阴云密布,视界有限,山上的积雪没过了膝盖。即使低空飞行飞行员也无法辨认目标,很多时候是在还没有通过模糊的山脊时凭“感觉”轰炸。
  气温在零下12度上下,炮兵和步兵的动作都有些迟缓。圆形阵地上空观测机在盘旋,飘雪的战场上确认目标非常困难。炮兵营长海库塔回忆说,观测机发现了骑兵部队,在“一阵有趣的炮击”后击毙了数百骑兵。不过,这种战果是稀有的事例,一般来说,对四周山岳地带的炮击只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行动。炮击很密集,光秃秃的山头在连续不断的炮弹下扬起了火柱和黑烟,积雪被炸飞,露出了岩石。“不知道那是什么现象,在炮击最盛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彩虹,冬天的彩虹很少见,非常美丽。”战场的彩虹——很像文学作品中带有感情化描述的文字,原州阵地攻防战中出现的彩虹却不是文学作品。海库塔回忆说,彩虹是在午后出现的,而战斗随着彩虹的出现进入了白热化。
  “到了夜晚就不好办了。”正如海库塔所说,北朝鲜军入夜后从四面向原州阵地进攻,海库塔将18门围成圆形,在阵地前筑起了一张弹幕,为了不留下缝隙,每门炮持续发射了500至1000发炮弹,炮身的旋转部件都出现了大的磨损。
  1月6日夜,北朝鲜军的攻击终夜不绝,集中了迫击炮、机枪、步枪、手榴弹,像波涛一样反复冲击。第三波、第四波的北朝鲜军已逼近了炮兵阵地前约20米的近距离,炮兵、弹药手也操起了手枪、刺刀应战,终于击退了敌兵。天亮后,阵地前留下了约600名敌人的尸体。
  虽然美第2师暂时保住了原州阵地,但是周围的韩国部队都后退了,孤立的美第2师是无法坚持太长时间的。1月7日夜,美第2师开始撤离原州,8日,在原州南方的较高地势设置了防线。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4.中国军队的意图(第十八章6)
  李奇微觉得有些不解和不安。
  不解的是中国军队的动静。本来预想敌人会伴随着中部战线北朝鲜军的攻击向西部战线发动进攻,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出现。自1月4日汉城撤退以来,李奇微每日都在关注中国军队的情况,预想中国军队会尾随南下,而5日、6日、7日的所有有关西部战线正面的报告都称“没有异状”或“未见敌踪”。李奇微忍耐不住了,7日,命令第25师27团尝试向乌山北进,团长迈克尔斯中校发回的报告还是一样:西部战线没有异状。
  李奇微陷入了思考。中国军队没有在西部战线展开追击,那么中部战线的压力可以考虑为敌人打算突破中部,从侧背部攻击西部战线的美军主力。但是,在中部作战的只有北朝鲜军,难道中国军队只满足于占领汉城吗?或者中国军队在汉城附近准备更大的攻势?李奇微一时无法判断出中国军队的意图,针对中国军队的不同意图,都得准备必要的对策,但对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感到了不安。
  中部战线北朝鲜军的攻势和中国军队的战略到底有什么关联呢,李奇微决定通过火力侦察强行和敌人发生接触,根据敌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他指示米尔潘去实施这个行动。
  最令李奇微不安的还是韩国军队的士气。中部战线韩国军队的后退充分表现出了士气的低下。离开汉城时米尔潘与白善烨的对话似乎流散到了前线,也许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我的耳朵里灌满了韩国官兵悲观情绪的报告,白善烨是韩国将军中最值得信赖、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人,连他都说要到地异山打游击的话,虽然显示了他优秀军人的气质,同时也说明他放弃了对联合国军的希望。”韩国官兵的心中已经失去了对联合国军的信任,认为要去打游击了,非常绝望。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战略、使用什么样的战术已经不可能组织中朝军队的攻势了。”1月8日夜,李奇微向麦克阿瑟汇报道,“如果不能够激发出韩国官兵的士气,第8集团军将很难立足。”并建议麦克阿瑟针对韩国官兵发表一个“扫除担忧”的声明。
  但是,麦克阿瑟没有发表这样的声明,而是在李奇微的报告后加上了如下评论,转发给了华盛顿,“(李奇微中将所希望的)声明需要根据政府级别的明确的政策来决定,在这个政策出来之前,声明是无法做出的。”
  麦克阿瑟认为华盛顿不支持自己的战争政策,这次正好利用李奇微的“第一线心理危机”的报告向华盛顿提出批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看一下一个星期后毛给斯的电报,就知道当时中朝方对局势的判断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际,以为美韩军已被打败,连三七线还没有到就开始打算在大邱釜山最后的一战。

毛泽东关于下一步作战行动致斯大林电?
(1951年1月15日)
密码电报第15603号?
已送:1、斯大林同志,2、斯大林同志,3、莫洛托夫同志?
发自北京,1951年1月16日14时45分收到?
菲利波夫同志:?
现将我1951年1月14日致彭德怀同志转交金日成同志的电报副本给您送去。请您了解该电报的内容:?
“彭德怀同志并请将该电报的内容转告金日成同志:?
正在中国东北受训的约10万朝鲜新兵在休整期间要在今后2~3个月之内编入人民军各军团,以使人民军所有师的连队达到人员满员。每个连必须达到100多人,每个师必须达到1~1.5万人。?
朝鲜军队中师和旅一类的部队过多。应将其全部人员大体上编为15个师,并给其配备苏制武器,使朝鲜军队这些师在春季攻势(4~5月)期间能配合中国志愿军,给其以很大支援,以期最终解决朝鲜问题。?
在最近2-3个月内,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队要克服严重困难,并完成繁重而艰巨的工作,具体包括:用经过训练的新兵补充部队,使经过训练的新兵学会老兵的经验;加强部队的武器装备;恢复铁路;准备好给养和弹药;改善运输和后勤工作。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障取得最后胜利。?
预计敌军下一步可能采取以下两种军事行动方案:?
1、在中国和北朝鲜军队的压力下,敌军将进行微弱的抵抗,然后撤出朝鲜。果真如此,那么这将是我们所进行的全面准备的结果,因为敌人得知我们进行充分准备工作此一情报后,将确信我们的军事力量更加增强了,因害怕困难而撤出朝鲜。?
2、敌军将在釜山-大邱地区进行顽抗,一直到确信抵抗徒劳无益为止,此后将撤出南朝鲜。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行很好的准备,这样才能继续作战。不然,我们就会重犯朝鲜军队1950年6月至9月所犯过的错误。?
还有一种可能:客观原因迫使我们于2月进行一次战役,此后即继续进行休整,以便彻底完成最后一次战役的必要准备工作。对这一点也必须考虑到。然而,如果不发生此种情况,如前所述,在2-3个月之内彻底完成必要准备工作之后,进行最后一项决定性战役,则是必要的和切合实际的。?
中朝两国同志必须耐下心来,进行必要的准备。?
你意如何?请告。?
毛泽东”?
致以布尔什维克敬礼!?
毛泽东?
1951年1月15日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5.华盛顿的回复(第十八章7)
  麦克阿瑟期待华盛顿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复。
  麦克阿瑟的战略方针很明确,此前已反复向华盛顿方面提出,即要想获得朝鲜战争的胜利,将南下的“共产主义的赤潮”顶回去,必须动用国民党军队、封锁中国沿岸、甚至攻击中国本土。麦克阿瑟认为如果不采用他的方针,联合国军将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退,但是他预测最后华盛顿会同意的。
  “如果反对的话应该发来撤退命令的,但是这样的命令没有发来,或许只有等到美军重新回到釜山桥头堡阶段,华盛顿方面才能下决心。将军是这样考虑的吧。”正如霍特尼准将所回忆的,麦克阿瑟一边向华盛顿强调战线的危机,一边缓慢的做着撤退准备。
  麦克阿瑟指示作战部长拉特少将对全军撤退的作业工作进行检讨,回复是“按一天运送200万吨人员资材计算,需要50天”,因此没有确定撤退日期。
  另外,韩国外长林炳稷、驻美大使张勉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新编55万所谓的“国民防卫军”,寻求美方提供常规武器,国防部长马歇尔知晓了此事,但是麦克阿瑟认为没有必要,“一旦联合国军退守釜山或进一步后撤,这批武器就有必要给日本以加强其警察预备队的力量。”
  麦克阿瑟的意思很清楚,到底是进攻还是撤退,华盛顿要首先明确这个问题。因为有上述这些原因,1月8日,麦克阿瑟利用了李奇微的意见再次逼华盛顿表态。
  而在华盛顿的眼里,麦克阿瑟的主张就像杜鲁门所评价的那样,是“视野狭窄、判断偏向”的产物。华盛顿最担心的是单方面不断加强军备很有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原因就是1950年2月14日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中明确声明为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或在与中苏两国相互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域遭受攻击时,将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美苏之战,如果“美中之战”失控很有可能就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国交战等于自动向苏联挑战。麦克阿瑟所说的朝鲜战争的必要条件——封锁中国沿岸、投入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反攻大陆、攻击中国本土——其中国民党军队兵力42.8万人,考虑到装备只能达到步枪两人一支的程度,毫无现实意义。而一旦美军攻击中国本土或封锁沿岸,将释放出危险信号。攻击包括满洲在内的中国本土,中国肯定会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向苏联请求援助,苏联很可能出动“标着中国空军标记”飞机空袭日本。封锁沿岸肯定包括大连和旅顺,这两个港口是苏联最关心的,这将肯定招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启动。另外,为了彻底中国的“粮道”,必须要封锁重要港口——香港,才能起到封锁沿岸的效果,而香港是英国的租借地,英国肯定会表示反对。基于以上考虑,华盛顿于1月9日给麦克阿瑟发去了回复。
  封锁沿岸以英国的反对为理由表示不能进行,本土攻击以美军没有在朝鲜半岛以外的地域遭到中国军队攻击为由表示拒绝,“阁下,保证您指挥下部队的安全以及保障防卫日本的基本任务的落实是您首先要考虑的,继续给予敌人打击,必须坚守朝鲜。”对于从朝鲜半岛的撤离,“根据您的判断,在为避免人员物资出现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您可以像日本撤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7.一月十二日文书(第十八章9)
  “读着马歇尔拿来的麦克阿瑟的电报,我的心情很烦躁。”杜鲁门这样记载道。接到1月10日麦克阿瑟的电报,杜鲁门于12日召开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会议上,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了马歇尔的意见书。这个意见书是对麦克阿瑟电报的评论,后来称为“1月12日文书”。意见书中有军队首脑对麦克阿瑟支持的记录,支持者中包括参谋长联席会议海军代表海军作战部长F.夏曼上将。夏曼指出,美国和中国已是公然交战状态,封锁中国沿岸的准备需要强化,应废除禁止侦察满洲及中国本土的限制,需强化对韩国政府的支持。“1月12日文书”记述夏曼的提案代表了参谋长联系会议的意见。因而,粗看之下“1月12日文书”与之前麦克阿瑟的提案极其相似,给人的印象是对麦克阿瑟提案的支持。
  但是,麦克阿瑟实施这个提案是为了“阻止中国军队”,而“1月12日文书”指定实施这个提案是为了“安定我们在朝鲜的立场,或从朝鲜撤离时”。麦克阿瑟是为了眼前的胜利主张的“战术的战略”,而文书却考虑了与中苏交战及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是以尽可能拖延对手等待机会为基础的“政治的战略”。
  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做出了三个决定:参谋长联系会议再次回复麦克阿瑟;杜鲁门亲自写信麦克阿瑟希望他做出政治的判断;派遣陆军总参谋长科林斯上将和空军总参谋长W.范登堡上将。
  派遣两位上将是为了明确朝鲜战线的情况。因为根据麦克阿瑟的意思,如果不接受他的提案,那在朝鲜就守不住任何一个根据地。而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的报告却说战线很平静。麦克阿瑟又说过官兵士气低落,那么扩大战争就能提高他们的士气吗?第一线快要崩溃了吗?还是部队仍然很健全?麦克阿瑟是为了不在自己的军历中不留下失败记录所以才希望北进的吗?当夜两位上将和中央情报局B.史密斯中将、陆军情报部长A.博林少将一起从华盛顿出发了。
  14日,正好是原州的美第2师伏击北朝鲜军的时候,杜鲁门13日的信通过电报发到了东京。“我的这份电报,表明我们在朝鲜继续抵抗侵略是基本的国策及国际方针,我希望您能了解我的考虑……希望您不要将这份电报理解为是命令,电报的目的是希望您了解我们的胸中要有多一些政治的要素。”杜鲁门慎重的选择了用词,以一种请求理解姿态的语气期望能说服麦克阿瑟。杜鲁门首先说明了在朝鲜抵抗的意义,包括为了世界和平以及排除共产主义、保障亚洲安全、有效维持自由世界的团结等十项,接着又说道:“当然,我们理解您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可能难以与中国大军对峙及继续军事抵抗,但是,在目前的世界形势下,您必须有效的保持兵力以达到保卫日本及相关地域的目的。一旦无法在朝鲜保有重要根据地,可根据您的希望或判断,继续在朝鲜沿岸的岛屿特别是济州岛继续战斗,也算是达到了前述的意义。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们必须从朝鲜撤退,那么这些方针就成为除了军事手段以外无法达成的了,最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声明为了抗击侵略,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不会甘心失败。”最后,杜鲁门向在困难中坚持战斗的麦克阿瑟指挥下的官兵表示感谢。
  麦克阿瑟感到满足了,如果在济州岛也算是坚持抵抗的话,那么总统的话可以对照固守科雷吉多尔岛的情形,可以理解为总统没有要停止朝鲜战争的意思,只要有这层意思,再接下去就很有可能会采用我的提案。
  “我们将尽力做到最好!”麦克阿瑟马上给杜鲁门回电,然后召集了霍特尼等幕僚,将杜鲁门的电报向他们朗读了两边,“诸位,到底从朝鲜撤不撤退的问题解决了!就是——不撤退!”
  但是,麦克阿瑟的判读是一种误解。杜鲁门既不主张扩大在朝鲜的战争也不打算固守战线,确切的说是这样明言的:“我国国力准备不足,关于扩大交战地域是我们必须最慎重考虑的,我们的行动要是一个正当行动,即使在朝鲜的作战取得效果,我们也不希望日本及西欧卷入这样大规模的纷争。”麦克阿瑟似乎有意识无意识的忽略了杜鲁门电文中包含重要含义的这个地方,在他自撰的《回忆录》中对杜鲁门电文的引用就缺少了这段。
  麦克阿瑟在1月14日夜迎接了抵达东京的科林斯上将一行,翌日,在总司令部进行了会谈,在会上又朗读了一边杜鲁门的电文,仍然“省略了那部分”,显出满意的神态。“好了,有关我的责任和使命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总统已发出在朝鲜无限期待下去的指令了。”
  “等一下,将军。”科林斯注意到麦克阿瑟有一部分电文没有朗读,反驳道,“总统并不赞成将军的提案,而且,总统在电文中说了,电文是私下信件不作为指令的。”科林斯随即传达了出发前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决定,并宣读了“一月十二日文书”。
  “很好,我同意。”麦克阿瑟轻轻点头说道。科林斯只得继续解释“一月十二日文书”所包含的政治考虑,另外,将杜鲁门及美政府首脑的“真实意思”进行了说明。“关于从朝鲜撤退,首要保证第8集团军和日本的安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拖延。关键点,美国政府的目的是为在联合国获得政治性的支持争取时间,并获得给与中国最大惩罚的机会。
  麦克阿瑟对科林斯的解释不以为然,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
  “即使决定向日本增兵,兵力到达日本最少需要六个星期时间,如果在这期间事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将军您保卫日本的基本使命是不会变的……”科林斯这样的说法等于是表明保卫日本是麦克阿瑟的主要任务,必须要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放弃朝鲜固守日本”的思想,这下引来了麦克阿瑟的怒声。
  “那么,为什么美国要在朝鲜作战呢?为什么要让美国的年轻人在这里流血?!还有,为什么要任命我为联合国军司令在朝鲜指挥作战?”麦克阿瑟是很喜欢辩论的,在他生气或高兴时更促进了他舌头的运动。麦克阿瑟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讲,又把之前对华盛顿说过的东西搬出来,还说:战况好的时候就让我前进,出了一点状况就让我放弃,不给我增兵还要让我在朝鲜坚持长期战,还要我保卫日本,这些不都是无视兵理的指示吗?“演讲”范围超出了朝鲜战场,谈及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古战史,又跳到了太平洋战争,又回顾了仁川登陆……
  “阁下,今天就到这吧,等我们从前线视察回来再谈。”在看了几次手表之后,范登堡终于站起身来,结束了东京会谈的第一回合。
  两位上将离开总司令部,乘车直奔羽田机场,时间已经比预定出发时间晚了三个小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8.猎狼犬作战(第十八章10)
  科林斯和范登堡分别前往朝鲜战线的不同地区。
  范登堡和空5军军长E.帕特里奇少将乘直升机在第一线各基地巡察。在原州附近,从第一线渗入敌人境内12英里,降落在地上的侦察兵附近,向他们了解情况。《美国陆军朝鲜战争史》把范登堡的这次“敌中侦察”被当作朝鲜战争中最令人惊异的轶事之一记录了下来。作为空军参谋长级别的官员来说,是罕见的勇敢行为,同时也是冒着被中国军队俘虏风险的危险行动。范登堡于当日即1月16日夜回到了福冈,而科林斯到17日早上还在大邱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里。
  科林斯在第8集团军司令部和飞来的李奇微进行了会谈,然后召开了记者会。
  “各位,我们将和现在一样,留在这里继续战斗。”在科林斯做完这个总结后,李奇微以补充说明的形式说道:“参谋长所言不仅仅表明了我们的决心,还表明了我们第8集团军已经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处理目前的战况了,我非常确信这点,毫不怀疑。”李奇微强调,他和科林斯的这番讲话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指挥官在面临困难时所应该保持乐观姿态的表态,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
  李奇微从科林斯那里听到有关东京会谈的情况,觉得有些意外。李奇微不便评论他的上司麦克阿瑟的见解,但麦克阿瑟向科林斯强调的朝鲜战线面临的事态,并没有到他说所的那种必须做出是攻是退选择的程度。反而,根据观察,李奇微认为眼下的危机已经过去了。
  前一天,即1月15日,第1军军长米尔潘命令J.迈克尔斯上校指挥的第25师27团进行火力侦察,第9军军长穆阿也派出了营单位的侦察队。
  27团有“猎狼犬部队”之称,而此次侦察任务也称为“猎狼犬作战”。侦察结果是27团北上至乌山,基本没有发现敌影。第9军的侦察兵也只是在水原东方37公里的利川发现了少数敌人。根据俘虏的交代,中国士兵的口粮每人只配给了五天量的粟、玉米,侦察结果和俘虏交待相结合,很容易得出中国军队的攻击跟不上了。
  李奇微将“猎狼犬作战”的结果告诉了科林斯,并明确表示第8集团军“没问题”了,所以才开了记者会。李奇微在记者会特别强调的第8集团军健在的情况,使得科林斯感到非常高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29.中国拒绝停战(第十八章11)
  科林斯于1月17日上午回到东京,给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拉德雷发了电报:“我刚从朝鲜返回东京,第8集团军状态良好,在李奇微中将的统率下各方面情况正在不断改善,士气已恢复,必要事项都进行了检讨……联合国军最脆弱的部分是韩国部队,韩国部队虽然有对抗北朝鲜军的能力,但现在似乎丧失了自信,另外对中国人有种本能的恐惧,现在,韩国部队虽没有崩溃的征候,但在激烈的战况下很可能会急速发生这种状况……”
  科林斯的报告基本采用了李奇微的形势判断,在指出中国军队补给不足和士气低下的情况后,做了这样的结论:“综合来看,第8集团军现在的形势很正常,可以应对大规模的进攻。”
  下午,科林斯和范登堡再次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会谈,科林斯首先读了发给华盛顿的电报,用很明快的表情说明了自己的视察结果,“根据我的判断,第8集团军已恢复正常,我想步行练习已经结束了。”
  “是的,情况正在好转,我确信在我军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加上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延长,在朝鲜无限期坚守桥头堡是没有问题的。”麦克阿瑟表示同意科林斯的意见,但是,有扯开嗓子说道,“即使这样仍然留下了到底从朝鲜撤不撤退的问题,而下不下这个决定是个纯粹的政治问题,并不是必须根据军事立场来做决定的。”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他是不愿意被逼入釜山桥头堡,甚至被逼到济州岛继续抵抗的,那实际上就是失败,只离撤往日本差一步而已。当然,即使考虑到撤退抵抗也将继续进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态,那是因为华盛顿没有采用我麦克阿瑟的意见的结果,而不是我的责任——这就是麦克阿瑟想表达的意思。
  两位上将是理解麦克阿瑟的心情的。“麦克阿瑟是顽固的反共主义者,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沦于共产主义者手中,他想要打垮共产主义中国和苏联。但是,同时,麦克阿瑟又是个精明的官僚,为了在自己陷于不利时能够不承担失败的责任,常要做出慎重的考虑。”科林斯因此明白麦克阿瑟发言中的“官僚性”。晚上十点十分,两位上将从羽田出发返回美国,麦克阿瑟没有去送行。
  通过两位上将麦克阿瑟希望向华盛顿表明,他对没有采用他的积极政策表示理解,并没有引发他的失望,相反,他是抱着希望等待新事态的发生。
  当天,北京广播电台播发了总理周恩来拒绝联合国政治委员会停战提案的声明。停战提案是由去年十二月设置的三人委员会(委员长纳斯罗拉.恩特萨姆、加拿大代表莱斯塔.皮尔森、印度代表贝内加尔.拉乌)向联合国政治委员会提交,1月13日通过决议,内容如下:
  1.即时停战,并保证不进行新攻势的准备;2.停战期间研究朝鲜问题的解决方案;3.外国军队分阶段撤离;4.做出管理停战期间事务的暂定协定;5.为了解决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设置美英苏中四国代表特别委员会。
  这个提案相比美国的主张已经作了大幅让步,上院议员W•塔夫特评论说这是“美国的投降”。中国曾主张解决朝鲜战争的前提条件包括“外国军队撤离、美军从台湾撤离、中国加入联合国”等,而联合国政治委员会的这个提案应该是中国方面能够接受的。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交涉,那么中国将作为“胜者”出席会议。
  但是,周恩来总理认为联合国政治委员会的这个停战提案是为了“给美国军队争取休息时间”,表示拒绝接受,并反过来提出了四项提案:1.以外国军队的撤离和朝鲜人民处理朝鲜内政为基础形成协议,结束战争;2.协议须包括美军从台湾及台湾海峡撤离、远东相关问题等内容;3.协议参加国家为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埃及等七国,会议须确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4.会议须在中国国内召开。
  这个反提案秉承中国之前的一贯主张,令美国大吃一惊,如果不接受中国的主张就无法停战,等于是美国将向中国屈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了声明:“中国轻蔑的无视世界希望和平的愿望。”麦克阿瑟认为中国“没有希望和平的意思”。反提案第1项可以解释为交涉中仍然可以继续战斗,其背后是因为已将美军逼到了釜山一角,认为能将美军赶下海,所以中国方面抱有这样的“自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30.伤寒情报(第十八章12)
  恰好在这个时候,朝鲜战线中国军队的新攻势如期而至。
  根据之前对中国军队的动静分析得出的判断,中国军队通常在攻势中断约两周后开始新的攻势。西部战线的攻势中断是在五号,东部战线在十二、三号趋于平静,以此推算,下一次攻势应在二十至二十五号左右发生。中国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姿态强硬的声明,也许可以看做是发动新攻势的预告。
  麦克阿瑟感到“机会来了”。综合“中国拒绝联合国提案、发动新攻势、第8集团军恢复”等因素,如果采取“适当的处置”,就很可能给朝鲜战线带去新的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刺激……麦克阿瑟很慎重,但对“适当的处置”下手也很快,首先,1月18日,麦克阿瑟通过电传征求李奇微关于撤退问题的意见。根据霍特尼的说法,两个人是这样对答的:(李奇微)“如果要撤退,那么集结在釜山的部队、船舶、物资、民间团体很容易成为原子弹的目标……我希望您能建议中央情报局调差一下苏联会不会实施这样的攻击,以及我们也没有实施这样攻击的意思。”(麦克阿瑟)“对所有要素进行了检讨,苏联不会将这种武器使用在战术目的上。”麦克阿瑟在和李奇微的电传对话结束后,带着满足的表情对霍特尼说道:“科特,马特不仅对撤退很有信心,对进攻也很有信心啊。”
  紧接着,1月20日,麦克阿瑟飞赴大邱。下午一点五十分抵达大邱机场,麦克阿瑟立即和李奇微进行了会谈。李奇微详细汇报了战况,战线依然保持着一般性的平稳状态,只有陆战1师和韩国第11师在大邱北方扫荡游击队,略有些繁忙。关于中国军队的新攻势,根据韩国警察的情报,大田至永同的京釜公路沿线有大部队正在活动,航空侦察报告水原至乌山地区敌人的部队正在集结。“还有其它吗?”听到麦克阿瑟询问,李奇微又报告说西部战线有一些韩国被俘士兵跑了回来,根据这些跑回来的韩国士兵供述,他们被俘后接受了北朝鲜军的政治教育,是因表现良好被释放的,释放时要他们回到原部队,进行亲共思想工作和劝降活动,如果不能留在部队中,则可以进行向中朝军队报告联合国军的配置情况、破坏后方设施、宣传共产主义、暗杀警察和官员等游击活动。“投入这些被俘韩国士兵,也可以看做是发动新攻势的准备之一,考虑到伤寒流行,那么中国军队能力不足的情况可以被证明。”“伤寒?”“是的,根据中国俘虏的交代,由于没有更换衣服和洗澡,又经过了长时间战斗,士兵的衣服都生了虱子,伤寒开始蔓延。”
  “马特,北进吧!立即北进!”这是最好的情报,麦克阿瑟拍手称快,把李奇微弄得有些惊愕,哑口无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31.下令北进(第十八章13)
  虽说在不断恢复战斗力,但如果近日中国军队展开新攻势的话,第8集团军目前还不具备反击的力量。现在的配置是在三七线一带,计划是尽可能在此坚持,然后向下一道防线——锦江、小白山脉防线后退,那里的阵地构筑进展很顺利。麦克阿瑟是知道这个计划,那么现在说“北进”的话……
  李奇微显出了疑惑,几次想开口反问,这时,麦克阿瑟又接着说道:“是伤寒让我下定了决心!”随着叹息声,目光又看向李奇微,开始向他说明为什么要北进,先介绍了和科林斯、范登堡的东京会谈,然后说了自己对周恩来总理声明的理解。“现在是必须北进的时刻,为什么呢?中国军队的强硬态势的背后掩盖着其糟糕的情况。伤寒的发生正说明中国军队的补给非常困难,撤不撤离半岛是政治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北进,明白吗?”
  “……”
  麦克阿瑟望着有些转不过弯来的李奇微,微笑起来,“现在,部队之间充斥着我们最终将被赶出半岛的悲观论调,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被赶走,而应该是把敌人赶走!虽然目前在军事上敌人占有优势,使我们有了失败感,华盛顿、联合国都认为美军打不过中国军队,如果现在扭转了战势,将是非常好的事情。为了取得胜利,这种扭转是必须的。中国拒绝了联合国提案,必将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合国各国的谴责,只要第8集团军此时北上能和中国军队形成对峙,我们就非常有利了。把中国军队一直逼到他的补给线能够跟得上地方,并和他们形成对峙的话,华盛顿方面就能够在前进和后退问题上根据政治需要灵活应对了。那时,如果再能发挥联合国对中国的怒气……”
  “麦克阿瑟虽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但是很容易明白他利用中国拒绝联合国提案这个事态,加紧军事紧张,希望能促使华盛顿改变政策的意思。”李奇微终于明白了麦克阿瑟心中的想法,点头表示回应,随后麦克阿瑟向李奇微下了命令:“这是命令,马特,第8集团军前进,一直到敌人的主抵抗线!”
  麦克阿瑟之后又在第8集团军司令部召开了记者会,声明“中国军队要把我们驱逐下海这个话题是荒谬的!”,然后返回了东京。
  当夜,李奇微起草了给全体官兵的训令草案。根据麦克阿瑟的命令,部队决定北进,而官兵之间还处在“撤退氛围”中,也可以说是处在“失败感”中,这点正如麦克阿瑟所说的那样。科林斯来访时接到的汇报是士气正在恢复,实际上是将韩国部队的内情掩饰过去了。构筑后方阵地等措施都是以撤退到釜山为前提,如果现在北进,就必须对第8集团军的官兵灌输新思想。“仅仅说这是麦克阿瑟将军的决定,加上中国军队得伤寒的情报,这样是不足以提高士气的。”李奇微认为一定要让他们理解在朝鲜继续战斗的使命,除此以外没有办法激发他们的斗志。关于这点,李奇微从上任之际便开始考虑了,所以在起草训令时一蹴而就。
  “到朝鲜上任的最初几周,我就在想,第8集团军官兵的心中是不是明白两个疑问,一,我们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二,我们为了什么而战?对于第一个疑问,回答很简单,我们得到了政府根据宪法而下的命令,所以来到这里……无需过多的解释,我们必须以我们的忠诚来毫无疑问的执行这个决定。对第二个疑问,则更是意味深长,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了什么而战呢?不是为了韩国的街道、村庄等不动产,也不是为了韩国的自由问题……结论是共产主义和个人自由谁胜谁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阻止在此处目击的恐怖继续蔓延,为了将来我们所爱的人不陷入苦恼和绝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李奇微的训令于翌日,1月21日下发到全体部队。同时命令第1军、第9军“北进”。
  
  (第十八章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