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姜文或票房的胜利

本帖最后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10-12-22 11:56 编辑

冯小刚评论姜文和自己的区别,说了一句妙语:“我的问题是怎样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节制他的才华……”
冯小刚看出姜文的局限,在表现才华上,姜文从来不吝啬,一贯超额,像一头发了疯的公牛,在自己打造的电影王国里横冲直撞。
天朝的审查制度,早已羽化成魔变为剪刀手,任意裁剪影视这张布,以便适应他们的癖好。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等,都是剪刀手下的合作者、获利者。姜文前顾后盼,加入他们的行列,尽管他不大情愿。

和所谓的第五代导演比,姜文很牛,能演能写能导,而立之年,阳光灿烂,不惑之际,鬼子摘金,风生水起。2007年,姜文做客锵锵三人行,聊起导演这个行当,直言无论多牛逼的导演,好作品不会超过三部,一语成谶,他栽倒在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地方》。
《活着》一剪没,张艺谋被活得红红火火,成了国师,陈凯歌亦步亦趋,一边装十三,一边和老婆搂票房。那时候的的姜文不为所动,潜心打磨鬼子,直到该片被禁。

姜文抗不住寂寞,实际上他也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这不怪他,怪就怪在那些名头锃亮,作品糟糠,霸占市场的大导们,心高气傲的姜文怎会将尔等放在眼里?爷拍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片子,证明一下谁才是爷。在没有剪刀手的国家,姜文壮志能酬。在天朝,未酬。古人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姜文两者都想得,还要额外抱个大熊。可能吗,答案是NO。

被媒体称为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太阳照常升起》,随着姜文的枪声登上银幕。自从拉美的马尔克斯们鼓捣出魔幻现实主义,俺怀疑这个词很可能是吾朝评论家炮制的,人家未必认可。这个东东被中国某些先锋作家糟蹋的像个婊子,比土豆泥还烂。窃以为,要么魔幻,要么现实,两者加一起,再勾搭个主义,这东西就是一堆风马牛不相及的大杂烩。就这样,姜文卖力地掂着炒勺,大声吆喝着,烹出一桌在他看来豪华、够味的姜式大餐。结果媒体懵懂,观众反胃,票房惨败。姜文郁闷,看不懂再看一遍,精美菜肴吃不惯,老子下回做个家常菜,撑死你们。

《让子弹飞》就这么射出来了。

这是个好题材,土匪、骗子、恶霸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凭姜文的才华,拍得出彩不费吹灰之力。可姜文偏使出吹牛之力,糟糕的是,牛力还使错了劲,本该使在剧情上,却給力在自身,就像传说中的气功大师,隔山打牛,一巴掌拍过去,牛没打着,内伤累累。

这个电影与其叫让子弹飞,不如叫姜文和亲友团表演秀。除了姜文那句莫名其妙的“让子弹飞一会”,你看到子弹飞了吗?互相打枪不叫子弹飞,那叫乱射。开场第一枪,唯一可以夯实子弹飞的地方,就是不给力。花了上亿制作费,大特技做得差可以理解,毕竟不是好莱坞,起码得有子弹在空中旋转飞翔的镜头吧,这个电视剧都能做的特技,子弹飞愣是没有,不这样表现,让子弹飞就是一句废话,姜文居然前后说了两句这样的废话。再说,从常识讲,子弹不是导弹,不可能飞一会再拐几个弯击中目标,就算艺术加工,也没有这么离谱的。
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在好莱坞常见,如爱德华.诺顿新片《草叶集》(Leaves.of.Grass)和惠特曼的《草叶集》没啥关系。但人家遵守游戏规则,扎扎实实讲好惊悚片的故事。反观子弹飞,不是姜文给观众讲述故事,而是故事讲姜文,讲得精彩也就罢了,一路磕磕绊绊、枝节横生,不惜牺牲剧情结构、人物的逻辑关系,来满足自己如荷尔蒙般的表演欲。

周韵扮演的女人无来由地在城门口欢迎土匪,无来由地认出假四郎,姜武扮演的打手,说变转变,前后没有铺垫,合理的解释是,一人导演,全家进组。老二突然被吊死?没有镜头交代。老六为一碗凉粉剖腹,突兀乖张,难道他当土匪之前,留学日本,崇拜日本武士?就算为了照顾日本的票房,也不带这么穿越时空的。

配角人物杂乱无章,也可原谅,只要主角不乱,电影也能立住。发哥扮演的恶霸黄四郎,养着一个智障替身,黄四郎有钱有势有官府背景,居住地又固若金汤,有必要用个弱智当替身吗?就算找替身,也得用个正常的吧,否则意义何在?设计智障替身也可以,你得让观众看出这个智障在剧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合乎剧情发展。姜文没这么干,一刀把替身给咔嚓了。原来这个替身的唯一意义,就是做日本军刀下的断头鬼。姜文玩爽了,剧情蹩脚了。替身一死,一向阴狠毒辣的黄四郎惊慌失措,与鸿门宴的那个黄四郎判若两人,被活捉了,和张牧之坐而论道,那派头好象哲学家给学生讲课。

昆丁.塔伦提诺是好莱坞的坏蛋,夸张的大下巴透着另类,这家伙拍电影不按常理出牌,打碎时空和故事,再粘合在一起。《低俗小说》就是这么玩出来的,还得了金棕榈大奖。姜文的太阳模仿昆丁,只学得皮毛,即使姜文比昆丁还他娘的塔伦提诺,他也玩不出《低俗小说》那样的作品,盖因两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在电影里可以随便搞死现任总统的地方,昆丁犯不着和权力对着干,太乏味,冒犯同行和观众才是他的乐趣所在。换句话说,昆丁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玩电影,姜文则是较劲,跟自己较劲,跟电影较劲,跟观众较劲,证明自己能拍出叫好又叫座,还能过剪刀关的电影。

我们知道,一个程序上加载过多的软件,会导致程序运行缓慢,甚至挂掉。姜文偏偏好这口,一路疯狂超载,直到卡机。有评论者说,姜文的子弹,借用前三部电影中的桥段和人物,如疯子,黄秋生上吊、刀斩马大三,音乐也是重复久石让的。这个也没什么,《热带惊雷》借用经典电影桥段多达百个,但人家用的智慧,不是生搬硬套,为整体剧情结构服务,达到讽刺、搞笑的目的。姜文掏出以前炒的黄豆,撒在米饭上,说这个有营养,不管别人吃起来是否夹生、硌牙。

张牧之与黄四郎斗智,安排兄弟装死,镜头已给出事件经过,观众自然明了。姜文就像一位蹩脚的作者,写段文章,担心读者不明白自己的聪明用意,最后不忘提示读者为啥这么写一样。事成之后,让张牧之向手下说出自己为啥这么干。黄四郎设圈套,什么前三步,后三步,悬念都说出来了,后面再用画面卖弄一番,好似泄了气的皮球,一点不给力。至于什么没尿点,对白精彩,都是宣传策略,哄着观众进影院的。剧情被子弹打得净是漏点,强调无尿点有意思吗?对白再段子,掩盖不住混乱的人物性格。本该在剧情下功夫的地方,姜文用在对白上,不是说对白不重要,对白,得符合剧情逻辑和人物性格,说白了,得为剧情服务,姜文整反了,剧情为对白服务,重点为那句“让子弹飞一会”服务。

还有评论者津津乐道子弹的政治寓意,我认为这是子弹最大的败笔。作为导演,你把故事用画面表达精彩流畅,自然能达到你所要的诉求点。姜文偏不这么做,端着枪,领着一帮赤膊汉,扯着嗓子喊口号,太直白了,毫无艺术感染力。韩国电影《实尾岛》片尾,军方人员把被镇压的军人档案放进铁柜,走出档案室,身后留下一长溜冰冷的铁柜,关门闭灯黑幕,这才是牛逼的寓意。姜文好比一个自信爆棚的超级焊工,满腔激情,将几段小品,焊接在子弹上,再吼上两嗓子,然后坐在票房上,等着大众朝拜。

1998年,姜文参演法国剧作家于乐•罗曼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扮演剧中的科诺克大夫,这名大夫在一个处于一穷二白的小镇里,创造奇迹——让全镇的人,相信自己得了病,接受他的指导和治疗。他还成功地使全体“病人”相信,只有他,科诺克大夫,才是小镇的救星。2010年年末,姜文再次登上舞台扮演主角,这回他演自己,剧名叫姜文或票房的胜利。
没看过子弹,看见猪头的评论

不怕板砖地说,就觉得姜文不过是一个本色演员,玩导演还差很远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昨晚看了下载的版本,确实觉得不算太好的电影。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我看了,还是在电影院里看的(儿子请客)。很搞笑、很没劲,漏洞百出却笑料不断。是个大制作电影版小品,迎合了爱看赵本山、小沈阳之类受众,票房好的吓人。
老姜说了,要站着——还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有一个场景最能反映老姜的牛气,拿着手枪给跪着的P民训话那段,“不许跪”、要“公平”,说一段朝天放一枪,连放三枪,酣畅淋漓,估计老姜拍这段爽歪歪了。
冯小刚说姜文要“节制”,算是知者之言。老姜在说话的艺术上欠缺了点,毕竟拍电影是要给大众看的,不是照镜子扮酷发飙。不过好在中国人围观的热情是很高的,市场上又缺好片子。
《让子弹飞》值得一看,而且我还想再看;要说缺点,就是用力过猛,痕迹过重了。
猪头的评论很有味道。
理解姜文得理解那种北方爷们的救世主抱负,当然这种抱负和燕谈追求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可以怀疑它是脱离时代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呵呵,但是不算脱离中国国情。
姜文拍电影,就像打游戏,用上帝模式,透视全开,无敌全开,求一泻火。
姜文拍电影,他丫是爽了,但一来爽得不够民主,二来爽得不够艺术。
亏的楼主上礼拜还撺掇我去占座看此片呢
不过在没看电影之前,我对姜文的水准还是报以希望的,如果水准保持跟《太阳照常升起》差不多,那我觉得也算值。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猪头兄的评论是行内的东东,扎实,见功底。
不管怎么说,猪头对国影就是一个字加个不:不爽。反过来,我还是同意老李北海鱼的说法,丫姜文玩的就是自己要爽,玩成没?应该是玩得很爽。按照牌理出牌的,那叫乏味,不按照牌理出牌的,那叫过火,过火抑是乏味?主要的还是看那牌理出在哪里?否则就是横也乏味,竖也过火,剪刀手之下,冯小刚姜文还有张艺谋们怎么过?这是涉及到艺术家的活着艺术问题的事,不能不活着,日子还要过,和剪刀手打交道就悲剧性地成了艺术,而且还是很凄惨的活着艺术,连生活都难说。木匠说的,有理,丫姜文就是一个本色演员,我补充一句,丫演的本色就是很姜文,有个性,叫人不看想看,看了有点烦的那种。鬼子就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这样。知道要烦,仍然想看,这就是我看姜文,还有冯小刚的心态。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大表伯 于 2010-12-22 21:11 编辑

刚下载看过,同意並认同楼上对影片评价的这句话,“过火抑是乏味”。影片从头到尾使人眼花撩乱,茫然,反而显得没有中心和高潮。也许姜文的才华太高了,耍狂乱的发泄一下,否则是耍被憋死的?
谢谢诸位回复。
小猪不要去影院了,不值当浪费银子,在线看看就可以了。
我觉得不错,中间交待太多,显得琐碎,比较泄气。大院子弟的派头也多了点。

后几十分钟很给力,尤其是对群众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揭示得相当刻薄。绝非“军方人员把被镇压的军人档案放进铁柜,走出档案室,身后留下一长溜冰冷的铁柜,关门闭灯黑幕”这样直白的寓意可比的。
老六切腹验凉粉,桥段大概是来自金庸的飞狐外传(当然更早还有佛山的民间故事)。一定要觉得这像日本人的风格,也可以说通,张牧之把老六当儿子教育,而张牧之是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的。
姜文让自己的老婆扮演妓女花姐也是一大败笔,撇开剧情的漏洞,演员的表现整体很棒,唯独这花姐一脸不入戏的嬉哈相,非妓非侠,莫名其妙。
经过前面将近俩小时的人物练块后,最后的十分钟显然是姜文用来“说事”的,下愚而上诈,鹅城百姓是呆头鹅胆小鬼,鼓动起这帮人得耍点花枪。但细节设计问题很大,满城散金散枪弹拍摄(或电脑制作)水平停留在前数字化时代,好比点睛的墨水淡了。
猪头提出的剧情的漏洞大都有同感,不过我给这片子打七八十分,姜文这锅饭烧得有点微糊。
姜文为自己娶的这个小鸟依人的老婆设计的剧中角色都很有点怪

太太在看一部也是姜文导演的电视剧,叫“金婚风雨情”,整个剧情是和那个“激情燃烧岁月”对着干的,就是小资情调战胜、并改造大兵老粗。里面的女主角就是姜文的老婆,姜文自己扮演一个匪气十足的军长,阻止这个小资女人和部下结婚。

这很值得弗洛伊德来分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在博客评论《让子弹飞》:“情节不合逻辑拖沓冗长,让观众感觉极不舒服,青少年看了会给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冲动。”对此姜文回应到: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
今天,我就是高瑜
从来不看国产片。周边的人看一次,痛骂一次,后悔一次!
看了猪头版主的影评,看了刘老师及各位的回帖,坚定了我们一家三口去影院看此片的决心。
 《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在博客评论《让子弹飞》:“情节不合逻辑拖沓冗长,让观众感觉极不舒服,青少年看了会给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冲动。”对此姜文回应到: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0-12-23 09:51
子弹就是这样飞哈~~。
俺是來歪樓滴~~~~

第一層:
自从拉美的马尔克斯们鼓捣出魔幻现实主义,俺怀疑这个词很可能是吾朝评论家炮制的,人家未必认可。
----------------------------------------------
Magic realism / magical realism ---- 該稱謂真是老外鼓搗出來滴~~~

第二層:
看過《幸福派》,那裏的女演員居然沒有漂亮過周韻滴
俺們就開玩笑:一定是老姜給導演打過招呼 ---- 不許找比我媳婦兒漂亮滴~~~~


歪完了……
樓下請蓋正~~~~
严重怀疑鹅城这个名字受鸡国启发。中华民国八年是不是HEXIE八年的启发,拿不准。

姜文喜欢让自己老婆演自己拍的戏,实在是因为拍戏就是构筑他自己的梦幻王国,哪能缺了自己人,M爷爷也不能缺了旗手不是。搭张国立的儿子进来也算败笔,不过这人的演技比以前进步了些。

土匪冒充官是个古老题材了,记得以前的笔记体小说就有江洋大盗冒官上任的,而且官声极佳,后来被死者家人撞破的。
匪和官自古就是个黑色幽默,被视为可以转换的太极之两仪。招安的海贼郑广因受同僚的鸟气作诗道:“做贼与做官,其实都一般;众官是先做官后做贼,郑广是先做贼后做官。”
看到姜文这个贼要冒官,就晓得他要主持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嘛。只是这个公平要贼来维持了。

P民在姜文眼里就是P民,愚蠢、冷血、投机、群行,可以围观教头打人,可以跪下喊青天大老爷,可以抢恶霸家财物。唯独不好教育,只好利诱。民可使由之~
所有的激愤P民都光着上身白腰带黑裤子,这个模式像不像方力钧的“光头”?

两大家族,贩卖人口到美国修铁路,赚的是刀了;很现实也很有意思,也算是出口创汇了。
猪头说武举的转换太突兀了,我想在姜文看这不算败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人家武举连皮也换了。

姜文就是来操蛋的,所以他不怕步子大扯着蛋。
嘭地一枪,子弹出膛了;姜文眯上眼,摆出不在乎的表情,他说“让子弹飞一会”,好戏在后头。
本帖最后由 chenbbhh 于 2010-12-23 13:06 编辑

做足宣传的《让子弹飞》让我不化钱地从网上看了一逼,但看下来也不知怎么回事,根本无法引起我的兴趣,因此我不会化钱去影院观摩。讲的虽是民国的事,可我这老人却看不懂,只怪自已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颗子弹飞出去已经是处处涟漪了。姜文胜不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弹在飞,已经搅动一池春水。
看电影追求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那100来分钟的享受,觉得舒服了吗?觉得憋气了吗?之后的评论,那是他们行内的事情,根本与观众无关。

去电影院看了《让子弹飞》,肯定比陈凯歌、老谋子的好,也不比冯小刚的差;论才华,这些人中姜文第一,我很欣赏。
看完了,不太喜欢,太血腥了,凉粉那场戏简直是无厘头,越看越恶心。
还是阿凡达比较好
猪头可能是外国电影看多了。评论国产片不能参照外国电影的水平,只能参照国产其他影片来评。
姜文的老婆叫啥名字啊?
俺是灭绝师太
本帖最后由 绿骄阳 于 2010-12-26 21:58 编辑

《让子弹飞》没让我失望,虽然很多逻辑漏洞,却非常有新意。从娱乐的角度来看,姜文在向周星驰积极靠拢,不一样的是,周星驰努力的删繁就简,姜文使劲的横生枝节。
不指望中国出个诺兰那样的商业电影大牛,多出几头小牛就够了。这几年,还是涌现了一些,宁浩大家都知道了,执导《我的唐朝兄弟》的杨树鹏,《剑雨》的台湾的苏照彬,都很有潜力的。姜文在《让子弹飞》这条路上继续走,中国就多个中牛了,在我看来,冯小刚是另一头,也是内地目前唯一一头中牛。
我这人对不上心的东西好打哈欠。
让子弹飞我觉得是还可以看看。看到最后打了一两个哈欠。凉粉那场与玻璃球同感,恶心。
非诚勿扰2是太不值得浪费时间了。我是一路打哈欠看完的。真想不到冯小刚的片子是这么烂。
网上看了,后半段没撑住,睡了。前面没怎么感到恶心,只是感到闹心,到后来什么心也没了。
张鸣:让子弹飞是一种革命

  跟我所喜欢的姜文的另一电影《鬼子来了》相比,《让子弹飞》有几分魔幻,火车自己有动力(冒烟),却让一群马拉着,两把斧子砍进铁轨里,颠飞了列车,汤师爷下半身被炸上了树梢,上半身却还可以说话,城边上不分青红皂白只管擂鼓的女子,县城的城墙上,挂着铁血十八星旗,这个旗,自打武昌起义之后,就没有人用过。这部电影,原本就不是历史片,魔幻一点,好看。

  不过,电影里的故事,却是它标注的那个北洋时期可能发生的事情。一个土匪,劫杀了上任的县长,然后自己拿着全套的公文,走马上任。其实,再往前推,王朝时代,这种事一样会有。那年月又没有照片,如果上任的县足够偏远,当地自然没有人认得新官,上司也懒得去考察,大抵就可以这样混上一阵。把税收到2010年的奇事,在北洋时代也是历史的真实,当年四川的军阀刘存厚,在他统治的川北,就真的把田赋预征到了2010年左右。

  如果这部电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表达了革命,也是一种在北洋时期开始的时候,发生过的革命。在《让子弹飞》里,当假张麻子把辛亥误为一个地名的时候,黄四郎纠正道,辛亥是一种革命。这个每每令我大笑的电影,我感觉,这句话说的最精辟。辛亥就是一种革命,一种同盟会这样的革命党人才能策动的革命。《让子弹飞》说的如果是革命话,也只能是一场当年革命党人的革命,而非我们某些看官眼里别的什么革命。

  除了几个土匪和几个家丁,电影里所有的百姓都是些光着脊梁的模糊影子,只会一齐跪倒,一齐欢呼,一齐奔跑,一齐抢劫。革命的发动者,无疑是张麻子和他的弟兄。即便如此,散了银子,也发了枪,仍然不足以让群众起来跟着革命。城里所有的钱都进了黄家的碉楼,所点起的群众怒火,也不烧不起革命烈火,即使有枪在手,也是烧火棍。只有张麻子拿到了黄四郎的替身,假作打赢了,捉到了真的黄四郎,而且当众切下了这个无辜者的脑袋,群众才起来,冲进黄家。于是革命成了功,大家把黄家搬了个空,光脊梁的人们手里的枪,换成了乱七八糟的浮财。

  这样的革命,跟当年辛亥的勇士们的革命,实在是太相似了。当年的革命党人,个个都是英雄史观,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先知先觉,也有后知后觉,有英雄,也有群氓。所谓的革命,就是要他们这些英雄打天下,拯救黎民百姓。但是他们所要拯救的百姓,却是愚昧的群氓,革命无需动员他们,只要英雄们打赢了,群氓自然就会跟上。正因为如此,革命党人多少次的起义,都是他们单打独斗,顶多拉些会党和土匪参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会党和土匪,也比一般的百姓革命性要多些。

  可惜,辛亥革命,革命党算是打赢了,但群氓们却没有跟着走。他们只是做了看客,有些惋惜地看着皇帝垮台,一些莫名其妙的新人登上舞台,他们宁愿跟着过去熟识的乡绅走。因此,革命党的革命,在很多地方,只是跟红楼梦里的晴雯一样,担了个虚名,政权还是乡绅的。电影里的革命对象,不是辛亥这种革命里的清政府,而是黄四爷这样的豪绅。革命的真正动力,无非是黄四爷家的浮财,包括桌椅板凳。这个情形,有点像后来的革命,但其实未必。真正的农民,是否真的乐意把乡绅的家财分掉,人给杀光,其实不是没有争议的。电影的拍摄地,广东开平的碉楼群,当年里面住的不是什么称霸一方的土豪劣绅,而是安分守己的华侨富商。在辛亥革命后,广东遍地是匪的年月里,一般的百姓跟这些富商一样,畏匪如虎,最希望的,是政府把匪给剿了。真的红色革命,也不是像姜文电影的某些看客想的那样,用浮财和胜利,哪怕是欺骗的胜利就可以动员起来的。革命中真正冲锋陷阵的,其实多为那些光着脊梁的影子,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电影虚构的发生地在鹅城,而影片中时不时就会出现几只呆头呆脑的鹅,这也许是一种象征,一种愚民的暗喻。恍惚间,我感觉,看电影的人,没准也被当成了鹅,呆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