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2012年02月27日 16:06:12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易小荷

提要:韩寒说自己打官司的目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情“将来演变成行业的白色恐怖”。“你怎么看待这些狂热的追随者,你觉得是他们造就了你,还是时代造就了你?”“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韩寒: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本刊记者/易小荷(发自上海)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除了因为长智齿显得左颊有些肿,韩寒看上去没有任何憔悴的痕迹。妻子金丽华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全是各种采访的邀约。这个曾经在博客说明上写着“原则上不接受面访”,几乎不上电视以“保持作家神秘感”的年轻人,说他现在不得不接受大量的视频采访。他觉得如果依旧保持沉默,很担心陷入对方的“一面之词”。韩寒说自己打官司的目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情“将来演变成行业的白色恐怖”。

  “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8月你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方舟子,“我觉得他是个挺轴的人,但他打的那些假中,大部分没问题,无论从观点还是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小的部分稍微偏执了些……如果他找到我辩论的话,我就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当时你是真的这样想的?

  韩寒:我当时觉得我没有任何假可以打,顶多你说我文章写得不好,我的比赛成绩也是真的,顶多不过是我的高中文凭,但我现在细想起来是初中文凭,因为高中文凭没有拿到。除此之外我身正不怕影子歪,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歪,他可以在没有假可打的情况下,找出一些谁都无法证明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你还说过,“我越来越觉得,我现在不愿跟任何个人打笔仗,个人打笔仗最终都打成口水仗。”而且在之前“韩三篇”出来之后,你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各种争议,是什么原因选择了此次回应方舟子?

  韩寒:我不想因为任何观点打笔仗,我从前是想驳倒别人的观点,现在的看法是可以先包容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方舟子不一样,他直接说我的文章是人代笔的,理由是“他觉得”,他认为我的文章是中年人的口吻,比如说他找出大量的证据,类似我那个时候新华书店的标语,他说看上去像是70年代的,但实际上亭林镇的书店是怎么样,他并不清楚。再比如我说身上有点痒,他会说你这个痒的位置不对。其实他的说法也是错的,但是因为他打假有一定的公信力,很多人愿意相信的,久而久之就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对我的名誉产生影响,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第一你无法证明,第二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只能来回应,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断章取义地回应,不停地说来说去,我本来觉得没意思,后来很多人加入进来,变成一个大家都来找茬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原本就是讨厌我的,说我文章写得臭,或者看我不顺眼,现在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攻击你的地方,包括我以前写文章得罪过的人。方舟子就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写了“小破文章”那篇博客来回应,当时是出于理智还是或多或少有点冲动?

  韩寒:还是愤怒,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当时我想这个怎么可能有人相信嘛,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人就会觉得“我早就怀疑他了,你说的对,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我依然没有回应,因为我觉得一个作家去回应这种事情太丢份了,那个文章是不是你自己写的,人家审问你。直到后来,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你文章到底是不是你写的?你到底有没有团队啊,然后我以前的那个同学,甚至包括我以前的有过合作关系的人,说你团队借我用用,我正好要出个新闻稿什么的。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必须得出来回应,但回应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自己,我不能说,我郑重声明我没有团队什么的,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其实你以前也说过,你在源源不断地挑战言论的边界,包括你曾经质疑过好多前辈级的人物,那有些人就会说韩寒都可以质疑别人,为什么方舟子就不能质疑韩寒?

  韩寒:这不是同一种质疑。我质疑别人的观点,但我从不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爸写的,如果那样做就是诽谤。如果我说老舍,说经过了研究,我断定老舍的文章绝对不是他写的,老舍的文章其实谁谁谁写的,那老舍的家人一定告我诽谤。但是我无论说老舍的文章写得多差,对于老舍来说,或者老舍的家人来说,都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成立的话,那这就意味着,全中国只要看哪个作家不顺眼,然后就可以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那这个作家就百口莫辩。作家这个行业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里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质疑成立的话,那这个作家就不用混了,我觉得他就直接完蛋了,他的职业生涯就不用继续了。

  中国新闻周刊:路金波在微博上也写了类似“韩寒这个老实孩子偏要很认真地回应他”这样的话,一开始是不是周围的朋友建议你不要有任何回应,或者是有什么建议?

  韩寒:那不可能不回应,因为方舟子他这么说以后,肯定我的很多读者会去骂他,那他会越来越来劲。你如果不回应,很多人就以为是真的了,你不回应就觉得你心虚。现在,我把手稿1000页拿了出来,还有当时的同学都主动出来给我作证,甚至还有家书。纵然这些证据都在,质疑你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对他们不利的东西,他们都是视而不见的,就揪着一些点,比如说你两封家书中,第一封称韩仁均是父亲,第二封称作为爸爸,你这是伪造的。他们就是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我是深深深深地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你这次怎么看关于“站队”?大家好像现在在迅速地站队,形成两大阵营。

  韩寒: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倒也不能说站队,因为就是你肯定会有支持某一方,或者不支持某一方,这个事情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也会很难中立。我觉得它对于政治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标本的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有评论认为其实这件事对大家还是有启示的,比如说关于质疑的边界。你怎么看?

  韩寒:你可以质疑一个人他文章写得差,他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应该去质疑一个人的文章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如果这个能够成为一种风气的话,那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记者全都等着完蛋。如果这个成为一种质疑的成功,那我觉得,对于所有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就等着被看不顺眼,然后身败名裂。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来是一个挺喜欢发出声音的人,那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你觉得,以后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想一想?

  韩寒:不会,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观点,但对于我来说,我是深深深深的失望,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明显,就是方舟子在公报私仇。

  中国新闻周刊:从法律上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如果他说你是假的,应该是他来举证?

  韩寒:对,但是观众觉得,他说我是假的,我就应该自己举证,但是那种对于以前的打假是可行的,就是说方舟子说唐骏你的文凭是假的,那唐骏你证明一下自己是真的假的很简单,拿出文凭就行了。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很难证明。我打这个官司,第一,是自己的一个清白;第二,是可以让司法机构鉴定一下我拿出来的证据;第三是为了给我的支持者最后有一个交代,不然将来大家就会在饭桌上聊天的时候说,你们知道吗,那韩寒是有人代笔的;第四个就是我希望这个事情,不会成为一个全行业的一个白色恐怖,否则的话,真的会很麻烦。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以前你还说过一句话,你说很多时候你发现两个打仗的人,性格当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你和方舟子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韩寒:我跟他绝对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我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而且其实很温和。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于身后的那些支持者和反对者有没有什么态度?

  韩寒:我特别感谢那些支持者,之所以方舟子能够很轻易地打倒一些人,是因为大家都不敢支持,因为方舟子的打假模式很简单,就是每个人的屁股都是不干净的。我之所以敢出来跟他对质,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屁股干净,但是没想到对于他来说,可以找点屎糊你身上,然后再进行批判。所以对于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是带有原罪的,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害怕遇到方舟子这样的人的。

  中国新闻周刊:比如说有一些粉丝或者支持者,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转向了方舟子那一方,或者是转向了开始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质疑你,对他们这些转变的人怎么看?

  韩寒:我觉得不会的,我觉得只要有正儿八经的思辨的能力的话,你如果真的仔仔细细去看方舟子写的那些,你其实不难理解他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我的读者是这么喜欢一个无中生有、胡搅蛮缠的人的话,那我很庆幸他不成为我的读者。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回过头去看,从之前的争论到现在,你觉得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韩寒:当然有,比如说一开始我都没有去回应。对于我来说特别大的一个无奈,因为对于方舟子来说,他闲着没事干,他乐得接受很多采访,那我又没有空跟他去这样。所以我就必须得做一些采访,尽量把事情说清楚,否则的话,一来对行业有危险,二来我也担心我的女儿,以后长大以后,人家会说,你看你爸爸文章是你爷爷写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过去以后,万一方舟子又去打一个,大家都觉得其实是很值得打的假,比如说某官员的学历,如果你必须得表态的话,你还会支持他吗?

  韩寒:绝对不可能,他绝对不可能去打某个官员的假。

  中国新闻周刊:换个例子,打一个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有点问题的假……

  韩寒:首先得看他跟这个人有没有私仇,第二,我现在明白了很多的打假,其实要看什么样子,比如说唐骏学历问题的假,打得没问题,但是他说李开复,我觉得其实就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方舟子说,他愿意跟你在公众场合辩论,你愿意吗?

  韩寒:其实都没有问题,如果真的要逼到那份上的话,你们把我关在屋子里重写,没有问题,但就是深深的失望,那种失望可能会就让你觉得……(一直摇头叹息)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对你会有一些震撼或者会有一些改变?

  韩寒:有一个观点上的改变,那就是我绝对不会让我女儿从事这个行业,我会尽一个父亲所有的努力,来阻止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作家。

  “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次比较奇怪的是,在讨论你这个事件的时候,原来大家觉得是“左”的或者右的,各自阵营内部有一小部分人就出现了混乱。

  韩寒:是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到了有一些人本来就是不喜欢你,你觉得会不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你写了“韩三篇”?

  韩寒:会的。以前右派论坛,我也常去这些论坛,他们会觉得,你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然后我就拼命地给你抹黑,给你搞臭,这说明其实人类真是一样的,就是方向其实并不重要,人性是很相近的。……本质上我分清楚了左右之后,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右派。有些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会不喜欢我,但是他们很多人,在那些论坛里面会找了很多的帖子,就是来说我的文章怎么怎么样,证明是假的,包括用的证据包括说我文章里写了一首歌,这首歌是谭咏麟的还是谁的歌,陈百强的歌,只有像我爸这样的人才会听这首歌,我不可能听,所以断定我的文章是假的,这些都是让我真心的觉得,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每次翻你的博客,第一页基本上都是大家在“沙发”什么什么,不管你写什么东西。

  韩寒:但是我觉得这个挺正常,如果换做我的话我也会抢一个沙发,这其实不代表人很傻。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这些狂热的追随者,你觉得是他们造就了你,还是时代造就了你?

  韩寒: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

    (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php?id=4806&page=1
我来抢个沙发吧。
纪念一下。
“我是深深深深地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对你会有一些震撼或者会有一些改变?

  韩寒:有一个观点上的改变,那就是我绝对不会让我女儿从事这个行业,我会尽一个父亲所有的努力,阻止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作家。
-----------------------------
----------------------------
我先前就说过,这次倒韩运动会让他对人性失望,给他带来心理阴影。
我想,不管怎么说,韩寒是活生生的人,年轻人。无论他是怎样出了名的,但是,他一直在思考,进步,对社会有比较客观的看法,说出了一些大人们不敢说的真话。所以,韩寒对唤醒社会良知起了一定作用。
韩寒是人,非完人。不必苛求。要爱护这样的年轻人,期待他继续成长。目前为止,还属于积极向上的,如果有一天他变了,我们有目共睹,自有公论。
方舟子创办新语丝那段时期,有很好作为,现在这样较真咬住一些东西,确实在走下坡路。方舟子也是人,非完人。
感慨很多中国人跳不出旧的思维框框。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与韩寒初高中时代相关的一些事实 (2012-02-24 05:41:56)转载▼标签: 杂谈  


以下是与韩寒早期写作相关的证人证言:




1.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 --- 同桌陆乐[1]




2.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 --- 同学沈宏伟[1]




3.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 同学沈宏伟[1]




4.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同学潘超安[1]




5.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 同桌陆乐[1]




6.“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1]




7.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







8.《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1]




9.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 诗歌社指导老师吕玉萍[1]




10.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 邱剑云[1]




11.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 接受过南方周末采访的同学[1]




12.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 陆乐[1]




13.韩寒每写完一部分(《三重门》),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1][3]




14.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 --- 陆乐[1]




15.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1][7][9]




16.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1]







17.前面我夸过他才华横溢。他高一时有一回下半夜才回校,害得门卫老师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牢骚满腹。第二天,学校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当时写的检讨书,幽默水平都不下于《书店》、《求医》,全班笑翻了。 --- 狂澜孤岛(金丹华)[2]




18.关于《三重门》,我10多年前的旧文章里就写得清清楚楚,我看过几章手稿,绝对韩寒的字迹(不要问我是原迹还是复印件了,忘了),而且,我向好奇的大家保证,当时也没有一个叫马日拉的授意我这么写,为的是十多年后留证; --- 狂澜孤岛(金丹华)[3][1][6]




19.读高一的时候,我很佩服韩寒的一点,就是他写东西真得很少有改动,字漂亮,纸面清晰干净。他跟我说过,这是因为他打腹稿的时间很长,写《三重门》那会,脑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段子。 --- 狂澜孤岛(金丹华)[4]




20.上高一那会,韩寒一般不上晚自习,除去和我们偷偷出去吃锅贴啥的,很多时候他都去松江中山东路?上的肯德基写东西,等晚上大家都回寝室,我们的一大必修课就是读他当晚写的手稿,往往笑倒一片,这便是《零下一度》大多数文章的由来。 --- 狂澜孤岛(金丹华)[5]




21.“竟还可以看到我10多年前的幼稚作品,”(指发表在2000年第12期《中文自修》上的文章——《为了无言的期待》。)--- 狂澜孤岛(金丹华)[6]




22.另外,去过了松江二中的校园和附近的几条街,就知道三重门写的环境是什么。这是韩父没在二中住过就能创造的出的意境吗?顺便说一下,我1987年进二中,但是看三重门第一篇就知道写的是松江二中和门口那条街。 (2月17日 19:27) --- 曾经在云间 [8]




23.我当初第一次拿到《三重门》这本书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松江二中那三座教学楼,六一楼、五四楼和五一楼。三座教学楼在一条轴线上,都是二层结构,每层五个教室,东西两个楼梯,每个楼梯旁一座门洞,站在五四楼前的主道上一眼看去,只看到三个门洞如森森的时空隧道,让学生时代的我有时不知未来为何物 (2月17日 19:30) --- 曾经在云间[8]







24.“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在场的作家包括: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评委一致同意:让韩寒补考”。--- 李其纲[9]




25.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 --- 李其纲[10]




26.第一届韩寒的初赛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知具体是谁提出的补考,但肯定是评委们的提议。 --- 方方[7]







27.当年的作家评委有王蒙、铁凝、我、叶兆言、叶辛,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大学教授有南大的董健、王继志教授,北大的程郁缀、曹文轩教授,复旦的陈思和教授,还有一位我记不得了。 --- 方方[7]




28.李其纲不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我们平常也闲聊过关于韩寒,通过他对韩寒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一些闲聊的细节,从未有感觉他认识韩寒父亲,也从未感觉到他在韩寒考试中做了什么手脚。 ---- 方方[7]




29.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我印象不是很深,他的分数是众评委平均出来,不知道是否还能查到原始记录。韩他来复赛,是大家觉得他已够格,不来太可惜。 --- 叶兆言[11]




30.我的印象与方方略有些不同,第一届的复试只是判断和检验,不列入实际成绩。然而必须要强调,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在公开场合,都是在会场上,众目睽睽之下,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 --- 叶兆言[11]




31.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看重征文来稿,当时就想,万一作弊怎么办。所谓复试,其实只是看考生当堂作文对不对路,有没有明显差距。后来逐年增加了复试的重要性,渐渐地占了一半分数。--- 叶兆言[11]





32.韩寒同学陈少清参加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节目时,说“当时他的写作特别棒”,“当时韩寒的写作是很好”,“他后来《三重门》里面有一些翻译,英文的一些翻译,是我帮他翻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NjY3MzYw.html (24:45)




33."首先,这一段林雨翔真的很高深吗?其实只要知道几个基本知识:1、韩愈诗格律严谨;2、柳宗元诗风朴实(卧春诗也很朴实),且反对过骈俪文;3、听说过《万历野获编》;4、读过中学,《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中学课文——这4条可能对张放很难,但是对少年韩寒,不好意思,还有我,真的一点都不难,有以上基本知识,就可以用小说的语言写出那一小段场景了,这件事当年落在了韩寒身上而已。再提供一个回忆:“骈文”知识,即韩寒给我启蒙。当时我问他,这“并文”是什么意思?韩寒说这读“pian文”,然后给我做了大体的介绍。这就是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你们信吗?当年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生对学校教育外的文学知识都知道的有限,所以韩寒在我们眼里才如此出类拔萃,所以我们才很关注他写作、言论的一举一动,才对他很了解." --- 狂澜孤岛(金丹华)[12]




34."三重门前半段写了罗星中学,后半段写了松江二中,可惜那些方粉又何尝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只认定是韩爸代笔,连罗星中学星光灿烂,走进一看破破烂烂,十个老师九个笨蛋,还有一个精神错乱能把这样的罗中经典名谣都引用了"...我们物理还是化学实验室的墙壁上有人提字写过这篇大作,我看到过,所以印象深刻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35."还有书里面前期有个人物叫马德保。。。不知道的人以为是马德堡半球定律,其实我们学校里那时候有个物理老师姓朱叫德保,和书里写的事情可以对应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马,不知道是不是教过你同学,所以那时候看到马德保的时候感觉很特别"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1]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7

[2]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v7QibID

[3]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PVgWSw

[4]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YW3uME

[5]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Tuz9KxS

[6]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SWbslhU

[7] 方方 http://www.weibo.com/1222425514/y6z61scKT

[8] 曾经在云间在狂澜孤岛一篇微博下的评论: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5T3yoG3D

[9] 李其纲 http://www.weibo.com/2618924435/y5LmglYZW

[10] 李其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199d9301010hj8.html

[11] 叶兆言 http://www.weibo.com/2294040303/y6XPrlgvi

[12] 狂澜孤岛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U4rv4S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RRlakw

[13] @壹个不靠谱的人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jag21rZ#1330308614093
《鸦片与吗啡——万言长篇论韩方事件》(2012-02-27 00:25:47)转载▼标签: 韩寒大众方舟子话语权道德审判逻辑中世纪宗教裁判所文化  
《鸦片与吗啡——万言长篇论韩方事件》



写在前面:这是最好的逻辑,也是最坏的逻辑;这是最好的猜测,也是最坏的猜测;这是最正的立场,也是最偏的立场;这是最好的文章,也是最坏的文章,这是我的作品,也是大众的作品。我不懂得逻辑,但是我懂得码字。



1、友人说过度的强调反思和道德会陷入“犬儒主义”的泥潭,这是个不相干的小标题,似乎犬儒比疯狗好听些。

   

韩寒成为偶像,原因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一条,正如他自己所说“时无英雄,使韩寒成名”。这句话的关键在“时”,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很多事件的发生在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使“时代的精神风貌、内涵”、“时代风气”等这样的深邃、抽象的词汇所蕴含的概念表面化,具体化,现象化。从方韩事件中,反思时代,反思自我,或许对个人发展更为有利。



2、何需为韩寒倒下欢呼?又何需为韩寒挺立呐喊?

    韩寒在一些人眼里,从来没有站起来过,笔者即是其中之一。因此韩寒对这些人而言,就无所谓什么神像,无所谓倒下。其实一开始,笔者是觉得韩寒虽然不济,但是不至于到代笔的地步,再看看最初阶段质疑韩寒的一些证据和文章,觉得,确实不太站得住脚。但是,如今,此事随着大量不同身份的人参与进来,情势愈发复杂,尤其是我看了赵鼎新先生的文章之后,觉得比较中肯,有些启发。于是对于此事的态度有了一些转变,从刚开始觉得韩寒无需回应那么多,到现在觉得,他有必要站出来做些事,或者说些话。或许,这就是网友口中的“骑墙派”,或者从“挺韩”转到“骑墙”,对此,我无意辩驳。因为我向来就觉得,韩寒的文章及其作品,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众文化。我不是要将精英与大众对立,这两者是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两个集合,并且是有交集的。就像雅与俗的关系一样,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学术界在对文学的研究上,有“雅文学”与“俗文学”之分,由是可见,雅俗并存,是一种现象,而雅俗共赏,是一种态度。我们不要老是抱着一种非此及彼,非黑及白一元思维去看问题,这样便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因此产生的,“文革”是这么产生的,“两个凡是”是因此产生的……并不是只有推翻、毁灭,才能创造、创新。

好,在做了这么多铺垫之后,回过头来说韩寒。韩寒的小说及杂文(包括博文),其实,对于很多真正搞人文社科类学术的人,是不足挂齿的。很多人把韩寒视为文化界的拥有最大话语权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偏颇的认识。

首先,说文学。文学有文学的批评机制,有文学的圈子,韩寒,他在这个圈子里,是没有主要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明白,要不他为何写《文坛是个……》。即使他写了,在这个圈子里,也依然没有多大的影响。当然,写到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文学、草根文学、民间文学(注:这里的“民间文学”与文学研究所常称的术语“民间文学”,含义上有细微差别,此不做深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圈”里所认为可以纳入文学这个范畴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同时也涉及到,所谓的文学圈以及其建立的批评标准和机制是否为全社会所接受这样一个问题。当然,抛去这些价值标准的争辩,姑且把这个文学圈认为是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那韩寒在文学界,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恩,上边这几句话有点儿绕,有耐心的朋友可以慢慢读。

其次,说社会学。韩寒的文章,有不少是以抨击体制、批评各种社会现象、点评时政为主题的。因此,提升一下,便是社会学的范畴了。关于社会学,也有它的一套体系和标准,相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者按,中国文学分两类,一类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两个研究体系和系统,批评标准也不太一样,所以不能概而论之,有必要分开,上文所言的“文学”,亦指中国现当代文学),它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批评机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太多了,专家学者也太多了,海内海外的都有。诸如写文章评论方韩之争的赵鼎新先生,就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社会学家,著作等身。而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这些专家学者的手上(那些不分青红皂白一意将专业人士贬低为“砖家”、“叫兽”的朋友,我在此希望你们在此先冷静一下,在人未犯你的情况下,保持着冷静平和的心态去听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而非韩寒之辈的手上。

很多人或许会就此反驳我,说,韩寒的思想和观点,有那么多人追捧和赞同,难道不是掌握了话语权吗?在此我想说,韩寒确实掌握了公众话语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这种话语权能有多少权威,他是在大众那里,获得了话语权,而不是在一些专业的领域上获得了话语权。打个比方,韩寒点评时政,提出自己对社会、对政治的一些看法,但是他的观点,很难影响到这个国度的最高决策层,甚至对基层决策的影响都有限,他只是在影响着大众的思考方式和方向,而不是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又会有人反驳我,说,社会不就是大众构成的吗?我想回答的是,社会是大众构成的,但是是由政府(或者说政权)在维系和运行的,大众对于政府(或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众可以建立政府(或政权),也可以推翻它,但是,一旦这个政府(或政权)成立,社会的发展方向势必由它去推动,有些时候,它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会顺应大众意志(民意),有些时候则会不顺应大众意志(民意),当不顺应的时候,或许会爆发革命或者其它的一些社会事件,但是只要这个政府(政权)没有垮台,那么社会的管理者和运行者的角色,仍然是由它充当。韩寒要想影响这个社会的发展,势必要影响到社会的管理者和运行者,而他无法直接做到这一点,他只能是先影响大众,再让大众影响政府(政权)。因此不能说他在社会学的范畴,有话语权。很多人又疑惑了,他能影响大众,那就是获得了话语权啊,他代表了大众意志(笔者按,这里,只能说是一部分大众,而不是整个中国大众),那就能影响政府决策,那还不是一样等同于在社会学这个领域获得了话语权吗?我想回答:非也。1、一些专业领域内有话语权的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可以直接对不同级别的决策层产生影响,而韩寒不能。2、韩寒需要先影响大众,获得大众认同,然后才有话语权,才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与政府(政权)对话,并且试图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韩寒的话语权,需要大众基础。而专业领域内一些人士的话语权,则不需要大众基础。

而韩寒真正有话语权的领域,则是在赛车上。他在这个领域,属于专业人士,因此,他在这个领域内的话语权,不需要大众基础。但是很遗憾,这个领域的话语权,不足以引起社会关注,也无人去争。韩寒他自己也知道,在赛车竞技界的话语权,是很难影响大众的。如果他每天都在博客里写“赛前熟悉赛道的重要性”、“过弯的技巧与心得”、“怎样改装汽车可以降低风阻”等话题,我想,大众很快就会对他失去兴趣。这一点,韩寒及其团队(或者说利益伙伴)也都知道。因此,韩寒在使用话语权的时候,总是用在文学、社会学这两个领域之内的话题上,以影响大众。所以,尽管韩寒一再强调自己赛车手的身份,但人们在意识里很少把他当成是赛车手,而总是当成作家、甚至社会学家。

此外,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众选择相信韩寒而不去相信领域内(诸如社会学)的专业人士?

这其实是一个如何获取大众认同度的问题。在此,我要提一下,关于韩寒的转型,即由文学青年像社会批评家转型这个问题,在此次事件最开始之时,质疑方的麦田就提出来过。但是,笔者从韩寒刚开始撰写社会时评类文章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了。笔者对于韩寒的博文,从来都是“被阅读”,可以概括为“三多”,也就是:看到多处转载,听到多人提及,受到多方推荐……于是,就某些有兴趣的话题,就看了看,对于韩寒的博文,笔者的个人评价是:诙谐性胜于思想性。因为笔者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也喜欢自己总结,而韩寒的文章有时并不能于我产生共鸣或共识。所以他的博文,我阅读过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但是,虽然笔者不知道韩寒说了些什么,但是,通过各方的反应以及网络上的一些信息,我却能知道他在做什么,那就是,在想法设法获取大众认同。诙谐的作品,是易于拉近创作者与大众的距离的,比如郭德纲的相声之类,韩寒的博文,是一种诙谐式讨论。而专业人士的著作,全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调,没有人会用诙谐的风格或腔调来写学术文章或者著作。诙谐式讨论,是能带来欢乐的,而学术讨论,则是可引起思辨的。思辨会耗费脑力,会费神,所以不是每个人像哲学家那样,喜欢思考,但是每个人都不拒绝心灵上的放松,而欢乐,正能带来心灵上的轻松。所以大众在欢乐与思辨之间,毫不犹豫的会选择欢乐。

韩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常常用诙谐式的语言来带领大众进入一个思辨性的话题,这就可以达到让大众“欢乐地思考”,然而尽管大众也思考了,但是语言带来的欢乐会分散大众的思维,首先是会使其对作者产生一种欣赏的态度,或者是钦佩感,因为作者可以如此玩弄语言、文字,从中生乐,尔后往往会因此忽略对论题的深入、独立思考,这样一来,这种诙谐式文字外壳下包裹着的思想、观点,便很容易植入大众的脑中,为他们所接受。笔者看到网上有些人将郭德纲的相声,捧为什么“敢说真话”、“抨击时弊”等等,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因此通过诙谐的作品,来提升大众认同度,是一个很妙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韩寒创造,他只是借鉴。

而专业人士的话语,往往奥博渊深,充斥着典故、术语,逻辑复杂,从而使得非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望而却步,故当然很难了解专业人士们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究竟说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观点。久而久之,大众与专业人士的隔阂就越来越深。再加上一些学术腐败的现象和滥竽充数的人混在专业人士的队伍中混淆视听,导致大众对专业领域的了解片面化,更加深了大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隔阂。隔阂越来越深,专业人士对大众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渐渐趋向于零,甚至为负。

当韩寒以业余身份出现在专业领域,并且要去争取话语权时,产生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多年前的韩白之争,就是韩寒在文学领域抢夺话语权的表现。而在社会学领域,没有人同他争论,但是他产生的影响,却出乎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料。但是,很少有人公开地,批评或者驳斥他。

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韩寒受欢迎,而一些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反而不受欢迎。尤其是一到网上,一些网友听到专家、学者、教授的头衔,就开始破口大骂。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反应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并不是很理想。李敖曾在接受访谈时这么批评韩寒现象(按,如果套用最近很火的一个词,那就是“反智”):“你自己不读书可以,但你不能因为你自己不读书,就去否定其它人读书的意义啊?(大意是这样,笔者撰此文时找不到那个视频来核对了)”。这句话,其实很值得我们思考。很多韩寒的追随者,走入了一个误区,即韩寒不读书都可以功成名就(按,笔者认为,至少“倒韩事件”发生前是可以这么说的),那么我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这种想法,没有逻辑上的错误,因为韩寒走出来的路,证明了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即:一个人不读书一样可以变得有钱,有名。所以,当他人倾向于认同这种可能性时,就会把事件参与者替换掉,变成:我不读书,一样可以变得有钱有名。(按,这里的“读书”,是狭义的读书,特指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在校园里接受教育)这样的想法,或者说,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是很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为,韩寒的成功证明了有一条路,有一种可能性存在,假如把这条路,这种可能性,比喻成一条数学上的法则,那么,只能说,这是条局部适用法则,而非普遍适用法则;而解什么样的题,则需要用什么样的法则,有些题,普遍适用法则,肯定是适用于解大多数的题,而局部适用法则,显然只能适用于解个别的题。

类似这样的观点,我想,很多批评韩寒“反智”的人,或许都有论及,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尽管韩寒和挺韩方的人会说,韩寒也一直在呼吁大家进行独立思考,要走自己的路,但是,他忘了一点,他是靠跳出体制而获得新生的人,他在他走的这条道路上的阅历,在很自然的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这他的思维方式,他把这些转化为文字,再输出面向大众,怎么可能让大众不受他影响,从而去接受一条局部适用法则呢?

运用局部适用法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解对题,一是解错题。虽然将人生比喻成解题,不是很贴切,因为数学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与方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比喻,至少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数学题解错了,可以改,可以重做。但是,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路,不能回头,走错了,再改,则需要付出代价。有识者,总是出于好心,试图成为他者的人生导师,或许,这就是很多人,在“倒韩事件”发生之前,反对韩寒现象与韩寒模式的原因吧。

但无论如何,选择的权利,在构成大众的每一个个体手中,所以,韩寒的立与倒,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已。只有过度认同韩寒的人,过度认同“韩寒现象”的人,曾经把韩寒捧上了天的人,才会认为韩寒这次要倒了,要遭殃了。实际上,韩寒是他们自己在自己心里立起来的(当然,很多媒体也参与了“造韩运动”,造成强大的舆论导向,这也是原因之一,但这还涉及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这里不多谈了,先对一些媒体的操纵者表示鄙视),也就是说,韩寒的“立”,是部分认同者的一种主观行为,客观上,韩寒根本不据有“立”的基础,因为无论是文学圈、还是社会学圈,都没有将韩寒纳入其中,他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资质去扎根于其中,并且“立”起来,供人膜拜。而当这一部分认同者主观的“立”起韩寒之后,一旦受到客观世界的冲击,诸如“方舟子式的”文本分析,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性提问,便乱了阵脚,韩寒本尊在重新获得人格尊重之前,其早被这些前认同者们内心的波涛汹涌所淹没。泥菩萨没有金身,不可渡江,韩寒无韬略,不可御“民意之舟”。



3、为什么要“倒韩”?——“倒韩”群体身份与动机浅探。



倒韩的人,大约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方舟子。是的,没错,他就是独自一类,他倒韩的导火索是韩寒在博文中用秃顶以及精子存活率低等语言来讽刺他,因而他要做出回击。再加上他本身的价值取向和韩寒有异,二者合二为一,他就要设擂倒韩了,当然,最早的擂台是韩寒设的,也就是2000万,当时韩寒是守擂方,现在情况则不同,方舟子已经将擂旗夺过,成为了守擂方,并不断下战书邀韩攻擂。他倒韩,将个人恩怨的清算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这二者合二为一,不得不说,这样的手段,非常高明。前者,对“他者”(此处借用社会学的一个术语(the other),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第三方”)是没有意义的;后者,对“他者”是有意义的,将一件无意义的事和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捆绑在一起,以此号召、聚拢“他者”,使得“他者”成为兵卒,在“他者”为有意义的事情奔走呼号,出谋献策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帮了自己去完成那件对“他者”无意义的事情。韩寒自己说得没错,“方舟子就是要搞臭他”,然而这是出于清算个人恩怨的目的,但如果方舟子为了搞臭韩寒而倒寒,那么势必会为人所诟病,认为其气量小。于是,他正好顺理成章的从麦田手里接过倒韩的棒子,痛打韩寒作品,而他打韩寒作品,不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打,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打。方舟子的逻辑是很缜密而且强大的,试看:1、顺推:韩寒作品有人代笔→韩寒不诚信→韩寒背后的团队(包括韩爹)不诚信、欺骗大众→韩寒人品不好(顺带着牵连到与韩寒有关的人的人品)

2、逆推:为什么说韩寒作品有人代笔?→韩寒部分作品中文史知识丰富、外语运用娴熟,作品内容时代特征印记明显→韩寒另一部分作品中文史知识不够丰富,与韩相关的视频、音频、网络文章体现出韩寒韩寒前后言论互相矛盾,并且从视频主观的推测韩寒文学创作能力较差→不可能写出文史知识丰富的文学作品→回到1。1的最终结论是:韩寒人品不好。

3、各种推,所谓各种推,就是看似毫无章法,但是却招招都自称章法的推论,论据岁时可以成为论点,论点随时可以成为论据,试看:

a.韩寒行为与其言论相左(如说不买日本车又买日本车,说不接受采访、不代言又代言等)→不够坦诚,欺骗大众→人品问题。

b.韩寒文史知识不够丰富→韩寒《三重门》是代笔的→不够坦诚,欺骗大众→人品问题。c.《三重门》蕴含丰富的文史知识→《三重门》作者储备有丰富的文笔知识→《三重门》是代笔的→韩寒脑子里没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不配做大众偶像,意见领袖→韩寒做了→韩寒恬不知耻→人品问题。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怎么推,最终都可以搞到人品问题上。其实,把韩寒从大众心目中的高位上推下来,不等于把韩寒搞臭。但是,通过质疑文章是否有人代笔这样的方式去推倒韩寒,实际上,就等于搞臭韩寒。逻辑很简单:代笔论成立→不诚信,弄虚作假赢取公信度→人品不好。

总的来说,方舟子的“倒韩”动机和目的是和其它人群都不相同的,因而单列一类。上述只是笔者个人的分析,一家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粉请无视。



第二类,是持与韩寒本人以及韩寒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的人,在这些人中,有高级知识分子,如大学教授;有明星,有媒体工作者,有文艺界的人等等,他们与韩寒,无个人恩怨,只是向来对韩寒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有不同看法,这次就着此事件,发表下自己的看法,仅此而已。这个群体中,有些人是怀有精英意识的,他们不希望大众成为庸众,他们希望大众都能不断进步,成为精英。而“韩寒”这一符号下蕴含的价值观的输出,与韩寒现象本身,就代表着与精英文化相反的方向,而且韩寒现象还造成了很多“盲从者”,这肯定是怀有精英意识的人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所谓的“意见领袖”,在他们看来,实际上是一种对大众的“去智化”,当个人的意见。或者说大多数个人的意见需要由一个第三方来表达,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表现出当前社会的言论氛围不够自由之外,亦映射出大众认知上的一种依赖性和可导性,一旦习惯于此,大众势必和精英背道而驰。因此,这一类人“倒韩”,其实是站在“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考虑的。他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韩寒”这一符号及其文化价值的扩张,是否有利于社会、国家的进步发展?“挺韩派”中亦有相当部分人,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挺韩的,他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倒韩”与“挺韩”两方的答案,是截然相反的。



第三类,想出名的人。对于这些以“出名”(包括网络上出名、现实中出名)为事业的人,毫无疑问,在这次事件中选择“倒韩“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为什么说“倒韩”而非“挺韩”是好的选择呢?因为: 1、目前的形势是:韩寒曾经是主流,这种主流,是对年轻人而言,包括与其同辈或稍早或晚于其辈的人。而最开始,韩寒在这些人群中,是属于非主流的,他是挑战了中国执政当局的价值标准后,从而感召大多数人入其麾下,然后他及其年轻的附庸者(尤其是那些所谓“韩粉”),便成了主流。2、顺流而下,永远不比逆流而上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个道理,打个比方来说就是,你一身华美的衣服走在街上的回头率永远比不过你不穿衣服走在街上。被网易“倒韩事件”专题中列入挺韩派的鲍鹏山,写过一篇文章《打倒了韩寒,咱们就能出头》,其想说的,也有这一点在里边。3、韩寒已经为大众所腻味了。你想想,出书的速度缓慢了,博客的更新速度也不够快,而且也不能就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一一分析来满足一些无分析能力或者分析能力较低的阅读者,而恰恰他的粉丝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因此,韩倒了,这些人就可以吸取过来成为自己的粉丝,从而为自己的出名打下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出名而选择倒韩,是一个有投机头脑的选择,说白了,就是“踩”韩寒上位,拉韩寒垫背。这些人,想出名的目的很复杂,有的人是想获得更多的公众话语权,有的人是想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各个不同的个体都不尽相同。这些人中,有一些是有一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有一些是不愠不火的外行人,有一些则是不学无术的流氓,他们“倒韩”多少都有点儿私心,他们在以怀有私心为前提的立场上,综合个人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身份,来发表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其局限性不言而喻,大家可以主观的对号入座。

我不由想起某银行广告词,改编一下,便适用于这些人:选择韩寒,事业辉煌。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挺韩以及与韩寒有利益关系的人。这个后文分析。



第四类,盲目跟风类。关于这类,我就说一点,他们脑袋长在自己身上,却从来是需要别人代替他们去思考,去判断,去决定,嘴巴跟着别人说,脚跟着别人走,屁股跟着别人坐。其它的就不多说了,无论是倒韩,还是挺韩,都有这样的人存在,大家都懂的,不值得分析。

第五类,觉得自己被韩寒玩弄、欺骗,原来由挺韩变为倒韩的人。这类人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原来盲目跟风类挺韩的人,但也有一部分人的身份,是知识分子,或者……或者……(请读者自行对号)。笔者个人认为,这后者,是很可悲的一类人。他们原来之所以挺韩,是因为韩寒评论社会的一些观点和他们的相同或相近,觉得是知音,但是他们本身没有公众话语权,或者说,本身影响力不大,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去附议于韩寒,以达到宣传自己思想的效果。说到这,想起一个事例,当插曲说一下,元代一个叫方回的文学批评家,在点评宋朝诗歌的时候,比较推崇“江西诗派”,但是宋时在“江西诗派”中,有名气的人,实际上不是很多,也就黄庭坚、陈师道二人可以登大雅之堂,其余人大多诗名常常,于是,方回在编诗集、写序跋文章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当时在南宋声名极高的诗人陈与义归为江西诗派之中,但是宋代江西诗派风行之时,时人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时,并没有把陈与义算在内。但是后来宋末入元的刘辰翁、方回等人,却都将他算入其中。原因是,他们都极力推崇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主张和作品风格,但是这个诗派中有名气的人不多啊,影响力不够大啊,于是,就找了一个影响力大的人,硬把他列入其中。对此,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高攀阔人作亲戚”。这个故事,不知道读者看懂了吗?

当“倒韩运动”开始后,韩寒的文学素养、韩寒是否亲自写小说写文章、韩寒的人品等问题,都被摆上台面上来,供人讨论,这个时候,有些人开始心慌了。他们觉得,一旦这些个质疑变成真的,那么会让他们自己之前附议于韩寒的行为变得肤浅、荒唐,会暴露出自己缺乏判断力等缺点,于是,干脆赶在韩寒落井的时候,给一石头,先划清界限,以免日后纠葛不清。



                     



笔者之前对一些人说过自己的看法,要抨击韩寒,甚至推倒韩寒,其实切入点有很多,因为韩寒的缺点和弱点太多了,暴露出来的也太多了。以前批过韩寒的人也很多,诸如李敖,他批评韩寒现象也尖锐,毫不讳言的说韩寒的文章就像臭鸡蛋一样,又说过“韩寒一进入知识界,他就出局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虽然引起过争论,但很快平息下来,而且名人,有公众话语权的人介入也很少。那为什么李批韩没有能引起像方批韩这般大的影响和效应呢?其一,李是“文斗”——即李对韩的批评只是从他的作品质量和思想意义这几个方面入手,对韩寒现象也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入手,而不涉及到韩寒的人品问题。而方是“武斗”——即将文学批评和道德审判捆绑(这一点,上文已有详论)起来,有一石二鸟之用。看看方批韩引起的效应和结果吧,“倒韩”的很多人,包括许多拥有公众话语权的人(学者、名人、明星、媒体工作者)等等,已经开始了“人品分析”,而且不仅仅是对于韩寒,包括其它与韩寒有关联的人,这,是一件比较令不安的事情。

而没有必要从代笔这件事入手。为什么呢?因为代笔的证明势必涉及到人品问题,而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批判,和对一个社会的道德批判,是代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有一个机关,叫公安机关,在政治学上,它被列为国家暴力机构。在我国,公安人员抓捕犯人,在法庭未定罪之前,叫犯罪嫌疑人,在定罪之后,便是犯人。不过在我国,只要是公安机关决定抓的人,到最后基本是会被定罪,成为犯人,很少例外,因为公安机关在抓捕之前,做了大量的证据搜集,从而做出有罪推定,然后再实施抓捕,最后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然后法院定罪。在倒寒事件里,在方舟子搜集了大量“证据”(按,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笔者觉得,方与倒韩派所罗列的很多资料和信息,称之为线索,比称之为证据更加合适)之后,从而做出有代笔推定,韩寒由是成为了“有代笔嫌疑人”,然后,网民群起围堵,由倒韩派大众提起公诉,于是,问题来了,谁来审判呢?

质疑韩寒的文章质量、思想深度等等,属于文学批评范围,质疑韩寒文章是否有人代笔,则属于道德审判范围。因为代笔与否,以及代笔了公众知情与否,这直接影响到对一个作品的人品、人格判断,而不是文学水平、学术涵养判断,这影响到的是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在文学史或者学术史上的地位。但是,很显然,方舟子不承认他是在搞道德审判,他始终坚持称,他在做的事情,是文学批评。实际上,方舟子,不是很懂得文学批评是什么,他在一些视频中还提到过“考据”、“辨伪”等文史术语,并且做了错误的解读。我在这里顺带的更正一下,方舟子提到的所谓清代乾嘉学派(按,方舟子在视频里说成“康乾学派”),这确实是一个以考据出名的学派,而我们常说的清代朴学,也是由这个时期的学者们打下基础的。

方舟子,或许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古代文献学考据的相关信息,但是,他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拿清人考据辨伪来和他对韩寒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而“辨韩寒作品的伪”,这二者进行比较,是很业余的行为。首先,方舟子视频中提到的“辨伪”,是一个文献学概念,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清代至民国初,很多学者都经于此道。简单来说,判定古书的作者的真假,就是“辨伪”的内容之一。方舟子只知道这一点。其次来说,“辨伪”有很多原则和方法,与方舟子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是大相径庭的。而且对于作“辨伪”工作的人所应持的态度,方也与他口中所谓的“清代大儒”,相去甚远。清代皖派大家戴震就说过“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样的话,讲的就是一种治学态度,方舟子死活都要说他搞的是文学批评,那好,以这戴震认为考证者应具备的标准来看,方舟子做到了前半句,而放弃了后半句。梁启超提到考证派的学风时,其中一条就是“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映射讥笑者,认为不德。”梁的这条标准,别说方做不到,双方阵营中的很多人,都做不到。因此,当方拿所谓的清代大儒、乾嘉学派出来为自己辩护之时,笔者感到,他太急于在辩论中获胜了,因而不择手段的撷取论据,对他自己所言的清代大儒、乾嘉学派,随意解读,缺乏应有的尊重。关于“辨伪”,笔者实在不想展开来说,那太复杂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文献学的相关书籍来看,或者,更简单的途径,google搜索关键词。对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就是,这个文献学上的“辨伪”,一般要辨别一本书所署名的人是否为该书的的真实创作者时,这本书大多是古书,或者是早于欲辨伪者所处之时代的书,换句话说,也就是写这本书的人已经死了,所以才有辨伪的必要。至于方倒韩,确实不适合用辨伪,而是“打假”。



4、韩寒是否存在代笔,这一论题的意义何在?韩寒及其作品本身的意义何在?



首先,“代笔门”涉及到的最基本意义,作家道德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韩寒的人品如何。是什么样的逻辑,在上文已经说过,代笔=人品差,不用多言。

其次,代笔门为反对韩寒现象、反对韩寒博文里所曾经论及的各种观点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抨击韩寒的切入点。一个人从人格上倒下了,那么他很多关于社会学范畴的观点、思想,很自然而然的就不会被大众认可,试想,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去给别人谈道德建设、谈社会的建设,谁会听得进去呢?

再次,主流意识形态少了一个对手。韩寒自在新浪博客转型以来,一直是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的,抨击体制、抨击政府。大众认为官方的宣传太假,韩寒的评论很真、很贴切;但如果他存在代笔,那么大众会认为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骗子,从而认为他的评论也不可靠,不能再跟着他的思维走了,尽管——否定一个人,就否定他的一切,肯定一个人,就肯定他的一切——这是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

    最后,代笔事实如果成立,方舟子的威望倍增,方由是获得更多的大众认可。

代笔门的发生,让很多人都忽略了韩寒及其作品本身的意义。笔者认为,韩寒的作品,无论代笔与否,都是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的事物,它的价值和缺陷,也是客观的存在着,不会因为代笔与否而产生文化增值或贬值,只是对于这些作品日后的传播与接受,产生影响,无论韩寒这尊像是否倒塌,这些文字先前产生的影响,都是无法抹去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韩寒及其作品,无论代笔与否,都有存在的理由,也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就像歌手与演员,无论是通俗唱法的歌手,还是美声唱法的歌手,无论是普通片演员还是限制级片演员,都有存在的必要,否则,何来什么文化多元,文化繁荣之说?这里,很多人会以为我是想忽悠大众,让大众认为质疑韩寒是否有代笔这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实际不是,不过你说是就是吧。

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个份上,是否有代笔,则是必须搞清楚的事情,笔者本人也在期待结果。但是这结果何时能出来,还是会不了了之,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是,不能因为代笔的提出,而只在意对韩寒人品的思考,而忽略了对整个韩寒现象的思考。歌手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盲目、疯狂的崇拜歌手却又是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既会指责歌手(或许歌手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和内容来吸引听众,如出位的表演,大胆的言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先指责歌手),也会指责崇拜歌手的人们;而一旦发生了歌手假唱事件,那么,那些原本被人指责的崇拜者,刹那间仿佛有了一个变身的机会,从被指责者跳到指责者一方,对原本崇拜的歌手的道德进行大肆批判。尽管如此,这些崇拜者们,依然是需要被批评教育的,但是,人们,或者说,舆论,往往忘了这点。

同理,可以用之于韩寒现象。



5、韩寒与方舟子



在写这章之前,如果有人说我是高级韩水或者高级方黑,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人无完人,这是四海皆准的一句话。我记得论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公众人物是由大众监督着的,犯了错,谁都看得见,改过之后,人们依然会尊敬他。可惜,这在韩寒身上,成立不了,韩寒一旦被证实有代笔,那么就是万劫不复了,不会有什么“人皆仰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肯定他的人会有一部分仍然肯定他,不在乎他的人,一如既往的不在乎他,而痛恨他的人会比以前更多,而且会比以前更痛恨他。

我是一个不在乎韩寒的人,首先,我和他没基情,其次,他挣到的钱不会分给我一分,再者,他的文章著作对我的知识储备和精神世界的构筑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尽管我以前也想过要写文章驳斥韩寒博文里边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并且也写过,只是没有公开于网络,但我至始至终没有站在倒韩的一边。甚至,一开始,我还觉得,代笔是很难成立的。但是,我现在,却越来越觉得韩寒可怜,甚至很想支持他,可惜,目前这个状况,即使我是他雇佣来的水军,也帮不了他了。俗语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而现在这个形式,却是解铃还需被系铃人。

为什么说韩寒可怜?其实很多挺韩者已经说了,就是所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方舟子为韩寒预设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代笔,并且,通过他各种的努力,去让大众接受这种预设。笔者个人看来,倒韩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种预定,因为倒韩的人,大多都没有绕开一个话题——韩寒代笔,并且都是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论述,或者基于这个话题展开论述。在这里,我再次申明,我不是想转移公众视线,或者说,否定质疑韩寒代笔的意义。我只是在说明,韩寒代笔,是一种预定的事实,是需要证明的,而这个预定事实是由方舟子设置的。所以,那些倒韩的人,只要是试图去证明韩寒代笔这个命题,就意味着不自觉的跟着方舟子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在玩了。

很多人倒韩阵营的人会说,当那么多的证据证明韩寒有可能是被代笔时,我们为什么不去相信?对于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我在很多个质疑韩寒代笔的帖子中看到过,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文章里,也出现过。甚至于笔者敬仰的社会学家赵鼎新先生,其在文章里也这么说过这么一段话:“……开始我没有预设立场,………,起初,我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现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赵老师提到了学者本能的质疑,是的,我作为一个受学者(不敢自称学者,因为一直在学习大家的著作),也带有一种本能的质疑,我也同样在质疑方阵营的核心证据和观点站不站得住脚,但是我的结论却和赵老师的不太一样。我认为,方的所谓“证据”,只能推论出一种可能性,而且赵老师也说了,其方法本身属于归谬法。关于方的推理逻辑,我在上文已经有详细说明了,归谬法,条件和命题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论点论据互相转换,来为推理过程服务,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概括方及其他一些质疑韩寒的人的推理所运用的手法。而之所以赵老师会觉得无法有效反驳,那是因为方推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一个事实。关于这一点,其实方很聪明,他无法确定推定是谁代笔,因为就现有的材料和信息来看,这是无法推理出来的。但是,却可以推理出来一种可能。一个事物形成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但是,可能性,和结论,是不一样的事情。

逻辑学上,有这么一条法则,要证明一个真命题成立,需要证明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所有可能性都是正确的。但是要证明一个伪命题陈立,则只需要举一个反例就行,也就是说,只要证明这个命题的范畴之内,有一种可能性是错误的,那就可以证明这是个错误命题。

我们这样的来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定论吗?没有。有可能性吗?有,而且很多,什么大爆炸之类的,有人信吗?有,而且还很多,成为定论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成定论?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够,只能推测出一种可能性,而无法成为一个完整、正确的命题。同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人类的起源、外星人是否存在等等。所以,这样的话题,叫有争议的话题。

而本次倒韩事件中,韩寒作品是否有人代笔,便是属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方的阵营,怎么推论,都只能证明一种可能性,除非他们有人证、物证(类似于韩寒成名13年来的监控录像)之类,否则,韩寒作品有人代笔,则永远都是一种可能性,即可能有,亦可能无。说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也就是“智子疑邻”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道理,我就不重复了。在韩寒代笔门中,若倾向于可能性有,那么,任何的事物与联系起来,似乎都合理,因为你只需要推出一个可能性,而非结果。反之,亦然,若倾向于可能无,各种所谓的“证据”似乎都可以找到解释的理由。

只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对于方舟子而言,已经够了。很多人认为他拿不出什么新的证据,总是在反复说那些说过的话,这恰恰是方严密、精算的体现。这样一种可能性,已经可以击垮一个人,并引发大众的讨论,甚至道德审判了。

面对质疑,韩寒最近比较沉默,这让挺韩一方着急,倒韩一方焻炽,而无论挺韩还是倒韩,其阵营中的盲从者们,则开始疯狂。韩寒的辩才、口才,远不及方舟子,他敢当面回应,论战,必败无疑,因此无论他真的是有代笔,还是他是一个原创者,不接受当面的质疑,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一个能保护自己的选择。谁不懂得保护自己,哪怕是个罪犯,不过韩寒目前不能算是罪犯,而是疑犯,道德疑犯。

韩寒与方舟子,这场官司,最可怕之处在于:没有法官,没有价值标准。方舟子已经宣称他不可能是错的,即使法院判他负,他自己也负负得正了。而大众呢?更不可能是错的,法不责众嘛。那韩寒呢?无论他有没有代笔,都是可悲的,他曾经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却在今天成为时代的牺牲,是的,成为时代的牺牲,这个不是病句。

那些挺韩的人,无需再去寻找方舟子道德或者人格上的缺陷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不以对他的批评构陷为转移的。而倒韩的人们,质疑和小说的朋友,可以继续发力,也不用急于在这个阶段纷纷发表意见和表明立场,大义凛然的对韩寒的人格、人品以及与其关联的人和团体(萌芽杂志社什么的都卷进来了)进行道德抨击、审判、甚至下结论了。赵鼎新先生的文章结尾很精彩,但是我这里修改一下,再狗尾续貂一下,算是“挺韩”吧:如果只凭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就要喋喋不休的审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掌握的一部分文本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定罪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可以找到的一个黑暗地方去了,那个地方叫中世纪,一群没有信仰的大众岁时准备着成为教徒,而只要能成功的影响、引导大众意志的人,都可以当教主,昨天是韩寒,今天是方舟子。

为了镇痛,人们从罂粟中提取了鸦片,后来人们发现鸦片使用多了会上瘾,人们又从鸦片里提炼了吗啡,后来人们发现吗啡……

以下是填空题,为了_____,“大众”低下身,在自己的脊梁上立起韩寒,后来“大众”发现韩寒有“副作用”,“大众”又让韩寒低下身,在韩寒的脊梁上立起方舟子,后来“大众”发现方舟子……

                                                                                    The end

Means another beginning




                     ——写作时间:2012年2月25日至2月26日、至2月27日,非代笔,似装逼。
我想,不管怎么说,韩寒是活生生的人,年轻人。无论他是怎样出了名的,但是,他一直在思考,进步,对社会有比较客观的看法,说出了一些大人们不敢说的真话。所以,韩寒对唤醒社会良知起了一定作用。
韩寒是人,非完 ...
宛然 发表于 2012-2-28 09:40
这个话说的很奇怪。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需不需要反省自己?对自己的过去做反省,和他的继续进步难道是矛盾的吗?!

方舟子在公私场合都表示过,韩寒本身也是个受害者。

假设,韩寒现在公开声明:以前的确有过代笔,诚恳道歉。以后将主要向赛车和娱乐界发展(包括组乐队),希望喜欢我的朋友继续支持我。

一切OK。我们欢迎一个健康、潇洒的运动员和歌手出现。
7# irving
在我眼里,韩寒只是个年轻人。我从来没仔细看过他写的书,很久以前,有年轻人送了我一本韩寒的书,还希望我按照韩寒的模式去写东西。呵呵。我只是笑笑,书也还是没仔细看。我有自己要看的东西。
方舟子也只是普通人。
我从小就不认可偶像。
所以,我不会因为类似的情况兴奋。
我在看他们俩客观的样子。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7# irving
喔,没有人必须按照大众的愿望生活。你觉得呢?

杰克逊.迈克尔,他的音乐天赋确实无法复制,我也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关注了一些。如果按照我的看法,迈克逊挣的钱,类似很多职业球员一样,虽然很多,也被夺走更多。他们能够操纵自己的命运吗?不。而且,他们也不完美。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现在没谈关于偶像的问题。我个人是十多年新语丝的读者,方舟子的科学文章、文学作品,大部分都看过。我能客观地看待他这个人。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现在对方舟子的各种负面评价,都没有像样的证据。

要说他偏执,对一个记者不满就对整个电视台或报社不共戴天,这是他的选择,与其他人无关。要知道,他是个普通人,不具有公权力,没有能力用私怨去关停一家报社。可以不喜欢他的行事风格,但这都是私域内的问题,不应当被旁人谩骂。
7# irving
方舟子也只是普通人。宛然 发表于 2012-2-28 14:46
呵呵,方舟子可不是普通人,现在基本上是条疯狗。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10# irving
如果从性格来说,我确实不喜欢方舟子。看新语丝那时候,不知道他具体形象,跟老罗吵架时,才看到尊容。这是个人感觉。
当然,他因为打假而被打,我是同情他的。
方舟子的经历,好像是很多出国留学本想大有作为一番的人的写照。
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使得人活得很累。当然,目前国人还是累。所以很多人不快乐,人与人之间经常摩擦出火花。
我知道,人本来可以不这样活着的。
我本来就没太看重韩寒,也就觉得费那么大力气去咬住韩寒,浪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
谢谢你跟我讨论。
祝你快乐!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11# 李大兴
何必呢?
他不容易。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本帖最后由 irving 于 2012-2-28 15:21 编辑
呵呵,方舟子可不是普通人,现在基本上是条疯狗。
李大兴 发表于 2012-2-28 15:11
给点说明好不好?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方舟子是一面照妖镜。不同人对他的诋毁,都能露出每个人的短处和狭促。信不?

这不是说方舟子是完美的。人无完人。

但,骂方舟子越厉害,就越秀其判断力的底线。

您愿意秀一秀吗?说说方舟子为什么是疯狗?
给点说明好不好?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方舟子是一面照妖镜。不同人对他的诋毁,都能露出每个人的短处和狭促。信不?

这不是说方舟子是完美的。人无完人。

但,骂方舟子越厉害,就越秀其判断力的底线。
...
irving 发表于 2012-2-28 15:19
疯狗的特点:1 乱咬人,2.被咬的人要去打针。
14# irving
呵呵,不管好人坏人,只要惹他他就要咬的,而且还追着不放的,可以认为是疯狗。
当然每个人对好人坏人的判断力和知情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疯不疯的判断也就不一样。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你们不看具体的事情,就说方舟子乱咬人。而且用的是“咬”这个字眼。

请举个例子。泛泛而谈是没意义的。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方舟子是一面照妖镜。不同人对他的诋毁,都能露出每个人的短处和狭促。信不?

这不是说方舟子是完美的。人无完人。

但,骂方舟子越厉害,就越秀其判断力的底线。
...
irving 发表于 2012-2-28 15:19
我发现把这里的方舟子换成韩寒,逻辑上也完全成立哎
你们不看具体的事情,就说方舟子乱咬人。而且用的是“咬”这个字眼。

请举个例子。泛泛而谈是没意义的。
irving 发表于 2012-2-28 15:54
你不是看新语丝吗,他拿着公益基金办的网站,却成了他想咬谁就咬谁的私人工具,而且不接受任何不同意见.在自由世界的网站却采取比天朝更严格的审查制度,事前审查制,方教主一人说了算.
本帖最后由 irving 于 2012-2-28 16:58 编辑
你不是看新语丝吗,他拿着公益基金办的网站,却成了他想咬谁就咬谁的私人工具,而且不接受任何不同意见.在自由世界的网站却采取比天朝更严格的审查制度,事前审查制,方教主一人说了算.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28 16:10
新语丝的资金来源和公益基金无关。部分来自PSI留学生服务公司的赞助。

方舟子想咬谁就咬谁?如果是这样,他天天吃官司好了。

新语丝上揭露的学术造假,方舟子都是要核实过的,哪有不分青红皂白瞎登的?!如果你看新语丝,会看到很多当事人写来的解释信,都是照登的。

实际上,大部分揭假撼动不了被揭者的地位,这是中国的悲哀。包括复旦校长杨玉良自封“莱布尼兹奖”,成为自己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揭露多年,啥事也没有。

不接受“任何不同意见”?那是你没在看新语丝或者没持续看。有发现错误的,会直接发更正。

方舟子本人操作的揭假,就更加谨慎,到现在没有失手过,局部细节的错误都及时做了更正。

你们抛开偏见,就事论事地一件一件事情看。别不看事实,直接形成价值判断。相信你们都是有理智的人。
irving 兄相当平和理性,我愿意和你这个不同观点者多聊聊。

方舟子“乱咬”,我认为是从他“咬”贺卫方和李开复开始的。你认为他没有失手过,怎么样才算失手呢,如果他质疑唐骏的学历没有失手,质疑李开复有没有失手呢?

为了避免重复的争论,我就不说韩寒和挺韩寒的刘瑜了。
本帖最后由 玻璃球 于 2012-2-28 18:00 编辑

【转韩寒视频,韩寒对dan和代的发音比较】感觉韩寒对代和单的发音区分得很准啊,普通话真没得说。在同一采访中,韩寒说了“戴眼睛”,“单独列举”,“不大好,再x写.”。


比较无语,这个可以和李庄眨眼睛作为证据定罪媲美了。
新语丝的资金来源和公益基金无关。部分来自PSI留学生服务公司的赞助。

方舟子想咬谁就咬谁?如果是这样,他天天吃官司好了。

新语丝上揭露的学术造假,方舟子都是要核实过的,哪有不分青红皂白瞎登的?!如 ...

你们抛开偏见,就事论事地一件一件事情看。别不看事实,直接形成价值判断。相信你们都是有理智的人。
irving 发表于 2012-2-28 16:56
“相信你们都是有理智的人。”

——这句话,可是你说的,这里列出来作为证据。

我敢打赌,你若有兴趣继续交流下去,你就会自己否定自己的“相信”!

首先,我很想确认一下,你是否说这句话是百分百真心真意的?

其次,你难道没有怀疑,在“所有”与你交流的人中,会有一些人“不理智”或“反理智”的可能?或者说的更惨些,还有一些智商低到让你觉得无法“以理智的名义”进行交流的人?

我不得不提醒你一下,假若交流双方都是有理智的话,这个话题早就不需要如此漫长了,难道“理智”不足以让你发现这个囧境吗?

请继续发言,我是围观者之一。
[quote]比较无语,这个可以和李庄眨眼睛作为证据定罪媲美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28 18:03


zoufeng老师,我始终觉得韩寒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创作心得既简单也有效。无论支持和质疑韩寒都不会反对吧?

有人说韩寒口才不好,那没关系,拿稿子说也行。他越不出来,别人越是质疑,没办法的。
比较无语,这个可以和李庄眨眼睛作为证据定罪媲美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28 18:03


zoufeng老师,我始终觉得韩寒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创作心得既简单也有效。无论支持和质疑韩寒都不会反对吧? ...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2-28 18:22
我来帮你无心的推测一下:

为何韩寒不愿意接受与方舟子的公开“面洽”?

难道大家是担心韩寒的发言,还不够达到“天才”的水平,“口语”水平不及“作文”水平吗?

我倒是有这样一个坏坏的猜测:我以为,有人担心的,不是韩寒的口语会“超过”常识多少(让大众理解起来困惑),而是怕“太低于”常识的现象重复出现,这该让“挺韩派”多么没面子啊!
比较无语,这个可以和李庄眨眼睛作为证据定罪媲美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28 18:03


zoufeng老师,我始终觉得韩寒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创作心得既简单也有效。无论支持和质疑韩寒都不会反对吧? ...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2-28 18:22
他最近接受了很多采访,所以一直在出来和大家交流,只是他没有按照一些人希望的方式来交流。韩寒如果是一个按照别人的希望的方式来做事的韩寒,那就没有现在的韩寒了。

要他谈十多年前写的东西,他又不想自己回去把自己写的小说反复看几遍,必要的地方背得滚瓜烂熟再来和大家交流,最有可能一说又被质疑派发现更多的疑点,因为现在方舟子们比韩寒更熟悉韩寒的作品,呵呵。
假设,韩寒现在公开声明:以前的确有过代笔,诚恳道歉。以后将主要向赛车和娱乐界发展(包括组乐队),希望喜欢我的朋友继续支持我。

一切OK。我们欢迎一个健康、潇洒的运动员和歌手出现。
irving 发表于 2012-2-28 14:35
这样的说法比较符合定罪逻辑。

自证,只有证明有罪,绝非可证明清白。一如IMF总裁的卡恩,只有他证情形下才可认定无罪而释放,他自证没有强奸,谁信呢?自证,惟能令别人相信的是他就是有罪。

就给出的这个逻辑,现在根本不是韩寒真地有罪与否,而是韩寒“认罪”与否。
28# 李大苗
你把刑事和民事弄混了。
没人说代笔是犯罪。
28# 李大苗
你把刑事和民事弄混了。
没人说代笔是犯罪。
马甲 发表于 2012-2-29 05:50
呵呵,那倒没有。“刑事”需有依据法律判决,“民事”也大有法律诉讼的。罪与非罪,是人们的意志决定的,不是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什么“客观”标准规定的。一般说来,没有受害人,就是非罪,当然除却所谓的“国家安全”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就行为的效果而言,而并非对行为本身的定义。挥一拳,走空,啥事没有,打着人就有法律麻烦。不是么?

“代笔”,致罪还是不致罪是另外的问题,且不说真否代笔,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是“代笔”的共识。所以,对此不谈。

也就是,只谈论“自证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