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清华北大15名法学家建言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4日14:56  法制晚报

  本报讯(记者 徐天 张雷 实习生 刘汨)今天上午,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
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在内的十五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
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昨天下午,记者收到了北大教授张千帆的邮件,今天,他们将递交十几位学者联
名签署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这份长达五页的建议书中写道,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户籍壁垒”,已经造成社
会问题。

  学者们曾对不同行业和阶层在某大城市长期工作的100名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进
行了抽样调查。

  80%的受调查家长因为各种教育户籍限制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其中包
括随迁子女不能正常升入高中、不能参加高考,以及由于户籍歧视产生的小学入学难
、赞助费等问题。

  学者们建议国务院重新审查这些规定,取消这种户籍限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
决方案。

  记者联系到“建议”中共同署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
,她表示,这并非张千帆等学者第一次提交针对高考制度的建议。

  近两年来,他们曾多次通过学术会议、网络调查、与人大代表对话等方式,推动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2009年底,张千帆教授等学者向教育部递交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
,呼吁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保障平等受教育权。

  2010年,一些高考学生的家长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建议书。

  “随迁子女在学籍地高考可以作为整个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曲相霏介绍说,这是他们提交“建议”的主要考虑。

  记者看到,此份建议书共有15名学者署名,除了北大教授张千帆之外,还包括中
国法学会(微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熊文钊等。

  ●建议内容

  提供当地完整学籍 即可就地高考

  该“建议”共分四部分,分别包括目前户籍政策带来的问题、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的条件与配套措施以及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改革方案等。

  张千帆等学者认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考生必须在当地具备完整的高中学籍等严
格条件进行限制,同时,建议政府放开社会办学。

  文/记者 徐天 张雷 实习生 刘汨

  张千帆等人的建议措施(部分)

  第一,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
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
在当地报考。

  第二,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
一旦实行统一高考,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将自动消失。

  第三,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
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
试制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1-10-25 21:23 编辑
    第一,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
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
在当地报考。

    第二,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
一旦实行统一高考,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将自动消失。

    第三,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
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
试制度。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10-24 22:12
**

    这里,关键的是两条:
    1、 要回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实行的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由此,各地方现行的高中教材必须重新跟进。
    2、 重点高校的录取应该是全国一条线。
    这样做绝对是合理的。
    但是,这要牵涉到许多“利益”问题。
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 / 许志永
2011-10-25 21:51 | 阅读(74) | 标签: 北京, 户籍, 高考, 许志永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尊敬的温家宝总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带来了人员流动,离开户籍所在地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如今数以亿计,而他们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虽然目前中央政府要求流入地学校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但是普通高考和高校招生仍然使用户籍标准。历年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例如正在适用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以下简称“工作规定”)都明确要求,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高考,剥夺了广大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平等机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为了保护广大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我们建议国务院依据宪法第33条平等原则和第46条受教育权保障,审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对该规定进行适当修改,禁止目前和以后高考和招生政策中的户籍限制,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至于取消户籍限制之后可能对京、沪等大城市产生的教育资源和人口压力,则有必要通过废除高考“分省命题”、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等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考户籍限制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城市化是中国完成现代化的必经道路,公民自由迁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自发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自然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现高考招生体制行依附于户籍,父母在异地工作的子女不能在居住地上学和高考,导致这些孩子或者从小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并成为“留守儿童”,或者上到初中乃至高中以后再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


第一,产生了高达数千万留守儿童。我们曾对不同行业和阶层在北京长期工作的100名非京籍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体制的户籍限制是造成留守儿童的最主要原因,80%的受调查家长因为各种教育户籍限制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其中包括随迁子女不能正常升入高中、不能参加高考,以及由于户籍歧视产生的小学入学难、赞助费等问题。根据2007年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些孩子普遍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全国妇联2008年3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57%以上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打破户籍壁垒,让孩子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和上学。对于孩子的幸福和健康成长来说,父母的关爱是任何机构或组织都替代不了的。


第二,严重影响了众多孩子的发展前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不顾户籍壁垒,千辛万苦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据2010年统计,仅在北京就有40多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随父母在居住地上学。然而,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所在地报考。对于很多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和教育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必然会造成诸多不适应并严重影响考试成绩。由于远离父母、教材不同甚至语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回到陌生的户籍所在地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甚至提前退学走上社会。以朝阳区一个1300多名学生的打工子弟学校为例,初一、初二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共约90名学生,到了初三只剩下一个班共40多个学生,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陆续转回老家上学,其余的陆续失学。2009年,这40名初中毕业生有10个上了职高或者中专,有4个回老家读高中,剩下20多名学生都已经走上社会,女孩子卖服装,当收银员等等,男生则基本上无所事事。


第三,引发犯罪率上升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带来心理健康问题,随迁子女中的一些孩子则因为户籍歧视被迫失学而过早走上社会,户籍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感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不满……这些因素导致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2010年工作报告,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到2009年的52%。为了保证后代受到良好教育并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不仅保障本国公民子女的平等权利,甚至对非法移民的子女也赋予平等受教育权;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而广大农村的孩子却因为户籍而得不到平等教育,其待遇甚至不如一些国家的“非法移民”。教育歧视是最严重的户籍歧视,由此导致城市新移民不能自然融入所在城市,尤其是移民子女在受歧视和被剥夺的环境下得不到正常教育,极易产生道德和心理问题,难以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二、高考户籍限制违反宪法和《教育法》


1982年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9条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以上条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分户籍”,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平等权利显然不限于上述列举,而必然也包括户籍平等。法律之所以禁止基于“种族”、“性别”、“财产”、“宗教信仰”等因素区别对待公民的教育机会,是因为这些因素和公民是否应该获得教育机会无关;譬如无论男女都应该获得正常的入学和升学机会,否则就构成没有理由的性别歧视。同样,户籍显然也是和个人能力和努力无关的因素,基于户籍的区别对待只能是没有正当理由的歧视。根据现有户籍政策,一个公民的户籍取决于自己所不能决定的出生地和父母户籍;如果公民仅因为户籍差异而在教育机会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那么就构成了宪法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地域歧视。


教育部的《工作规定》第3条(2011年仍在适用)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这意味着只有北京户籍的考生才能在北京报考,一个在北京上学但没有北京户籍的高中生必须到户籍所在地报名和参加考试,而在实行高考“分省命题”之后,他在北京所使用的教材和教育模式和其户籍所在地都不一样,回原籍考试必然将面临诸多不适应并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从而在广大考生中间造成严重的户籍歧视。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国务院有必要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审查《工作规定》的合法性。依据宪法第41条赋予的建议权,我们建议国务院明确废止《工作规定》第3条中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禁止各省市以户籍为依据决定高考报名和招生,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以保障广大随迁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三、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条件与配套措施


有人担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会带来大城市人口膨胀、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分析认为,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在近期,放开高考户籍限制不会给北京等大城市带来不可承受的教育资源与人口压力;从长远来看,高考户籍限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由2002年以后全面实行的高考“分省命题”造成的。一旦取消“分省命题”、恢复统一高考,高考户籍问题将自动消失。


1.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取消户籍限制意味着现有新移民的子女可以在京、沪等省市参加高考和录取,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些省市的考生人数和应考压力。然而,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并不是指一夜之间全面放开,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仍然可以对学籍所在地高考报名规定相当严格的条件,譬如考生必须在当地具备完整的高中学籍。因此,满足条件的考生数量在短期内相当有限,即便几年之后也不会对这些省市的现有高考格局产生太大冲击。以北京为例,按现有中小学非户籍学生比例推算,几年之内北京考生也只是增加40%左右。虽然考生人数增加会加大原北京户籍考生的压力,但是对于知名学府云集、生均录取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十倍的北京来说,考生人数的有限增加并不足以改变北京考生占尽天时地利的大格局。


其次,放开居住地高考之后,一些原本留守户籍所在地的儿童将随父母到人口输入地就学,从而给常住地的教育资源会带来一定压力。但是只要合理设置参加高考的门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对人口流入地带来的教育资源压力有限,完全处于人口流入地的容纳能力范围之内。何况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一样向本地政府纳税,人口流入地有能力也有义务解决所有纳税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以北京为例,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非户籍常住居民是704.5万人。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2006年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确定的平均户规模和留守儿童的比例,可以推算出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非户籍居民还有大约90万适龄儿童留守户籍所在地。如果这些孩子全部到北京来上学,那么北京市在现有120万中小学生的基础上将增加90万。如果设定居住五年的期限条件,可以预期这90万中小学生中的大部分将在未来五年期间逐步来北京上学。换言之,北京市的教育资源最终可能需要增加75%,教育经费也相应需要增加75%,即平均每年增加大约12%。


每年增加12%的教育经费对于北京而言会有一定压力,但绝不是不可承受。第一,北京市教育资源目前供大于求。受人口出生率和开始普及高中教育的影响,北京市在校生数曾经在1990年代达到将近200万人,但是近年来连年下降。1999-2008年,北京小学学校数量从2352所减少到1202所,各类中学总数从754所减少到674所,小学生的学生数量从83.7万人减少到66万人,初高中生的数量从54.7万人减少到54.4万人;高考报名人数也连续3年下降,2011年已经低至7.6万人。换言之,即便全部吸纳北京非户籍居民的孩子来北京就学,北京市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只是恢复到略高于1990年代的水平(约超过5%)而已。


第二,作为全国“首善之区”,北京市的教育经费占总财政比例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而和发达国家相比,北京教育经费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譬如2007年,美国纽约市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31%;相比之下,北京市2009年的教育经费仅占财政预算的18.6%。如果达到纽约市的教育投入水平,北京需要增加投入约67%,基本上足够支付新增非户籍子女的教育经费。总之,如果北京全部接纳非京籍居民的孩子在北京上学,北京中小学生数量将略高于历史最高水平,教育经费在今后五年内每年需要提高12%,教育投入占财政比例和发达国家大致相当。


第三,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之后,即使短期内北京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新移民的需求,只要放开社会办学,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很快能够弥补政府的不足。


最后,有人担忧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会加剧“高考移民”,导致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进而对城市水资源、生活环境乃至社会稳定产生压力。可以说,这种担忧是目前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最大障碍。然而,据我们分析,这种担忧也是多余的。如上所述,由于现有非户籍居民的子女大部分将在父母居住地接受教育,北京将增加约90万人口,仅占北京现有人口的很小比例。因此,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在近期带来的城市人口增加是极其有限的,不会造成人口大规模膨胀的现象。事实上,“高考移民”在根本上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实行招生地域歧视的结果;即便不放开高考户籍限制,也存在通过各种渠道的大量变相“高考移民”。


2.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配套措施


从长远来看,由于京、沪等地集中了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将吸引全国各地的“高考移民”,进而对这些省市产生教育资源和人口压力。这种担忧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应该成为维持高考户籍限制、剥夺随迁子女权利的借口。“解铃还须系铃人”,随迁子女面临的高考困境完全是2002年以来全面实行高考“分省命题”造成的,因而解决高考户籍限制的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高考与招生制度。


2002年以来,北京等省市开始全面实行高考“分省命题”制度,致使目前全国半数省市自行高考试卷命题,和实行“统一考试”的另外半数省区形成“半壁江山”的格局,并造成不同地区的课本内容乃至教育模式大相径庭。北京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平等权项目”的研究充分表明,“分省命题”不仅没有带来“素质教育”、“地方多元化”等当初承诺的好处,反而使全国失去了衡量各地考生的统一标准,使京沪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发达省市对外省市考生堂而皇之地实行严重的招生地域歧视,并直接导致了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如果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随迁子女的高考本来根本不是问题。事实证明,“分省命题”是教育改革倒退的典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废除的时候。一旦废除“分省命题”、恢复统一高考,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因此,为了保障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并获得大学录取的基本权利,必须立即废除高考户籍限制;至于放开户籍限制可能造成的高考移民等问题,则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取消限制不会在近年内对北京等省市产生严重的教育资源和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应抓紧时间研究取消“分省命题”、恢复统一高考的方式与可行性,争取在近年内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还必须废除大学招生的地域指标体系,在原则上按统一标准平等录取不同地区的考生。具体方案已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24日提交给教育部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中详细论证,在此不赘述。


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改革方案


目前,《工作规定》为各地的高考户籍限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仅在北京就剥夺了几十万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基本权利,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的正常教育和发展,并对这些长年为城市繁荣默默奉献的家庭造成了巨大心理焦虑和两难选择压力。解决广大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事关中国社会的基本公正与稳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国务院采取或要求教育部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立即废止教育部《工作规定》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


第二,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一旦实行统一高考,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将自动消失。


第三,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平等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


建议人:

郭道晖:中国法学会教授

朱应平: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海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曲相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小楠: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练军: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忠夏: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熊伟:北京新启蒙公民参与立法研究所主任

杨世建: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支持,户籍制度是奴隶制残余,是极权制度最黑暗的一部分,是苏联极权政制与中国专制政治的邪恶杂交,是独裁者牢笼天下垃圾手段,天下英雄人人得而诛之。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呼吁,唯一的公平机会,被户籍制度搞得新的不公平。
参加交流
这些法学家多半NC,粉丝也蛮多。
有钱人弄个户籍何不容易,穷人如果放弃原户,尤其是农业户籍的,其原有的福利彻底丧失。这些法学家的醉翁之意恐怕不在高考吧?
如果没有户籍限制,你北京要建多少大中小学才能满足学位需求?教学质量何以能得到保证?
如果没有户籍限制,你北京要建多少大中小学才能满足学位需求?教学质量何以能得到保证?
黄馨 发表于 2011-10-26 10:11
你这些问题,他们都有解决方案。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6# 黄馨

这和中小学有什么关系?无非是北京地区的中学生以后不可能再像以前优哉游哉享受比外地低100多分的分数线,同时又以“素质”自夸了而已。
6# 黄馨  

这和中小学有什么关系?无非是北京地区的中学生以后不可能再像以前优哉游哉享受比外地低100多分的分数线,同时又以“素质”自夸了而已。
三苗 发表于 2011-10-26 11:43
顶一下三苗兄。

签名支持网站:
http://www.jiaoyugongping.com/portal.php
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
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工作、生活、纳税,成为这个城市有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跟随父母移民甚至在这个城市里出生、长大,可他们不能正常上学,只因为他们父母的身份——没有居住城市户口。无论孩子们在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读书,无论怎样努力学习,无论多么优秀,到了高中也不得不离开父母到陌生的户籍所在地读书、参加高考。为了孩子前途,数千万个家庭被迫分隔两地,面对教材差异、陌生环境以及远离父母等问题多少个孩子的前途就此被毁掉。半个世纪的户籍制度制造了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非人性的不平等仍在继续。孩子啊,你的未来在哪里?!
为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家长自发成立【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项目,力求推动【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还随迁子女在常居住地教育公平的权利】。我们计划:
1. 每月至少一次派家长代表去教育部递交呼吁书;
2. 征集更多的支持签名;
3. 动员教育问题专家、人大代表、律师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就改革方案等问题展开研讨;
4. 寻求打破户籍限制的突破点...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8# 三苗

你的想法很好,路子错了。公平不是要让一堆人挤在一个起跑线上,而是在招生名额、比例上有所倾斜。北京人的优越感恰恰是在招生上向北京户籍倾斜的结果。
在八十年代,是全国统一高考,题目一样,户籍在哪考都一样,并且国家对贫困地区是有所倾斜的,比如广西、贵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除了降分,还在招生人数上给予增加。

脑残专家们的方案,是让本来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雪上添霜,在资源紧张的环境中竞争,你们想象是哪些人最为得利,当然是有权和钱的人。

并且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是学生本人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家族、一个关系网络在战斗,穷人挤进去当垫背?
9# jianmin
户籍制度没那么可恶。
现在的农村人福利比城里人好多了,很多城里人想要农村户籍要不到。

我父母老家还有亲人,我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放弃户籍。珠三角曾经以让农民工入户为诱惑,让农民工留下来,我对父母说,要告诉老家外出打工的乡亲,千万别上当。否则后悔莫及。
君不知今年一些全国一类名校特地在广东增加了招生名额,因为广东人有钱而又不愿意出省,除非是大城市的名校。
今年北大、清华、人大、浙大都在广东增加了招生人数。现在大学是看钱下订单的。
10# 黄馨


有没有搞错啊,首先,现在“穷人”,城市户籍的“穷人”不参加高考的么(当然还有其它问题)?


其次,你后面又在拼命地说农村户籍现在如何如何让人羡慕,如何如何有福利,那至少是不穷了吧?让他们参加高考,按照你的逻辑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以后说话注意点,不要颠三倒四的!
时过境迁,现在的高考已非二十年前的高考,己非上升通道。各地分封,教材己不统一,资源己无法共享。市井大众这样表述是正常的心声,但名校部分法学家如此建言即可能为搏取眼球之徒。
时过境迁,现在的高考已非二十年前的高考,己非上升通道。各地分封,教材己不统一,资源己无法共享。市井大众这样表述是正常的心声,但名校部分法学家如此建言即可能为搏取眼球之徒。
向永 发表于 2011-10-26 22:27
**

    1、 “各地分封,教材已不统一,资源已无法共享”,不完全正确。大纲基本上还是统一的。现在想搞全国统一高考,还是有可能的。
    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录取思路,即“全国性高校和地方性高校按不同方法录取”,这种方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是还有缺点,全国性高校的录取,没有采取全国一条线的方法,而是分配名额;而到后来,上海开了自行高考的方法后,全国一条线就根本上不可能了。
    3、 目前状况下,愚以为:
    (1) 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同时,考生可自由选择在那里参加高考。
    (2) 全国性高校,一条线录取;同时,全国性高校不得再招收“经济生”、“特权生”。国家对因难学生的扶助应向全国性高校“倾斜”。
    (3) 地方性高校,各地自行录取;可暂行规定,外地考生如家长在居住地已连续工作多少年的,应可参加该地的录取,不受歧视。
本帖最后由 金丝铁线 于 2011-10-27 19:09 编辑

外地考生如家长在居住地已连续工作多少年的,应可参加该地的录取,不受歧视。
=============================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改按居住地连续工作年限限制,未见高明,户籍作假还难一点。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9# jianmin  
户籍制度没那么可恶。
现在的农村人福利比城里人好多了,很多城里人想要农村户籍要不到。

我父母老家还有亲人,我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放弃户籍。珠三角曾经以让农民工入户为诱惑,让农民工留下来,我 ...
黄馨 发表于 2011-10-26 12:37
回黄老师:确实会有这种现象,比如城郊将被开发的地方,中山、佛山、东莞的很多农村,那里经济太发达了。不过,农村太大了,真正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更值钱的地方毕竟是少数。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想复辟哦。毫无可操作性。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民间建议方案

注:为随迁子女争取教育公平家长志愿者们在2010年底提出“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并于2011年1月撰写《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发布在"我要高考网"网站上,向社会进行公示。9个月以来,综合各方建议,几易其稿,逐步完善,并每月向相关教育部门提交,希望能为尽快解决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贡献出一份力量。请各界人士多提宝贵意见,无论支持还是批评,我们都将认真聆听、虚心接受!建议可跟贴,也可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感谢您的参与!

一、现行依附于户籍的高招体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2亿2千多万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例如北京的非户籍常住居民704.5万,占常住人口比重的35.9%[1],上海这一比重略高于北京[2],深圳则达到了77%[3]。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他们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于输入地,绝大部分城市新移民不会再返回原籍。然而新移民作为输入地的纳税人,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承担市民义务的同时,却无法享受与输入地市民相同的权利,其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矛盾便是新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全国教材和高考试卷不统一,这迫使大量城市新移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地读书,大量孩子即使随父母在居住地城市读到初中最终也要回到户籍地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一,带来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根据我们对各行业各阶层抽样得来的100个非京籍居民家庭的调查结果,把孩子留在户籍地上学的主要原因,6%是因为在大城市生活和上学经济负担重,5%是因为工作不稳定或者将来打算回老家发展,5%原因复杂或者说不清,4%留在老家更方便照顾,80%是因为户籍教育体制问题,这包括不能正常升入高中、不能参加高考、以及由于户籍歧视产生的小学入学难、赞助费等问题。根据2007年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些孩子普遍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安全保护,根据一些部门的调查,57%以上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参见全国妇联2008年3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但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打破户籍壁垒,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和上学,父母在身边比任何部门和组织的关爱都更能让孩子感到幸福。

第二,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前途。

虽然有户籍壁垒,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还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根据2010年的统计,仅在北京就有40多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随父母在居住地上学,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地就读,这对于很多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远离父母,教材不一样,甚至语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回到陌生的户籍地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退学走上社会。以北京国子监中学的从圆圆为例,她爷爷军转有北京户口,但奶奶没有,根据当年的户籍政策,在北京出生的爸爸也就没有。从圆圆作为第三代移民,由于父母没有北京户口,尽管她从小在北京出生、长大,在国子监中学全年级第一名,市三好学生,2010年初三毕业后不得不回到陌生的户籍地上学,由于远离父母生活不习惯等原因,一年之后在河南某中学成绩排在班里中下。从圆圆的同学章旭东户籍在河北张家口,初三回户籍地读书,原本班里前几名的他到了张家口某中学在全班80多名学生中排名80位以后,一年后辍学。类似这样的个案不计其数,打工子弟学校里的孩子辍学比例更是惊人,以朝阳区一个1300多名学生的打工子弟学校为例,初一初二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共约90名学生,到了初三只有一个班共40多个学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陆续转回老家上学,其余的陆续失学。2009年这40名初中毕业生有10个上了职高或者中专,有4个回老家读高中,剩下20多名学生都已经走上社会,女孩子卖服装,当收银员等等,男生基本上无所事事。

第三,引发犯罪率上升等社会不稳定因素。  

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孩子因为户籍歧视被迫失学过早走上社会,户籍歧视带来的严重不公平感引发对社会不满,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2010年工作报告,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到2009年的52%。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即使非法移民,其子女也有权利接受教育,而中国刚同一国内,只是因为户籍不同,子女不能平等接受教育,这比很多国家的“非法移民”还不如。一系列的户籍歧视导致城市新移民不能自然融入所在城市,这种歧视在移民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长此以往必然积累社会矛盾,以至于出现社会动荡。

以户籍地为标准的教育体制阻隔孩子随父母成长的天然权利,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人口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并没有一个可计划的标准何况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这也不是教育资源问题——在全国中小学生普遍减少的背景下大城市完全有能力承担所有纳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孩子随父母生活天经地义。, v8 J' B' ^% U! R4 C: P: z

子女随父母在工作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是对应的,一个城市既然接受了新移民工作、生活和纳税,就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而不应以户籍为借口,而在公共服务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新移民进行歧视。北京将近2000万纳税人,却只想负担1200多万户籍人口的教育,这不公平。给随迁子女在父母工作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的机会,是居住地城市的义务。

如果说,由于历史形成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新移民本应享有的诸多市民权利,比如就业机会平等、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将影响他们一生,刻不容缓。为了促进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为了所有纳税人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为了数千万家庭团聚的幸福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取消高考户籍限制,随迁子女在父母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是时候了。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

打破户籍限制,中国公民在国内自由迁徙,自愿选择工作和生活地,履行了市民义务,就应当享有市民权利,包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子女有权利随父母在居住地上学和参加高考,一个城市内部所有居民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

当然,考虑到历史形成的教育水平和高考录取率在城乡之间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按经常居住地入学和参加高考一步到位可能短时间内会带来高考移民、人口输入地短期内教育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我们主张,在一定时期内设置一定限制条件,逐步放开城市新移民子女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和参加高考。

但是,限制条件不能过于苛刻,不能把多数城市新移民排除在外,设置限制条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居住地原则,即在经常居住地接受教育、参加高考和录取的权利,不是“异地高考”,不是回到户籍地录取。有人提出“就地高考异地录取”的方案,虽然在技术上更具有策略性,但是从长远看,新移民融入所在城市是历史大趋势,居住地高考和录取时机已到,不需要绕弯子了。第二,满足多数非户籍居民需要的原则,设置条件不宜对现有城市非户籍居民过于苛刻,不是要把多数人排除在市民权利之外,而是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城市非户籍居民能够满足的标准。第三,平等原则,设置条件的标准不应当是地位和财富,而应当是工作和生活的年限,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这个城市必要的。第四,科学性原则,设置条件主要目的是放开现有非户籍居民的子女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同时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地区教育水平和大学录取比例差异带来的“高考移民”和教育移民。

具体建议方案如下:

(一)父母至少一方在经常居住地工作一年以上,子女可以选择在父母居住地就近上学,平等接受教育。
简要说明:一年的限制条件与现有民法“经常居住地”标准相符,背景含义是,一个公民迁徙到一个新的城市,愿意留下来,工作一年以上视为该地市民,享有市民权利,当然包括子女受教育权利。一年期限以自愿登记为准,这意味着要改革现有暂住证制度为居住证制度,根据登记年限确定市民权利,鼓励新移民自愿登记。

(二)以学籍和学校证明为准,在经常居住地上学一年(教育落后地区可以三年,北京、上海等特殊地区可以五年)以上,可以选择在经常居住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简要说明:一年和三年的学籍限制是考虑到现有教育水平的地区不平衡,防止高考移民,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生在新的地方学习一年以上,成绩基本也就融入了当地教育水平,但是考虑到教育特别落后地区水平差异很大,可以考虑三年学籍的限制。五年的条件限制是考虑到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市民历史形成的某些特权对潜在移民具有的特殊吸引力,为避免高考移民和由此带来的人口快速膨胀,需要更长的限制条件。当然,限制条件应当随着教育水平的平衡而逐渐缩短。

三、建议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以上建议方案面临三个方面的担忧:第一,人口问题。有人担心,在教育水平和高考录取比例严重不平等的条件下开放户籍限制,会出现大量高考移民,导致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超过承受能力。第二,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之后,人口输入地新移民的孩子大都跟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一定时期内会对人口输入地的教育资源形成压力。第三,在人口输入地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背景下,如果新移民只要在优质学校附近租房即可获得就近入学资格而户籍居民必须买房才能获得同样资格,这会造成新的不平等。以下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关于人口过快膨胀问题

有人担忧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会导致高考移民和教育移民,导致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进而带来城市水资源、生活环境乃至社会稳定问题,可以说这种担忧是目前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最大障碍。那么,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是否必然带来人口快速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问题到底会有多严重?这需要理性分析。8 v2 S% B# t6 i; V7 `* G% N

首先,关于教育移民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造成不同省市之间升大学机会的严重不平等,直接引发了高考移民和教育移民现象,即使现有户籍制度下,“高考移民”也屡禁不绝。前面提出的建议方案里学籍限制在制度层面基本上能够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即通常在人口流入地学习一年以上就会融入当地教育水平,一年以上的学籍限制即可让高考移民失去竞争优势。但是,如果持续保持现有高考录取率的地区差异,确实会产生教育移民,即提前一些年避开学籍限制移民高考录取率高的大城市。解决教育移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高招体制,实现高考录取各地区大致平等。

基于此,我们建议:(1)调整招生指标,确保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在各省按考生人数录取比例大致平等;(2)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直至取消指标分配,高校把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条件,以联考、面试或者其他方式录取考生,教育部职责逐渐由主导高考录取变成监督高考录取,确保高考公平;(3)各省不再自主命题,教育部设置全国统一试卷考试,作为学生的高中毕业成绩,也作为高校招生的条件。

当然,根本实现高考录取平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高考录取平等并不必然是作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先决条件,相反,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有助于推动高考录取平等。以北京为例,即使现有的高考录取人数不变,一旦按本文的建议方案开放户籍限制,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北京参加高考的人数五年内将增加近40%(以现有中小学非户籍学生比例推算结果),大学录取比例将很快下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全国其他省市高考录取率都在提升),失去了高考录取优势,不会有很多人专门为孩子的教育移民北京。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基本上不用担心高考开放户籍限制会带来持续的教育移民。简言之,如果说会出现教育移民的话,那是因为北京在高考录取率方面的教育特权,一旦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现有北京非户籍学生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此特权将很快消失,教育移民的吸引力也将消失。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现有非户籍居民的子女大部分将在父母居住地接受教育,北京将增加约90万人口(参见下文的推算),加上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消除了一部分潜在移民的顾虑,北京人口会增加。但是,如前所述,不会因为开放平等教育就带来大量高考移民和教育移民,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带来的城市人口增加是有限的。

另外,过分担忧城市人口规模也是不科学的,北京目前的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东京和伦敦,北京的拥堵等问题主要是管理不科学带来的,水资源紧张等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价格调控、开源节流解决的,世界上比北京资源贫乏的城市多的是。一些过分的担忧其实是计划经济思维的翻版,总以为自己能计算出所谓合理的规模,能够控制人口的自然流动,改革开放30年,北京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很多。以过去十年北京的人口增长规模,再过十年北京也达不到东京的人口密度。而且应当指出的是,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开放,北京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特权会迅速消失,由于特权导致的北京的特殊吸引力也会迅速消失,北京新移民增加的速度也会趋于城市化的自然水平。考虑到中国人口过去十年间增速正在降低,有专家估计2020年中国人口可能转入负增长,对于人口膨胀问题不用过分担心。

(二)教育资源问题

放开居住地高考之后,一些原本留守户籍地的儿童将随父母到人口输入地就学,给经常居住地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首先,人口输入地政府承担新移民子女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像北京这样拥有近2000万纳税人却只想承担1200多万户籍人口的教育是不公平的,北京等大城市有义务增加教育资源,以保障所有纳税人子女在经常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

其次,确实有必要分析,如果依上列条件放开居住地高考,北京等大城市未来几年内教育资源面临多大压力以及解决思路。以北京为例,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非户籍常住居民是704.5万人。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的“2006年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流动人口的平均户规模为2.28人。[3]两者相除,可粗略得出北京市共有流动人口家庭309万户。又知其中“单人未婚”的家庭户占15.6%[4],排除这部分,并忽略离异、丧偶等不足1%的情况,得知已婚的家庭为260.8万户。同样根据“2006年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这些家庭中,23.3%没有未成年子女,54.7%有1个未成年子女,20.7%有两个,1.4%有三个[5],则目前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家庭共有未成年子女(包括在京的和不在京的):260.8万*(54.7%*1+20.7%*2+1.4%*3)=261.6万。又知,未成年子女中,在北京的占到55.5%(2011年我们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比例在提高),而在其他地方(绝大多数留守户籍地)的则是44.5%[6],那么261.6万*44.5%=116万,这是父母在京的留守儿童的大致数字。如果按照正常的年龄分布,应该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是学龄前儿童,但根据我们初步了解,已经在人口输入地跟随父母的学龄前儿童偏多(具体数字有待进一步统计),那么,假定适合上学年龄的留守儿童占整个留守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三,116万*75%=87万,估计数字是90万左右。

如果这些适龄留守儿童全部到北京来上学,北京在现有120万中小学生的基础上将增加90万,考虑到居住五年的条件限制,可以预期,这90万中小学生的大部分将在未来五年期间逐步来北京上学,即北京的教育资源需要增加75%,相应的教育经费需增加75%,即平均每年增加大约12%。

增加教育经费75%对于北京而言短期内会有一定压力,但并不是不可承受。首先,北京市教育资源目前供大于求。1999年到2008年,北京小学学校数量从2352所减少到1202所,各类中学总数从754所减少到674所,小学生的学生数量从836655人减少到659500人,初高中生的数量从546530人减少到544280人,高考报名人数也是连续3年下降,2011年已经低至7.6万人。受人口出生率和开始普及高中教育的影响,北京市在校生数曾经在1990年代达到将近200万人[7]。也就是说,全部吸纳北京非户籍居民的孩子来北京就学,北京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只是恢复到1990年代的水平略多5%左右。

其次,从教育经费角度看,北京的教育经费有很大增长空间,2007年纽约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31% [8],而北京2009年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18.58%[9],如果达到纽约市的教育投入水平,需要增加投入约67%。总之,如果北京全部接纳非京籍居民的孩子在北京上学,北京中小学生数量将略高于历史最高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比例需要提高75%,略高于纽约市教育投入占财政的比例。

另外,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之后,即使短期内北京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新移民的需求,只要放开社会办学,市场的力量很快能够弥补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不足。以上结果基于一些调研和分析,如果以五年为条件限制放开居住地上学和高考,北京市教委需要认真调研分析,北京市现有多少非京籍居民家庭会把孩子带到北京上学,北京市每年将增加多少中小学生,北京市每年需增加多少教育投入。
|
(三)关于教育均衡问题

关于第三个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教育均衡才能根本解决。只要一个城市内部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均衡,必然存在激烈的择校风,给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增加沉重的财务和心理负担。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只要下定决心,是可以解决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把中小学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所有公立学校都尽可能实现平等,包括教学设施的平等和师资力量的平等,教师应当在各学校间定期轮换,私立学校政府不拨款。严格遵照居住地就进入学,跨区域的需要获得批准并且缴纳较高的费用。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具体表现为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择校现象。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虽然早已实现了,但以违规收取择校费为背景的择校现象却多年来高烧不退。在人口输入地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背景下,如果新移民只要在优质学校附近租房即可获得就近入学资格而户籍居民必须买房才能获得同样资格,这会造成新的不平等。因此,为扫除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障碍,从长远计,必须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由此引发的择校热现象。

近年来,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名校连锁、电脑派位等措施,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风。但是,要想真正遏制择校风,必须采取如下方面的实质措施切实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一,统一办学条件。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应得到有力保障,特别是对于目前一些师资、硬件及生源较差的学校,应保证其教育基本投入,以达到同一城市内各学校办学条件的大致均衡。公立学校一律平等,消除公立学校里的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第二,师资的均衡化。教师队伍的不均衡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化。如果师资不能得到很好的配置,教育均衡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这是教育能够做到均衡化的重点。那些有好的教学理念的校长、教师不能总集中在某些名校。而应通过采取“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加强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H4 U  O( _6 c

第三,生源的均衡化。目前已有的探索包括,在升学过程中通过电脑派位等方式弱化竞争性应试的分量,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到校政策,等等。短期内来看,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对于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会有帮助。
第四,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为保证教育师资平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关于教师流动、教师招聘任用等重大问题的公正听证协商制度,扩大社会对教育平等进展状况的知情权 监督权和参与权。借鉴英国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化的做法,教育主管部门应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动员全社会力量来促进师资平等。
教育均衡确实有很大阻力,因为历史已经形成了某些著名的重点中学。目前北京市政府采取的教育均衡政策主要是“填谷”而不“削峰”,即提高落后学校教育水平,不削弱优势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这样虽然也会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根本消除校际之间巨大差异,不能根本遏制择校风。因此,推动教育均衡,需要教育部门更大的决心,在行政主导的国家背景下,相信教育行政部门只要有决心,完全可以推行教育均衡,社会也会广泛支持,障碍完全可以克服。
四、结束语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确实会面临人口、教育资源、教育不均衡等问题,但是,如上所分析,这些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是能够解决的。当然,我们理解有关部门的谨慎,但我们仍然要说,子女随父母生活和接受教育,是纳税人的天然权利,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是时候了。
2011年8月

[1]《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2]《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3]《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4] 张雷,张茂充.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诱因及破解策略——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教育学刊,2010(1):5-7.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11-10-30 13:14 编辑
10# 黄馨  


有没有搞错啊,首先,现在“穷人”,城市户籍的“穷人”不参加高考的么(当然还有其它问题)?


其次,你后面又在拼命地说农村户籍现在如何如何让人羡慕,如何如何有福利,那至少是不穷了吧?让 ...
三苗 发表于 2011-10-26 21:45
如果我说话颠三倒四的话,您可是不三不四也。老木匠说你是左愤还有点冤枉你呢,我看你不过是个伪左,在左派里混饭吃。在右派里扮清纯。
19# jianmin
你最好是实地去调查一下,发这些破帖子没用。
真正的穷人已经很少有机会参加高考了,深圳每年中考高中录取率只占40%,有60%没有机会读公办高中,他们要读高中的话,只能去民办,民办收费很高。跟户籍没什么关系。这中考被淘汰的大多数是贫民子女,有钱人可以通过买学位入读公办高中。贫民子女大多继续成为穷二代,户籍问题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你城市有没有能力增加高中学位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高中都读不起,还奢谈什么高考。想为穷人说话,也要靠谱才行。

而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户籍的限制,打工者子女可以入读。高中是非义务教育,想读也可以,你出的起钱就中。
19# jianmin  
你最好是实地去调查一下,发这些破帖子没用。
黄馨 发表于 2011-10-30 13:09
呵呵,我参加调查五六年了,发这些贴子就是想听反对意见。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呵呵,我参加调查五六年了,发这些贴子就是想听反对意见。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30 13:51
既然你调查了,何不把自己的调查报告发出来。而要转帖别人的帖子呢?
真正的穷人已经很少有机会参加高考了,深圳每年中考高中录取率只占40%,有60%没有机会读公办高中,他们要读高中的话,只能去民办,民办收费很高。跟户籍没什么关系。这中考被淘汰的大多数是贫民子女,有钱人可以通过 ...
黄馨 发表于 2011-10-30 13:29
**

    红字部份说明:深圳的教育很不正常。
    像深圳那样地区,完全有能力普及高中教育,使之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份。
    深圳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来人员的努力,那么,现在发展了,应该回报外来人口了,这是报恩——有恩不报非人也。
    高中的义务教育,加上高分进入大学后,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这才有可能让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得到上进之路。
9# jianmin  
户籍制度没那么可恶。
现在的农村人福利比城里人好多了,很多城里人想要农村户籍要不到。

我父母老家还有亲人,我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放弃户籍。珠三角曾经以让农民工入户为诱惑,让农民工留下来,我对父母说,要告诉老家外出打工的乡亲,千万别上当。否则后悔莫及。
黄馨 发表于 2011-10-26 12:37
**

    黄先生明鉴:这种情况有(城里人想要农村户口),但是,主要只涉及经济发达的城市的边缘地区,对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只是“一小撮”。
    如果这已成为中国的基本现状,那么,农民工也就要成为“历史”了。
你转的那些破帖子,严重脱离实际。

现在中小学教材已经不是全国统一教材,而是每个省市用自己的教材,如果高考要在父母打工地参加,那么孩子必须从小跟随父母在父母打工地就读。孩子留守,不完全是户籍的原因,而是孩子打工父母无法负担孩子读幼儿园高昂的学费,而自己又无力看管孩子,所以不得已把孩子留在老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读书可以不受户籍限制,打工者子女可以跟随父母到打工城市就读。但打工者本身为生存奔波,根本没有精力管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上比较差,只有少数成绩好的。成绩好的学生,学校都会抢着要,他们的户籍问题一般都会在就读高中之前解决好。成绩差的,基本上在上高中之前就被淘汰掉了。深圳高中比靠大学还难考。

如果高中阶段异地参加高考,牵涉到所学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那么傻,放弃本地,到外地去考。

在广东,只要持有广东户籍的,就可以在广东任何一个城市参加高考,因为广东省内的教材基本统一,考试也是统一的。


我写这么多,说明一点,户籍问题不是高考的主要障碍。高中学位不足,才是限制考生不能随打工者父母所在城市高考的原因。

律师们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人不想过多回帖,尤其对那些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无所不知的先知,本人不想多说什么。
回黄老师:确实会有这种现象,比如城郊将被开发的地方,中山、佛山、东莞的很多农村,那里经济太发达了。不过,农村太大了,真正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更值钱的地方毕竟是少数。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29 20:14
你离开农村太久了,珠三角农民来不是靠他们本身的农村户口,他们能生活的那么好吗?在深圳原著居民,也就是城市化之前的农民,他们就是因为自己是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发家的,现在除了每户有几栋令人眼红的房子外,每年还有分红。你让他们把原来的户口让给你,你看他们干不干?

如果你现在还混的不那么好,我倒是可以给你一个好建议,娶一个深圳原著居民的女儿,你不用干活就可以享一辈子清福。至于外省的农村户口现在值多少钱,你不妨再去调查一下。如果你不要,卖给我,我给你深圳户口。
**

    黄先生:
    现在要全国统一高考,难点不是在教材的不统一,而在于地区的利益的需要。
    教材虽不统一,但还有一个基本的部级纲要是统一的,因此,各地区的教材虽不一样,但教学内容则大同小异,全国统一命题,目前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说明,本人曾参加过湘版高中数学教材的部份编写,了解一些情况滴。
    农民工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不解决他们子女的公平升学之路,那只能认为是“忘恩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