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十几年不看了,直接用脚投票,谁爱看看去12d" />
竹南 发表于 2014-2-4 10:26
哈哈,附议。春晚比小日本的毛片还难看。
我既喜欢美女大腿,也喜欢管制刀具。这两样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基本元素。
有时间了看看也无妨,舒展一下心灵筋骨。12d" />
迅弟儿 发表于 2014-2-4 10:54
迅弟儿老师高论!精辟,深刻!有一点点不妥,似乎没有顾及到女性朋友的感受,男人爱美女的玉腿,那女人爱看男人的啥呢?疑惑中。。。。。。
这个帖子标明为乌搞,乌搞成分大,属于茶楼喝茶贴,非学术贴,统计来源未考证,各类数据之间无法建立线性关系,有人非要去科学评判,则印证一个笑话,有一个聪明人发现另一个笨人人3x8=21,跑去纠正为24,但是人家不承认,于是争吵了一天,最后到官府打官司,官员初一听,要打21的板子,后来一听争吵了一天,也打了24的板子,24的不服,说明明是我对的,为何要打我,官员说,吵一天是你的不对,与一个3x8=21的人去争论一天,不是愚蠢是什么?

这当然是葫芦案,笑话。

民主与智商一般称反比,越是智商低的类群,民风淳朴,容易实现民主,越是智商高的族群,奸诈圣人多人,一个大圣人让其他人陷入囚徒困境,独裁体质无法被推翻。

当然还是乌搞,那张智商图居然是高中低三档,明显是伪造的,乌搞中的伪造。
参加交流
嘿嘿,本来闲情逸致说说闲话儿,没什么春秋大义。
说说笑笑扯扯淡,这就是燕谈。轻松么?就对了。
管制刀具的定调好像不对谱,俺看着那些和大腿明晃晃交相映辉的刀具就觉得是非法的,管制了,就不能肆意和着明晃晃的美腿凶煞煞地挥舞,至少要挥舞管制了的道具,你她红色娘的,必须是实名制刀具吧?这不实了名就晃着大腿舞刀,不仅违反了管制,更因没有实名而非法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热闹好玩,喜庆硝烟。我站在菜农一边,没有菜农此贴,年节气氛哪有这么浓。
冯氏春晚又在“网友一片吐槽声中降下了帷幕”,不知道是因为大家对冯氏春晚期待太高,还是冯小刚试图改变20%的春晚没有成功,在不少网友眼中,今年的春晚甚至比往年的还不如,我个人也有这种感觉,但我不认为这全是冯导的问题。



冯导试图改革春晚,他“私人订制”的迹象也很明显,例如试图改变春晚宏大的气势,赋予它更多的个人特点,应该说这种尝试的方向没有错,但三十多年下来,“宏大”(也就是明星云集、奢华场面加上肆无忌惮的煽情)已经成为春晚最大的特点,你在只能改变20%的情况下,减少了奢华与宏大,却并没真正能够“私人订制”,不遭网友吐槽才怪。



但我认为“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基本上成了一个铁律,这和谁当导演应该没多大关系。我是春晚的老“粉丝”,从1982、1983年一直看到今天,即便在国外近十年时间里不能看直播,也会在第二天到中国城借录像带看。有了互联网就方便了,大概是四年前,网速终于允许可以同步观看春晚,我就又恢复了“守夜”时看春晚的习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发现了春晚的一些问题,感觉春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到了头,应该停办了。



举办了三十多年的春晚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几乎快要和“春节”划上等号了,说停办肯定不容易接受。更何况春晚曾经在八十年代给我代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视觉、文化与娱乐享受。还记得第一、第二次春晚,大家早早搬一张小板凳围坐在父母单位唯一的一台“24寸彩电”前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那本身已经成了“春晚”舞台一个部分。



当时春晚很多节目也确实能给普通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欢笑甚至惊喜。我就是第一次从“超生游击队”上知道原来中国有那么多农村夫妻为了逃避计划生育而东躲西藏,从陈佩斯的小品上了解到“以貌取人”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多荒唐。当然还有费翔的“一把火”与彭丽媛“在希望的田野上”,也多少都折射了充满希望、火热的八十年代。



进入九十年代,春晚成了央视几位大腕主持的私人舞台,更成了众多明星出名的“星光大道”以及商家们推销广告的市场,同时,政治主旋律越来越突出。这一情况到了2000年后有所缓解,但不幸的是却出现了互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即便成了“白开水”的春晚依然能够解不少普通人之渴。互联网代表的多元信息与各种实时的传播途径对具有极高垄断性的春晚具有直接的挑战。



就拿我比较喜欢的相声、小品类作品来说,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个春晚小品和相声都能成为精品,并不是当时的作品质量就比现在的高多少,而是如今的互联网段子几乎让任何试图创作出原创幽默滑稽小品的作者都可能成为“抄袭者”。如果再加上“政治正确”让原本是针砭时弊、讽刺官场为主的小品相声都加入传播“正能量”的行列,硬是要在每一个小品和相声后面都要加一个“歌颂”的大帽子,相声、小品能不死吗?



春晚其他类节目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观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提高了,品味不同了,对你试图政治化的娱乐不以为然甚至产生了反感,你就是把全国的导演都拉来一起做春晚导演,春晚依然会“一年不如一年”。但我建议取消春晚的原因不在于节目质量高低,即便央视节目质量再低,也不会比其他电视台的联欢晚会节目低多少,更何况春晚的收视率依然是世界第一。我建议取消春晚的主要原因是春晚过份符号化,不但达不到观众的预期,甚至渐渐成为央视与国家的“负资产”。



进入10月份,甚至从每年6、7月份开始,春晚就成了新闻。过去两个月里,有关春晚的正式新闻竟然多达四百多条,很难让人相信,春晚只是一台四个小时的联欢晚会。一年才一次的春晚,有了同“新闻联播”同样的色彩,一些专家学者与外国观察家甚至开始从春晚的政策倾向与政治色彩来推测中国政府的政治动向与文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举办春晚不但要政治正确,而且对纯粹的文艺节目也诸多要求和限制,弄得八十年代曾经一度代表了文艺新方向的春晚如今快要成为限制文艺的舞台。



取消春晚不是不要春节晚会,而是由官方主动打破垄断,然后鼓励各大电视台举办更多的“春晚”,东北台可以搞二人转,湖南的可以搞选秀,浙江的可以搞“非诚勿扰”总决赛。中央电视台在取消春晚后,还可以同时办几台不同的“春晚”,例如体育频道的“体育春晚”,曲艺频道的相声小品春晚,戏曲春晚与歌舞春晚。由于春晚的老大地位,已经形成了全国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只有主动停办(而不是寄希望观众不去打开电视机),才能照顾到其他电视台的各类联欢晚会,才能繁荣春节大年三十的文化娱乐节目。



把独霸除夕夜的春晚废除掉,是鼓励多元、繁荣文化的最重要一步。中央电视台平时也有很多文艺晚会,就没有遭到网友集中吐槽,原因就是大家有选择。可春晚累积起来的名声,它拥有的巨大资源,还有中央电台和大年三十的黄金时段,让春晚成为众矢之的,春晚不但成为央视,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的“负资产”。经它传播的“正能量”以及它传播“正能量”的方式,本身就开始成为“负能量”。



每年春节期间有三台国家级的春节晚会,除了央视大年三十的春晚外,还有初一初二由文化部与公安部举办的两台“春晚”,质量也是相当高的,但对这两台春晚我一直持保留看法,因为它们与和平时期的国家形象并不相符。多年前我就要面对外国朋友的质问:你们为什么会有一场警察晚会?



这次中央突然取消了文化部与公安部的两场晚会,说是不要浪费,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政治考量。举办晚会根本不会“浪费”,如果允许一些广告进入的话,甚至可以“创收”,但一些过份垄断,尤其政治性太强的文艺晚会和节目,应该适可而止。国际社会有看法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但你不能不照顾到本国民众不断提高的政治觉悟与文艺欣赏水平吧?
参加交流
上面是杨恒均的文章
参加交流
春晚不就是用吐糟的吗?跟国足一样要是一本正经的讨论倒显得可笑~


春晚早就是另类的“样板戏”了,是不是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2-8 09:39 编辑

我不太同意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归为文革余孽的说法。打打杀杀舞刀弄枪的西方芭蕾也有,比如说《泪泉》(好像是巴黎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该剧刀抢舞不少,最后满台人全死光。
芭蕾舞是剧场艺术,观众欣赏的是舞蹈,看的是演员的肢体语言,演员的眼神后排楼上的观众是看不清的。电视电影的特写镜头夸张地突出了演员面部表情,与影视演员靠面目表情感染观众不同,芭蕾的精彩来源于主角一串串高难舞蹈动作,演员在做高难度动作时首先要考虑动作成功,往往无暇估计面部表情。
影视瞧脸,歌剧听声,芭蕾看舞。
《红色娘子军》剧本源于上影厂文革前的同名电影。人物特征、剧情结构、戏剧冲突适合搬上舞台。编舞作曲舞美都是“举国之力”,整个剧目比较完整,是中芭的看家剧目,也是中芭能跻身世界一流芭蕾舞团的本钱(还有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流芭蕾舞团没有原创是站不住的。
现在《红色娘子军》仍然是国内票房最好的芭蕾舞剧,中芭的票房一半以上来自该剧。现在这拨娘子军的舞蹈水平自身条件比当初拍电影那批人高出一大节,独舞群舞都很棒。有人批评这些年轻人:只有娘子没有军。也许正是这点修正了原剧斗争性过强的短板。
我曾数次鼓动年轻人和老外与我一起观赏这部舞剧,这些朋友看后都觉得非常不错,都说此剧远好于这些年来新创作的歌剧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