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人情味

“为什么夜空漆黑一片,而不是明如白昼?”,这个问题提得怪,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又是谁在玩什么“脑筋急转弯”的无聊游戏,须知发问者是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奥伯斯,而且这一怪问题被称为“奥伯斯佯谬”,至今尚无确解。奥伯斯发问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既然太阳这一颗恒星的光,能使地球有白天,为什么夜空包括许多恒星在内的繁星,发出的光的总和都不能把地球照亮呢?听明白了这一问题,每位有脑筋的人,只要他的脑筋还没有被那些“急转弯”扭成“麻花纠”,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问题问得不只有理,而且有趣。

再举一例。德国的物理学家鲁道夫·基彭哈恩在《千亿个太阳》一书中谈到,天体紧缩到光线都不能逃逸所要求的临界半径称为“史瓦西半径”。任何物体的“史瓦西半径”都可以推算出来。太阳的“史瓦西半径”约为三公里,人的“史瓦西半径”如以厘米为单位,为小数点后的第22位数,也就是说,当人被压成这么大一丁点时,他也就成了一个“黑洞”。这样以人体为例来谈令人生畏的“黑洞理论”,听起来不只通俗,而且有趣。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知识其实是很贴近人心的,它不只有用,而且有趣,很有人情味,因而求知的过程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不幸的是,几乎每个中国人束发就学伊始,便要受到“头悬梁、锥剌股”的恐吓,而且还真兑现。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那不计其数的考试的滋味,已不是“头悬梁”,而是“足悬梁”——倒悬,甚至还时不时闹出“颈悬梁”的悲剧。

校园的情况如此,校园外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一些传播知识的好场所,也总是弄得让人视为畏途。譬如动物园,原本是生物学、仿生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绝妙的知识大观园。但我所见到的动物园,大多臭哄哄、乱糟糟,与畜牧场无异。虽然每个动物笼子上也挂了一小块牌牌,但那上面的介绍,都是几行简单的辞条式的文字,味同嚼蜡,而且几十年不变。有人讥称动物园为“乡下人的首都”,其实即使是乡下人,去过一次,也绝不会再去第二次的。又譬如博物馆,顾名思义,应该是个融汇百科知识的地方。但那种千篇一律的展品加标签的陈列模式,了无生气,总给人一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像是进了殡仪馆。这种地方常年门可罗雀,也就不奇怪了。

我知道,一说起这些,马上会有人提出资金问题。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全部。我想,只要动物园的管理员不甘于饲养员的角色,而能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还是很可以有所作为的。毕竟,不时从《动物世界》、《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电视片和一些妙趣横生的科普读物中摘录一些相关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介绍,并花不了多少钱。同样,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不该沦为仓库保管员,展厅除了展品标签之外,增加并适时更新一些与展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古今中外同类展品的比较、相关知识的介绍、乃至展品的发掘或发现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等,不但花不了多少钱,不定还能留住一些回头客,增加门票收入呢。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将人定义为“唯一会笑的动物”,这一说法也很有趣。的确,倘若人被搞到连笑都不会笑的地步,参观动物园也就成了串门走亲戚了。如果我们的学校、动物园、博物馆、植物园、天文馆、少年宫等场所,不再让人产生“悬梁剌股”的联想,而能使人流连忘返,甚或不时发出会心一笑,知识也就不至成为毫无人性的异己,而能真正成为启人心智的钥匙,更有效地助人一臂之力了。

第一次在树人发帖,而且是篇旧帖.见笑.

    老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学知识,应该是一个兴趣盎然的过程。要对知识产生兴趣,首先要能体验到知识与自身的关系,其次要能体验到知识产生和运用的某种情境,这两点,是知识变得意义、学习变得有意义的关键。第一点其实是知识的有用性,第二点就是老残所说的知识的人情味。知识和学习要变得有趣、有意义,这两点应该是密切关联的,而不是分离的。可叹的是,今天的学生,大多能理解知识与自己的关系,但不理解知识产生与运用的情境。由于后面这个缺失,第一点也变得极为功利,即知识有用不是知识本身有用,而是知识换来的身份、地位有用。

    老残举的动物学、动物园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陶行知曾批评他那个时代的动物学课程成了死物学课程,今天的条件比那时好多了,不过也只限于动物园和电视里的动物世界。差不多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动物园。如果自然或生物课能经常在动物园里开,那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好文!

[em17][em17][em17]

总结一下这半个多世纪来“教育”是如何消灭知识的:

数学仅仅是公式+作业,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外,绝大多数人在给自己的孩子做辅导的时候会发现到了孩子初中开始时,自己已经搞不懂了(同样适合于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变成了套路+编造,除了极少数后来靠编故事赚钱外,绝大多数人从此远离阅读与思考

历史就只是造反+统一,除了极少数后半生靠继续编造这个体系谋生外,绝大多数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戏说”所“引导”

地理简单到只是地图+产业,除了极少数人以此为职业外,绝大多数都搞不懂节气、月相、洋流是什么------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木匠的评价非常到位!建议大家都来参与课程评价,给我们中小学的课程乃至大学的课程说上几句。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残兄这篇文章写得有趣味,有人情味。这年头适合做老师的都办报纸去了,弄得报纸比教科书生动有趣多了。
俺是灭绝师太
教材无趣,老师无趣,学生无趣,一代又一代……
还有,现在的报业发展也不如从前了,比较适合做老师的都跑到网络上来了,真名可称上真正老师的可是一堆一堆的,这不,俺学习来了[em44]
知识是无辜的,错在"人"身上.

最初的知识,一定是实用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实用的范围,需要对知识进行各种归纳整理,这有可能让知识暂时流露出冰冷的表情,但,的确是暂时的,下一个轮回,还得转到实用。对文明人来说,所谓实用,不仅指家常日用,也包括愉悦精神。凡是为人创造、为人所用的知识,一定会带有人的体温、藏有美妙的趣味。对于数学家来说,数字从来不是枯燥乏味的。

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著有《事实手册》,那里面的知识,天文地理,鸟兽虫鱼,人间百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残兄倡导的趣味及“人情味”。真理或知识固然需要上下而求索,但我从不相信,在一张哭丧的脸后面,会求索到真正的知识。头悬梁、锥刺骨式的造型动作,只是专门为考试预备的。虽然考试作为一种“必要之恶”有其合理性,但真正的知识,一定在考场之外。

    “我从不相信,在一张哭丧的脸后面,会求索到真正的知识”。

     看到泽雄兄这一句,我忍不住笑起来了。说得太好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2-4 16:58:00的发言:
残兄这篇文章写得有趣味,有人情味。这年头适合做老师的都办报纸去了,弄得报纸比教科书生动有趣多了。

这年头,适合办报纸的都去当律师状告报社去了,弄得办报人成了穷光蛋。

回泽雄,这年头,适合发主帖的都去当版主写回帖去了,弄得回帖比主帖精彩多了。

 

[em01][em01][em01][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