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五四运动的“后续”

像其它的历史事件一样,“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也有前兆与后续。“五四”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回忆“五四”时,特别提及1918年5月21日,北京学生到新华门冯国璋总统府前的请愿示威。那次请愿基本达到了学生的目标,冯国璋出来许愿,保证不做违背国家利益之事。但惟一后悔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为此提出了辞职(参见《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事实上,如果不是“形势一天紧似一天”,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很可能会发生在5月7日国耻日而成“五七”运动。因为有了前一年的“前兆”,“正文”的出现就是必然。此类连锁反应,经“五四”的鼓舞,几乎成了在校大学生的操练演习,即便事情仅关乎食堂的饭菜质量、教授教学不佳,也依然会游行一番,只不过范围可能限于校园之内。所以,曾经支持和同情学生爱国运动的胡适、蔡元培也开始反思了。
  反思的还不只老师辈,作为学生领袖的傅斯年、罗家伦在“五四”浪潮过后,也或写信或撰文,总结其经验,反省其行为。“五四”当天学生游行的总指挥傅斯年曾经为不能阻止学生“火烧赵家楼”的过激行为而后悔,他第二天晚上即被另一激进学生的一拳打出了“五四”学生的圈子。留学英伦前,傅斯年写有《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所谈虽集中于新潮社及《新潮》杂志的回顾与展望,但反省的却是五四学生的普遍问题。他说:“我们有点勇猛的精神,同时有个武断的毛病。要说便说,说得太快了,于是乎容易错。……我们要说便说,要止便止,虽则自然些,有时也太觉随便。况且我们是学生,时间有限,所以经营不专,因而不深。”面对彼时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的态度倒非常像他最尊崇的老师胡适。他说:“在中国是断不能以政治改政治的,而对于政治关心,有时不免是极无效果、极笨的事。”“一团体和一个人一样,进步全靠着觉悟”,“《新潮》的将来大约也是宣传文艺思想、人道主义的,不是个专研究现日中国社会问题的;也是各人发挥各人的主张的,不是有一致的主义、壁垒整严的”。
  留学英伦后,傅斯年对“五四”的反思仍未停止,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学术建树上的不足,就让他深以为虑。1920年在致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信中,他谈到了思想文化的学术基础。他写道:“北大此刻之讲学风气,从严格上说去,仍是议论的风气,而非讲学的风气。就是说,大学供给舆论者颇多,而供给学术者颇少。这并不是我不满之词,是望大学更进一步去。大学之精神虽振作,而科学之成就颇不厚。这样的精神大发作之后,若没有一种学术上的供献接著,则其去文化增进上犹远。”
  另一位学生领袖罗家伦在“五四”运动期间,比傅斯年积极得多。“五四”请愿示威当天,《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即出自罗之手,随后他还参与组织全国学生联合会,到上海去宣传鼓动,并且作为北大平民演讲团的发起人之一参与到活动中。罗家伦的优长之处,是擅长归纳总结。“五四”期间,是他较早地从精神的角度总结“五四”的。他关于“五四精神”的三个定位(即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精练、准确,直接影响到了老师辈(如陈独秀)。但对比起来看,运动一年后,罗家伦的看法显然冷静了许多。
  1920年5月,在《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中罗家伦罗列的学生运动的几点成功与失败之处,颇能体现其眼光和反省能力。成功不必多说,学生运动的失败之处,按照罗的归纳,主要还是“落于形式的窠臼”。从思想上看,就是“学生万能”观念在学生中滋长,而行动上则表现为“什么事都要过问”,“而且目标不专,精力不粹,东突西突”,“恍惚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并常常站在监督和指导他们(指群众——引者)的地位”。而“我们自信万能的结果,必至于万不能”。造成“落于形式的窠臼”的原因,在罗家伦看来,最主要的是“学术的停顿”,大家感受到“知识的空虚,不够应用”。所以,罗家伦在“将来应取的方针”一节中强调得最多的是“文化运动”的意义。他指出:“在现在最重要不过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是文化运动了!我们这次运动的失败,也是由于文化运动基础太薄弱的缘故。因为思想的来源是一切运动的原动力,没有思想未曾改变而行动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以思想革命为一切改造的基础’”。
  在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上,罗家伦提出来了几点具体的希望,包括出版物的质的提高,增加通俗的宣传品,从速系统地翻译西方书籍以及在他看来“当今最刻不容缓之图”的专门学者的培养等。不难发现,罗家伦的希望,与陈独秀早一个月发表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的说法颇为相似。
  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个人(性)主义”,此时也影响到罗家伦对“社会运动”的发展方向的认知。在谈到“社会运动”时罗家伦专门列有“个人”一条,他说:“个人运动所以比群众运动高的缘故,就是个人运动没有侥幸心。”傅斯年的话语与他的同学、朋友罗家伦惊人地相似。在赴英留学的旅途中,傅斯年写道:“我这次往欧洲去奢望甚多,一句话说,澄清思想中的纠缠,炼成一个可以自己依赖过的我。”“社会是个人造成的,所以改造社会的方法第一步是要改造自己。”“社会是生成的,不是无端创作的,所以为谋长久永安、不腐败的社会改善,当自改善个人的独善。忘了个人就是一时改的好了,久后恐不免发生复旧的运动。”“群众运动是民治国家所刻刻不可少的,但不要忘改造社会并不专靠群众运动。是个人运动更是要紧,我所指的个人运动:一是个人学行的砥砺,一是个人的牺牲,合起群来牺牲,……个人的牺牲多是真牺牲,真勇敢的牺牲。”(《旅欧道中随感录·北京上海道中》)重视个人与重视群体,这应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思想取向上的根本区别。可见,“五四”以后,部分学生通过反思,又回到新文化运动的轨道上来了。
  要坚守个人主义,又要寻求思想文化的学术基础,带着这样的前提留学海外,傅斯年、罗家伦的人生选择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傅斯年到伦敦大学研修实验心理学,旁及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其中固然有“科学崇拜”的影子,但想从科学中找寻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的诉求是明显的。按照罗家伦的解释,他们一批人当时“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而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坐享其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另有会心,‘成一家言’”(《元气淋漓的傅孟真》)。至于怎样“成一家言”,罗家伦1926年5月22日在致女友的私信中透露出的与其说是他个人的“野心”,不如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欲求。罗家伦分析说:“目前海内学界,宗仰胡梁(胡适、梁启超——引者),其实胡梁者是‘但开风气不为师’(龚定庵句)的人,于学术方面的Solid contribution是很难讲的。若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如傅斯年兄),再蹈胡梁故辄,则中国已有胡梁,何必再有类似的胡梁者。看到这层,便可知道我努力的方向,或者不是无意识。”对于具体志业,他说得也很明确:“我现在的志愿,是学问上一件重大点的贡献。我所愿过的是一种学者的生活。我虽志在学者,但是我不是对于社会没有同情的人,如槁木死灰。我来自于学术之外,还负一点有为社会做事能力的浮誉。我将来对于社会,于学术余暇,或者还要尽一小部分批评指导的责任(以不妨害学术贡献为度)。但是对于实际加入社会政治一层,我认为‘泥中斗兽’,决不愿以我更有效的精力,用在这种常得负号结果的事情上面。”
  然而,罗家伦要践履自己的诺言,矢志于学术研究,却是相当困难的,不仅是社会条件的影响或“五四”的余勇未消,从个人的取向看,他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远大于纯粹的学术研究。如所周知,1919年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遗留的问题还有许多,战胜国决定于1921年底在华盛顿召开九国会议,即华盛顿会议。中国也是受邀出席的国家之一。于是,“五四”的“后续”故事又开始了。
  听到华盛顿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时在美国大学学习的罗家伦立即撰文。此稿1921年8月7写就,随即发往国内,《东方杂志》于三天后作为特稿在头条刊登。在这篇题为《华盛顿会议与中国之命运》的文章里,罗家伦向国人传达的首先是一分焦急的、刻不容缓的心情和立即行为的愿望。他强调说华盛顿会议“比巴黎和会还重要万分”,因为后者主要是针对德奥,而前者是针对太平洋及远东地区。他接着提出了“全国急宜奋斗的”三个原则和措施,即“破除日本在东方之特权势力”、“防止中国受国际统治”以及“中国急切应取之办法”。他要求政府赶紧选派与会的代表,同时要防止上日本的圈套。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要发动“国民运动”。他解释说,“外交必以国民为后盾,乃确切不移之事实,当中国无统一政府之时,尤为必要。……现在实中国最用得着国民运动的时候。此次运动,尤当为全国的,有组织的。”他要求组织“全国国民大会”,“从速抵制日货”,“组织国际宣传”和“设立外交最高会议”。
  有关华盛顿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并不是罗家伦第一个传入国内的。早在8月之前,国内报刊对此已有报道和讨论,民众也在行动。7月24日上海商界联合会便发起中国国民外交后援会,号召“国民外交”。8月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开会,讨论与华盛顿会议有关的问题。但罗家伦的呼吁也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同年11月11日由17省170多个团体参加的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成立,它与全国各界联合会于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致电美国总统哈定和华盛顿会议主席休士,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青岛,取消外国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自然也不会等闲。他们组建了“留美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与华盛顿当地的中国记者一起到国民代表的住处传达民意和督促中国派出的国民代表。罗家伦是“留美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的组建者之一。他被推举为中文编辑股主任和前去华盛顿监督、游说的“后援会”代表。
  罗家伦先后写出多篇文章,剖析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文章在美国当地和加拿大的侨报以及国内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不能说罗家伦没有竭尽全力,他敏锐的观察,犀利的文风,都体现在有关的文章里,为了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他写出了《精神破产之民族——我反对直接交涉的根本观念》,他不希望因为与日本“直接交涉”,变相承认日本在山东的利益而使“三年以来全国之牺牲奋斗,青年志士之丧生绝命”的工夫白费。他赞成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即使各国不赞同,失败了,也要继续提,以显示中国人“不为不义屈”的精神。而华盛顿会议后,他长达三万字的《我对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之观察》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外交的失败。他认为,中国政府“事前无准备”,“临事听命于人”以及“十大纲”提出之不妥,都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政府本身的腐败,他指出这“非弱国无外交,乃是腐败国无外交”。他把“中国民族无真正领袖人才”和“非先从国内政治改革着手不可”视作“根本上的觉悟”。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除改革政治外,教育问题“是民族根本问题”,不能不予以重视。
  “五四”学生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攸关的问题上,确实没有理由置己于事外。这一点在罗家伦身上表现得相当明显,难怪他要将此次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爱国行为称为“五四”的“延续”。但罗家伦的做法已经与“五四”时候有所不同。他辞去了“后援会”代表,人虽然也到了华盛顿,但同时兼顾着国内两家报纸的采访任务。他决定专事宣传工作。用宣传的方式而非“五四”时的“直接行动”来尽“对于国家辞不了的义务”,是罗家伦在“五四”后的自我选择。他似乎真的要为开创有计划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潜心努力了。1926年,他给女友写信时许诺说:“我的野心是要将来公认我于中国这个时代的进步程序中,我是有坚实贡献,有真正影响,少不了的一个人。不但对于中国学术有贡献,而且可以学术影响社会和民族的将来。”
  罗家伦从普林斯顿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又从美国到英国,再从英国到德国,从德国到法国,先后在六所世界知名学府游学。他一边学习,一边为中国近代史收集资料。这也为他以后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打下了基础。但人与人的选择和命运是不同的,同样是不事学位的游学,成就了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罗家伦却因学术功力未逮,被人讥为“修史不成编”(参见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三册)。
  1926年7月,罗家伦结束海外游学生活,启程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但随后不久,为国家“尽责任”的热情再次燃起,他投身于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任司令部参议。虽然也是专事宣传工作,但这一回与以往大不相同,他真的脱离了“五四”的轨道,走上了现实政治的道路。他当然还在记挂“五四”,一有机会就撰文、谈话为“五四”运动的正当性伸张,他在担任大学校长时也努力继承着“五四”遗风,照老师们(如蔡元培)的榜样行事,所以陈寅恪评价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在清华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参见毛子水《博通中西广罗人才的大学校长》)。但是,总体上看,罗家伦青年时代的“学术野心”并没有完全实现。
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的路向,恰好说明五四本身并不是激进的。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大兴兄,主帖文章写得如何?作者史学功底如何?
又到五四,纪念一下。
一战后青岛为什么被割给了日本 (2010-08-21 19:47:30)转载▼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 青岛 胶州湾 日本 德国 巴黎和会 凡尔赛合约 美国 华盛顿        分类: 我看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加入到协约国阵营对德国宣战的,并沾光成为战胜国之一。但是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中,诸大国将中国的青岛让给了日本。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列强联合起来欺负弱者的行为,是一场对中国利益的拍卖!当然,欺负弱者是个道理,但是西方列强把青岛让给日本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日本是远东第一个向德国宣战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 1914年7月28日爆发,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告中立。8月23日,日本就向德国宣战,理由是要求德国把胶州湾交换给中国,同时要求将青岛无条件的交给日本暂时管理(记住是无条件),随即日本海军进军山东,

为什么日本向德国宣战
首先日本和英国在1902年订有军事互助的协议。当然了,这不是主要原因。德国在一战后把住青岛的德军大部分调回到了欧洲战场,加上所以德国控制下的青岛成一座孤岛。就像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有条件的归还青岛,比如中国给点钱了等等的!
但是日本是不会同意的,万一中国答应了,青岛一下子回到中国,自己打仗就没有利益可得了,德国在远东就青岛一处殖民地,你还能跑到德国本土去占地盘?于是日本随即插手中德交易,先是恐吓袁世凯,再就是要求德国无条件归还青岛。
当时离中国最近的列强自然是日本,威胁也是最大的。袁世凯当然要顺从日本的意图。而德国也不可能接受无条件归还(更何况还是个三流强国日本要求的),而且中国也没有表态。这样,就给了日本向德国宣战的理由,同时日本要求日后得到青岛也得到了英国的默许!
再就是,日本有把握打赢青岛的德军,很简单,德军精锐大部分调回到了欧洲。留在青岛的不到万人的陆军无法有大的发展。而且在战争初期,德国就被英国海军封锁,很快就断绝了德国的海外联系,从整个态势上看,德国就算是能击败法国也不会赢得整个战争。这样一看日本一不怕德军支援,二不怕德国日后报复,同时英国依旧是世界上海洋第一强国,日本不好得罪!从利害关系上看,日本就选择了德国做他在亚洲发展势力的牺牲品。
随即德国也向日本宣战。

双方兵力对比。
德军是一万零七百三十五人,130门岸防炮(威力极其强大)以及30余门其他类性的火炮,还配有几十挺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机枪,海军只有十六艘军舰。
日军方面则有五万多人,虽然了武器方面日本处于劣势,但是日军占据海军上的优势,日本第二舰队,六十余艘军舰封锁了青岛海面;第一舰队,游弋在朝鲜南部海域保证舰队的后翼安全,从整体上看,日本占据绝对优势。同时英国、法国还有俄国也派来了舰队布防!

当然了德国人是很顽强的,他们自恃青岛安防坚固,根本未把日军放在眼中。为保存实力,德军将仅有的五艘巡洋舰顺利的逃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离开了山东,只派一些小型的驱逐舰出击强大的日英联合舰队,还击沉了一艘日本巡洋舰,舰上271名官兵阵亡。使得战争一开始就出在僵持状态。
但是日本很激动,(绝对优势情况下竟被一群小型舰船击沉自己的巡洋舰)他们感到很屈辱,(当然了,英法大国都在那看着呢!)后果很严重!日本跳出了战争范围,选择了青岛以北的龙口登陆,龙口当时在德日战争范围以外,处在中立国北洋政府的中国境内。此举当然是非法的,但是日本被逼急了,你也没办法!

之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插到青岛德军的背后,一路占据了济南的火车站。(玩大发了)其目的在于防止北洋政府出兵支援德国,并控制山东的中心!
在经历艰苦战斗后,德军虽然重创日英联军,但由于兵力过于悬殊。德军预感失败不可避免,于是炸毁了停泊在胶州湾内外的所有船只以堵塞航道!在日英联军攻占了阵地之前,德国人油炸毁了所有的大炮,才想协约国投降!
历时两个多月的青岛日德之战结束,德军伤亡817人,日军被击沉舰艇5艘,伤亡2399人。

中国差一点成为了一战战败国
一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国内舆论强烈要求对德宣战,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而德国由于致力于欧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也愿意将胶州湾归还中国,而不致让别国得手。此举使得中国舆论转而同情德国。但后来由于日本的威胁,袁世凯不敢再和德国接洽!
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下面有很多军阀同情德国,因为很多中国军人是在德国留学,如驻守南京的军阀张宗昌,就曾经给在青岛的德国总督去信,想派出一万陆军来帮助德国助战,但被德国拒绝。陆军总长段祺瑞(此人后来又多次想要对德作战)也曾一度袁世凯表示支持德国,抵抗日本在青岛的进攻。
于是北洋政府宣布中国为中立国,不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点也好,如果中国从开始就支持德国加入同盟国的话,日后无疑会连带成为战败国,与土耳其一样成为被宰割国家,连想收回青岛的念头都别想有了!

日本占领青岛
日本当初是打着要德国将胶州湾归还给中国的旗子开战的。但是由于战争中中国一度有支持德国的意向,使得日本有了不归还青岛的理由。当然,就算中国没支持过德国,日本也不会归还青岛。当时美国人就早已看出,后期多次与日本争执,但是美国在当时不是一等国,在有英国支持下,日本自然不惧怕美国!

到了战争后期,中国才参战!
1917年8月14日,在同盟国焦头烂额之际,摇摆不定的北洋政府,在英法强国的支持下,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
然而此时的青岛早已在日本的占领之下,同时中国和日本已经同属于协约国伙伴了,加之之前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已经默许了日本在青岛的权利。加之日本当时已经和英法达成了协议,英法如果同意日本占领青岛,那么日本也同意中国入伙!所以在青岛问题上,英法两大国早有了共识!
同时中国此时无仗可打,德国早已被日本驱逐除青岛。所以在一战中,中国只是派出了十七万劳工奔赴法国,协助协约国在战场上修筑工事,挖战壕以及救护工作,并未派遣军队作战,这也为后来日本质疑中国是否为战胜国埋下了理由。


巴黎和会,中国有苦难言!

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在会议初期,中国北洋政府始终不敢提及青岛问题,很简单,在青岛方面,战争初期中国对德国的暧昧态度上不好说话。而支持中国的美国,在注意力上美国没有关注青岛。因为巴黎和会主要是战胜国为了惩罚德国和奥匈帝国,并瓜分世界。而青岛问题根本没有被列入大会议程!
最后还是日本代表在会上首先提出了青岛问题,态度很明确,接管德国在青岛的管理权。理由很简单。
第一,   日本是远东率先向德国发难的国家,而中国却是中立国;
第二,   在青岛战役中,中国保持中立,未向德国宣战,所以任由日本军队占领青岛,而且日军付出了惨重伤亡!
第三,   青岛此时已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中;
第四,   英法与日本有密约,认可了日本在青岛的权益。同时英法是巴黎和会上的最主要的两个大国主角!外加二十一条上中国政府的签字。
所以,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只需要一个确认即可!但是美国坚持认为应该听中国代表的意见。于是中国代表团顾维钧据理力争,博得了大会上一些代表的同情。

但问题是,中日两国在1918年有一个秘密换文,以日本向正苦于建设无钱的中国段祺瑞政府提出了经济援助,换得段祺瑞政府接受了日本对青岛的换文要求。这一换文是中国政府自愿签订的,也就是段祺瑞不愿在巴黎和会上提出青岛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有苦难言!

所以不管中国人说的多么好听,但是和会上并不是中国是主角。大会上英法等大国将德国所管辖的青岛全部利益归给了日本,并写进了《凡尔赛合约》。但是由于中国代表没有签字,从法理上不承认《凡尔赛合约》。当时的中国能这么做并不孤独,因为当时苏联俄国被排斥在合约之外,而美国政府也拒绝承认合约的合法性。

华盛顿会议和青岛的胜利回归

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哈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八国发出邀请,在华盛顿又举行一次会议。
美国为何在此刻要举行这么大的一次会议,首先美国不支持《凡尔赛合约》,并拒绝加入国联。因为凡尔赛合约体系,只是传统列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联合体,与美国的长远利益眼光不和。同时美国要借机打压日本在远东的势力,间接就可以向支持日本的英法等传统大国挑战!
青岛问题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和美国的支持下,终于在1922年2月4日彻底解决。青岛和山东全部归还给中国,日本守备军撤出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从列强手中取回自己领土的事例,同时改写了弱国外交的历史!
这里有一个问题,《胶澳租借条约》是第一个在“租界”中拥有驻兵权和军事武装存在的租界条约。“租界”的含义是“治权”租用,主权不变。这样,在发生国际战争时,“中立国”的国际法保护就出了问题。其实,早在一战之前,日俄战争打到东三省,就已经暴露出这类性质租界在国际法上的困境。而之前的那些租界条约,均不包含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的条款。那些租界的立意都是“商务”的或“民事”的,是对民事的“治外法权”,并不是国家性质的存在。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5-5 14:10 编辑
这里有一个问题,《胶澳租借条约》是第一个在“租界”中拥有驻兵权和军事武装存在的租界条约。“租界”的含义是“治权”租用,主权不变。这样,在发生国际战争时,“中立国”的国际法保护就出了问题。其实,早在一战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2-5-5 00:36
租借地和租界性质不同

租界是允许一国商民在一个划定的区域内向当地地主租赁土地建造房屋,双方政府不是出租与承租的当事人,只是监督交易。理论上讲租界是不可以驻军的,只是因为中国的租界往往一开始就出于太平天国战争因素,允许外国军队介入,比如上海租界。后来因为义和团战争,辛丑条约规定外国租界有权驻军,租界驻军成为常态。

租借地是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出租一片区域,按照条约的规定年限,承租国获得全部的土地使用及政治管辖权、军事控制权。承租的目的往往本身就具有军事性质。

维基百科列出的中国的外国租借地(部分改动):

新界:根据1898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给英国,为期99年。1997年7月1日收回。

威海卫:根据1898年7月1日《订租威海卫专条》租给英国,为期25年。1923年5月31日签订《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1930年10月1日归还中国。

关东州(旅顺及大连):根据1899年8月16日《旅大租地条约》租予俄国,为期25年。1905年《朴次茅斯和约》转让给日本。

中东铁路附属地: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和《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建造东省铁路合同》授予俄国租地权。1905年南满铁路附属地转让给日本。中东铁路其余部分的附属地在1920年9月23日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改称东省特别区。1931年满洲国成立后仍维持,1933年更名为北满特别区,1935年废除。

关东州:日本1905年从俄国手中接收,因雅尔塔协定,1945年再次被苏联接收,1955年中国收回。

南满铁路附属地:1905年从俄国手中接收,1945年被中国收回。

胶州湾:根据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租给德国,为期99年。1914年11月被日本占领。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又于1922年12月1日签订《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于12月10日赎回胶州湾和青岛主权,以及胶济铁路。

广州湾:1899年11月16日《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给法国,为期99年。1943年2月21日,日本与维希法国签订《共同防御广州湾协议》,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18日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被中国收回。

白龙尾岛:原未明确划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该岛,并在该岛成立政府机关,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成为中国近代以后对其正式行使主权的记录和标识。1957年3月该岛交给越南管辖,供越南在反法以及后来的反美战争中建立雷达站。但2004年中越北部湾海域划界时,中国宣布不涉及该岛主权,但划界将该岛及其附属海域划归越南,承认越南的实际管辖权。具有租借地意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尤小立先生,呵呵,呵呵
大兴兄,主帖文章写得如何?作者史学功底如何?
李旧苗 发表于 2012-4-19 14:45
史学功底一般,或者说,没什么史学功底,未经受过系统的史学训练。
大兴兄,主帖文章写得如何?作者史学功底如何?
李旧苗 发表于 2012-4-19 14:45
大兴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