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我们的学生缺什么?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高中学生参加,节目中中美学生的表现呈现强烈的对比,读后令人深思。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歌颂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然后弹古筝,弹钢琴,吹箫,三个女生合唱,一个人深情地朗诵,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则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一位留美的华裔作家现场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援助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措施等,看起来都是一些很细小但又让人觉得肯定是很实际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每一项工作,做什么,准备怎么做,做每件事的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几分,都有细致周到的计算安排。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让人感到整个计划拿过来就可以实施。
    差异是如此巨大,又是如此令人忧虑。在涉及价值观这样的核心问题上,中国学生选择直奔自认的主体――权力和财富,以致完全忽视了人生中更重要的东西。官文化在下一代中国人的头脑里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似乎已经无法改变。在做事上更是差劲。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中国学生的表现与社会实际生活完全脱钩,眼界狭窄,缺乏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好像有用的东西一点没学会。
    当需要我们的学生展现出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的时候,他们却一心追逐金钱和权力;当需要他们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只会吟诗歌咏,在生活圈子之外不着边际地飘浮游荡。读了十几年书了,难道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表面的现象已经涉及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批判性思维,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雅斯贝尔斯说:“倘若整体的实质变得成问题,而且还处于解体的状态之中,那么,教育也就变得不稳定和被瓦解。它不再使孩子们去领略包括一切的整体的崇高,而是有着模糊不清、五花八门的结果。”除了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否缺乏宽容与爱心?是否有个性和主见?是否有独立的品格和创造力?是否具有反叛旧思想和各种框框的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有魄力有勇气有胆量有良知?几十年了,我们的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却是一个泯灭孩子天性的制度,不免令人大大的失望。孩子们辛勤地读书,努力了,奋斗了,付出了,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到头来他却痛苦地发现,自己离当初设定的目标却越来越远,不仅远远没有成才,反而变成了一个自己年少时最为讨厌的那种“庸人”。早晚他会明白,谁是导致这个恶果的“罪魁”,明白所谓的“精英教育”究竟是什么货色。
    现代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精神、优秀的品德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因为只有这些才是学生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如苦丁先生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具备担当的勇气、付出的精神、创造的热情和智慧;就是要让他们懂得爱和关心,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学会宽容和与人为善;就是让他们憧憬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沉溺于凝固的现在;就是让他们具备诚实、守信的美德,而不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地做伪君子;就是让他们热爱劳动,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是让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是让他们热爱劳动,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是让他们懂得知识是用来为人服务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个人升官晋级的垫脚之物;就是让他们懂得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品质的鉴定,而不是某种用来捞取利益的“光环”。总之,就是要把孩子锤炼成为合格的公民,获得公民的权利和尊严,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此社会才能进步,民族才有前途。不能不说,我们现今的教育于此还是大有问题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蓝图,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加于头上的现成观点,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更多的理解、关注和爱护,是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这个看起来复杂得有点诡异的社会能给他们提供或开拓一个广阔思考、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金子。可惜,我们吝啬得很,从来没有给过他们。
这是真的吗,其实,我倒是觉得他们比父辈强,他们至少真诚的将权力和金钱说出来,反应了现实,并没有虚伪。
在我们的现实里,智慧真理统统是虚的,权力和金钱就是真理和智慧
只是奇怪,这些孩子怎么一点不会做表面文章。

[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09-5-25 16:47 编辑 ]
同意沈。至少,如今的孩子相对我们那时,更真实,更自主。虽然体现出咄咄逼人,那是对以前过分丧失自我的报复性反弹。随着国力提升,他们也不会单纯为生存而学习,会选择更健全的生活,更人性化的,更个性化的生活。
美国教育,难道就是成功的?值得深入探讨。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中美高中生对话的真实始末

编者按: 2005 年暑假,美国 12 名荣获“总统奖”的高中毕业生应邀访问中国,他们都是美国高中生的优秀代表,已分别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大学录取。当他们到达北京以后,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也向 2005 年的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征集令,并最终选拔出了 12 名优秀的中国高中生代表。 8 月底, 24 名中美两国的优秀高中生代表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一次名为《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的“颠峰对决”。本期《对话》节目播出后,因为中美高中生在“对决”中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一场对中国教育和中国高中生整体素质的“愤怒声讨”,至今不绝。

  为了客观而公正地对比中美高中生的差距, 2006 年3 月,《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约请到了两位参加这次对话节目的亲历者,讲述许多发生在背后的故事,揭开这次“颠峰对决”的事实真相,告诉你一次真实的中美高中生对话。

  〔上篇〕新闻回访:中美高中生优秀代表的一次“颠峰”对话

  2005年8月的暑假里,12名美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应邀从大洋彼岸来到了中国的北京。他们都是当年144名“美国总统学生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已分别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录取为新生。在美国,“总统学生奖”的获得者不仅是高中生的优秀代表,更是被誉为“美国未来社会的精英代表”。

  同样的时候,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们,也刚刚结束了“硝烟弥漫”的高考之战,正在等待翻开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而每年的高考,我们也会涌现出许多自己的优秀高中生代表,比如那些“高考状元”们,那些被众多高校争相抢夺的佼佼者们。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才情,都会在这个夏天里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和榜样。

  无论哪一种“优秀”,都是在一定的评判标准之下产生的。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中生,但是因为置身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优秀”的评判标准也一定会有各自的不同。然而,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成长阶段,同样面对的世界和未来,又使这种“优秀”的比较成为一种真实的可能和期待。

  假如,让中美两国高中生各自的优秀代表进行一次“颠峰对决”,他们将会有怎样的一次激情碰撞?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青春震撼”?12名美国优秀高中生的到来,让这种假设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向全国2005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优秀代表”的征集通告。最终,12名幸运者从众多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中国方阵”。他们分别是被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录取的新生,无论成绩、才艺,还是个人综合素质,作为中国高中生的优秀代表,当之无愧,货真价实!

  2005年8月底,一场名为《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的中美优秀高中生的“颠峰对决”,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演播现场拉开帷幕。然而,这场原本让人充满期待的对话,呈现在中国无数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屏幕上的却是同样的一种倾斜角度:在“对决”中,两国高中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中国高中生代表方阵差不多就是全面败北!一时间,感叹声、斥责声、反思声、失望声此起彼伏。

  这是一次“立足现在,面相未来”的对话。

  本次《对话》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精选一个主题和问题,连在一起就涵盖了高中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如价值、责任、烦恼、未来等许多重要话题。应该承认的是,这些话题的设置都科学而合理,既能保证双方有比较全面的自我展示,又为他们留下了广阔的创意发挥空间。

  我们真的失去理想和信仰了吗?

  《对话》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关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神”的选择。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传承岁月里,古老而美丽的希腊神话,一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那些无所不能的“神”,已成为代表我们人生价值选择的一种符号。

  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真理

  众神之神宙斯——代表权力

  冥界之神哈得斯——代表财富

  爱神维纳斯——代表爱与美

         智能女神雅典娜——代表智慧

  在列出的这些神话人物里,由中美高中生按照各自的人生价值取向,选择在即将开始的四年大学生活里最想得到哪一位“神”的青睐。

  选择结果,美国高中生的选择只有两种:阿波罗和雅典娜——真理和智慧。中国高中生则选择广泛,一半左右选择了权力的代表宙斯,一位女生选择了爱与美的代表维纳斯,其余的分别选择了阿波罗和雅典娜。相同的是中美双方都没有人选择“财富之神”哈得斯。

  在陈述各自的选择理由时,美国高中生的主要观点是:希望能够在未来的4 年大学生活中不断地成长,成为更好的人。雅典娜的指引能使自己在面对许多争议时,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而根据美国的精神,一旦你掌握了真理和智慧,你也就获得了得到权力的能力,获得了拥有财富的机会,也许还能得到爱的垂青。

  中国高中生被重点问到了对“权力”的选择。他们的理由是:智慧也好,真理也好,要把它用于实际,我们必须拥有一定的手段,所以选择权力的象征——宙斯。有权力的人,就好比一个乐队的指挥,用自己手中的指挥棒,集中所有的财富与爱,用美丽的心灵和无穷的智慧去追求真理,奏出最美的乐章。

  正是这一选择结果,引发了对中国高中生缺乏“理想和信仰”的质疑和担忧。

焦点:美国虽然是一个个人拥有较高自由度的国家,但这些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却惊人的一致,只有真理和智慧,他们在表述自己的价值观念时,清晰、坚定、沉着。中国高中生多数却直奔权力,可以看出我们社会、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精神性”的东西似乎没有太多的向往。而价值观念恰恰是与理想、信念和人生的意义紧密联系的东西,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就会成为患有精神萎缩症的年轻一代。

  “世界公民”的烦恼

  接下来的两个主题,分别是表现各自“成长的烦恼”和选择“21世纪最伟大的人”。在这两个部分中,双方的表现相对比较接近。

  中国高中生采用的形式是我们熟悉的小品,表现了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父母过度呵护下的反抗,和对独立的渴望。参加表演的同学较好地体现出了自身的艺术修养。美国高中生则用图片展示了他们的烦恼:来自朋友的压力和诱惑;为了兼职赚学费影响到学习、友情和爱情;成绩很好却被名牌大学拒绝;课外兴趣太多,而这却是进入大学所必须的要求。

  在进行“21世纪最伟大的人”选择前,主持人陈伟鸿说了这样一番话:“将要迈入大学的他们,可能更确切的身份应该是一个世界公民,承担着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责任。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概括:说17世纪最伟大的人是航海家,18世纪最伟大的人是音乐家,19世纪最伟大的人是文学家,而20世纪最伟大的人有人概括为政治家。那在21世纪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力量是最能推动社会向前的呢?谁又将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人呢?”

  选项同样有五个: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巨星、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

  中国高中生的选择分别是:一位选择了企业家,两位选择了思想家,三位选择了科学家,三位选择了政治家,两位选择了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

  美国高中生的选择分别是:一位选择了企业家,一位选择了思想家,六位选择了科学家,一位选择了政治家,三位选择了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相同的是双方都没有人选择“巨星”。

  焦点:中国学生更多时更像一个“小孩子”在从父母那里要求自己的权利,美国学生的“烦恼”更具成人性,他们身上体现出更多的责任与自立。中美教育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思维、学习各个方面的不同。在中国,最好的成绩就可以进入最好的大学,而在美国,高考成绩只占到30%,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

  援助全球贫困儿童计划

  这是整个节目最核心、最具展示空间和最具挑战性的环节,由双方团队各自合作完成一个“援助全球贫困儿童计划”。这也是在看过节目的人对中国高中生“心惊胆颤”和“绝望”的环节。

  “浩浩丝绸之路,骆驼的铃声在浩瀚的戈壁滩上叮当作响,带着对传统艺术的骄傲和眷恋,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外族分享,留下一个永恒的神话。悠悠茶马古道,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在青石板上留下特殊的印迹,将茶香、烟香融为历史的醇香的一页。漫漫西行之路,郑和一路驶去,带着责任与梦想,带着传播中华文明的心愿,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后的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时代……”

  清幽的古筝声中,随着中国高中女生刘知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美高中生这场“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颠峰对决”开始了。

  中国高中生“援助计划”的主题是“爱的传播,和平的宣传”,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用古筝、钢琴、箫等配乐朗诵的方式,表达对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贫困儿童的关爱。在计划的具体行动内容中,他们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建立以和平为主题的网站和削贫研究会招募志愿者;

  为当地儿童进行义演募捐;

  组织以了解和帮助贫困儿童的主题之旅;

  在赞比亚的谦比希小镇募捐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并选派志愿者去任教。

  最后合唱他们自己创作的主题歌《同一片蓝天》,结束了整个援助计划的“朗诵”。

  阿那拉格·芝格帕蒂,来自美国俄亥俄州,斯坦福大学新生。他是这样开始的:“我们的口号是:为新一代建立人力资本。我们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本’,特别是在帮助儿童的问题上,因为儿童将会成为下一代主要的劳动力。我们的根本观点是:在发展和儿童福利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如果儿童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将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会更加健康,当他们成为下一代劳动者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我们把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健康,一部分是教育。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食物……”

  接下来,美国高中生分别解释了他们的具体计划,主要包括:

  如何确保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如何防止疾病和提供低成本的药品,并向科学家建议为农村儿童开发安全度更高的疫苗;

  如何建立医疗学校,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

  如何防止艾滋病在母婴间的传播;

  如何控制人口,并教育当地妇女正确避孕。

  而如何将成本降到最低,是他们每一项计划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项目所需要的经费,他们将通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计划来获得,因为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联合国已经在开始行动。

  最后,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哈佛大学新生玛丽琳展示和解释了他们的项目标志——一个苹果:“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儿童。这是一个果实,是由全球的儿童共同享有的果实,虽然简单,但十分甜蜜!”

  美国同学的计划,得到了现场嘉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官员安吉娜的大力赞扬。在评点中国高中生的计划时,她说:“中国小组非常有感染力。但是作为捐助者,他们需要知道捐助的资金能发挥什么作用,需要知道明确的结果……所以,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非常具体,能够量化。”

  美国同学对“中国计划”的评价是:他们主要是一种情感上的呼吁!

  中国同学对“美国计划”的评价是:他们更理性,我们更感性!

  焦点:从节目中的表现来看,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心智,在现实面前一筹莫展,没有实际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表现,面对这样真切的对比和差距,就不能不把眼前的对比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就不禁要问,我们的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面对这样的“对决”,不用任何解释,两国高中生的高下优劣就已清楚地呈现在眼前。这些同在一个世界上的高中生,用他们的青春和活力、智慧和梦想的碰撞,所引发的思考与激荡,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随着那个夏天的结束而结束。而事实真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吗?那些“中国未来社会的精英代表”就真的是如此让我们失望吗?为揭开这次中美高中生 “颠峰对决”背后的新闻,本刊特别约请了参加这次活动的两位同学,探询这次“对话”背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今天的中学生,让我们的反思更加客观而有价值。

〔下篇〕两位中国高中生代表的说法

  我们有我们的优秀  

  崔佳(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

  关于那次活动,我不想用任何花哨的语言来点缀它,也不想用任何主观意识很强的话语来描述它,只是客观的记述。

  我们在正式入选之前参加了类似面试的考试,参加面试的人似乎很多,所以分了几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进行。之后的事情就取决于自己的表现了,根据自己的表现再确定最后的入选人名单。

  在定好人员名单以后,有幸被选中的我们便找时间坐在一起聊天,以促进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在大家的交谈中,发现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强的性格,但是却不张扬。起初的仅仅是碰面而已,因为当时的活动环节还没有定下来,我们要与美方学生一起拿到活动的环节表,这样才比较公平。

  拿到活动环节后,大家就开始很激烈的讨论。每个人的思路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真的很渴望把活动做好,因此矛盾是必然的,很多时候,为了方案的制定我们还吵过架。我们常常都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妥协。比如对如何援助世界贫困儿童的计划,有人说从总体方面入手,比如对水的供应,医疗的供应等等;有人说从不同区域入手,比如说分为东南亚、非洲的援助等等。我们在权衡以后选择了后者,比较实际而不空泛。援助计划的开篇介绍我们也构思了很多,最后认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开篇,以显示与美方的不同。大家把自己的特长全都用上了。相信看过的都知道,中间有古琴,钢琴,长笛的伴奏。主题歌也是我们自己完成的。整个活动完全是依靠我们12个人的努力来完成的。

  也许有人对我们的表现不满意,但是我却认为我们真的努力过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12个人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大家的相互了解,分工的安排,计划方案的选定,计划资料的搜集,LOGO的完成,主题歌的编写,特长的练习与活动的结合,有特色的自我介绍等等。我们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实话说,那时的我们还都是孩子,我们能完成到这样的程度,真的已经不容易了。

  许多人的评价难免过于主观和偏激,但是既然“对话”选中了我们,而我们都努力过了,便没有什么好抱怨、好遗憾的了。

  这是我成长中的重要事件

  李丁生 (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

  2005年高考完的暑假,是我18年来最长的一个假期。

  八月的一天,我的母校清华附中的一位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到我,和我说起了这件事情并通知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一同参加面试的还有5个同龄人,其中就有后来一起做节目的黄宇兴(编者注:现为清华大学学生)同学。面试程序很简单,导演随意找了些话题和我们聊了聊,结束后要了联系方式,说有结果后会联系。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央视的工作人员通知我和另外几名同学见面。有三位同学是在节目录制前几天才到的北京。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央视的办公室里的讨论才是最令我开心和受益的部分。我们当时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最后一个援助贫苦儿童计划。记得前面三次集体讨论的话题全部都是这个环节,每个人回到家里之后继续查资料,写计划。因为时间紧迫,夜里经常熬到2点多钟。我们为一种方案的可行性争论过,为一种行动的合理性讨论过,为如何使得这个计划顺利实施并坚持下去绞尽脑汁。经过大约4天的共同努力之后,一份完整但不够详尽的计划书交给了节目的主编。

  计划书涵盖了早期(1年内)的宣传工作、初步的筹集资金工作、初步的征集志愿者工作、援助机构的初步建立工作;中期(5年内)的深入宣传、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的沟通合作、机构的发展深化、机构如何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对当地的儿童进行教育和帮助;后期(5年以后)的各方面深入、稳定等一系列工作。

  主编看过之后说:“你们的这份计划很详尽,很细致,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我们这期节目要做的生动一些,要是你们照着这份计划书每个人念一段的话效果不会很好。你们再改改吧。”我们的第一份计划书就这样被枪毙了。时间不等人,没有休息,我们删除了第一份计划书中很多较为细致的内容,添加了一些煽情的话语。主编再看后告诉我们形式还是不够多样,要求再来一次,并且告知我们美国中学生希望将这个环节变为援助世界计划。于是,在第三份也是最后在节目中使用的计划书中,我们添加了配乐朗诵、大段大段的煽情话语,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则缩成概括性的几句话放在最后。看着最后放在台面上的“成果”,说真的,我挺惋惜的。

  真正到了节目录制间,我才第一次看到那12位总统奖的获得者。想来他们那几天也一定同样辛苦:在北京参观游览交流访问的同时,还要为这个节目做一些准备。在选择古希腊神明青睐的环节上,美国中学生或选雅典娜代表的智慧或选阿波罗代表的真理,没有第三种选择。说实在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重叠性。或许是为了让节目不太单调,主持人把智慧和真理的问题留给了美国中学生,权力的问题给了我们。

  我还记得选择真理的杜月(编者注:现为北京大学学生)说到自己其实很想选择财富,原因无它,在她在野外观察研究白头叶猴期间,深刻感受到了由于经费的缺乏,我国对于珍稀动物的保护是何等的无力,她希望她自己、她的国家能够有足够的财富去保护这些随时都可能灭绝的物种。

  整个节目的录制最后在双方互赠礼物中结束,正如导演和主编所说的一样,这次节目不是一次对抗、比拼,是一次交流、了解。整个过程没有火药味,有的只有和睦的言语和会心的微笑。

  参加这次节目的录制,给予我最多的是和优秀的同龄人一同合作的经验,在合作中我们互补有无,交流学习。我忘不了另外11位同学的认真负责、幽默开朗、深刻见解。无论怎样,我相信这都会是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深度链接:

  美国总统学生奖:始于1964年,是根据当时林登?约翰逊总统的行政命令而设立的,用以选拔和表扬美国最杰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1979年,授奖范围扩展至在视觉、文学和表演艺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总统学生奖”评选标准包括参选者的学业成就、论文、学校的评价、组织领导能力、社区服务等标准,每年从全美挑选2700多名参选者,第二次再从中选拔出500名进入准决赛,最后至多有141人获得该奖(每州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这是美国高中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到目前为止,总共有5000多名美国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得了该奖。

  美国高中生如何高考:大致上说来,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高中毕业前一年的学年平均成绩。第二个就是SAT的成绩。SAT是美国高中毕业生的一种考试制度,满分为1600。每个大学校都在招生简章中公布录取新生的SAT标准。美国SAT考试是可以重复考的,考试时间一年中有四次到六次。第三个标准是学生的社交参与能力,要在你的履历上写明参加过什么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做过多少义务工作,例如到老人福利院去帮助老弱病残者,或者到医院、教会、基金会帮助过多少人士。你有什么组织能力,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或者编辑过学生刊物等等,都是学生能力的表现。而且在参加完这些活动后,都会有一张由相关老师和校长签名的证书来证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标准在大学录取中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本人写的一份自荐信,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大学。这是一篇不超过两页纸的信,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你要一下子打动看信人的心,使他愿意看下去。每个学生都要附上三位教师的推荐信,这也是录取官第二要看的内容。只有在这些软性的标准通过之后,录取官才细心地察看你的其他资料。

[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5-25 19:44 编辑 ]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原帖由 shen 于 2009-5-25 16:44 发表
这是真的吗,------
Shen的疑问很对。文章一开始就与事实不符。
(援助贫苦儿童)计划书涵盖了早期(1年内)的宣传工作、初步的筹集资金工作、初步的征集志愿者工作、援助机构的初步建立工作;中期(5年内)的深入宣传、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的沟通合作、机构的发展深化、机构如何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对当地的儿童进行教育和帮助;后期(5年以后)的各方面深入、稳定等一系列工作。

主编看过之后说:“你们的这份计划很详尽,很细致,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我们这期节目要做的生动一些,要是你们照着这份计划书每个人念一段的话效果不会很好。你们再改改吧。”我们的第一份计划书就这样被枪毙了。时间不等人,没有休息,我们删除了第一份计划书中很多较为细致的内容,添加了一些煽情的话语。主编再看后告诉我们形式还是不够多样,要求再来一次,并且告知我们美国中学生希望将这个环节变为援助世界计划。于是,在第三份也是最后在节目中使用的计划书中,我们添加了配乐朗诵、大段大段的煽情话语,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则缩成概括性的几句话放在最后。看着最后放在台面上的“成果”,说真的,我挺惋惜的。

-----------------------------------------------------------------------------------------------------------------------------------------------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指导?
孩子们见惯了也习惯了成人世界的作秀煽情表演,切实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他们没想过。我们太习惯口头表演了。
电视台的节目导向也是个问题,为做节目而做节目,要求热闹好看,有娱乐功能。至于现实的效果,他们并不关心。
4楼的素材好。

主帖的李炜光是俺认得的,虽然举例有失正确,但思考的方向还是可以接受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5-25 18:01 发表
同意沈。至少,如今的孩子相对我们那时,更真实,更自主。虽然体现出咄咄逼人,那是对以前过分丧失自我的报复性反弹。随着国力提升,他们也不会单纯为生存而学习,会选择更健全的生活,更人性化的,更个性化的生活。
美国教育,难道就是成功的?值得深入探讨。
不敢说美国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不过作为他山之石,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反省和借鉴的。相对于我国的瞒和骗虚假教育,美国的更真实,更民主,更人性化,也更切合实际。
网事兄帮我向李炜光先生打个招呼。

俗话说对症下药。经过指导后的对话,缺少真实性。因此引起的争议,又给参加的学生带来很大精神负担。

不要老想着代表这代表那,大家都只代表个人。要是这样想,无谓的指导就会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