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食记

Lunch time去一家华人书店取之前订购的书,顺道在旁边的一家东北小馆吃午饭。喜欢这家小馆的布置和装饰,很朴实很温馨的感觉。


点了少时在四川老家常吃的锅贴和只在书里读过的玉米地瓜粥。独自坐在窗下,自斟自饮的时候,有些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回到了05年的广州。记得,有课的那些日子,总是提前去学校,为了童年记忆中的桂林米粉,少年记忆中的书店。9年后,感谢上天,在这万里之外的加国,重温了这温馨的一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有妹纸了,便不孤独了。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这盘锅贴象是水煎的,看着不油不腻。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粥里面还有胡萝卜。
晓寒贴的图,看似是东北的“锅烙”,也就是北方俗话说的锅贴,据说锅贴因为黏在饼铛上而得名,锅烙和锅贴有点区别,一是大,再大一点就是东北的韭菜盒子;二是内里的馅儿主要以韭菜和少许白菜为主,辅以肉靡;三东北的锅烙是水煎,但也不是纯水,一般是少许骨汤或鸡汤,纯水易焦糊。正宗的锅贴在北京,个小,馅足,连体,里嫩外焦,主要以猪,牛,羊肉和大葱做馅,而且锅贴的边角不封口,有意叫馅儿里的油脂流出来,低火中温,饼铛上要刷油,馅儿里的油也不少,还有加入骨汤鸡汤在馅儿里的,主要是为了馅儿的鲜美,不干不焦,煎锅贴过程中不翻个,一次煎熟,为了上角的熟透,还要“捎水”,就是点些水或汤,加盖子闷一会儿,气和油会穿透面角,这样做出来的锅贴,里嫩外焦,满口留香。
下次晓寒等来北京时,我可以邀请去前门巷子里正宗的锅贴店品尝。
太少了,五个饺子就介么激动~~~俺一顿20个


本来以为锅贴就是煎饺,南京的煎饺油乎乎的,晓寒这个看着怪清爽的,专门上网查了下锅贴,都没有五楼写得明白,看得人馋虫大作。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锅贴历来分开口和不开口两种,都是夹水小油生煎而成,一般南方不开口,北方东北和西北两块都是有开口锅贴的,以前在西安,饺子锅贴一起点。头一次吃到“漏”的锅贴,诧异了许久,好好的一包锅贴汤汁,偏偏因为两边开口都跑了。上海人最忌跑汤,小笼、生煎和锅贴都讲究咬开皮,里边有一包汤汁,所以不能放开大嚼,怕汤汁四溅,不仅埋汰了衣服,更有汤汁溅到,芳容烫出水泡之虞,所以,上海人吃这类带汤汁的小吃,都是要先小心翼翼地小口咬破皮子,然后啜上一口汤汁。主贴五粒锅贴,属于东北不开口的锅贴,楼主没告诉嘛馅的,应该是肉馅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晓寒贴的图,看似是东北的“锅烙”,也就是北方俗话说的锅贴,据说锅贴因为黏在饼铛上而得名,锅烙和锅贴有点区别,一是大,再大一点就是东北的韭菜盒子;二是内里的馅儿主要以韭菜和少许白菜为主,辅以肉靡;三东北 ...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12 17:05
李兄是食家啊。解说得好详细。以后到北京,一定叨扰。

韭菜盒子也吃过,感觉味道不如锅贴。小时候在成都就爱吃锅贴,小笼包,刀削面,还有我们成都的名小吃,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肥肠粉,锅魁,糍粑。。。想念!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锅贴历来分开口和不开口两种,都是夹水小油生煎而成,一般南方不开口,北方东北和西北两块都是有开口锅贴的,以前在西安,饺子锅贴一起点。头一次吃到“漏”的锅贴,诧异了许久,好好的一包锅贴汤汁,偏偏因为两边开 ...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4-2-12 19:08
锅贴是鲜肉白菜馅的。

梦兄去过东方广场附近的“城隍庙小吃”没有?那里的上海小吃感觉不错,食客都以上海人为主。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本来以为锅贴就是煎饺,南京的煎饺油乎乎的,晓寒这个看着怪清爽的,专门上网查了下锅贴,都没有五楼写得明白,看得人馋虫大作。
水色 发表于 2014-2-12 18:15
水色还没吃过锅贴吗?南京应该有的,快去试试。

哈,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中午溜出去逛中文书店,吃中国小吃,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感觉好极了。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太少了,五个饺子就介么激动~~~俺一顿20个12d" />
歪弟 发表于 2014-2-12 17:08
哎哎,歪弟你安住于美食随处可见的广东,体会不到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在这异国他乡乍然遇到地道中国小吃的惊喜啊。虽然,多伦多的中国餐在海外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和国内,还是不能相比啊。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5# 李梓铭
原来你在北京。
你说的那种连在一起的锅贴是否就是褡裢火烧?
自家包饺子用平底锅煎也算锅贴,要点是每煎一锅后锅底一定的清理干净再剪。在锅底稍许放些油加热至六七成,将饺子逐个放进去,见饺子底部开始变黄加水进去至四分之一饺子高,盖上锅盖开大火。水收干后打开锅盖,用盘子扣住平底锅再反过来,一盘水煎锅贴(饺子)就成了,这样做饺子还不容易破皮。
回老程兄,我是在北京生活工作。
锅贴和褡裢火烧不同的,褡裢火烧的面一般是烫面的多,形状也是长条的,四个或六个连在一起,馅儿比锅贴要少许多。锅贴连在一起是因为它的底子焦了形成了焦底连起来前后的锅贴。至于锅贴的做法也是有很多,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样,家常做法一个特点是它的面不能太软,皮子不能太薄,和面要加一点盐或碱粉,也可以加一个蛋清,这样和面就会有劲儿,不易粘锅,醒一会儿面最好。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2-13 00:50 编辑

回晓寒,食家不敢当,年轻时走的地方很多,喜欢到一个地方,看看书店,吃吃小吃,拍拍风景。四川小吃天下有名,我的外国朋友来华,吃饭时候,还问有“麻团”吗?现在北京餐馆里的小吃基本上被四川小吃占领了,除了少许广东小吃外。真正北京本土小吃,其实不是很多,一部分来自鲁菜系如烤馒头,小花卷,火烧等;一部分来自满族,如馅儿盒子,京东肉饼,粘豆包等;大部分来自回族小吃,小吃店基本上是清真的,各类小吃以甜品为主,例如,蜜麻花,糖卷果,爆肚,面茶,杏仁茶,炸糕,枣糕等等。还有就是地方特色的如陕西的肉夹馍,上海的小笼包,湖北的热干面,河北的驴肉火烧等等。真正称得上北京地方小吃的数不出几个吧,我数得出得有,焦圈儿,豆汁,锅贴,糖火烧,螺丝转,麻酱花卷,豆沙包,芝麻火烧,肉包子,肉卷龙,糖油饼,麻酱凉面,北派馄饨,八宝粥,炸豆腐汤,丸子汤,疙瘩汤等。
回水色:南京恰好年前去了一次,慕名去了“李记七家湾牛肉锅贴店”评事街打钉巷1号,除了牛肉锅贴外,牛肉馄钝也很有名,前几年才一块钱一碗,但这次去味道差很多了。最早是在80年代去过“李荣兴牛肉锅贴店”凤凰西街邮局对过小巷内,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说到了煎饺,南方的煎饺,皮子略厚些,好似塘鲤鱼的肚子圆鼓鼓的,馅儿很饱满,据说煎饺在煎的时候加一点猪油最香,记得在90年代镇江吃过一次煎饺,是香菇猪肉馅儿的,佐以镇江香醋和一碗荠菜馄饨,至今难忘。
粥里面还有胡萝卜。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14-2-12 16:56
不是胡萝卜,是地瓜,也就是红薯.不过,小时候在四川,红薯是叫红苕,地瓜另有其物,可以当水果吃,脆生生的.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怀念一下小时候最爱吃的桂林米粉.多伦多的桂林米粉有好几家,都不正宗.老板自称是桂林人,可当我和他们说桂林话的时候,自己承认是南宁冒充桂林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回水色:南京恰好年前去了一次,慕名去了“李记七家湾牛肉锅贴店”评事街打钉巷1号,除了牛肉锅贴外,牛肉馄钝也很有名,前几年才一块钱一碗,但这次去味道差很多了。最早是在80年代去过“李荣兴牛肉锅贴店”凤凰西街 ...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13 01:10
这两家都没拜访过,真是越听越馋,找个日子吃去。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碗里的地瓜太少了。闲云妹子来厦门,俺请你吃地瓜稀饭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2-14 11:59 编辑
碗里的地瓜太少了。闲云妹子来厦门,俺请你吃地瓜稀饭
木瓜 发表于 2014-2-14 11:37
我71年结束插队当了名学徒工,同寝室有位福州小伙,学徒三年无假回家。可以休探亲假前半年就听他说回家的事情了,为此他还存了很多倒休。1974年他兴高采烈地回家探亲,假没休完提前几天回来了。问他缘由,他曰:地瓜米吃怕了。
那时全国各地虽然都是粮食配给,凭粮票买粮食。南方各省配给的多是口感差的早稻米,唯独福建居民口粮中的一部分以地瓜米(红薯晾干后碾压成稻米大小的颗粒)代替稻米。
福州小伙娇气,俺们一天两顿地瓜粥,吃不厌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2-15 00:18 编辑
碗里的地瓜太少了。闲云妹子来厦门,俺请你吃地瓜稀饭
木瓜 发表于 2014-2-14 11:37
先谢谢木瓜姐姐.95年去厦门大学看在那里读书的中学好友,住了三天,她带着我吃了不少厦门的特色食品,不过没有地瓜稀饭.好友毕业后在福州做记者/编辑,我又去福州看过她,也没吃过地瓜稀饭.以后如果三到福建,就有机会品尝了:) 

昨晚我们一班同事在一家韩国餐馆吃自助餐,南瓜粥倒是很好,我吃了两碗(图片是搜来的,很相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4-2-15 07:33 编辑
福州小伙娇气,俺们一天两顿地瓜粥,吃不厌
木瓜 发表于 2014-2-14 14:50
那小伙如今也花甲啦。你们可能不知道饥饿的苦,我们那时正是二十郎当的青年人,因缺油缺肉饭量超大,一月30斤定量口粮勉强果腹。地瓜米不耐饥,吃进去没多久肚子就饿了,天天吃胃里还返酸。如今老年人降脂,中年人减肥,青年人怕胖,小孩子挑食。也许现在福建的地瓜米和北京的玉米面一样,比大米白面贵不少呢。
南瓜系列食品更食客欢迎,口感不错,吃后不怕血糖高。
近几天寒流到室外气温5,6度阴冷阴冷的,
要吃点热呼的东西了,做的太多也不行一会儿就凉了,
简简单单吃煲崽饭(两人量)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清蒸鲈鱼一条8两重,调料生抽酱油+越南鱼露+熟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蚝油灼菜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排骨煲仔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楼主吃得很好了,俺们虽然在舌尖上的中国,但地沟油避孕药各种激素和明胶都吃腻了哈~~


拯兄真系广东人来嘎,“讲饮讲食”~

排骨煲仔饭看得很馋~去年11月,“秋风起,食腊味”的时候,专门去了本地一家台山人开的小馆“南海渔村”(因为名字的亲切,当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就在环市东路上班)吃煲仔饭,点的是腊味煲仔饭。下次要点排骨了~

话说多伦多的香港/广东馆子现在是越开越多,很让人感觉亲切了。上周末我们一家去了一家新开的“荔湾肠粉皇”,肠粉,艇仔粥都比较地道,我家那个老广当时那个激动~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