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葛剑雄“炎黄始祖”还是“中华始祖”

葛剑雄“炎黄始祖”还是“中华始祖” 发表于 2010-01-21 22:34:37

  • “炎黄始祖”还是“中华始祖”
    大江网 2010-01-19 10:21
      葛剑雄
      据报道,教育部于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项活动,是中央文明办、教育 部、全国妇联等六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 中,在春节期间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掀起全民爱国热潮”而于春节期间在网上开展的。
      为这项活动设计的网页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这六项致拜对象中的五项都是以全国全民为范围的,完全正确。但第二项却定为“炎黄始祖”,并没有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祖先,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
      从法律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 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教 育部和其他五个部门都是中央党政部门,没有一个是民间机构,更必须严格遵守《宪法》。
      无论如何,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承认炎黄二帝是自己的始祖,要求这些民族的学生也要拜“炎黄始祖”能体现民族平等吗?是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吗?如果他们有拜本民族祖先的习俗,能有保持这种习俗的自由吗?在全国性的活动中不尊重他们的习俗,岂不是对他们的歧视!
      当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由于汉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在现实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汉文化的深厚影响,一些非汉民族也已认同“炎黄始祖”的概 念。但从民族平等的观念出发,这一过程应该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同样,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形成,也是以各民族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相处为前提的。即使将来能够 形成得到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同始祖,在这一天来到之前,还是应该尊重各民族自己的始祖,尊重各民族自己的始祖崇拜。否则,不仅欲速则不达,而且会伤害兄 弟民族的感情,影响民族团结。
      其实,只要将“炎黄始祖”改为“中华始祖”———中华民族的始祖,既可指得到绝大多数汉族人口和一部分非汉族人口认同的炎黄二帝,也包括各民族自己崇拜的祖先,就能体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也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来源: 南方网
    编辑: 黎中元
教育部是连自己爹妈都不要的部门,哪里会管其他民族的祖宗呢——拜自己民族的祖宗也是让学生们拜,他们自己会拜吗?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转帖) 杨开亮 教育部,你的愚蠢我永远不懂

教育部此次“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可谓铺天盖地,声势浩大,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从时间和空间来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上下覆盖中华五千年,甚至可以追溯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神话时代。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这一拜硬是要拜出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前绝后。如果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想抱负,很难灵机一动策划出如此恢宏的创意。

但根据文件的行文语气和“帮八股”文风来看,此策划组成员多半是受教于或成长于“文革”的那一代。假而大,大而空,大而无当。遥记“文革”时代,中央几乎每年都要发一个文件,号召革命群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落实中央文革小组的“战略部署”,利用春节“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向伟大领袖表忠心。今日教育部文件的措辞及造句格式都是“文革”语言的传承,只是把“革命化的春节”置换成了“爱国化的春节”。援引几句以正视听:“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目的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在春节期间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掀起全民爱国热潮”。前后对比,读者不难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套用一句“文革”时代的流行语,“何其相似乃尔”。 不同的是,那时革命化春节的对象是“革命群众”,秀才们的手还没有伸到“革命学生”,更没有伸到“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如今时代不同了,教育部部长几番易人,却是换汤不换药,把学生的脑袋当做垃圾桶,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动辄来个“三进”——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加上现在的“进大年”,计有“四进”之多,把学生折腾得恍兮惚兮,所以直到今天连个诺奖的影子都摸不到,可谓成效显著。但与“梁效”“罗思丁”比较起来,如今的秀才班子文采和水平确实有点“稍逊风骚”,不仅有违文化风俗,也缺失起码的常识。

拜年与拜祭不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风俗,拜年是民间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礼仪。传统“拜年”是向长者问候拜贺,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康等,或同辈亲友,施礼道贺,恭喜发财,表达的是一种祝福,氛围是喜庆愉悦。而革命英烈等已属阴阳两隔,怎么去拜?见面说什么?将本该祭奠的内容放在拜年中,岂不荒唐?

春节与清明不分。“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颇有不合传统之处。炎黄二帝,乃中华人文始祖,理应祭拜,但择日以清明为宜,此乃历代定制,沿袭至今。历代英杰及革命英烈的祭扫,也在清明节举行,怎么可以放在烟花爆竹声中进行?春节乃喜庆之节,清明俗称鬼节,怎能不分青红皂白放在一起乱来?

家祭与公祭不分。拜壮美河山,查官史野史,民间无此传统。老百姓也拜山,但拜的是山神,山根有庙,庙里有神,号曰山神,老百姓为趋吉避凶,焚香叩拜,祈求山神保佑,此民间习俗,只是未知灵验不灵验,更与爱国不相关。真正的拜山是帝王代表国家的公祭,规模浩大,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秦始皇泰山封禅后,此传统发扬光大,历代不衰,用意自然是求救天地神鬼保佑万年基业。君王为抬高身价,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 “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真命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皇天”、“地袛”所赐,为表谢恩与祈求护佑,遂有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但那些王朝最终都灰飞烟灭了,可见用拜山保佑江山万代,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袁世凯以后就无人模仿了。今又重提恢复周礼,不知何意?

百姓与黎民不分。百姓是上等人,今谓之“主人”,是为尊称,也符合该词原意。教育部官员非要称之为“亿兆黎民”,以示学问庞大,反而弄巧成拙,彰显大愚若智。殊不知“黎民”是“奴隶”之意,是为蔑称。还得从炎黄讲起,这个故事我曾经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讲过: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其中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经过多年的征战,黄帝、炎帝联手组成多国部队,战胜了九黎族。该多国部队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与黎民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衰落,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不少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才将黎民与百姓混在一起了,但地位仍是最低的,所以黎民又称“庶民”,语云“贬为庶民”就是这个意思。共和国的“主人”怎可贬为“黎民”?

以上为正名,以下几个问题请教育部不吝赐教,以便遵照执行:

一、这个年怎么拜,祖国母亲位居何处?三叩九拜,还是顶礼膜拜?

二、拜年需喜庆,祭祀要肃穆,川剧没有“进课堂”,学生不会瞬间变脸,怎么办?

三、学生本属“亿兆黎民”,世界上岂有自己给自己拜年的礼数?壮美河山怎么拜,方位、时辰有没有讲究?

四、边远山区,农家清苦,上学尚且发愁,焉有电脑?如果老师强行组织孩子们进城上网 ,十八岁未成年人又不得入内,怎么拜?

五、拜名山大川和炎黄始祖,涉及宗教崇拜和民族信仰,教育部此举是否涉嫌违反宪法?

六、爱国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组织的,尤其难以“掀起热潮”,如此大规模地突击爱国,是否南辕北辙,偏离初衷?

七、教育是公共资源,教育部有没有权力把亿万学生当做构筑政绩工程的螺丝钉?

八、违反民俗,动用行政权力将民间节日政治化,是否有传承“文革”遗风之嫌?是否有违中华民族的善良国风?

九、提供几条网民评论作为民调,教育部可否考虑将方案改写重发?

全国学生网上拜年 到底拜给谁看?

爱国心不是“拜祖国”拜出来的。

为什么现在你教育部以这种形式号召,却是反对声一片呢?请从根本上找原因吧。

作为教育部以这种形式号召“应急爱国”真是让人肉麻,无趣,爱国是自发的,不是你号召就能号召出来的,当觉得有可爱之处时不用你号召,自发的就爱国了,当觉得你不可爱时,最多应付你一下。

对于教育部***,我做为一个学生对你们感到悲哀!你们解散算了,养群猪还可以卖些钱!中国的语言无比精深都不足以形容你们的无耻。

教育部的指令太过频繁,“样板戏”进学校、组织学生跳集体舞、读经、60周年长跑……,还有些什么,太多,不记得了。这隔三岔五的指令好像都没能善终,流产了,但学校一次也未逃过干扰,最终是学生遭殃。

祖国——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地方。是不需要拜年的。请不要亵渎了这两个字。

就转帖这几条吧,何去何从,看自己的悟性了。

年关将至,杨老作为学生家长,积极响应教育部的伟大号召,先给教育部衮衮诸公拜年,并行三称三拜大礼:

一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拜早日实现教育的公平。
三拜不要破釜沉舟折腾花朵,给国家留下点诺奖的种子。
楊帖要頂!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板凳的帖子写得好!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克明兄好文。说到“略输文采”,其实我倒是觉得说当今肉食者“略输文采”那真是非常客气。
就说这六拜(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吧,都是普通百姓能”拜“的么?普通民众拜山河、始祖、英杰、先烈、英模、黎民(且不论其用词是否恰当),从观感上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有毛病;从规矩上讲是不合规矩,礼制崩乱,谁要去拜祭人们一定会觉得此人要抢领导的权,这是普通民众能玩的吗?可见乱象已微现--在礼乐。
去年小奥访华,主席先生把虎符赠与小奥,国人很是亢奋了一阵子,仿佛小美也要听从我大国的指挥调遣了。其实,这事不怎么妥。虎符在古代是类似权杖的东西,代表权力和威严,把权力和威严送人,是谁吃亏了呢?

现在是从官员到学者概念越玩越玄,玩得越玄大家越看不懂,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其实是种内心的胆怯和学识的欠缺的表现。
不过教授的主贴不怎么的,似乎只是为了表达不满和只是表达了不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克明兄好文。说到“略输文采”,其实我倒是觉得说当今肉食者“略输文采”那真是非常客气。
就说这六拜(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吧,都是普通百姓 ...
小只只 发表于 2010-1-26 23:16
俺这可是转的。
不过教授的主贴不怎么的,似乎只是为了表达不满和只是表达了不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小只只 发表于 2010-1-26 23:18
主贴为复旦教授,可能说话不便?
老葛这个写得实在是太差了。要批就批个痛快,哪里这样曲里拐弯的,估计是报纸方面硬要求改成这样的小批大拍马的主题。整个文章不像老葛一贯文风。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不管怎么说,老葛肯定说过要改祖宗的话的,文风不要紧,主要还是改了祖宗的名,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跪,这就才是老葛以其高深的五十步笑别人粗疏的一百步的意思所在。
今天,我就是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