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鸿雁传书”的诗歌意象及意蕴

一、溯源
  
  《周易•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二、“鸿雁传书”成为诗歌意象
  
  1.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但是,“鸿雁传书”在汉代诗歌中也只是惊鸿一瞥,唯蔡琰《胡笳十八拍》中有“雁南归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归得汉音”。也有说这不是蔡琰的诗,是后人托蔡琰之名作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确定“鸿雁传书”在这时期应处在萌芽时期。
  2.“鸿雁传书”在唐诗中的成熟。中华民族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康衢击壤,启开声诗”经历代直至有唐,达到了极盛。唐诗是高度成熟的典范,这“成熟”自然也包括了对诗歌意象的创造和使用。对于“雁”这一意象,唐代诗人比较偏爱。纵览《全唐诗》2600余位诗人的三万多首诗,有435位诗人在近2300首诗中以“雁”寄托情思。如杜甫诗中以雁为意象的71首,直接咏雁的有7 首;白居易有75首诗写到雁,直接咏雁的有2首;李白有55首诗写到雁,等等。所有的这些以雁为意象的诗中,使用“鸿雁传书”的共有224首,占雁诗总数的近1/10。它的使用率在众多“雁”意象中位列第二。同时,“鸿雁传书”有了更多的代称:鸿雁、雁书、雁足、雁足书、鱼雁、送书雁、传书雁……
  
  三、诗人钟情“鸿雁”为其“传书”的原因
  
  “鸿雁”的迁徙也是种牵挂,行程万里历尽艰辛,只是为了回家。鸿雁和人要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能支撑和致命伤害。飞得再优美也有坠毁,掉队后的孤单,受伤后的疲倦……候鸟生存的意义仿佛只存在于迁徙之中,万里迢迢飞回北方,在严冬到来之前,向南而回。
  1.“鸿雁”身上蕴含着与诗人相同的悲情,诗人托“鸿雁”传递着深切的思乡和羁旅之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必定是所托、所借之物的某些特征与诗人要抒发的“情”产生了共鸣。“鸿雁”与诗人可为是一拍即合。
  雁之孤独。雁喜群飞,且飞行时行列整齐。相比之下,一旦有雁失群沦为孤雁,便会让人心生怜悯之情。雁失群之后的孤独境况,怎会不让游宦他乡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而思绪万千呢?唐诗中直接以“孤雁”或“失群雁”、“孤鸿”为题的诗有11篇,而以孤雁自比寄托哀情的诗句十分多见:李商隐《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赵嘏《长洲》“悲心人望月,独夜雁离群”、李咸用《和人湘中作》“湘川湘岸两荒凉,孤雁号空动旅肠”、萧翼《答辩才探得招字》“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雁之惊惧。仍以唐诗为例,有70多首写到“惊鸿”,诗人多是用“雁之惊”来渲染无助、悲凉的气氛:“晚岁沦夙志,惊鸿感深哀”(韦应物《冬夜》)“戏鹭飞轻雪,惊鸿叫乱烟”(裴说《旅次衡阳》)。我们可以想得到,这种惊惧、无助曾经多少次地深深刺痛过为前程奔忙的诗人们。
  雁之悲伤。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就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诗句,以鸿雁飞鸣,象征出行服役的人的流浪悲惨,尽管辛苦劳累。唐诗中亦有200多处写到雁鸣,都蕴含了深重的、哀怨的感情色彩。“人悲雁亦号”(刘禹锡《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二首》)、“欲识离魂断,长空听雁声”(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天末雁来时,一叫一断肠”(邵谒《秋夕》)、“兄弟正南北,鸿声堪独闻”(司马扎《东门晚望》)不用眼见飞雁,单闻雁鸣也同样会触动心弦。同样的远离故土,同样的奔波万里,同样有过孤独,同样有过惊惧,如此的“同病”岂能不“相怜”,除了“鸿雁”还会有谁更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与羁旅之悲情呢?
  2.鸿雁是为诗人“传书”的最佳选择。远游在外的诗人对父母、妻儿、朋友的不舍与牵挂是压在心底的痛,而在千里之外的另一端还有同样在挂念自己的亲朋故友。一种情,两地愁。书信,便成了分住两地、彼此思念的人们唯一可以释怀的媒介。那虽是一张薄薄的纸,承载着的却是沉甸甸的爱。如此以来,传递书信的信使也成为诗人的精神寄托,对信使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唐•杜荀鹤《江下初秋寓泊》)、“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唐•唐彦谦《寄友三首》)……这无数的期盼中不知饱含了诗人与“鸿雁”多少的辛酸泪。
  
  史超、张黎、侯淑慧:河北体育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0-1-18 20:58 编辑

梅总版既然是“转帖”,最好在标题前后念及“知识产权”,俺通常见作者才读文章。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文章后面有作者呀。

这个是我查资料时搜索到的,个人比较感兴趣。原帖文字太小,比较费眼,顺手转了回来。文章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