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29 08:54 编辑

鲁迅《〈呐喊〉自序》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其中对中医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经常被人提起。这使得一些中医支持者非常尴尬。有人说,这是因为鲁迅的父亲在患水肿后被“庸医”——其实是当时绍兴著名的中医——用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之类稀奇古怪的中药治死(《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痛恨中医而产生的“偏激”看法。其实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他对中医的这个著名论断,是在新学堂接触到现代医学,与中医进行比较之后,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一理性思考,所以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先是去学习现代医学,“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文章中处处可见对中医的批评、否定。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晚期,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不愿服中药。鲁迅对此十分感动,写道:“那时新闻上有一条琐载,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业地感动过我,据说当西医已经束手的时候,有人主张服中国药了;但中山先生不赞成,以为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人当濒危之际,大抵是什么也肯尝试的,而他对于自已的生命,也仍有这样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鲁迅后来也说:“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自称“只相信西医”。《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有人认为鲁迅后来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有一篇文章如此说:“随着阅历的增长、思想的趋向成熟,鲁迅对中医的见解,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曾作《经验》一文,其中对《本草纲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含有丰富的宝藏’。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对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加以肯定。在杂文《我的种痘》中,他称赞了我国中医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古代的种痘法。一九三0年,鲁迅还翻译了日本的《药用植物》一书。这部书吸收了当时生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丰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黄征辉《鲁迅•中医及其他》)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批驳“曾有人著文,说鲁迅反对中药,更不信中医。实际似乎并不如此”,证据是:“母亲当时因过度劳累,白带颇多,西医让用冲洗方法,没有见效。她遂买‘乌鸡白凤丸’服了,见效很快”。“后来父母亲还介绍给萧红服用,因她也是体弱劳累,生活不安定,以致患了妇女的月经不调症,结果也治愈了”。
     实际上,鲁迅称赞《本草纲目》含有古人宝贵的经验,不等于是在称赞中医。我们也不否认《本草纲目》中含有古人宝贵的经验,当然,里面也含有许多臆测、妄想。使用某种中成药,也不等于是在肯定中医,因为在当时即使是最激烈的反对中医的人士,也持“废医存药”的观点,承认某些中药是经验的结晶,有其治疗价值。
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一文中介绍过他小时候中国人给小孩的三种种痘法:一种是让“痘神”来种(即听天由命),一种是采用古代种痘术,还有一种是种西洋传入的牛痘。文中对古代种痘术没有任何评价,更没有“称赞”。他本人则种的是牛痘。古代种痘术也是一种摸索出来的经验,其他国家也有过,即使称赞古代种痘术,也不等于是在赞扬中医。至于鲁迅翻译日本《药用植物》一书,更与其对中医的态度毫无关系。
     鲁迅至死没有看过中医,也没有发表过任何赞扬中医的言论,说明他在晚年并没有改变对中医的看法。
(《同舟共进》2007年第4期)
中医主要是靠调理提高人的自身的免疫力,但是碰到病毒感染、急性细菌感染,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崩溃的时候,中医就无能为力了。
2# 100d161

本来还有篇胡适对中医态度的文章,很是好玩,有兴趣可以搜来看看。文中还提到梁启超肾病被误诊的事。


我不反对中医,但如果生病,能确诊的,第一看西医,短平快的解决问题再说。
急性病一定要西医治疗,
而那些慢性病,西医是治不好的 ,靠中医慢慢调理,可能还有希望。
问好老船。
说起梁启超被西医误诊的事,我听过一个传言,说是梁被误诊甚至危及生命,但他让家人不要把误诊一事传扬出去,用意是西医在中国推广本来就不容易,误诊致死他这样一个知名公众人物会对推广西医带来更多阻力,影响中国老百姓健康福祉。
不知道是否属实。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29 11:44 编辑

5# 竹南
是否属实,谁知道呢?我听到也是这个版本。

反正我觉得还是西医靠谱些。
无论是医生的培养,药物的研制,理疗护理等等都要靠谱些。

在中国,信中医还是信西医,仿佛是个宗教问题,不仅那个时候,到今天还是。
4# 100d161

好像也不是这个理,有些事说不清。例如 青蒿素 。明明是西药,可来源于中药方子的灵感。对付疟疾的特效药。
我家可是被医院害惨的,我读书时,父亲有慢性病,找医生看,医生开了大剂量抗菌素和其他药,吃了十几年,最后50几岁就去世了,后来网络发达了,我在网上查相关疾病,才发现那些医生都是骗子,说句难听话,我爸就是被那些无良医生坑死的。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29 12:50 编辑

8# 100d161

你这情况和鲁迅还是有点像。
你会立志学医吗?现在很多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呢。
呵呵,我家那时比鲁迅惨多了,鲁迅还能出国留学,我家那时可是债台高筑啊。
嗯,一家子挺过来,肯定不容易。
是有种说法,很多人一生的积蓄,是在去世前一年的医院里用掉的。

鲁迅不明白“原配蟋蟀一对”是多婉转的提醒,他还有留洋的钱。要是现在的西医,应该就没这个可能了。

自学中医的成本还是很低的。
个朋友,才年过四十,患帕金森病,被中医误诊三年,这三年吃尽蜈蚣,蝎子等到有毒昆虫。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29 19:41 编辑

如果真是帕金森,西医也没有特效方法的,只能改善症状,没有能力干涉发病进程的。

这位朋友很奇怪,怎么会先看中医后,再去看西医确诊的。

很多帕金森病人是西医确诊后,会主动找中医调理。可能是期盼个万一吧。


如果正规中医中药,毒虫都是处理过的,不用担心。
就怕是江湖郎中的偏方。
现在,真的信江湖郎中的,也不多。
两三年前,我听他说过自己的腿,在某一瞬间不听使唤(也许是说有麻痹症状),期间,他也看过西医,但大多听信中医,吃中药,三年不见好,症状越来越重,手脚不听使唤到行走如波浪状,去年才在西安第四军医院?(反正是一个很有名的军医院)得到确诊,患帕金森病(听说这跟陈锦润的帕金森症不一样),吃一种西药,每吃一次,能控制病状约4小时(这几小时如常),如得不到药物控制,他用筷子夹菜都是问题。过去他可是一枚真正的摔哥,20来岁进一个钢铁厂,抡过18镑大锤,浑身是肌肉,又高个,英气得不得了。
看着他现在的样子,顿感往事不堪回首,不忍问。
呵呵,有的时候人受点磨难是好事,当年我也曾经是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根本没有上进心,后来吃了万般苦,终于磨练出来了。
14# 水笺

中医是当作风痹症治疗的,是要用到些毒虫的,算不得乱治。

三年前西医也看了,是西医没有确诊。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30 08:46 编辑

15# 100d161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

和鲁迅还是有点像的,方法道路不一样,努力向上的精神是一样的。
14# 水笺  

中医是当作风痹症治疗的,是要用到些毒虫的,算不得乱治。

三年前西医也看了,是西医没有确诊。
九船城 发表于 2015-9-30 08:34
这样说似乎是避开了重视中医而忽视西医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5-9-30 09:44 编辑

帕金森是神经科治疗的病。四十岁,谁能想到看神经科呢。很多小点的西医院还没有。开始,应该是去了普通外科看的病。
中医用毒虫也是有道理的,刺激神经,希望神经能自主恢复。可惜这种毛病是不可逆的。

西医改善症状的药物还是有的,确诊后,能减少很多不便与痛苦。
很多人体功能衰退的病,西医只是暂时控制病情,人体很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而且对药剂量的需求会逐步加大,控制病情的药还会有很多副作用,药的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最后人体会崩溃的。
中医主要是靠调理提高人的自身的免疫力,但是碰到病毒感染、急性细菌感染,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崩溃的时候,中医就无能为力了。
100d161 发表于 2015-9-29 09:45
你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逻辑谬误,中医调理和免疫力提高间存在因果联系吗?除了各种感染所致的疾病外,对于其它疾病,中医就“有能为力”了?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20# 100d161

多数事,不是专家,还真是说不清楚。

西医通过合理用药,有些问题可以避免的。且,很多西药始终在开发升级,一直在进步。

可以这样说,西医现在还处在发展提高期。
可西医的发展已经领先中医几个时代了。
更可怕的是,中医在汉唐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期。
屠哟哟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中医或许是与医生的个人修为过于密切,一部《笑傲江湖》,也只有一个平一指,其余的都被平大夫当成庸医~~~~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24# 弱水过客

可能是同行相轻吧。
25# 100d161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方舟子:屠呦呦夸大自己成就 备受同事同行诟病
2015年10月08日12:11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忽略了他人的贡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7日报道,84岁的药学家屠呦呦在10月5日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名获奖者之一,她在从植物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的研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报道称,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起中国媒体广泛讨论。

  “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方舟子在接受采访时说。

  方舟子称,屠呦呦在发表专著时可能未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署名。

  “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方舟子说,“成果的署名起码应该做到尊重事实,不夸大自己的成就,不忽略同事的贡献。”

  屠呦呦与另外9名科学家一起在1996年获得中国“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而在2011年,她个人则同样因青蒿素的研究成功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报道称,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号召,研究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药物,研究成功后过去超过40年,屠呦呦获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


  今年在《科学学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曾称,在青蒿素发现前,“其他项目组成员做了累积性的、试错和探索性的贡献”,多个单位及科研人员的贡献“不容忽视和否认”。

  宣告获得诺奖后,中国媒体对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却取得诺贝尔奖成就的现象进行了议论:《人民日报》对中国大陆学术界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质疑,另一些媒体则就青蒿素提取是否属于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产生了争议。

  诺奖委员会委员、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汉斯·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在颁奖礼的发言中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而是把奖项颁给了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方 舟子则表示:“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 系。”他在2011年曾发表文章评论青蒿素的发现,指青蒿素是采用化学方法提取的植物药,灵感来自中医药典,但“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
本帖最后由 dec0214 于 2015-10-8 22:18 编辑

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当时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人参加。后称《523工程》。

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成果的归属并没有引起重视。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识,就有人提议,既然青蒿素的药学意义这么大,应该像盘尼西林一样,申请诺贝尔奖。结果申请报告被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退了回来,理由是一个奖项最多有三个人并列申请,不授予集体。当年“523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又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认为最大贡献者为四个人,缺一不可。以四人并列重新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申报,结果由于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话,也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我参加过一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成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屠呦呦没有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四个人争持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三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最科学不好评论,但是它解决了几十年以来的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国桥申报院士的时候我就是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

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工作过的五所,一直从事抗疟药的研究,所发明的本芴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屠呦呦获诺奖后,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给我说得特别清楚。昨天,与赵德昌聊天,他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他说比如,你发明了面包,他发明了大饼,还有人发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发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

五所,抗疟药研究成果,以及与瑞士的合作,将抗疟药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终被世界认可。消灭了疟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依靠!
方舟子就是一条狗而已,何必去理会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