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外国专家听课后一句话 顿时让中国教育蒙羞![参考消息]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声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大家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划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整堂课无懈可击。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不理解?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不是老师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教师是谁,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我选择从这堂“经典课”下笔,是想一步就写出,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广泛的现状要变,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中国教育不知道啥是害羞.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
在中學教書的時候,也踫到過這類讓我臉紅的事。這類公開課都是在表演,可以想見的是,爲了這一課,學生被“教育”了不知多少囘,就是爲了讓這位老師能夠雄赳赳地演完。可嘆的是,那個老外偏偏提到了一個中國教育忽略的問題:學生爲什麽不是教育的中心。更進一步地聯想下去,也許這裡面還有潛臺詞:社會不以人為中心,作爲延伸,教育也就不以學生為中心了。[em05][em05]
今天,我就是高瑜

我上中学的时候,受老师们宠爱,每有领导听课,我们几个成绩名次靠前的学生是重点"教育"对象.当时学生中间这是一种光荣啊,我更是积极配合,遇有重要的听课,讲课和提问事先都演练过不止一次了.唉,那不就是在演戏吗?话剧.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

    所以,在中小学听课,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有人听课,他(或她)就得额外备课,还得搞彩排。有人来听一节课,他(或她)起码得准备三节课,正常的教学进度被打乱。对听者来说,就是被愚弄,花几十分钟,有时是花几个小时,看别人如何欺骗自己,然后写评课记录,有时还得交流一下。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代價就是讓學生從小就看到了作假可以採取的冠冕堂皇的姿勢,看到了自己是可以參加作假的:只要有一種需要,我們就可以作假。
今天,我就是高瑜
一种唯上而不唯实的制度设计,必然催生出表演性,而教育的特性又是天然排斥表演的。两相拧住,受苦受难的就只有孩子了。
我们只追求一个结果:答案的确定性。没有答案的确定性,我不知道该有多少中国人会夜不成眠哈?人说睡不踏实是也。呵呵。[em04]

其实无言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结局涅?因为正是在无言的结局中,才有了各自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可能,你说尊严也好,面子也罢,各自相对的自由也行,反正“最终”(打引号是因为似乎最终还是没有最终的)是谁也没能困死谁,不是挺好吗?

而在“中国教育”中,无言的结局是可怕的,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这次讲课不成功,未达到预期目标!呵呵。似乎无言的结局正蕴含一种思想的乱局涅?多可怕呀?!等同于天崩地裂,孰可忍孰不可忍!^_^

参考消息!消息是过去式,参考是未来时。

中国教育不重探索创造,只重授受传承,千多年前韩愈给师者的三个定位至今没啥变化,还被奉为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