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北大女硕士生做油漆工的隐忧

北大女硕士学做油漆工的隐忧(2011-03-07 12:55:08) 转载标签: 杂谈
一名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京城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南阳另谋生路,结果找工作又是一再受阻。最后,她竟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这样一名极为特殊的学员,她叫苏黎杰,今年33岁,身材不高,不涂脂粉,长发很随意地扎在脑后,工装上沾满了油漆点子。苏黎杰的报名材料显示,她2002年7月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研究生,2005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英语六级、法语初级。 对此事,有人认为是浪费人才,有人认为是就业压力过大。有人说她是追求自由,有人认为她是迫于无奈,还有人认为她是炒作。(3月7日《东方今报》) 联想到前几天的新闻说大学生的工资比农民工还低,也不如农民工作好找工作。没想到今天就有北大女硕士自己亲自来做证明,看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确不好找工作,就业压力大。 学富五车的她也和诸葛亮一样“躬耕南阳”了,不同的是永远不会有人去她那里三顾茅庐,而且,看样子,她不仅职场失意,好象情场也不得意,33岁了,连个男朋友也没有,还没有品尝到爱情的滋味。至少从她的个案来说,知识没有改变命运。如果要做油漆工,高中毕业甚至不读高中都可以去学习了,就用不着后面的一系列大投资了,而这大投资又没有回报,换来的是从终点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读了近二十年的书,又从农民工开始。 我就在想,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是否需要制造这样多的高学历人才?大学里的学科设置是否合理?曾经有统计说我们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但是没有人相信这个统计数据。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现在连工资都低于农民工了,还不好找工作。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种技术工,但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大学不停的扩招,制造了大量的高学历大学生,但同时,教育出来的质量却下降了,学术水平、专业水平普遍降低。当教育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就注定了大学只会为了利益而努力,不会为了学术和科研而努力。这样,大学是赚了钱,但受害者却是每个个体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拼命掏钱,却把风险转嫁给他们,他们读了大学之后就赤贫。本来,受教育是为了脱离贫困,改变命运。现在反而是越读越穷,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对的好的呢?虽然不敢说完全是教育的责任,但这样的教育肯定有某些不好之处。 如果这些专业的设置、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为什么他们找工作到处碰壁?为什么他们比农民工还难找工作?如果不需要,为什么不及时调整方向,调整学科设置?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才或者不适应社会的人才,是大学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不能怪学生,个体常常被无形的社会牵着鼻子走,能超越出框架禁锢的毕竟是少数人。如果教育只是收钱再发文凭,哪管你拿到文凭之后洪水滔天,那和变相的抢钱有什么区别?从小的方面说,是对受教育者不负责任不公平,从大的方面说,是对国家和未来不负责任。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校要打包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工作,我是说如果培养的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教育的问题吗?少数人找不到工作,可能是他们自己有问题;如果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工作,教育难辞起咎。 另外,我们的就业怎么了?现在老百姓觉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穷,而是因为某些不平等和不公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不怕穷就怕不公平。一份好工作,常常被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在量身定做的招聘中胜出,找到了铁饭碗。有媒体说我们国家现在阶层固化严重,普通草民很难向上流动,我们的向上通道几乎被堵死了。如果民众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努力之后有收获,谁还会努力呢?谁还愿意读书呢?所以,现在有很多农村人选择弃学,早早出去打工。现在的农民很难象二十年前那样愿意供养学生读书,他们知道读了书一样没有出路,毕业即失业,何苦花那冤枉钱? 如果社会没有公平正直的路让大家走,有钱的有权的走歪门邪道,无权无势的草根只能把卑微遗传到底,一直这样代代相传,才有“穷二代、草二代”之说。我希望看到,我们的社会靠本事竞争,拚的是能力,而不是爹。那样的话,大家才会真正的感到幸福。 当然,也许一个女硕士学做油漆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比如北大英语系“差生”俞敏洪创办新东方并在美上市,才子陈生扬言“卖猪肉比卖电脑更有技术含量”并将卖猪肉做到了两个亿的营业额,数学系高材生柳智宇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修行。这些路,都是每个人的自由之路。少数不代表全部,别说北大硕士,就是海归学做油漆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人永远只能是一小部分,这才表明我们的教育、就业等等方面,都没有大问题。如果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后都走上了农民工之路,那么,我们的北大,不就成了一所世界级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后备库么?哪还是什么世界前列的名校?这才是大问题。但愿这是我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