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令人感动的演讲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9-9-9 22:43 编辑

我不会贴视频,谁能帮我?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看不见
我不会弄,不知道歪弟在哪儿?上次是他帮我整滴。
很感人,我准备请这个邹老师到我的学校来。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谢谢梅姐姐,怎么弄的啊?教教我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点开那个视频的网址。视频左下角有个“站外引用”,点击,然后会出现FLASH地址,复制。然后点开燕谈发表框右上方的FLASH图标,粘贴地址就可以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6# 梅茗

哦,谢谢!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不客气啊~~

你只不过是没空捣鼓这些啦~~~
确实感动了!为现场那些四溢的泪水!妈妈的!孩子的1
的确很感人,谢谢小妖怪~

这两天洒水车的音乐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想起大学时曾经全宿舍人一起出动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个个哭得稀里哗啦。
本帖最后由 傻瓜也快乐 于 2009-9-11 16:08 编辑

很感人。
真希望我家女儿来看看。
本帖最后由 伊来 于 2009-9-11 21:23 编辑

真吓人。
疑似精神病患者窜到了广场上。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上次在回帖时讲到有个学生的演讲很不错,现在她的演说词即将发表在校刊上。转贴在本贴之下,也很符合贴题。

有一个词叫“厚生”

外文学院 09级硕士

2005年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一个词是查不到的,它却影响了很多人;也是我今天要说的,普通人的爱国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爱国方式。

先从几个故事说起。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有一个美国女人在南京教书。她把学校改成了临时战争避难所,收容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于是,妇女们逃脱了慰安妇的命运,更多的儿童不用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或带着战争的伤痕活下去。美国大使馆说无法再保证她的生命安全,她说,“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

1946年。哈佛大学的银杏树下。有一个中国女人,用细竹竿打下银杏果,装在一个小碗里,然后拿出去卖,每碗卖一美元。这个女人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一生简朴。2002年回到母校,她却拿出了2万美元,设立了“银杏果”奖助学金。她说,“我们可以平凡无奇,但一定要做一个洁白无瑕的、高尚的人。”

2007年。一节英国文学课。讲台上站着一位30岁不到的女教师。为了看清楚学生的脸,她必须使劲睁大眼睛,因为一只眼睛看不见。为了听清楚学生回答问题,她每次都必须走过去,轻轻俯下身子,因为听力严重受损。大约7年前,她知道自己患了癌症,然后逐渐失去了视力、听力、分泌唾液的能力……却从未离开讲台。她说,“既然还活着,总要做点事。”

我所说的3个女人,第一位叫明妮·魏特琳,中国的辛德勒,我的老校长;第二位叫胡秀英,中国第一位女植物学家,我的老校友;第三位叫秦文,中国的一名普通教员,我的文学课老师。

她们与我越来越近,我对她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她们都知道一个词,也在践行着这个词,这个词在字典上查不到,它叫“厚生”。意思是,人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还要用智慧和能力去帮助别人,这样自己的生命也更加丰满。”

如今我们思考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我们不再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挽救的国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清贫到剥银杏果来帮助祖国的教育事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告诉身边的人,有一个词叫“厚生”,它让我们充实自己的生活,为他人和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国家做点事。我们可以把“厚生”精神传下去,让这个国家因为精神不朽而拥有更多崇高的灵魂,而这些灵魂才是中国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爱国的方式。

——————

金陵女子大学选定“厚生”作为校训,该校训来源于<约翰福音>10章10节:“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是教授们和第一届学生(包括吴贻芳在内)所提出确立的。以后吴贻芳在其后担任校长时将它解释为: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点评有个学生稍微记录了一下,整理后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是,演讲艺术不同于朗诵艺术。演讲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希望听众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听众得到的是一种思考的角度与方式。而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是要使听众能够欣赏自己的声音的表现力,得到的是美的享受。

既然演讲是以讲道理为主的,那么讲究逻辑、讲究论证就是第一要务。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要“准确”。比如,把祖国讲得只有60岁,还没有我母亲的年纪大,那就难说是准确。有的选手以其他选手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为题,强调爱国就是无条件的,那也难说准确,那是把“祖国”与“政府”混为了一谈,应当明白对政府政策的批评,经常是真正爱国情怀的体现。

第三,从演讲的技巧上来讲,形象化的表述,适当的事例,幽默的语句,往往是更为合适的说服方式,而使用口号之类的强势语言往往就会适得其反。连篇累牍的祖国祖国、热爱热爱,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甚至适得其反。

对比这三项要求,讲“厚生”为题的这位同学,她的演讲就是比较成功的。

她是用平淡的音调开始叙述,短短的几分钟里,列举了三个实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它让我们充实自己的生活,为他人和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国家做点事”。

国家是由个人构成的,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哪里来什么国家?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每一个国民,做好自己的职务,这样的爱国概念不是更能够被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接受?因此她的演讲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能够使听众思考,这就是成功的演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上次在回帖时讲到有个学生的演讲很不错,现在她的演说词即将发表在校刊上。转贴在本贴之下,也很符合贴题。

有一个词叫“厚生”

外文学院 09级硕士

2005年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一个词是查不到的,它 ...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10-11 22:22
老实说,演讲文章虽然感人,但离“爱国”的演讲主题(如果是命题演讲的话,还得遵守规则)确实很远。。。何必将“厚生”与“爱国”混为一谈呢?
天边外的爱国是指什么呢?
“充实自己的生活,为他人和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国家做点事”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10-11 22:22
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抛却抽象的国家概念,为他人和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国家做事。讲得很好。
天边外的爱国是指什么呢?
kemingqian 发表于 2009-10-11 23:01
个人以为,“爱国”的前提是“认识国家”,然后才能将爱付出。

当然,个体本身就是逐渐成长的,在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时段,更多可能是言行的盲从者——被“国家”所控制或奴役。

老老实实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原则去实践,也是一条成长的路径。
“爱国的前提是认识国家”,这很赞同。

这位复旦女生把国家理解为由一个个人构成。个人可以平白无奇,但尽其能力为他人做点事,这就是这位学生认为的爱国。我觉得她的思路很清晰。既有天边外所说的“认识国家”,又没有像其他演讲的学生那样把国家和政府混淆,没有成为“言行的盲从者——被国家所控制或奴役”。
点评有个学生稍微记录了一下,整理后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是,演讲艺术不同于朗诵艺术。演讲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希望听众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听众得到的是一种思考的角度与方式。而朗诵是一种表 ...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10-11 22:32
老木匠的点评很有道理,学习了。
“爱国的前提是认识国家”,这很赞同。

这位复旦女生把国家理解为由一个个人构成。个人可以平白无奇,但尽其能力为他人做点事,这就是这位学生认为的爱国。我觉得她的思路很清晰。既有天边外所说的“认识国家”, ...
kemingqian 发表于 2009-10-12 04:18
老K理解有误。复旦女生的思维还没有学会区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

爱国犹如爱家,都该有明显的界线。我爱我家,不是爱他家;爱祖国,不是爱美国,也不是爱上联合国。

爱国的情怀需要对应的“语境”来叙事,你首先要自觉拥有“国民意识”,才能理解国民们的统一意志,才能信服“国家利益”的至上荣誉。
老天,很高兴看到你从“拥有国民意识”,“理解国民们的统一意志”,以及“信服国家利益的至上荣誉”这个观点来理解叙述爱国。原来以为老天是个很洒脱的人,看事情专从天边外的角度,没想到还很体制内。
22# kemingqian

认识有循规蹈矩,但践行未必“循规蹈矩”。

关键在于“国民意识”是"国民性"中政治觉悟之“升级版本”而不是泛泛代言。
老天能不能说说中国人“国民意识”、"国民性"是什么?请教了。
24# kemingqian

。。。请转“老天爷”答复为佳!
国家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你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一下中国,你会想到那条河、那座山、那片树,那个城市,那群人,但在你的大脑里你想不出一个抽象的中国。中国国民也一样,你不可能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抽象的中国人。他可能是老天,可能是老钱,也可能是老张或老王。每个人的中国不一样,每个中国人也不一样。

同样,爱国也是一件具体的事。想一下爱国吧,你会想到一个人的一个行为一件事,但它们都是具体的,是伴随某个行动的,而不是口号。让一个祖国母亲带着十三亿个孩子,是不是也太累了。有时想想,让孩子们多认几个娘有什么不好。十三亿个人十三亿种信仰,十三亿个不同的中国和爱国,对我来讲这是最理想的。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10-14 02:52 编辑

受老天影响,俺也开始讲天话了。
爱国如爱家,解释起来并不难,关键是个人如何拥有爱国的个人“主张”!所以,才有“齐家”与“治国”的期待。
这些人在集体做什么?
同意 伊来 ,有点吓人。
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孩子和这些家长在作秀,他们越真诚我越是恐惧。——集体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