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妇女”改“女士”,过节就快乐了?

作者:陆志坚

  “得改了,听着妇女这个称谓就难受!”7日下午,网友“白领佳人”在红网论坛发了篇《抵制三八妇女节,建议改成女士节》的呼吁帖,称“妇女”一词让人听着不舒服,妇女节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象征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改成“女士节”才能顺应时代需要。(3月8日红网)
  
  其实,近年来围绕“妇女节”改名问题,早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改成“三八女人节”或“三八女性节”,让这个节日符合现代女性的美好心愿。而3月7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一些女大学生们不愿意给自己冠上“妇女”一词,但又想过属于自己的节日,于是她们过起了“三七节”(《羊城地铁报》3月7日)。
  
  看来,为“妇女节”正名,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了。只是,将“妇女节”改成“女人节”、“女性节”或“女士节”,过节就快乐了,女性就有尊严了?笔者认为,未必如此。
  
  众所周知,“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于是,为纪念这次为争取妇女权益的活动,国际社会设立了这个为全世界妇女所欢迎的节日。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绝不会因某国某个人的意志而消失,更不会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改变。
  
  称“妇女”一词让人听着不舒服,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妇女”是指已结婚的女性,但它更包含社会对从事劳动的女性的尊重,这种涵义由来已久,在我国汉语造字之初,就丝毫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又何来“不舒服”之说?其实,刻意将“妇女”与“女人”、“女士”区别开来,恰是在有意地妖魔化“妇女”一词,也是在贬低妇女的形象。
  
  至于称“妇女”是没文化、没知识的代名词,那更是荒唐可笑,折射出了某些人自身的浅薄。高学历、有素养的人,绝非因称一声“妇女”就变得粗野和庸俗起来;而胸无点墨的人,也非一声“女士”就十分地高尚和典雅。
  
  “妇女”改“女人”或“女士”,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毫无现实意义。我们所期盼的,是在全社会真正营造一种关爱妇女、尊重妇女的良好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稿源:红网]
[作者:陆志坚]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称“妇女”一词让人听着不舒服,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妇女”是指已结婚的女性,但它更包含社会对从事劳动的女性的尊重,这种涵义由来已久,在我国汉语造字之初,就丝毫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又何来“不舒服”之说?其实,刻意将“妇女”与“女人”、“女士”区别开来,恰是在有意地妖魔化“妇女”一词,也是在贬低妇女的形象。
陆志坚替老祖宗辩解起来一点也不实事求是,“女”是一个跪着的人,他知道不知道?竟然敢妄下断言,看看甲骨文里的“女”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咋一看,以为是“虫”,很没有学问,鄙视一下自己。
印象中我国古代的男子,也是要跪的,还要低着头,做投地状。
想来造字时还没这么,那也是先跪后跪的问题。
历史问题,广大女同胞们就不要追究了。
九船:古时男人是要跪的,但没把这个字造成下跪的样子。那个陆志坚,真是无知无畏。甲骨文中“男”字从田从力,但,还是个爵位。
俺不是要计较,只是看到这种瞎吆喝的主儿就来气。还说什么“妇女”这个词“更包含社会对从事劳动的女性的尊重”,说起话来一点都没证据,他还以为口气大,道理就足了。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是的,如果有个“二五苦力节”,我也是不想过的。
嘴上讲不想过,其实是因为没有。
到时真的放我半天假,我该怎么办呢?最好加班。
放你假倒是好事情,只怕多了个由头让你开会,表彰先进,教育你半天~~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陆志坚这小子真不懂尊重女士,女人的节日让女人自己发表意见,自己决定,他凭什么发这个荒唐的帖子,他要表示大男子主义应该回到他家的炕头上去表示。
呵呵,姜河月,他想说就说,这倒不碍事,说得有理俺服他,说得离谱么,只好把他提了过来涮着玩儿~~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要是与时俱进的话应该改成:姑奶奶今天火大了节


分明是:姑奶奶火大了天天过节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关于这问题,我在1996年第3期的《古汉语研究》上发有一篇论文——
从《说文·女部》字窥古代社会之一斑

可惜现在找不出来电脑版的全文!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谢谢何大姐。有没有对“女”字的分析?
今天早上九船在QQ里说:过去的人跪着那就是坐着的意思吧,看那“女”字,应该是坐在那的一个人。只有做投地状的,才算跪着。——俺被他一提醒,当即心生愧意,为了挣回点面子,俺就说:这得问问梦子,造字那会儿是怎样坐的。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嘻嘻
即使真的是跪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跪”在古中国是一种礼节,和外国人的鞠躬差不多。
男人被封个小官在田里干活,女人从事着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礼仪活动。

抗议,这对男同胞是一种歧视。
这种“跪”哪里是在祭祀啊,从前女人是不能参加这种祭祀大典滴~~~就算男女打一平手,那“夫妇”二字实在讨厌啊,引旧文中的一段:
  《说文解字》里解得明白:“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谓服事人者。”切,我就整日跟笤帚为伍?也许有人认为我太过计较,从古至今,这个字被用得好好的,何必自寻烦恼耿耿于它的本意?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我想到了“男”字的本意:在田里从事体力活儿的人。哈,找到平衡了。我试图大笑的嘴才张到一半,就僵住了,那个跪着的“女”字冒冒失失地蹦跶出来。而跟“妇”相对应的“夫”却是个四仰八叉摊手摊脚的人,一副顶天立地的模样。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哈哈哈,所以说呐,女权是美好的理想,你们安心搞好初级阶段,夫权有科学道理,我们坚持一百年不变


回复 12楼 的帖子

回花间,《说文》:“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段注:“浑言之,女亦妇人。析言之,适人乃言妇人也(笼统说,女人就是妇人;细分,则嫁了人的叫妇人)。......
盖象其掩敛自守之状。”大概不是跪的形状。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那是女同胞正襟危坐拿着扫帚在那教训人呢!
相夫教子,没扫帚怎么成?
就算“妇女”两字传达了对女性的不尊重之意,难道改成“女士”就真正地被尊重了?都只是自己臆想的罢了。搞这些文字游戏没意思,不敢承认女性的低下地位,就是不肯面对现实,学沙漠中的鸵鸟,以为自己看不到就等于没有。
再谢何大姐,找出来看看: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硬是没看懂。
甲骨文时就有“三从”之说?不会吧
在我家“夫” 服 古音同

回复 20楼 的帖子

回九船,大字是《说文》的解释,是汉代的;
小字是段玉裁注释,段是清代人,没有甲骨文的事。

花间生气的是“服侍人”“伏于人”这些字眼。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8-3-11 19:31 发表
那是女同胞正襟危坐拿着扫帚在那教训人呢!
相夫教子,没扫帚怎么成?
九船这是新说文?
转个好玩的,就是不明白作者区分美丽和难看的标准是什么:

                 说文解字-女


     女: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跪着的人形--人类主要的两种性别中的一种
     妞:扎牛角辫的女子--小女孩
     娃:玩土的女子--小孩子
     妙:少女,很妙。女子少,也很妙
     姼:现代的说法是:很女人的的女人--美女
     婧:青年女子,当然纤弱苗条
     姥:年老的妇女
     婚姻:因为女人昏了头--男女结为夫妇
     妇:背负大山--已婚女子
     妻:头顶大山,山上竖着十字架--男子的配偶
     妾:站着伺候的女子——小老婆或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娚:男女一起,有点象形,有点色情--通“喃”
     妄:死了的女人,非分的,胡乱的--或者说:你要是敢非分、敢胡乱,你就死定了
     姑:有十张嘴巴的女人--家庭中男方的女性亲戚,姑姑、小姑子、翁姑
     嫉:女性的毛病--嫉妒
     娘:善良的女人--母亲
     妈:做牛做马的女人--母亲
     婵:一个女人--美女
     奻:两个女人在一起--争吵
     奸: 三个女人在一起--阴险、虚伪;不正当的性关系
     看起来,造字的人很不喜欢女人扎堆
     媸:长的跟山下一只虫子似的
     婗:长的跟男孩儿似的
     姡:多嘴的女人
     --以上是难看的
     姭:力大的女人
     妦:丰满的女人
     姂:困乏的女人
     姃:端正的女人
     姯:光着的女人

     ——以上是美丽的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何大姐,不好意思,我这人没什么学问,让你见笑了。
汉代还没发现甲骨文,解释的是该是篆。
这种错误只应该发生在古人身上,他们只能用当时的观点附会更古的古人。

我看“夫”字应该这样解释,先是一个“人”,挨了母亲一“扫帚”,长“大”了,又挨了“夫人”一扫帚,还要熬出头,不然一定不算“夫”的。
看了花间的帖子,我算明白了,中文造字时,一定是母系时代
原帖由 北海月 于 2008-3-11 19:34 发表
就算“妇女”两字传达了对女性的不尊重之意,难道改成“女士”就真正地被尊重了?都只是自己臆想的罢了。搞这些文字游戏没意思,不敢承认女性的低下地位,就是不肯面对现实,学沙漠中的鸵鸟,以为自己看不到就等于没有。
我觉得改比不改好,至少应该为这个男女平权的纪念日正名。在西方,女权主义者甚至把一些词语的男性属性去掉:“gentleman 被女权主义者改成 gentleperson 了,还有chairman 改成chairperson,或者the chair.”称谓上的平等,当然是行为上将男女视为平等的一个方面。正如一个充斥着主子奴才的国家必是个封建帝国。

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为弱势者所设。在大城市,男女平权做得相对好些,无论在职务晋升还是工资待遇上,都是平等的,至少这是我的感受。但还有许多地区女性地位极低,这一点似乎没人否认。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回复 21楼

还是何大姐理解我,感动一哈~~~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嗯,但是重要的一点是,改是谁在提,是基于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什么心理在提。

“网友“白领佳人”在红网论坛发了篇《抵制三八妇女节,建议改成女士节》的呼吁帖,称“妇女”一词让人听着不舒服,妇女节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象征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改成“女士节”才能顺应时代需要。”

看这一段,其中这句中“妇女节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象征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结论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妇女”两字听着不舒服?这些问题她们将如何回答?这才是关键。

另外,妇女假如是带有歧视的意味,难道“女士”和“女人”这些词汇就没有歧视意味了吗?其实,凡是带有“女”字的词汇都必然带有歧视的意味。因为女性是作为一个在性别制度中比男性第一等的阶层存在,要想和女字沾边的词汇没有歧视的意味,那是不可能的。



仔细对比将“妇女”改为“女士”或“女人”,其实还是在“女”字里打转,只是后面两个看上去似乎要美一点而已。

“gentleman 被女权主义者改成 gentleperson 了,还有chairman 改成chairperson,或者the chair.”

我们再来看这些更改,从gentleman到gentleperson恰恰体现了“去性别化”,后者一样。去性别化同时也是试图将女性放回到“人”——person的位置上去看,从而实现和男性在人的意义上的平等。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些更改体现了试图在称谓上达到平等,但是将“妇女”改为“女士”或“女人”则根本不可能在称谓上有所变化。
这事梦子怎能不掺和?人呢?
原帖由 李酒苗 于 2008-3-11 20:41 发表


我觉得改比不改好,至少应该为这个男女平权的纪念日正名。在西方,女权主义者甚至把一些词语的男性属性去掉:“gentleman 被女权主义者改成 gentleperson 了,还有chairman 改成chairperson,或者the chair.”称谓上的平等,当然是行为上将男女视为平等的一个方面。正如一个充斥着主子奴才的国家必是个封建帝国。

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为弱势者所设。在大城市,男女平权做得相对好些,无论在职务晋升还是工资待遇上,都是平等的,至少这是我的感受。但还有许多地区女性地位极低,这一点似乎没人否认。
坚决支持酒苗!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回复 26楼 的帖子

月月,进步要一点一点来,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我喜欢你的理想主义,但是中国要做到彻底的改变,还需要很多一点一点的努力。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回复 26楼 的帖子

诚如你所言,“妇女节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象征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的说法非常不负责任。我更欣赏那些享受到男女平等的人能够替依然处于弱势的女性争取平等,别忙着显摆自己的优越感。
不知道去年提交议案的代表是怎么分析改名的理由,但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再三表达过了。
以象形为基础造字法的汉字跟以字母组合为构词法的西语相比较,要将性别属性剔除掉,汉语几乎做不到。不过,“女士”或“女子”的表述,毕竟要优于“妇女”这一表述,因为“士”、“子”均为尊称。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