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繁华富庶的宋朝:和平崛起的伟大尝试


中国乃至世界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在宋朝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应用。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当时全球的一半,国家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宋朝达到了人类封建王朝的顶峰,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这种开明的政策导向使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经济的空前繁荣使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是盛唐时期的二十倍。宋钱是当时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成为周围邻国的镇国库之宝。虽然辽国、金国等国也仿制宋币造钱,但在辽国、金国流通最多最广的是宋钱。现在出土存世的古代钱币中宋钱最多,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出土,宋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货币。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为免携带大批铜钱来往之烦劳,宋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银行,使纸币逐渐代替了金属货币,为人类商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朝时期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营工厂也相继大量出现与繁荣。北宋税赋总收入中,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已不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迈进。人类社会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代开始大规模城市化。夜晚城市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娱乐场所中百戏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游人不只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人,而是广大市民。中国首次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社会之最,各地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宋朝法律规定天子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辱骂公卿。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宋朝统治者比较仁慈,政策比较宽松、民主,大力崇文抑武,实行文人治国方略,与当代世界的文人政府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宋朝开发了中国南方,为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历代都难以比肩的贡献。虽然古时有所开拓,但南方相对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蛮荒之地。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后,大量北方、中原人民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带去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的文化、艺术、技术惠及江南。江南逐渐成为富庶之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由原来的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宋朝以其高度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文明的政治制度等对南方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南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中国大家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经过两宋三百年,北方人与南方人已经没有了显著的区别,中国各地人民在繁荣富强的大宋王朝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宋朝生逢多个民族崛起,四邻先后出现了多个空前强大的民族。契丹、西夏、女真、蒙古,任何一个都对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即使如此,如果宋朝出现一个具有唐太宗,汉武帝胆识和魄力的千古有为帝王,那么以宋朝积聚的综合国力,横扫四邻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绰绰有余。然而宋朝选择的是舍弃武力崛起而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崛起,宋朝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获得了远胜于侵略扩张和掠夺所能获取的巨大利益,成为一次和平崛起的伟大尝试。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请历史专业人士论证。
好像此文问题多多。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看了却不敢回帖

兮兮的主题下面,一句“请历史专业人士论证”,我就犹豫了许久,怕一发言就被误认为是自称历史专业人士,我是研究历史的,但不一定专业。
文中的问题确实太多,比如“资本主义萌芽”的提法本身,就值得讨论。但是“宋朝的和平崛起”,我赞同兮的观点。南宋时岳飞北伐不成,其中和江南的富裕和南宋的经济支点就很有关系。秦桧代表了一批人的利益。
北方民族南侵,和其后变得寒冷很有关系,那么一批江南土生土长的世家大族,是不愿意掏钱北伐的。宋人放弃西北丝绸之路,转而泉州的瓷器之路,均为利益所在。
俺是非专业人士,非专业地讲一点,何谓崛起?这个要明确一下。宋朝的兴起,是不是可以用“崛起”?比如,也可以说“宋朝的崛起”,从五代十国的南北分治的格局中,宋朝崛起了,统一了。然后开始被追着打,打出了南宋,又回到南北分治。
如果被打就是和平崛起的伟大尝试的话,那么,主贴的观点还可以成立,不然,宋朝只有是在北宋初年那一段才能算崛了一起,但是基本不能说和平,内战之下,暴力得很。接下来,宋代以优待文官,监控武将的制度实行自宫式军制改革,要点是要防止藩镇军阀,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武力征服辽国的梦想。结果是不尽打却还要打。一直打到“二君北狩”,崛不起了。
于是就有了南宋的“崛起”,要么花钱买和平,要么厮打求和平,好像南宋崛的这一起,从来就没有真的和平过,也就是说南宋既不和平,崛得也不怎么起。
封建一词,让人一看就觉得不专业,呵呵。厚哥要学习啊。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不好意思,是转贴的。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我说呢,厚哥怎么这种水平,kokoko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非专业人士继续乱说

中央集权在宋朝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国转向内向》,说的就是宋朝的政治制度。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回山民:
似乎不该仅仅因封建一词而完全否定文章,它不过是沿袭了郭沫若之后的说法,也不是此文的核心概念。
俺的水平肯定不如此文滴。我只是觉得文章提出了一些新鲜的观点,与我们中学历史所学的宋朝历史观念有所不同,俺又没这方面知识积累,所以贴出来请史学专家们评评。
冬君老师提到的几个观点很让我惊讶,比如经济利益原因、气候寒冷愿意等等。俺对历史读得少,但稍微接触点,就 感到历史事件的原因力方面也是错综复杂,根本和世面上那种大而概之的说法不同。
梦子对崛起一词的异议,似乎仅仅针对了宋朝的武功之弱,但其文治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经济方面、社会宽容度方面,似乎确实不错。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呵呵,我对崛起不崛起并不感兴趣。尽管我对宋朝比较有好感,但好感并非来源于崛起或是衰落。我喜欢宋朝,因为它是对知识分子最宽松的一个朝代。人权没有保障,国家再崛起又有何用?,在专制之下,经济发展会令专制者掌控更有力的社会资源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这篇文章我看后的感觉,表面上它想重新定义什么东西,但根本上还是唯物史观的那一套。还有什么文韬武略的皇帝,这样的皇帝还是越少越好吧。

我看过一部电影,讲犹太人的。有人问拉比:怎么为沙皇祈祷?拉比说:让上帝保佑沙皇离我们远一点吧。

这篇文章的分析非常片面,比如关于宋朝时经济总额在世界上的比例。宋朝时候,西方社会的形式同样也在变化。阿拉伯帝国衰落了,欧洲进入中世纪最黑暗的时期。所以中国队晋级总额所占比例自然上升。

如果同时期欧洲处于罗马帝国鼎盛时代,中国的经济总额并不会占那么大的比例。分析历史不能片面。当然,这是从做学术的角度来说。如果是为某种政治意义的话,那就随他怎么说了。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这篇文章的分析非常片面,比如关于宋朝时经济总额在世界上的比例。宋朝时候,西方社会的形式同样也在变化。阿拉伯帝国衰落了,欧洲进入中世纪最黑暗的时期。所以中国队晋级总额所占比例自然上升。

如果同时期欧洲处于罗马帝国鼎盛时代,中国的经济总额并不会占那么大的比例。
-------------------------------------------------
山民:偶作为外行,倒想问问,
1、难道比较不应该是同时代来比较?那如今的中国的鸡的屁也可以拿去500年前称霸世界了 ~~
2、即便如此,是否真的拿罗马帝国鼎盛时代来和宋朝比较经济,宋朝会输给罗马帝国。当然,你提的是“中国的经济总额并不会占那么大的比例”,逻辑上那肯定没错。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呵呵,你要这么说,那我无话可说了。我把宋朝和一个一千年的西方朝代前的罗马帝国放一起,又不是和一千年后的美利坚合众国放一起。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俺还想说几句,宋朝时候,根本没有崛起这个观念。那时候只有华夷两族。中国人并不知道地球是个球。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罗马帝国实在太早了 ,应该和秦朝、西汉比较。那时罗马帝国经济也远远不如我们。何况拿宋朝比较呢?这样胜之不武。
当然,拿经济简单说事情很不好。罗马法对于人类的贡献,怎么说都不为过,相反,我们倒没孕育出如此伟大的法律渊源。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呵呵,那就让我来挑你点刺,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时代,国土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英里,人口6000万。比之晚将近半个世界的中国汉武帝时代,国土面积约一百三十万平方英里,人口5000万左右。

罗马帝国哈德良时代,国土面积二百万平方英里,人口一亿。中国同时期东汉,人口大约5500万。

你说哪一个发达?

怎么会远远不如中国?

罗马人拿着锋利的铁质短剑征服世界时,中国还在用青铜武器。

罗马人架着庞大的balista,攻击八百米外目标时,中国威力最大的弓箭还躺在地上用脚蹬开。罗马人修高架引水渠时,中国人修夯土长城……

[ 本帖最后由 山民 于 2008-7-2 18:54 编辑 ]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山民;拿国土面积和国民人口比较,很远离话题吧?何况也不是相差悬殊。
你既然拿铁剑比青铜,难道我不能拿丝绸比罗马的麻衣?
你既然拿水渠比长城,难道你不知道我们那时也有了最大的水渠都江堰?
这帖子几个月之后陡然崛起,居然议论到不相关的地方了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这样的意淫贴没有任何意思。

非专业的兮兮还想维护,专业程度并不高的木匠也就来随便说说。

两宋960—1279,300多年。中国的历史只是在重复,唯一突破的是人口:终于过了1亿大关。

这主要是因为占城稻的引进,使得人口-粮食互为增长的局面形成。农业的增产依靠的是双季稻之类仰仗大量投入劳力的途径,造成的结果是,人均的粮食产量增长有限,也就意味着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商品粮来与城市交换。也就意味着手工业无法独立成一个完整的部门经济,也就无法通过专业化来降低成本、大量销售,扩充商品经济的规模。

更糟糕的是,靠投入劳力来增产粮食的模式与土地广泛的租佃制相结合,使得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被二地主之类的中间层获取收益。一块土地有可能出现田骨、田皮这样两重出租人,佃农要缴纳两重地租。获得地租的受益者,也没有将其投资的打算,而是用于生活消费以及更重要的提升社会等级。

这是一个空前平等的时代,社会阶梯依旧鲜明,但是贵族(世袭特权)以及中国特色的士族(依靠家族势力获取特权)阶层退出了历史舞台。似乎任何平民都可以通过科举制跨入到特权阶层。于是人人都有了希望,至于阶梯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变化,再也没有人考虑。

大一统在这一时期真正实现。不仅是由于中央集权、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还因为科举制的深入人心,儒家思想真正开始深入到民间,排斥其他的思想方式。礼教从原来士族阶层的玩物,开始成为民众生活的指导。

所谓两宋GDP世界第一云云,纯属胡扯。50年代的时候华师大历史系讲义里有一个统计数字,根据全国的商税数额,计算出南宋时人均的贸易量大约是2贯铜钱。这样的规模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世界第一。

两宋与其他朝代有点不同的,就是首都汴梁和后来的临安,都是商业大都市。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都处在通航河流要处。但将这两个城市的情况推广到全国,大概就和现在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情况来推想全国所有城市一样的危险。

至于所谓两宋辉煌的文化,只能和中国历史其他时期比。印刷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书籍大为普及。可惜的是,印刷的书大半倒是为了应付标准化考试的,科学技术类书籍是没有的。知识无法集聚、无法传播,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突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呵呵,俺不比了。因为有些概念厚哥还没弄明白,比如什么叫引水渠……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和两宋同时期,西欧社会就是在这300年中开始超越东欧及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形成一个奇特的增长点。

只有几千、再大也只有几万人的商业城市开始星罗棋布般的出现在西欧各地。这些城市政治上是独立的,经济上是依靠交换的:城市集聚手工业,以其产品交换到粮食等农产品。专业分工的结果,手工业得以成长为完整的经济部门,一切生活用品都在量、质上迅速的商品化。

雇佣劳动到处出现,与奴役制、农奴制并存,依靠效率竞争。经济在迅速的复苏,这一时期是以建设大教堂出名的。有几十米高尖顶的哥特式教堂如雨后春笋般树立起来。显示着城镇的富庶。

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农业余粮的提供要靠扩展耕地、对外扩张。以后又依靠便宜的海运而实现从东欧进口粮食。

社会政治生活高度多元化。几大政治势力并存,尤其是教皇势力的增长,造成谁也无法独吞、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寻求共存,为此就需要妥协。最极端的是,国王与贵族们订立大宪章,各自保证自己履行义务、分享权利。最著名的就是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至今依然是英国宪法的主要文件。

大学在1086年的意大利勃伦亚出现,这是传播知识为目的的学校,没有什么标准化的考试,毕业文凭的获得者并不自动获得一个特权地位、以及官职,他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与有权有势者进行交换,来获得他的荣誉与金钱。

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欧洲人,为了显示自己时代的光辉,将这300年当作是“黑暗时代”,只是夹在两个辉煌时代中间的“中世纪”过渡时代。恰好和被蒙古人征服的前宋遗民们着力歌颂赵宋皇朝时代有得一比。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谢谢木匠师傅翔实有力的论证!
不过我倒没怎么去维护宋朝,在转贴时就第一时间声明了 “该贴好像问题多多”。
木匠师傅说宋朝“科学技术类书籍是没有的”似乎有过,难道梦溪笔谈算不上哦 ?我们科学不发达,技术相对发达,这应该是事实吧。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7-2 21:00 发表
谢谢木匠师傅翔实有力的论证!
不过我倒没怎么去维护宋朝,在转贴时就第一时间声明了 “该贴好像问题多多”。
木匠师傅说宋朝“科学技术类书籍是没有的”似乎有过,难道梦溪笔谈算不上哦 ?我们科学不发达,技术相 ...
兮兮到书店拿一本梦溪笔谈在手里翻一下目录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95%都是文人的逸闻掌故,间或有几个工匠故事。

这是技术性书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俺知道梦溪笔谈是庞杂的 ,不过确实没翻过。
之后明朝的天工开物应该是技术书籍了吧,当然,已经明朝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问问百度

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第一条古罗马建的饮水渠是暗渠,全长16公里,建造时间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144年建设了第一条引水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度为16公里。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仍在发挥作用。它们输送水到城市喷泉。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
由此可见,古罗马的引水渠是城市性质工程;我们的都江堰是农村性质,两者不可比较。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百度

罗马人的冶金技术要比同期中国更优秀,罗马人的短剑至少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大约公元前264-230年)就已经是铁剑了,这种剑实际上还不是“文明”的罗马人的创造,而是西班牙蛮族的武器,西班牙双刃剑锋利无比,可以轻易的“将人切成碎片”(据说马其顿军人见到西班牙雇佣军的这种血腥的作战方式都极为震惊,而马其顿人曾经是“世界征服者”,消灭了波斯帝国)

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 中国 则是在 春秋时期 的末期(公元前5世纪)铁器才开始普及。
----我们为何主要用于农具之类,没有用于兵器呢?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7-2 21:23 发表
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第一条古罗马建的饮水渠是暗渠,全长16公里,建造时间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144年建设了第一条引水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 ...
百度是现成的,可惜它是不动脑筋的。引用的人则应该动点脑筋:

一个仅仅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

一个则是为了农耕之需、为了生存的工程

另外,百度没有搞清楚的是,所谓“罗马引水渠”并非仅仅局限于罗马,而是所有的罗马人的城市,都建设起这样的城市供水系统。

可以看一下俺过去的贴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76/12823.html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吼吼,这些话题尽入木匠师傅觳中~~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7-2 22:19 发表
吼吼,这些话题尽入木匠师傅觳中~~
俺并非纯专业,但是毕竟靠手艺吃过饭,常识还是有一点的。

就兮兮所质疑的炼铁术,中国古代的兵器制造业并不像很多意淫的历史学家所言的那样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看一下中国古代文献里提到的有名的宝剑,往往都是在南方楚、越之地出产的,中原地区的宝剑非常的昂贵,以至于要有“百金”之价。“百金”是“十户中人之产”,宝剑这么贵,怎么舍得作战使用?当防身之用、文物古董收藏还差不多。

宋代进口货中有“宾铁”一项,专指可用于制造刀剑的铁块,由政府全部垄断强制征购。说明国内生产高档兵器的原料有相当是要外来的。

日本从中国学得炼钢术,但到了两宋、明代,日本向中国出口的货物大类之一就是刀剑。明代军队使用的标准刀具“腰刀”,是日本刀式样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大刀片。

为什么?很简单,中国过早的大量使用煤炭炼铁,结果生产的生铁含磷、含硫过高,易脆易锈,无法生产优质兵器。又因为没有技术手段的总结与传播途径,导致长期无法解决技术难题。

世界上古代最好的兵器原料,比如“大马士革钢”(打制阿拉伯弯刀),是印度生产的。其技术秘诀到20世纪末才得以复原。

现在流传于世的几百年前的优质冷兵器,中国货少得可怜。

由于阿Q思维方式的作祟,长期以来“先前阔多了”的写法是历史著作的主流,使得一般的人很容易接受现在网络上大量的意淫作品。希望兮兮以后遇到此类多点预防能力,不要单纯的依靠百度,凡事多用自己的脑子想想。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铁器用于农业工具大约是东汉时代的事情了,基本说来是公元以后。之前的铁器还是用于军事,只要比如是箭的簇头儿啥的。
宋代航行在南洋和西洋的基本上没有国人什么事儿,都是阿拉伯人在造船航海,他们知道南阳的水道以及南阳和西洋的季风,并首先把这些技艺教授给了印度人。泉州等地有很多阿拉伯人的墓地,可以证明他们早已居住并繁衍在那里。这个意思是说,海上丝绸之路是阿拉伯人的商路,与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以西班牙人的记述来看,中国人并不太早于他们多少年才定居在马六甲那些地方。

郑和是回人,究竟是很么意义上的回人,史书上记述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祖上,也就是他的爷爷那辈儿从缅甸移居到云南的。究竟是如何到达缅甸的呢?没有更多说法,但他爷爷曾经到麦加圣地去朝圣过的,按照便捷的路径推断,应当是从缅甸横越印度洋过去的。朱棣选派郑和为领队,可见郑和知晓西洋穆斯林语言,也就肯定郑和不是知晓中亚穆斯林语言。而且,郑和的副领队也是回人。所以,下西洋的知识来源于阿拉伯人的经验,并非中国人的探险。

[ 本帖最后由 李大苗 于 2008-7-4 12:39 编辑 ]
木匠兄功力深厚、叙述翔实,顶一个。
近代中国的体制结构、思想文化,追溯起来都要追到宋。如从中央到州县的集权、吏治,意识形态与道德的一元化,等等。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