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鬥茶


[center][face=隶书]趙孟頫\的鬥茶圖[/face][/center]

[center][/center]

    [face=黑体]趙孟頫\的《鬥茶圖》從人物的設計及其道具等的使用,多取自劉松年的《鬥茶圖》,圖中設四位人物,兩位爲一組,左右相對,每組中的有長髯者皆爲鬥茶營壘的主戰者,各自身後的年輕人在構圖上都遠遠小於長者,他們是“侍泡”或徒弟一類的人物,屬於配角。

    圖中左面這組,年輕者執壺注茶,身子前傾,兩小手臂向內,兩肘部向外挑起,姿態健壯優美有活力。年長者左手持杯,右手令炭爐,昂首挺胸,面帶自信的微笑,好似已是勝券在握。

    右邊一組,兩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天對壘營中,其中長者左手持已盡之杯,右手將最後一杯茶品盡,並向杯底嗅香,年輕人則在注視對方的目光時將头稍稍昂起,似乎並沒有被對方的躊躇滿志壓倒,大有一股“鹿死誰手”還未知的神情。

    圖中的這兩組人物動靜結合,交叉構圖,人物的神情顧盼相呼,栩栩如生。人物與器具的線條十分細膩潔淨。[/face]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
长见识。谢谢。[em27][em23]

    我遭遇的“敏感词”太多了[em03]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


[center][face=隶书]阎立本的斗茶图卷(局部)[/face][/center]

[center][/center]

    [face=黑体]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似乎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刻画逼真,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face]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


[center][face=隶书]中国古代“斗茶”[/face][/center]

  [face=楷体_GB2312]中外历史上有“斗鸡”、“斗牛”,可在中国古时还有“斗茶”之事。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斗茶”时盛放茶汤的碗,大多要使用黑釉瓷碗。为什么要用黑釉瓷碗呢?因为“斗茶”的胜负,主要是看茶汤的颜色,纯白为最好、青白次之。使用黑釉瓷碗,就可以形成黑白分明的对比,以此衬托茶汤的颜色。宋代瓷器生产已经出现了五大名窑,但是“斗茶”时人们喜欢用的黑釉碗,却出自福建的建窑。建窑生产的黑釉“兔毫”碗、“鹧鸪斑”碗都是“斗茶”时的首选。[/face]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