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范跑跑”叫好!



首先我并不认同范美忠先生在地震中率先逃跑的行为,以及随后发表的一些言论。
最初关注他,只是将其当作皇帝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子,叫嚷着自身内在的苍白,并从中反衬出很多人遮遮掩掩的东西。后来随着事态的不断深入发展,“范跑跑”成为一个公共的事件,从网络到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与争论,再到实际的问责,真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公众们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讨论中很少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各种观点都得以呈现出来,并形成了可以说是主流的民意,概括起来就是,尊重个体生命存在的本能与权利,强调个人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主张用批评、教育的方式来纠正言论中的错误意识与思想,质疑用行政的手段来解决言论的问题。这也表现出我们民族心智的成熟,以及国民良好的知识素养与道德情操,可以说从事件中体现出民众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是很令人鼓舞的,客观上也起到推动认识的多元与社会的多样性的效果。
一般人多认为范美忠是一个另类或异端,我为我们的社会能够出现并包容这样的异端而高兴。不过我更倾向认为范的表现接近于鲁迅所推崇的“个人的自大”,并认为“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服气!多幸运!”(《随感录38》)从现实的意义上看,这类人的存在是保持一个族群活力所必须的,也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多当时认为是异端的存在往往成为后来生活中的常态,他们挑战的是大众的常识,并会暴露出现实一些不为人知的陈习陋规,由此引发、生成一些新的理念与道德。
这在范跑跑事件中有所体现。比如人们极为强调的道德与责任,可在现实中很多人的道德意识与追求更多表现的是一种道德感而不是德行,这种道德感多是指向外界,是一种期待乃至是对他人的要求,不是自我的实践。这是范美忠提出挑战的地方,我们真正的德行不仅在于说更在于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德行的意义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特别是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有所反思,我想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那些批判范美忠的人们在面临相似的情况时,一定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的,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才是有内在约束力的,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遭遇到一些以错误的心理与行为做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来,比如有些人拿责任当作权利,拿道德来打击那些看不顺眼的人,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道德的问题不是有无,而是高低与差异的问题,可是人们总是习惯于将那些不符合自身道德要求的人视为无德。虽然范美忠自以为在挑战某种潜规则,说自己愿做“思想的烈士”,可实际上他的思想与行为都是有问题的,也不能说是善的。
最后谈一下对范美忠个人的看法,他不算坏人,而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并忠实于自我的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多数,他也因此体会到某种压抑和由此产生的特立独行的心理与言论,不过有些狂妄,更确切地说是狂狷性格,他并非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思想多么高尚、深刻,这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真正深刻或老于世故的人是不会做这种犯天下之共怒的言行。排除他的骄傲是有其可爱的一面。

[ 本帖最后由 南东 于 2008-6-20 14:53 编辑 ]
范美忠是一面镜子,无论从对他的批评还是对他的谅解中都可以照见他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问题。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是啊,不过这照见的自己,也是不同的,有的人看到的是预期的形象,有的人看到的是真实形象。
顶一下。
说得好,有些人以舔屁股为职业,满嘴是屎,却责备别人没有擦屁股。
书生的事归书生,流氓的事归流氓。
能说出这样的话,你脏到什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这里的批范的人很多,我发在这里其实很想听听批评意见的。
南东兄既如此说,我就来掐一句:
“最初关注他,只是将其当作皇帝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子,叫嚷着自身内在的苍白,并从中反衬出很多人遮遮掩掩的东西。”
——这个我也是不同意的。将一种明显低于且悖于人类基本道德的行为,视为那个小孩子,对范过于客气,对旁人过于无礼。类比一下,好像将一个在大街上裸奔或随地大小便的人,说成是“反衬出很多人遮遮掩掩的东西”。作为文明人,我们应该有些遮遮掩掩的东西,我们遮掩,是因为知道它不道德,或违背公序良俗,那是我们有知耻之心的体现。这本身是一种优秀的标志,所以,任何与此相悖的行为,都没有资格被抬举成那个安徒生笔下的孩子。
动辄放大一种混蛋行为的价值,并以此来绑架无关者,好像也是一种思维惯性,在范美忠这件事上,我已经屡次见识到了。
世无判断,遂使跑跑成名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周先生好,我第一句话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范叫嚷的是自身的苍白,这是对他的言行的个人判断,在现实中我们应该为那些坚持自身合理性的人叫好,何况他的言行可能还包含着某种魏晋的风度。
后半句着重于这个事情能够成为一个公共的事件,特别是其中很多人的表现。他们的遮掩不仅是一种羞耻意识,有时是表现为借此来打击别人,或以此来获取道德的制高点。

[ 本帖最后由 南东 于 2008-6-24 13:33 编辑 ]
回李先生,我也很奇怪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却如此地火爆。
原帖由 南东 于 2008-6-24 12:40 发表
周先生好,我第一句话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范叫嚷的是自身的苍白,这是对他的言行的个人判断,在现实中我们应该为那些坚持自身合理性的人叫好,何况他的言行可能还包含着某种魏晋的风度。
后半句着重于这个事情能够 ...
南东兄: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眼里,我从不认为范美忠这件事本身有什么值得讨论的,自始至终,性质都是清清楚楚的,没有多少分析或搅局的余地。关于此事我回过那么多帖子,都是针对网友冒出来的种种想法,而不是辨析范美忠到底错了没有。
针对范美忠的批评,本身是一事一议,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我认为,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且最好不要与其他无关问题相混淆。比如,是否应该“为那些坚持自身合理性的人叫好”,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简单答案的问题,它只是个姿态而已,该姿态既可以用来坚持最可珍贵的真理,也可以用来捍卫最最邪恶的思想,怎么可以随便“叫好”呢?至于魏晋风度云云,那就更没边了。最慎重的说法恐怕是:魏晋风度是一种审美人格,而范美忠事件所牵涉到的是职业伦理,不宜混淆。作为个人,你对此种态度持欣赏还是反感态度,完全是个人的审美自由,但不应拿此类审美标准来干扰其中的职责问题。
关于你的下一句,即批范者“有时是表现为借此来打击别人,或以此来获取道德的制高点”,我觉得还是针对具体的个人为好,比如郭跳跳,否则,你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怀疑。比如在燕谈,我没有发现批范者中大量出现抢占道德制高点的现象,我甚至奇怪,批驳一个远远低于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怎么会被说成是“抢占道德制高点”呢?如果连这都叫“道德制高点”,请问,世界上还有没有“道德平均点”?这样下去,是否连教育别人不要随地吐痰,都会被说成是抢占“道德制高点”呢?
还有一点,即使有人试图抢占道德制高点,也不等于范美忠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原谅。各人有各人的错,让不同性质的错误同台PK,本身也是不妥的。好比,人们谴责并惩罚强奸犯,并不等于贪污犯就可以得到解脱了。一些朋友因为见不惯郭跳跳的行为,就倾向于得出范跑跑好于郭跳跳的结论,我觉得,这都是对概念缺乏清晰界定的特征,所以他们才会让不同性质的错误进行抵销。
回周先生:在文章中我已表明对范美忠言行的态度,我是在谈论“范跑跑”这个公共的事件。我想周先生也是。
“为那些坚持自身合理性的人叫好”,更简单地说就是坚持自我,而这个自我自然是有着各种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问题而排斥了真实,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其中的问题,这是两个概念。
周先生想想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成为一个公共的事件,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很多吗,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道德的状况,相对于道德的表演,真实就是一种德行。
南东兄,很同意“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成为一个公共的事件,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很多吗”?在我看来,问题之一就是常识与判断力的缺乏。否则跑跑的事不至于这么热闹。
另外,我觉得值得谈论、反思的方面很多,在“范跑跑”事件上集中太多关注,反而有可能使更该关注的层面被忽视了。比如,值得谈论、反思的是,为什么那些教育部门的官员没有先被撤职,反而拿范开刀?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回李先生,现实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范跑跑既然成为一个公共的事件,我们就希望它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我注意到“思辩圆桌”在讨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问题,“抢占”一词应该是周先生提出来的,我用的是“获取”,我认为很多对范美忠进行道德批判的人道德水准比他要低一些,这是一个感觉,很难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的。
要区别开“个人的自大”与“自大的个人”。区别开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服气!多幸运!”而一旦多有“自大的个人”我们将是一群多么难堪的夜郎。
请童先生区分一下两者的差异,当然范对鲁迅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多当时认为是异端的存在往往成为后来生活中的常态。”
——确实如此,但还要承认,有一些东西却也永恒不变,不能因为“很多当时认为是异端的存在往往成为后来生活中的常态”就认为所有的“异端”(?)都将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只要人类还能区别于动物,“范跑跑”的行为就永远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回童先生,我是不认同他的逃跑行为,我在谈到异端时用的是“很多”,不是“所有”,而范的言行中是包含着一些不同于流俗的地方。
原帖由 南东 于 2008-6-25 08:50 发表
我注意到“思辩圆桌”在讨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问题,“抢占”一词应该是周先生提出来的,我用的是“获取”,我认为很多对范美忠进行道德批判的人道德水准比他要低一些,这是一个感觉,很难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 ...
南东兄:我是从来不说别人“抢占”或“获取”什么“道德制高点”的,如果我提到了,一定是引用或概括别人的意思。论坛回帖较为马虎,引用出错的事倒也时常发生,比如,将兄的“获取”说成“抢占”,就是一种出错。责任在我,请原谅。
当然,“道德制高点”一词,喜欢说的人很多,南东兄不必认为自己是唯一“好这一口”的,几天前,我就被阿吕先生如此教训了一通,当然,他用的动词,既不是“抢占”,也不是“获取”,而是“占据”,他说我“占据道德制高点”。
回周先生,我用“道德制高点”针对的是现象,既然存在着这种现象,我们就不必讳言,这和我自身的道德取向关系不大。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6-25 11:02 发表

南东兄:我是从来不说别人“抢占”或“获取”什么“道德制高点”的,如果我提到了,一定是引用或概括别人的意思。论坛回帖较为马虎,引用出错的事倒也时常发生,比如,将兄的“获取”说成“抢占”,就是一种出错。 ...
呵呵,周兄想必又认真的去查了我以前的回贴,为了辩论不出错,这确实是个好习惯。连我也不记得我当时用了什么词了。但关于抢占道德制高点,因为见过周兄以前对他人用过,我对此也颇为认同,所以我这次也对周兄用了一把。教训周兄是万万不敢滴,如果周兄不认为他在教训人,当不至于如此视我。当然对愚钝如我者,只要说得对,即便是教训,我也是以为幸事的。

我把论坛作为脑筋体操的一种娱乐活动,看贴回贴都只记个“歌词大意”,难免偶尔出个错。如果这次又记错了,周兄海涵啊!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阿吕兄:我只要查我自己的帖子就可以了,因为我引用了你的话。现在想起,当时你还特地用夸张的红色,把这几个字给瞪圆了,足见重视。
“但关于抢占道德制高点,因为见过周兄以前对他人用过,我对此也颇为认同,所以我这次也对周兄用了一把。”
是的,这次你恐怕又记错了。关于道德制高点,我总是忙于要求他人别这么说、别这么做,而自己却不愿意提这个词。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绝对没有用过这个词,但至少,在关于范美忠这件事上,我是绝对不会提到它的。因为,即使批评范美忠缺德,也不等于占据道德制高点,依我看,那只是道德底线上的事。连这也叫道德制高点,我只能呜呼一把了。
你肯定别人,不妨印象式,如果要批评别人,还请慎重。个别字词有出入倒还问题不大,否则,就玩不动了。
微此意,请阿吕兄明察。
既然周兄记不清楚以前是否用过(我记得是在真名的回贴中),那我也就不准备大海捞针了。

在真名时,对周兄的为文,我与大部分网友一样,是钦佩滴,如果真能创作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用法,我倒反而要自我钦佩一把自己的才情了。可惜不能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当然仍有可能张冠李戴,因为毕竟有此前科。如果周兄心里压根就无此想法,想必可以理直气壮,斩钉截铁的。那就容我慢慢找来。

至于你说我“还特地用夸张的红色,把这几个字给瞪圆了,足见重视”,我倒真不记得了。倒不是我心里没这个想法,而是压根就不会操作如何用红色来把字瞪圆,可见记忆确实是靠不住的。批评还是放弃细节,围绕“歌词大意”就好。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至于你说我“还特地用夸张的红色,把这几个字给瞪圆了,足见重视”,我倒真不记得了。”
——那是我看错了,对不起。严重对不起。
至于“抢占道德制高点”一词的发明权,还是别争了,这本来就是个惯用语,百度上搜一搜,铺天盖地。
我说没说过别人“抢占道德制高点”呢?说过一回,但我估计阿吕兄未必能找到,因为与那个人相关的帖子,早就被人连根删除了,导致大量跟帖随之蒸发。这是野蛮的操作,在燕谈应该不会再有这类事。
当时是这样的:有位网友因为春桃夫妇写了本《中国农民调查》,他认为自己有资格为此教训一下全体中国作家,好像,他这么一教训,就表明他本人可以分享春桃夫妇的光荣,甚至给人造成这样的感觉:《中国农民调查》的完成,有他的功劳。
假如世上还存在一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样本。
而在范美忠这件事上,我认为,与“抢占道德制高点”毫无关系。
“在范美忠这件事上,我认为,与“抢占道德制高点”毫无关系”。周先生可能自省个人没有这种现象,但这个事件中是肯定有的,比如郭跳跳。
南东兄:
对郭跳跳,我也不喜欢,也烦他。但即使是他,我也不认为那叫“抢占道德制高点”。痛斥别人无耻,大概占据了一个“道德原点”或“道德基点”的位置,压根也不高,因为耻辱感的有无,乃是人区别于非人的标志,而不是高尚与卑贱的标志。假如郭跳跳因为范美忠没有舍己救人而“跳跳”,那才叫“抢占道德制高点”。
他没这么说吧?
回周先生,我理解的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意思是一个人表现的道德意识与实际的德行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一个很无耻的人也可以骂别人,好象他很有道德。
原帖由 南东 于 2008-6-25 15:10 发表
回周先生,我理解的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意思是一个人表现的道德意识与实际的德行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一个很无耻的人也可以骂别人,好象他很有道德。
我所理解的抢占道德制高点,就是以高尚者自居,从而以道德优势为武器居高临下地指责被批评者。单纯从语义上看,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批评者既可以是真正的行为高尚者,也可以是口头高尚者即南东兄所说的道德意识与实际的德行有很大的差距的人。由于实际情况下,真正的高尚者往往不喜用道德武器使人臣服,所以抢占道德制高点就更多的成为了伪君子们的惯用伎俩。

对于此语之使用,周兄是我的老师,不知我对此理解的对否?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