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3-3 16:10 编辑
如今扶起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这又是神马?你从情感角度不相信有代笔,我又何尝愿意相信,上个学期,我就在课堂上无数次提及韩寒,皆为正面赞赏。仅从情感出发,能解决问题吗?
你前帖提到的金庸等人被代笔,与以隐匿真相、包装捧红、利益分赃为目的的代笔,是截然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讲,你所谓的“真赃实据”,也即代笔者,出来自认代笔的可能性极小。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5:09
呵呵,您也把俺的感情想像得太丰富了。俺跟韩寒没半毛钱关系,天生又是个怀疑论者。所以,俺不敢相信任何神话。
     像现在方营认为的,韩寒从初中作文开始,就有代笔,成名作〈三重门〉不是他写的,后来的小说也不是他写的,因为他从来不敢谈自己的作品;博文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那个“代写”的视频就是证据……也就是说,作家韩寒彻头彻尾就是代笔出来的,一代十三年——俺以为,这是个过于想像恢弘的神话,矛盾无处不在。要俺相信,须解决以下疑问:
      1、少年阶段,如果说小作家韩寒是父子合演的一出戏,这出戏为什么在初中高中都没有穿帮?
      初中生韩寒显然不具备规划一生的能力,那“代笔”大戏必由其父兼任编剧和导演。南方周末〈差生韩寒〉写了很多韩寒老师和同学的见证:韩寒写了各种好玩的文章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在课堂上埋在书堆中狂写不听课,跟同学海吹各种大家闻所未闻的书……这些行为,大概就都是照剧本在演戏,把老爸写好的作文背熟,再到学校默写出来,给同学们看,以塑造早熟写作天才的形象……
      问题来了,学校老师见证,韩父曾多次为小事到学校暴打韩寒,在别人眼中父子关系很紧张。那正在14、5岁青春反叛期的韩寒,怎么会理解并认同父亲的终身规划,长时间演这么一出“代笔”大戏?反正俺14岁开始,每不以父母的想法为然,每多顶撞,而这个敢于七门功课都挂掉的韩寒,按说比一般孩子都要叛逆有主见,怎么就单听从其父导演的“代笔”安排呢?这得多深沉的机心?这是一个14岁孩子的心智吗?
      2、成长阶段,韩寒作品的出版和发表辗转了多家出版社和网站,各有各的利益,其间不无竞争,为什么会接力为他安排“代笔”以成就“这一个”畅销书作家?
      韩父说,他写不了〈三重门〉的校园生活,更写不了赛车、韩寒博文中的网络语言和新潮语法,显然不是“中年猥琐男”能写的。按照方氏逻辑,写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就肯定有“代笔”,那韩寒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代笔团队,而且是牵涉不同商业机构。这里有两个问题:若说父子之间亲亲相为隐,被共同的利益链条和血缘绑在一起,那别的人和机构呢?为什么非得把畅销书挂到韩寒头上让他成名?前世都欠了他的?要知道,是作品成就了“作家韩寒”,而不是相反。而今天的出版界,新人辈出,一个比一个好卖,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三五月。如果有现成的好书,为什么不直接推原作者?读者都是喜新厌旧的,新人有新卖点,版税还可以给少一些。难道给韩寒出书的出版社都有病吗?
     总之,涉及众多利益链条的这一盘“代笔十三年”的大棋,实在是太大了,以俺对人性的粗浅认知,俺觉得更像一个写得不圆满的神话故事。
边走边看
呵呵,我之前说没能力读出代笔来是对你的尊重。你如果据此认为我不具有判断力,也未尝不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相当于:方舟子在自己家吃了个韩寒下的鸡蛋,接着宣布这个鸡蛋是别人下,冒充韩寒下的,韩寒没能力下出这么出色的鸡蛋。主要理由是有的蛋大,有的但小,有的蛋好吃,有的蛋难吃。你说,吃过蛋的人应该同意方舟子的看法。而我呢,虽然同意你吃鸡蛋的能力比我在行,但我以为,通过吃来判断蛋是哪个鸡下的,是一件很扯的事情。看清楚了吗?这里没什么不统一。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3-3 16:34 编辑
如今扶起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这又是神马?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5:09
俺对这句话非裳有疑问,不知道你想表达个什么意思?是说认同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都参与了方营想像中的“骗局”吗?所谓无利不早起,设骗无非为名利,你眼中的这些“媒体和一大批公知”又为了什么呢?
所谓公知,其安身立命就是社会批判,如果韩寒是个骗子,批他就是公知的本分,为何不批反挺?你以为他们全都“良心大大地坏”了吗?
对媒体而言,人咬狗才是新闻,坏事是值得大做的新闻,所以那个irving同学说他有个跑民生线的记者朋友,一觉睡醒就盼着哪里爆水管了漏煤气了。如果韩寒是个牵涉广泛的骗局,那对媒体来讲,就是文坛爆了一处巨大的水管,还不一窝蜂拥上去狠挖各种内幕?保他祖宗八代的代笔内幕都要被挖个遍。怎么会普遍替他遮羞呢?要知道,现在纸媒的年广告收入动辄以十亿计,这些钱都是要靠发行量和公信力来赚的,如果韩寒有丑可揭,正是媒体争抢读者和观众的好时机,韩寒及其利益集团得花多大的公关成本才能买到这么多的媒体放弃这一抢眼球的良机,冒险为他说好话?而连达芬奇这么个死老虎都能把央视“被公关”的丑闻揭出来,如果有媒体被韩寒收买,又怎么能保不穿帮?
边走边看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6:48 编辑

先回小苗这段:
像现在方营认为的,韩寒从初中作文开始,就有代笔,成名作〈三重门〉不是他写的,后来的小说也不是他写的,因为他从来不敢谈自己的作品;博文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那个“代写”的视频就是证据……也就是说,作家韩寒彻头彻尾就是代笔出来的,一代十三年——俺以为,这是个过于想像恢弘的神话,矛盾无处不在。要俺相信,须解决以下疑问:
——————————————————————————————————————————
我倾向于认为:韩寒从初中开始有被代笔,而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他写的。他的《毒》,主要由几部小说的精典片段组成,而几篇新文章,其言辞之粗疏,与他自己从前的作品反差极大,这几篇新作,并无代笔痕迹。他的博文,有他自己执笔的部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他的博文全是被代笔的产物。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韩寒早些年在博客上写的那些关于赛车等日常生活的博文(后来被他移除),和后来被大家广为赞赏的博文之间,差异非常大。

这是不好理解的。三重门这个小说本身不高明,但起码的文字能力是在的。但这些能力,在那些被删除的博文里看不到,在视频访谈里也看不到,到最近给易中天道贺的视频里,依旧看不到。

《像少年啦飞》有人代笔(比例多少另说),已经可以确认。因为在新书推广的访谈里,他已经明确说那一段排气管的声音不是他写的(不是失语,而是非常确切地否认不是自己写的)。而那段话,在正文里是嵌得很妥帖的一段,而不仅仅是编辑提炼的、放在扉页或封底的话。而且,对主持人提到的书的末尾写自己比赛失败后哭的情节,一概不知。
我倾向于认为:韩寒从初中开始有被代笔,而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他写的。他的《毒》,主要由几部小说的精典片段组成,而几篇新文章,其言辞之粗疏,与他自己从前的作品反差极大,这几篇新作,并无代笔痕迹。他的博文,有他自己执笔的部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他的博文全是被代笔的产物。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6:46
俺以为,倾向得有证据支撑,以己疑人,放在心里想想可以,说出来,误伤了别人,有欠公允。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尤其在事关别人声誉与职业生命的大事上。
边走边看
我对韩寒的怀疑,不是基于文本考据。而是在他作品中整体的语言感觉和文字能力,在任何视频中没有露出过痕迹。这不是说他口语表达不好可以解释的。他对话中那些非语言的信息,显示出心里是没料的。这个对比很难理解。

如果我个人的这些怀疑尚不构成绝对判断的话,他到目前为止应对质疑的所有方式,反而给出了确认的信息。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7:28 编辑
      1、少年阶段,如果说小作家韩寒是父子合演的一出戏,这出戏为什么在初中高中都没有穿帮?
      初中生韩寒显然不具备规划一生的能力,那“代笔”大戏必由其父兼任编剧和导演。南方周末〈差生韩寒〉写了很多韩寒老师和同学的见证:韩寒写了各种好玩的文章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在课堂上埋在书堆中狂写不听课,跟同学海吹各种大家闻所未闻的书……这些行为,大概就都是照剧本在演戏,把老爸写好的作文背熟,再到学校默写出来,给同学们看,以塑造早熟写作天才的形象……
      问题来了,学校老师见证,韩父曾多次为小事到学校暴打韩寒,在别人眼中父子关系很紧张。那正在14、5岁青春反叛期的韩寒,怎么会理解并认同父亲的终身规划,长时间演这么一出“代笔”大戏?反正俺14岁开始,每不以父母的想法为然,每多顶撞,而这个敢于七门功课都挂掉的韩寒,按说比一般孩子都要叛逆有主见,怎么就单听从其父导演的“代笔”安排呢?这得多深沉的机心?这是一个14岁孩子的心智吗?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06
不仅初中生韩寒不具备规划一生的能力,他的父亲也不具备,他不过是想替韩寒发表一些作品,便于帮助无心向学的韩寒日后考上大学。南方周末的知音体,连具体采访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话都没有,我无法信其为真。何况至今为止,没有目击者说,自己亲眼看到韩寒在创作《三重门》。如果他的同学全都对他的写作能力刮目相看,为何过年时还有韩寒的同学打电话向韩寒借用他的团队?看韩寒自己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却是老师对他作文的恶评。当韩寒的《三重门》畅销时,当他被众多的粉丝包围时,崇拜他的学生问他:你看古文吗?他的回复竟然是:古文啊,那太难了。——他不读名著,却妄评《红楼梦》成为名著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能一遍两遍地看《红楼梦》,人们看得多了,《红楼梦》也就成了名著。我相信韩寒有逗笑的能力,也有幽默感,也可能写出让全班笑倒的检讨书,甚至写几篇搞笑的文章,但凭着他对名著的那番“高论”,让我怎么相信他能写出《三重门》?
韩寒固然叛逆,父子关系固然紧张,但挂科七门的韩寒一旦想到好几家少儿杂志发表了以“韩寒”为笔名的小说散文,而这些作品都归于他的名下,他如何会不虚荣?如何会不高兴?他终于可以在同学老师面前扬眉吐气了。据韩寒自己的文章介绍:初二时,只有他的同桌在《少年文艺》发表过一篇文章。——这不是一个14岁少年的正常心智吗?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要想自证是否有人代笔确实不易。我看韩寒的文章,只把他当做个符号,也就是说那些文章是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管他娘是啥人替他写的还是他自己写的,只要敢为百姓呐喊就是好样的。如果韩寒背后真的有这么个团队,我也同样为这个团队鼓掌。
俺以为,倾向得有证据支撑,以己疑人,放在心里想想可以,说出来,误伤了别人,有欠公允。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尤其在事关别人声誉与职业生命的大事上。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7:04
有文本分析,有视频分析,这都不算证据?我在刚才的回帖里,就没有提供过证据?有怀疑,为何只能存于心?以王朔的练达,他早就发现韩寒被代笔,而且说了出来。严歌苓也被质疑有代笔,她的声誉如何就未受影响?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知音体《差生韩寒》的文章可信度如何,参看以下内容(来自隔壁贴):

谎话五:韩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你文章到底是不是你写的? 你到底有没有团队啊,然后我以前的那个同学,。。。说你团队借我用用,我正好要出个新闻稿什么的。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必须得出来回应”,“你如果不回应,很多人就以为是真的了”。

也就是说,一直跟他有联系的要好同学都不相信他会写文章。

然而,十天前陈鸣的《差生韩寒》还在吹嘘:“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又不是考试或者比赛,即就是有人代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韩寒写毕业论文而找人捉刀的话,那事情就大了。争论韩寒是否有人代笔意义不大。
2、成长阶段,韩寒作品的出版和发表辗转了多家出版社和网站,各有各的利益,其间不无竞争,为什么会接力为他安排“代笔”以成就“这一个”畅销书作家?
      韩父说,他写不了〈三重门〉的校园生活,更写不了赛车、韩寒博文中的网络语言和新潮语法,显然不是“中年猥琐男”能写的。按照方式逻辑,写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就肯定有“代笔”,那韩寒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代笔团队,而且是牵涉不同商业机构。这里有两个问题:若说父子之间亲亲相为隐,被共同的利益链条和血缘绑在一起,那别的人和机构呢?为什么非得把畅销书挂到韩寒头上让他成名?前世都欠了他的?要知道,是作品成就了“作家韩寒”,而不是相反。而今天的出版界,新人辈出,一个比一个好卖,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三五月。如果有现成的好书,为什么不直接推原作者?读者都是喜新厌旧的,新人有新卖点,版税还可以给少一些。难道给韩寒出书的出版社都有病吗?
     总之,涉及众多利益链条的这一盘“代笔十三年”的大棋,实在是太大了,以俺对人性的粗浅认知,俺觉得更像一个写得不圆满的神话故事。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27
韩寒《三重门》畅销后,读者对这样一个叛逆少年的典型感兴趣,他长相可人,有活力有朝气,又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赛车手,赛车手同时兼作家,今有几人?书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利好,所以也就有了新的代笔,这跟韩氏父子的利益并不冲突。
“写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就肯定有代笔”,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这么分析:人们指出的是,韩寒《三重门》中裹挟着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惯用语,这类表述被用于反映九十年代末期的校园青春小说中,无论是韩寒的阅历所及、还是出于反映作品内容的需要,都不应该。也就是说,作家完全可以超越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比如描写杀人犯的心理,作家自己不可能是杀人犯),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恍如隔世的用语移植到反映当前现状的小说中去。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俺对这句话非裳有疑问,不知道你想表达个什么意思?是说认同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都参与了方营想像中的“骗局”吗?所谓无利不早起,设骗无非为名利,你眼中的这些“媒体和一大批公知”又为了什么呢?
所谓 ...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27
我知道,对任何不利于韩寒的说法,你都有疑问,关于这个疑问,请参阅赵鼎新的文章,他比我说得清晰。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如果他的同学全都对他的写作能力刮目相看,为何过年时还有韩寒的同学打电话向韩寒借用他的团队?看韩寒自己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却是老师对他作文的恶评。当韩寒的《三重门》畅销时,当他被众多的粉丝包围时,崇拜他的学生问他:你看古文吗?他的回复竟然是:古文啊,那太难了。——他不读名著,却妄评《红楼梦》成为名著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能一遍两遍地看《红楼梦》,人们看得多了,《红楼梦》也就成了名著。我相信韩寒有逗笑的能力,也有幽默感,也可能写出让全班笑倒的检讨书,甚至写几篇搞笑的文章,但凭着他对名著的那番“高论”,让我怎么相信他能写出《三重门》?
韩寒固然叛逆,父子关系固然紧张,但挂科七门的韩寒一旦想到好几家少儿杂志发表了以“韩寒”为笔名的小说散文,而这些作品都归于他的名下,他如何会不虚荣?如何会不高兴?他终于可以在同学老师面前扬眉吐气了。据韩寒自己的文章介绍:初二时,只有他的同桌在《少年文艺》发表过一篇文章。——这不是一个14岁少年的正常心智吗?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7:17
韩寒举同学给他打电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当谣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事实”,连他的同学都开始将信将疑。

韩寒在少儿杂志发表文章的时候是在罗星中学(初中),那时他的成绩是年级中等。挂科7门是高中时在松江二中,就是他写《三重门》的时间。
俺以为,倾向得有证据支撑,以己疑人,放在心里想想可以,说出来,误伤了别人,有欠公允。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尤其在事关别人声誉与职业生命的大事上。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7:04
不知道,为何你的同情心要这般的滥用。

我们假设一下,当初有“代笔”的质疑冒出时,如果韩寒拈花一笑式的答复:不反对任何人有“质疑”的自由权利,我没兴趣答复类似的“质疑”。但我有兴趣悬赏2千万元,用来奖励那一位“代笔者”出来“自证”!我相信,之前的与之后的N篇作品该是最好的答复。

请想想,为何人们会相信,球王贝利的名言:下一个,永远是最精彩的进球!

对照一下,谁还会认为,“质疑”是作者无法自证的,是无端伤害作者(或作家们)名誉与职业生命的大事呢?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这么分析:人们指出的是,韩寒《三重门》中裹挟着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惯用语,这类表述被用于反映九十年代末期的校园青春小说中,无论是韩寒的阅历所及、还是出于反映作品内容的需要,都不应该。也就是说,作家完全可以超越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比如描写杀人犯的心理,作家自己不可能是杀人犯),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恍如隔世的用语移植到反映当前现状的小说中去。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8:21
这个思维方式和方舟子对《求医》中的标语质疑相似。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无法预知九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可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完全可以了解七八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周围比自己年长的人可能还在说,反映七八十年代生活的电影,小说或文章等都在使用。
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恍如隔世的用语移植到反映当前现状的小说中去。”
-----------------------------

连这句话的涵义,都理解不了的人,还能写出什么“小说”呢?牛头不对马嘴,真是累死人不偿命。
韩寒举同学给他打电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当谣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事实”,连他的同学都开始将信将疑。

韩寒在少儿杂志发表文章的时候是在罗星中学(初中),那时他的成绩是年级中等。挂科7门是高中时在松江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10
这个例子可以正看,也可以反看,两面都说得通。

对,是我记错,谢谢纠正。韩寒在初中时成绩平平,在班里是倒数前十名,在全年级是中等偏上,显然,在班级里是抬不起头来的,那段时间也频频被老师告状,韩父说“我们每次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但韩寒总是一次次让我们失望。”所以,他能在多家杂志发表文章,跟同桌攀比一番,何不趁心快意?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恍如隔世的用语移植到反映当前现状的小说中去。”
-----------------------------

连这句话的涵义,都理解不了的人,还能写出什么“小说”呢?牛头不对马嘴,真是累死人不偿命。
test 发表于 2012-3-3 19:27
现在还有人在说毛时代的语言呢。你这种脑残活着都多余。
这个思维方式和方舟子对《求医》中的标语质疑相似。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无法预知九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可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完全可以了解七八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周围比自己年长的人可能还在说,反映七八十年代生活的电影,小说或文章等都在使用。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21
我不同意方舟子对《求医》中标语的质疑,别说七八十年代的标题至今能看到,即便如五六十年代的标语,在有些地方还是残留着。我分析的情况与此有天壤之别:
小说反映九十年代后期校园生活的现状,少年作家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用看似练达实则脱节的惯用语来描绘当下,那一类惯用语的出现,完全出于一种很难抹去的思维定式,是某些年代所特有的。韩寒一旦想玩穿越,就会闹出姚文元在延安文艺整风的笑话。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其实 我一直都相信,韩寒是真的,因为,如果是假的,至少他还有机会解释“韩三篇”那种狗屎是他人从商业的角度,代而为之...... 至少他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表达自我的,公知们,粉丝们认为的那种人。

如果是真的,那么,韩三篇,所能证明的,就是挺韩的,全是傻屄。当然,包括其本人。

我在等待,结果,证实我的看法。
孤獨是一種習慣.
现在还有人在说毛时代的语言呢。你这种脑残活着都多余。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39
看到伐?你要说“情理”不通,人家偏要说“性情”不已。——这就是“智商”的自证。
现在还有人在说毛时代的语言呢。你这种脑残活着都多余。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39
这么滥用粗言恶语的人居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孽啊。
85# irving

按照陈村的“逾墙”影射论,我们要同情施某人的“智商”与“性情”水准,并且更加欣慰的是,彼此不在一方水土上。
小说反映九十年代后期校园生活的现状,少年作家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用看似练达实则脱节的惯用语来描绘当下,那一类惯用语的出现,完全出于一种很难抹去的思维定式,是某些年代所特有的。韩寒一旦想玩穿越,就会闹出姚文元在延安文艺整风的笑话。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3-3 19:48
少年要学文字老成很容易做到。我自己18,9岁写的文字,经常被人误认为40多岁的人写。那些比我大得多的编辑在信里称我老师,以为我是经过上山下乡,又考上大学,毕业后再留校的老师,其实我那时才大一。《三重门》中还有大量的中学生的习惯用语,韩仁均要模仿的难度绝对高于韩寒装少念老成。最关键是少年的心态是模仿不了的。
这么滥用粗言恶语的人居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孽啊。
irving 发表于 2012-3-3 20:21
你要知道那个人是谁,你就不会这么说话了。
从我上这个论坛的第一天起,他就骚扰我。我是一直躲他来着。这还是我第一次骂他。
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被他骚扰过,大家总结出来那人就是一个贱骨头,讨骂的。
你要知道那个人是谁,你就不会这么说话了。
从我上这个论坛的第一天起,他就骚扰我。我是一直躲他来着。这还是我第一次骂他。
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被他骚扰过,大家总结出来那人就是一个贱骨头,讨骂的。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4 06:47
过往如何我不关心,我只看这一次。你们学不会就事论事。
我在隔壁平静的两帖,也居然招来老网的恶骂,你们都一样的小肚鸡肠。
你要知道那个人是谁,你就不会这么说话了。
从我上这个论坛的第一天起,他就骚扰我。我是一直躲他来着。这还是我第一次骂他。
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被他骚扰过,大家总结出来那人就是一个贱骨头,讨骂的。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4 06:47
原来这就是一天6个国际媒婆追踪的怨妇相?

还是“大家”的代表?指望别人的智商和你同样的水平?

指控别人“骚扰”,该不该出具“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