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吃边看——>寒假看碟记

晚上出去逛了圈,街道焕然一新,到处都是炫目的彩灯,超市爆满,火锅店门外排着长队,而我,只去一家爱去的小吃店。洞子口张凉粉店,以前在八宝街有一家,后来迁到了后子门,距离我最近的这家在人民公园对门拐弯处。店面很小,进门还要下阶梯,但一看到就能勾起起无数美味的记忆。要了一份白凉粉、一份甜水面带走,特别嘱咐慈眉善眼的老师傅多放一些辣椒。这种品牌店的配方基本不变,口味几十年如一日,但每次尝后总能让人感觉齿颊留香、回味清甜,的确是有独到的地方,唯一不足的就是辣椒似乎越来越不够味了。回想过去大街小巷都遍布的这种小店,无论去哪家,辣椒的香和辣都是首先让人垂涎的,只要多放两小勺都可以辣到无法入口的程度。而现在,好像只剩下底料的香味了,让人感觉似乎有很大的缺陷,弄得我总是心里暗暗怀疑和抱怨现在的师傅都把辣椒炸得太熟,以至于既不香,更不辣了,其实我知道就是自己弄的辣椒油现在也不辣了。

打包回家,路上仍然是张灯结彩、超市爆满、火锅店外排长队,全没在眼里。包里揣着无意中找到的好片,想着回家可以边吃美食边看好片了,安闲自在,不也乐在其中?虽然我知道我还有论文没写,但片子是肯定、一定、必须要看的,而且都得看好片,才对得起占用的写论文的时间呀~

长话短说,直奔主题——好片。嘿嘿,第一贴就多写点,后面的简洁为主,一针见血为纲[em07]

 

第一部:绝代艳后

又名: Marie Antoinette / 玛丽皇后/ 豆蔻风华

导演: Sofia Coppola
主演: Kirsten Dunst/ Jason Schwartzman/ Asia Argento
上映年度: 2006
官方网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
语言: Englis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影片讲述的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从11岁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到14岁成为波旁王朝的太子妃,再到18岁成为皇后,最后在大革命开始被逐出凡尔赛宫的经历。

其中的故事情节颇有些后现代的意味,连皇宫里的舞会用的都是摇滚乐,如果全景镜头更多些,节奏更流畅点,可能呈现的奢华浩大的场面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导演索非亚·科波拉把其中的人盯得太紧,对整个场面和某个焦点人物的之间的关系交代得太草率,失去了两相比照的机会。

你说电影里有软色情的细节吧,好像又没达到香艳的程度,缺乏了那么点点想象力,也缺少了点氛围的渲染。

刚当上太子妃的玛丽和那时候还未登基的太子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的时候,他们俩之间的尴尬、隔膜一目了然,本来期待开始一场好玩的相互虚伪的好戏或者斗法,可等到结尾都没有,又是一大遗憾。

虽然我知道其中有无数的花边、镶钻、水晶、精美的折扇、小巧的鞋子(据说玛丽就是嗜好收集鞋子),还有无数美味的糕点、菜品,以及修葺得仿佛童话王国般的皇家花园,但都像超速的广告一样,一晃而过,但同时又堆积过多。虽然我知道这些都叫奢侈和华丽,但距离我看之前的想象,仍然有巨大的距离,是不是我想象得太华丽了,可能是小时候受了点漫画《凡尔赛的玫瑰》的影响[em03]

不得不说,女主角,克里丝汀·邓斯特的举手投足还有神态甚至面貌本身都不适合饰演这样一个角色,虽然1994年的《夜访吸血鬼》里她扮演的那个小女孩也是穿的古装,但那时候还暂时看不出来她和古代气质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6月听说此片已经在法国上映的时候,心情激动,心想一定要找来看看,可带着无数的想象真正看到的时候,只发现了两个字——平淡,不过还不至于像其他人所评价的——空洞。

不是说其中内容不多,而是任何一个可以挖掘的内容到最后都草率结束,比如玛丽和情人的故事,或者那位和老皇帝路易十五打得火热的风尘女子,都可以再多一些笔墨。

怎样让一个人物在历史画卷中展现出更加浓厚的印记,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思考和描绘过程。索非亚·科波拉采用了突出个人,淡化背景的方法。这种做法对这样的影片来说不是不合适,只是这个度没有掌握好,个人被过于突出,而背景被过于淡化。除了在前面的舞会情节中体现出这点,影片结束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影片安排以玛丽和路易十六被逐出凡尔赛宫作为结尾。玛丽从马车窗口望出去,一缕朝阳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反打,玛丽带着有些惆怅的神情望向窗外。这个结尾虽然轻盈,却失去了对影片内蕴风格的映射和强调。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让这个故事延续到两人上了断头台作为结束。否则他们的流亡就和任何一位乡绅及其夫人小妾的出逃无任何区别了。

不过此片的画面的确好看,虽然还称不上精美绝伦,但很多当时的华服美景都尽收眼底^_^

打分的话,应该65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4 4:05:19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谢谢推荐,第二部呢?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第二部:

Little Children  

又名: 身为人母

导演: Todd Field
主演: Kate Winslet/ Patrick Wilson/ Jennifer Connelly
上映年度: 2006
语言: English
官方网站: http://www.littlechildrenmovie.com/
imdb链接: tt04042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6 4:18:17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人物:

两对夫妇:

家庭主妇Sarah(凯特·温斯丽特)和她的丈夫Richard

Richard有特殊的性癖好,或者说,有点猥琐。Sarah不满这样的生活。

家庭主夫Brad(Patrick Wilson)和他的妻子(珍妮弗·康娜利)

妻子的强势和冷漠让没有经济来源的Brad有点难以忍受。

两个边缘人:

Larry  原来是警察,因为妻子的离开而无心工作,最后丢掉了警察的饭碗

Ronnie 刚从监狱里放出来,曾经罪名是娈童和虐童,使得镇上每个有孩子的父母如临大敌

故事:

英俊的Brad一直被众家庭主妇们视为心中的白马王子,胆大的Sarah想方设法接近他。两个生活不如意的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却无法分析得清楚的感情。Sarah开始嫉妒他和妻子的关系,幻想能和他逃到世外桃源去生活,但是Brad犹豫不决。Brad的妻子开始怀疑他们的关系,却找不到任何证据。事情变得越来越疯狂,Brad放弃考试、Sarah放弃看管孩子,欺骗家人,乘机一起出游……最终他们决定私奔,但是在这天晚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打算。而另一条故事链条上,Larry 一直攻击Ronnie,威胁和打击他和他的家人,致使Ronnie的母亲去世,最后经历了痛苦和鲜血,Ronnie和Larry 从敌对走向了包容和矛盾的化解。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补充此片的得奖情况:

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

BFCA(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5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CircleAwards)最佳影片

——————————————————————————————————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两对夫妇  虽然他们肯定是主角

而是Ronnie,这个危险人物,他威胁的就是Little Children——小孩子。

可其实他既是害人者,也是被害者。尤其他和母亲的对话,让人感觉痛苦、荒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守着一个有精神病的、犯过罪的儿子在众多居民的敌视甚至攻击中生活。每天鼓励他努力生活,对他说:你是最好的!骂退那些攻击自己儿子的人,还为儿子找对象——同样是个可怜的女精神病人(演他相亲对象的这个女演员演得真好!)结果,Ronnie的病态伤害了她,她饮泣的那段演得非常精彩。

最后在Larry对Ronnie的又一次攻击中,Ronnie的母亲心脏病突发去世,大大刺激了Ronnie。他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摆脱罪名,摆脱让自己痛苦也让别人害怕和厌恶的行为,阉割了自己。

 

……这些段落都让人非常抑郁   食欲不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身为人母》带有《美国丽人》、《绝望的主妇》、《撞车》的一些元素,但没有《美国丽人》精彩,《绝望的主妇》的有趣,《撞车》的紧凑。

其主旨更有探讨的空间。以下分析主旨和结构。

从图片上看,声色味儿很浓.

……这些段落都让人非常抑郁   食欲不振.

边吃边看,还能吃得下去么?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嗯,虽然看到Ronnie这段比较伤心,不过还好,我吃甜水面的那会儿正好看到Sarah和Brad眉目传情的那段,空气中飘荡着随时都会膨胀的喜悦和欲望。就像甜水面底料一样,浓厚、富有感染力、洋溢着欢乐的感觉。

爱,无论是什么样的爱,总是能扫除暴虐和冷漠——这是我那时突然想到的。

 

现在说说影片的结构:

两对夫妇,特别是Brad和Sarah作为主线贯穿全片,而他们的另一半,则基本上作为衬托存在。

退休警察Larry和恋童癖的Ronnie作为副线,也贯穿全片,但是正如很多人看出来的那样,这条线在编剧的头脑里是重要的,但是一旦展现出来就显得无法被突出了,甚至还断断续续的,可能因为这条副线和主线太疏远了,无法将两者联系紧密一些,我甚至怀疑,这条副线的存在只是为了能提供一种氛围和为结尾提供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里就谈到了影片的主旨:

在我看来,《身为人母》是一部体现了80年代以来,在美国保持强劲势头的新保守主义(或称“新右派”、“重新界定的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的影片。之所以是新保守主义,它和保守主义的不同,用通俗的观点来说就是它虽然也提倡传统保守的思想意识,不过正因为它是在自由主义等开放性的思潮之后出现,因此它保留了过去开放时代的一些重要果实。

新保守主义在经济上奉行自由主义,而在道德上赞成“绝对的道德标准”(这无疑会导致认识论上的独裁倾向),而这个“绝对的道德标准”当然只有从旧有道德体系中去寻找和复制。导致的结果则是:退守已知的(过去或现在的)世界,而不是无畏地奔向未知的未来。

正因为如此,这种开放与保守思想的矛盾就体现地尤其突出了。

比如主线里谈的是Brad和Sarah的婚外恋,并且以同情理解的眼光在看待他们的关系(这当然是受自由化的社会思想影响的结果),可是最后由于保守主义的回归家庭的价值倾向使然,又必须使他们熄灭那股找不出任何否定的理由去斥责的感情(婚外恋),就显得非常艰难了。

影片中有个情节,一次邻居们聚会在一起讨论一本关于婚外情的小说,书中的一段描述到:“书中的一段:她放弃了一切,那些没有价值的事物,而是喜欢上了一些非常复杂的事情,一些面临崩溃的情感。”Sarah说:“她有能力做出这个选择,同这一切进行斗争,她选择了斗争,可她还是失败了,但还有一些美丽的事物,我可以描述的,是渴望,是内心的一种渴望,和拒绝不幸福的生活。”如果按照这段情节的发展延续下去,也许就是她和Brad私奔的成功。告别变态的丈夫、告别这个危机四伏的小镇、告别造成压抑的妻子,寻找新的生活。

可是,结果并不是如此。

 

即使他们最后下定决心私奔的那晚,那个吻如此激动人心、旁若无人,如此明显地涌动着解放的讯息。

 

最后Sarah带着女儿等着Brad,可Brad呢?竟然让人匪夷所思地加入了那些小混混的队伍,玩滑板,还从滑板上摔下来受伤了!这边Sarah等着他,却发现了发疯般躲在花园里哭泣的Ronnie,在询问他的时候,女儿不见了!

Sarah四处寻找女儿,终于找到的那刻,她抱着女儿说:我们回家!人居然脆弱到这种地步,而回到那个变态冷漠丈夫身边,放弃所有的努力和可能还有那些充沛的感情,竟然只需要这个小小的借口?!

 Brad醒来,给警察说:给我妻子打个电话——他就这么轻易地转身了,甚至有点让人感觉他是蓄意如此的。

 

而所有所有的借口最后都集中在一点——家。即使再不堪忍受现在的生活,他们都试图去接受一切,而不是选择放弃一切,重新开始!

 

——“不相信人类理性所做的容易出错的脆弱设计,正是爱德蒙·伯克经典保守主义的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7 3:49:00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看过此片,猛然发觉自己好像是自由主义的中坚力量~一直都以为自己比较地保守的,哈哈哈。

总之,我不相信这样牵强的结尾。那不过是为了给新保守主义思想——“主旋律”做点对应。

另外,从现实来讲,我仍然不赞成这样的保守主义思想——难道除了虚无主义,就只有回到过去可以选择了吗?

为什么不给自己、给人更多的选择的权利、力量、可能性?

理性的力量和感性的勇气到哪儿去了?

虽然人的选择很容易出错,但是总的来说,“停滞不前”比“选择并出错”所要出的错更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7 2:39:43编辑过]

虽然人的选择很容易出错,但是总的来说,“停滞不前”比“选择并出错”所要出的错更多!

是这样。

人们通常不缺理性的力量和感性的勇气,缺的只是对未来状态的亲身体察或充足预期。前者永远是缺的,后者有人预期自己无法承受,于是停滞;或者无把握能够承受,心怀恐惧所以会找个借口便回归。也有人预期,预期总是无把握的,既然有可能回归甚至后退,不如维持或停滞。

和北海月一样,在我想来,“停滞不前”比“选择并出错”所要出的错更多,更大,更荒唐,更窝囊。至少选择是主动的,况且我还可以控制选择之后的错误尽可能小;而不选择面临的是双避冲突,只能被动、无奈地继续呆在令人窒息的旧境中。人的可悲莫过如此,绝望地过一生是对自己最不负责的态度。那个绝望正是对停滞最大的惩罚。

宁愿战而死,不愿苟且生。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前一贴,和北海月MM呼应;这一贴,也许是出于年长的经验。

为何而战?这是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如果缺乏这个审慎的运用理智的过程,感性的勇气就成了卤莽,战也因此成为混战一场,必败无疑。这样的败最荒唐。影片中的回归若说是明智也应是始于这么个道理。

也许更多的人需要长久的时间进行这个审慎的思考,那么优柔寡断或暂时停滞或许可以看成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长久的思考仍旧得不出明确的答案,也许意味着战的目标对其不具备终极意义,不战与战就没有太大差异,都是一种可以替换的生活。

有没有什么不可替换?也许这才是造成困扰的根本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7 12:43:38编辑过]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如果只是从影片本身来看

它的结尾并不“明智”

因为它根本就不敢去设想,也不给主角一个选择的机会,那样唐突的结尾,那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缘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影片主旨是保守主义的,它希望保持原状,而不是做任何的改变,哪怕这个现状是多么让人不堪忍受。

做个假设,如果安排一个男女主角私奔成功,然后幡然省悟的情节,我认为都很能接受,因为这种“回归”就是两人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通过生活中“试错法”在自我选择了。

可惜在影片中看不到任何选择的可能性,或者说由于保守主义思想的控制,编导也不原意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

说点生活中的问题。

常常有长辈语重心长说:“不要去尝试,有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我承认有的事情,选择去做就意味着生命的危险,但是除了这些事情呢?我认为,都可以去尝试,如果没有跨出那一步,成功率或者说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就完全没有,跨出去了,就有成功和实现理想的可能,即使这种可能性很小,也远比没有可能性更好。

当然,正如楼上所说,任何行为都必须用理智去分析,去判断和思考,而不能完全凭感性的冲动去决定。

但是保守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它完全不信任人的理性。它认为人的理性只能带来灾难——这明显是矫枉过正,或者说得不好听,只是为了捍卫过去和现存的一切,而损失最大的,必定是个人,因为个人因此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保守主义思想的倾向是让人固步自封,始终停留于现状之中。可是对于人来说,生活也好、事业也好,都需要求得更新和进步,这个时候,必须训练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以加倍的勇气进行创新和突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7 18:17:15编辑过]

影片是有明确的倾向性的,但是又没有同时给出其他选择的余地,也不敢去面对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最后几乎就成了保守主义的说教材料。

理性的力量不够强大,缘于信念还不够坚定。脆弱的信念,只凭感觉和勇气,必然不堪一击。而且这些打击,甚至会毁了信念。这样的代价是不能付的。

年长的人之所以会这样说,多半是因为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而他们会认为这是真理。若想与众不同,确实需要理性的训练和勇气,并且二者将一直相随左右。

保有信念,其它代价都可以付出。唯有付出代价,方可收获珍贵。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保守主义或许不仅是不敢选择,而是认为没有选择的必要。因为这样的生活和那样的生活各有各的利与弊,总合相差无几。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身上都很明显,我的朋友曾说:男人各有各的坏,都差不多。如果是这样,选择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人们便维持原状,陷入绝望。为了让自己以平静之心应对绝望,他们开始相信生活的面貌就是如此,人人都是如此。所以,你会发现,美的东西少被人追求;鲜见的追求也通常会不被祝福,更多的人倾向于用怀疑、背悯、诅咒来对待。大约为掩盖心中的恐慌: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若别人有了我的生活可怎么过。这恐慌也验证了心中的渴望,同时验证了人的贪婪。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这种心理之下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好东西?绝望和失意也是他们应得的。

人的生活终究是属于自己的。有追求,追求过,不管结果如何,死而无憾。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信念?明白了,这样的情况确实有。但如果从更长的时间,比如从人的一生来看呢?这种信念的败落会不会延续一辈子呢?另外,最初的信念真的就是完全正确的么?就真的能正确地指导一个人走完一生吗?

“理性的力量不够强大,缘于信念还不够坚定。”

信念如何才能坚定?理性的力量如何才能强大?我认为还是需要生活的实践去磨砺,没有人是完全通过意识的训练,就能成为拥有坚定信念和强大理性力量的人。而且即使失去信念也并不是什么让人恐惧的事情。也许这种信念本身就不符合残酷的现实,也许他需要寻找更符合他生活的信念。

从另一方面看,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的打击会让有的人更加坚强,也可能让有的人一蹶不振。对待生活和未来的态度对一个人在遇到打击后走向什么道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自身的经历来看,那些打击和慢性的折磨让曾经的我几乎丢掉了一切:信念、希望,甚至差点加上性命。那种败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还活着,于是开始重新思考如何生活,我不去回避和厌恶那些残破的现实和不堪忍受的生活,我接纳,并去热爱生活,这不代表我认为它可以保持现状,所以我开始改变它,也改变自己。

过去我的信念和现在的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生活改变了,我自己也改变了。这也许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但渐渐地,一切都平息下来,生活是强大的,无论怎样,它总是会一直不停地往前行。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那些灾难性的经历,我也许会和那些比较幸福的人一样,安静地生活,无忧无虑。可是现在我被迫选择了走完全不同的道路,也许这条路是非常糟糕的,非常令人担忧的,但同时,我因为感觉到我的世界因为这些意外和艰难的选择,最后达到了自己未曾想象到的境地,而感到无限满足——还是那句话:过得好不如过得多。虽然两种情况未必能分个高下,但是我看到了人,也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性,而且属于自己的这种可能性是可以被自己的力量左右的。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2-17 19:01:00的发言:

保守主义或许不仅是不敢选择,而是认为没有选择的必要。因为这样的生活和那样的生活各有各的利与弊,总合相差无几。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身上都很明显,我的朋友曾说:男人各有各的坏,都差不多。如果是这样,选择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人们便维持原状,陷入绝望。为了让自己以平静之心应对绝望,他们开始相信生活的面貌就是如此,人人都是如此。所以,你会发现,美的东西少被人追求;鲜见的追求也通常会不被祝福,更多的人倾向于用怀疑、背悯、诅咒来对待。大约为掩盖心中的恐慌: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若别人有了我的生活可怎么过。这恐慌也验证了心中的渴望,同时验证了人的贪婪。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这种心理之下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好东西?绝望和失意也是他们应得的。

人的生活终究是属于自己的。有追求,追求过,不管结果如何,死而无憾。

嗯,你剖析得很深刻。“没有选择的必要。因为这样的生活和那样的生活各有各的利与弊,总合相差无几”看过一部《蝴蝶效应》大致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只适合用来自我安慰。因为虽然表面上看是如此,但是人经历过与没有经历过的事实差别是巨大的。

人的生活终究是属于自己的。有追求,追求过,不管结果如何,死而无憾。

非常赞同这句话。

 

很好,你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体会,最后一段话几乎和我要说的一样,而我可能已经比你要大上一轮。

没有人生来就有属于自己的正确而坚定的信念,在真正确立之前需要过程。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的,而这个历程是需是自己选择并是真实的。保有信念,是说保有那个不那么具体的信念即追求永恒。不相信永恒,不相信有不可替代值得追寻的东西,这是信念的丧失。这样的丧失是可怕的。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人经历过与没有经历过的事实差别是巨大的

是这样。所以有人说: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相信;所以你说,信念需要实践去磨砺。

以我的经验,这既给信念的坚定提供了条件,也同时呈现了巨大的障碍。信念总是结合方方面面的因素,自身得到发展并促使实践的发展。我祝福年轻的你,经历美与苦难,并最终蔑视苦难享有纯美。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保有信念,是说保有那个不那么具体的信念即追求永恒。不相信永恒,不相信有不可替代值得追寻的东西,这是信念的丧失。这样的丧失是可怕的。”

明白了,你说的是信念丧失指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

我始终都在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一条坚定的、向前的道路。

突然想到一件事,一位朋友说,他始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许当人突然受到打击和失去很多东西,并因此而体会到幻灭的感觉的时候,他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没有成为一个否定式,因为我始终抱有希望,因为经历那些痛苦后,我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深深地认识了自己,开始爱自己,所以我不放弃对自己的爱,所以就不会放弃生活,放弃存在的种种可能性。虚无不仅是出于对生活的厌弃,更是出于不自爱。真正的坚定的信念在我看来始终是从自爱出发的。

谢谢你的祝福~

“信念总是结合方方面面的因素,自身得到发展并促使实践的发展。”

是的,所以人的信念是有差别的。对人信念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他生活的环境、经历和个性。

第三部

The Crying Game


又名: 哭泣游戏 / 乱世浮生 / 哭泣的游戏

导演: 尼尔 乔丹 (Neil Jordan)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英国
上映年度: 1992
imdb链接: tt0104036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一部同时涉及同性恋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的电影

Fergus是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一天他们绑架了一名英军黑人士兵Jude,由弗格斯看守,在朝夕相处中,Jude和Fergus之间开始相互熟悉,并逐渐产生了友谊。在乔迪的感召下,弗格斯开始有所觉悟,产生了背叛组织的念。
  
   共和军派弗格斯执行处死乔迪的任务,在丛林深处,Fergus放走了Jude,然而不幸的是,Jude却被前来袭击北爱尔兰共和军营地的英国坦克压死。Fergus逃出了组织,改名换姓来到到伦敦,寻找Jude生前曾交代给他的女友Dil。

 

Fergus化名Jimmy,寻找到Dil并保护她,Fergus对Dil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发现Dil是男人后,还是忍不住呕吐了。

可是Fergus还是忍不住想要保护他。

某天Fergus在Dil的楼下徘徊。最后把一个信封投进他的箱子里:
对不起打了你。
你吐的时候我知道,你还是关心我。是不是

接着的对话:

你喜欢我的吧
喜欢
真诚一点
我喜欢你
再强烈一点。说你爱我
我爱你。你还想怎么样
我要你约我
我约你
什么时候
今晚吧

Dil是勇敢坚定的,Fergus是迟疑退缩的。

当你爱一个人又不能接受他或她,这部电影可能就是最好的解释。

影片的对话很精彩。

其中有一段Jude讲给Fergus的故事贯穿影片:

一只蝎子要求乌龟搭它过河,乌龟说,你会蛰我的,蝎子说,不会的,你送我过河我对你感激不尽,怎么会蛰你呢,再说我在你背上,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乌龟放心了,带它过河,刚游到河中心,蝎子就忍不住蛰了乌龟,乌龟说,你不是说不会这么做的吗?蝎子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是我的天性。

Jude对Fergus意味深长地说:

It’s your nature
  
你天性如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抛开同性恋的内容,也就是说忽略角色的性别,这其实是一部有点凄凉的爱情影片,但这个爱情又因为性别的问题而扑朔迷离。

但假如不喜欢看到同性恋内容,此片是不适合观看的。

PS:导演尼尔 乔丹 (Neil Jordan)正是1994年电影《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的导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1 3:44:03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第四部

 

权力喜剧

 

又名: L\'Ivresse du pouvoir / Comedy Of Power / 权力的迷醉 /权利的迷醉/ Comédie du pouvoir, La

导演: 克劳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主演: 伊莎贝尔·赫波特 Isabelle Huppert /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Fran?ois Berléand / 帕特里克·布鲁尔 Patrick Bruel

官方网站: http://www.livressedupouvoir.com/
上映年度: 2006
imdb链接: tt0463486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看到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名字就毫不犹豫租下来看了。其实本片是一部比较闷比较枯燥,结局也不甚快意的电影,虽然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克劳德·夏布洛尔。此前,他们还合作了几部电影。比如《包法利夫人》、《女人情事》和《冷酷祭奠》。

故事内容很简单:

地方官让娜·夏尔芒,她受命调查一桩涉嫌挪用公共资金的复杂要案。案件渐渐对一家大企业产生可怕的影响,而她则渐渐认识到自己权力的重要性———然而,她的私人生活却也因此陷入了危机。

正如让娜所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与政治有关。……我不会被打倒的……无论怎样,我会维护政治的清白。

可是她的上司最后告诉她:这其中有太多政治和权贵了,希望你能放弃。


她的丈夫也受不了这种牵连,每晚守在家门外的保镖让他难以忍受,他对让娜说:我是你丈夫,你应该由我来保护!——男人的傲气和面子是脆弱的。

可是她的工作就是这样,如同她的助手卡尔玛所说:我们得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代价,没有回报。

可是。结果是,金融巨头勾结政治势力对司法机关施压,让娜的上司强迫让娜放弃继续调查,让娜同意了。

结尾,让娜的弟弟菲尼克斯问她:你打算怎么办?让娜回答:我要休息一下,好好享受生活。菲尼克斯问:放得下吗?让娜回答:我不知道。

最后让娜说了一句:去他妈的权力!

这是一个让人匪疑所思的结局。

她所咒骂的权力指的是什么呢?

自己手中掌握的司法权?

金融巨头掌握的政治经济权?

还是上司对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北海月MM介绍影片的文字很好看,那几部电影也都是俺没看过的![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7-2-16 5:03:00的发言:

补充此片的得奖情况:

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

BFCA(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5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CircleAwards)最佳影片

——————————————————————————————————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两对夫妇  虽然他们肯定是主角

而是Ronnie,这个危险人物,他威胁的就是Little Children——小孩子。

赞同!
ID已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