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原创]建筑的小说叙事:解码刘家琨

1.  忽然结束的流浪

他被称为中国当下最闪眼的建筑师。

而三十几岁之前,竟然不晓得自己可以做什么?!这是高更似发问:从何来?到何处去。而现在他与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合作过,中国所有最高的建筑论坛上,一定有他的话语权。人已过天命之年,厚的眼袋,炯的睿智,激扬的手势,从前帅气的文学青年让光阴筛成了一张眉目凝重的建筑师经典面孔。

刘家琨虽说毕业于七七级的重庆建筑学院科班,却在八十年代醉心于文学创作,一篇新锐小说《高地》,出色地铨释了人与自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粗砾而神秘,仿佛为飘浮在半空中的一座正正方方的碑,一只子官的意象。他的小说由此而收录进了《四川文学.小说系》,当年与他并列的还有新出道的阿来。所不同是,刘家琨说,当他成为了四川文学院,即后来的巴金文学院的签约创作员后,发现上面有人要审他的构思时,自己居然写不出来半个字了。

不久,他旋即离开了文学的院子,转而回来了自己的本行,让飘浮的建筑,从半空中沉潜下来,从地上生长了出来。在创作了罗中立工作室、丹鸿工作室、犀苑休闲营地、“红色年代”娱乐中心、何多苓工作室一系列建筑作品后,他让建筑的石头唱歌了,让建筑成为了自己的小说,继而声名鹊起,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国际知名建筑师。

如此凝固的叙事,证明刘家琨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文学高地,只是叙事的符号变了,前者是精神的言语,后者为物质的语言。
2.不可复制性的个性营造

有人问刘家琨,本土的建筑怎样在国际的建筑背景上凸现?!他语气沉稳,纹理清晰地阐释自己的思想说:没有什么本土建筑与国际建筑区别,建筑只有地域与时代之差,甚至于没有中国与外国的建筑师的分别。比如荷兰建筑师的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设计造型,243米高的庞然大物,屡屡遭遇抨击,原因这样的建筑代表威权主义的话语,这样的建筑作品,在国外只能想,却在中国可以实现。你能说不是中国本土的建筑作品?!还有法国建筑师的国家大剧院那座非堂现代的水晶体,却有如《诗经》里的“颂”,那样庙堂一样的迟缓与拖沓。

而刘家琨先前人居建筑作品:罗中立工作室、丹鸿工作室、犀苑休闲营地、“红色年代”娱乐中心、何多苓工作室等设计系列,却弃权了宏大叙事或深沉象征意义,只是追求建筑本来的光影、叙事效果与情节意外;还有符合中国当下经济状况的,建筑材料的“低技策略”语言符号性等等。这一切建筑纲领,以及后来,他在上海与广州建筑设计,都代表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叙事。这样叙事是清新自然的。

上海《文汇报》曾以这样文字评论:

在晚间对话现场浦阳阁的斜对面,就是刘家琨的作品,一条黑鳗一般巨长、沉静的建筑物,如今就是浦新城发展公司和青浦区规划展示馆所在地。除了这个耐人咀嚼的外形,正外立面用黑色岩石做成的岩石百页也是这个建筑的一个特征,建筑师故意保留了石头粗糙的边痕,像刻章人完成篆刻后的“击边”,不仅给透过百叶的光影带来生动的效果,也让这个庄重的建筑具有了微妙的不可复制性。
    而其中的关键词“黑鳗”、“不可复制性”,正是与刘家琨当年从事文学创作所具备的诗性想象与原创性是分不开的,不怪乎他常如此评价自己: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建筑师。时下,正是他所践履的不可复制性,恰恰又是对工业与后工业的批量生产霸语权的一种反动。

文学,为刘家琨的建筑设计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仅这一点了,让人想起了作为前辈建筑学家兼作家的林徽因。

3.    此时、此地的独创

中国古代的没有建筑师这个称谓,只有梓人、将作、匠人的叫法。“建筑师”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当下在中国,建筑师并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想法,他面临或是颐指气使开发商、业主,或是素质低下的人,但既便如此,你也要利用当下提供的条件,做出你最佳的作品。

刘家琨的“低技策略”一词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而“低技”一词是个用语不太贴切的基本理念。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这样的“低技策略”,按刘家琨解释是预控了经济的制约,而能很好从建筑传达出建筑师本身的思想来。

从世界建筑的大背景看,恰恰此点更反映出中国大众普罗文化在建筑上的符号表现,并具有中国特质喜剧效果。

至于刘家琨建筑作品中,使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路径、材料使用上赖特的有机、或借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都可以看作为外国魔幻主义、中国古典主义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现代中国化移植。

4.建筑作品中的《聊斋志异》

如果将刘家琨的建筑隐喻为小说,其风格更似《聊斋志异》。

尽管刘家琨曾自嘲道,暂时还没有缘份接手大建筑设计,已经出来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小家碧玉”。

不过,刘家琨在解读自己作品何多苓工作室时说:

公案总是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名间机锋一转,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奇警中有所省悟。方案起始于一张观念性空间草图,草图极为粗略,夸张地说,像一只方形笼子里惊蛇回头的动势,但却得到审美激进的业主夫妇的立即认可。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这座掩映在成都川西平原腹地的小小建筑,因如此的具备小说的叙事,而文彩斐然,并成为一个建筑的范本,蜚声海内外。

乍一看,这里似乎为刘家琨自己所说犹如蜀僧禅灯,机锋棒喝。实际上却是传递了蜀人“喜夸饰”深沉而强烈的地域文化:

神秘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金沙遗址的太阳鸟图形、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汉赋、太白的诗东坡的词……承接古老蜀风,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亦呈现夸饰风格。这样的夸饰具有雪泥飞鸿无迹可循的意外;具有期待视野之外的陌生与戏剧性情节效果的,因而包含有神秘性与现代性。

5.    坐井观天,是对宇宙自然思考

天井,是刘家琨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视点。在这里交流着人与自然的感受,天人感应。坐井观天,不再是一种奚笑,而是一种现代生态理念了,这既是生活的功能性所需,也是审美趣味与环保理念所在。刘家琨在对天井与飞廊的构成关系,在方盒子式的何多苓工作室里的解构过程是如此叙事的:

一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的外壁盘旋而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在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折,进入突出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飞廊继续延伸,穿透建筑,擦过树冠,直指河边平台,从而使河边绿地与二楼庭园取得了直达性的联系。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机锋所在,成为一种粗野的解构因素,它破除了层层相套、稳定严谨的正方体,所到之外焕然一新。
    如此,长桥卧波,廊腰缦回,直抵天井。而天井,一个中国民居建筑小调中的休止符,在时空季节中光的影变化,虚实交幻,让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呈现出一种中国艺术的构成趣味,晶莹透凉的意境,让人暂时忘却今天还生活在如此邋蹋与喧嚣之中……

刘家琨的建筑作品,让“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2007-4-1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3 20:30:26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楼主编辑一哈,全是乱码~~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我也没有办法,怎么样发都是乱码!!!!!

[em06][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3 17:31:54编辑过]

楼主点“编辑”。在编辑文本框出现后,点一下 清理代码  图标,就不会出现乱码了。

 

或者把你贴的内容在“记事本”上粘贴一下,再复制到发表框里,也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3 19:30:18编辑过]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十二分感谢“闲人一名”兄的指点。果然灵验!!!

[em07][em07]

谢兄不客气。

见你会了,俺蛮有成就感滴。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这就是青浦那座建筑,那条“黑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被“击边”了的水泥页,微妙的不可复制意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飞廊的造型,复道行空,未云何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建筑师刘家琨先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之文革馆——虚幻的权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