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童祥苓——他曾当面说张春桥没水平

童祥苓——他曾当面说张春桥没水平
 
扮演样板戏中的杨子荣,为他创造了演艺生涯中
最耀眼的辉煌,也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起起伏伏

“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是30多年前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对白。

“痛!痛!痛!”“贴!贴!贴!”“早贴早轻松!”这是时下在电视上热播的一个药品广告中
的几句说唱词。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位经历过人生浪尖和谷底的人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
人公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

塑造一代英雄杨子荣,是童祥苓京剧职业生涯中最为闪亮的部分,也为他带来宠辱交加
的一生。

与张春桥争辩埋下祸根

1935年,童祥苓生于天津。在他懂事时,大他13岁的四姐童芷苓早已是红透上海滩的头
牌坤旦。为了培养这个童家最小的弟弟,姐姐不惜工本,为他广延名师。十几岁时,童
祥苓便与二哥寿苓、姐姐芷苓、葆苓一起,令童家班扬名梨园。

解放后不久,童芷苓率童家班一起进入上海京剧院,童祥苓每月可以领到350元工资,这
在当时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到童祥苓20岁出头时,他在圈里已颇有名气,但真正让他
声名远扬的,却是《智取威虎山》的主人公杨子荣。

1964年,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剧组到上海选演员,童祥苓经过考试和面试,最终被选
中。凭借自己的天资、功底和勤奋,他出演的杨子荣得到了各方肯定。

1966年,童祥苓的姐姐童芷苓遭到抄家和批斗。而童祥苓当时正在北京演出,并受到毛
主席的接见。他写了封信给姐姐,让姐姐好好交代问题,并且说相信姐姐是个好人。不
料,这几句话成了他为姐姐“翻案”的证据。

当时,童祥苓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脾气倔强的他甚至当面与张春桥争辩:“我说
张书记呀,您说话好像没什么水平。你们说童芷苓是文化特务,可你们现在还在对她进
行审查,并没有给她定案。没有定案,我给我姐姐翻什么案呢?”

童祥苓就这样埋下了祸根。没过多久,他得了一个“为文化特务童芷苓翻案”的罪名。
在批斗会上,冤愤交加的童祥苓,晕倒在他演出过的舞台上。“解放时我才14岁,我没
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集团,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们一直是忠心耿耿的,我
们怎么会是反革命?搞不懂!”

屈辱、委屈、愤怒、绝望,让天性乐观的童祥苓想到了自杀,幸亏妻子当时拉住了他,
并对他说;“你自己应该清楚,什么事都想开点,你不为自己想,还得为孩子想。”童祥
苓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决定“为了家,一辈子屈辱地活着”。

重演杨子荣名扬全国

1968年,因为要把《智取威虎山》拍成电影,杨子荣人选难以物色,童祥苓重新获得出
演杨子荣的机会。当时在童祥苓看来,这不仅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创作机会,也是童家
唯一可能“将功赎罪”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又让他被人看作是“江青旗下的样板团成员
”而遭到误解和排斥。尽管如此,童祥苓还是咬牙坚持了两年,最终将电影完成。

由于被人误认为是江青的“嫡系”,童祥苓经常挨“整”。一次,他录“穿林海,跨雪
原”一段,下午两点进棚,到夜里12点才出来,前后录了18遍;唱到后来实在唱不动了,
童祥苓就开始给脖子上的声带肌肉注射,唱一会休息一会,最后几乎跪在地上。他对周
围人说:“你们录多少次都不累啊,我已经不行了,我的生死就在你们各位手里。”等
到这段录完后,童祥苓已是大汗淋漓,瘫倒在椅子上。

在北京录电影的两年,童祥苓在剧团内被人误解和挨整的同时,还不能回家和亲人来往
。受姐姐童芷苓问题的牵连,他已被定性为“敌我矛盾”。每日除了拍戏,还必须接受
劳动改造。“早上起来吃完早点,两百人的碗筷要由我来洗干净。接着上班,上班回来
吃中饭,吃完后两百人的碗筷又要洗完。洗完后又上班,晚饭吃完后两百人的碗筷还要
洗,洗完了有时还要开会。”洗碗和拍戏成了童祥苓一辈子无法忘却的记忆。

1970年,京剧《智取威虎山》终于被拍摄成电影。童祥苓也回到上海,不久即被“搁置
”起来,直到1976年。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他几乎没再排过戏,但电影《智取威虎山》
的放映,却使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靠开小面馆维持生活

1976年,受尽折磨的姐姐童芷苓从牛棚里放了出来。虽然童祥苓因为在“文革”中演过
样板戏,成了说不清道不白的人物,但是童家班终于又能同台演出了。20世纪80年代,
还想做一番事业的童祥苓同妻子一起承包了京剧团,一年下来上交了十几万元的利润。
然而年终时,童祥苓却因为历史问题不能被评为先进。为此,他伤透了心。

1993年,因为“大儿子的工厂破产,小儿子想学戏没学成,两个人失业在家”,58岁的
童祥苓决定提前退休,回家开店。为了筹措本钱,童祥苓参加了各种演出。经过一年奋
斗,终于凑够本钱,在上海的一条小马路边上,开了个能够摆放五张台子的小面馆。

刚开店时,为了减少亏损、节约成本,童祥苓和家人一齐干起了洗菜、配菜、洗碗、扫
地等力气活。有一次,童祥苓蹲在马路边洗碗,一个戏迷认出他后说:“童老师,您老
辛苦了。”童祥苓朗声应答:“没关系,‘文化大革命’时咱洗碗洗惯了,有基本功。”

开面馆的8年,是童祥苓感觉最开心的一段时光。过去聚少离多的一家人,因为开饭馆,
倒是经常待在一起了。2001年,因为饭馆生意越来越难做,童祥苓把它转了出去。童祥
苓依然是家里的经济支柱,除了受邀演出,剩余时间就是照顾前几年患眼疾的妻子。

今年是童祥苓和妻子的50年金婚。对于这段50年的“包办婚姻”,童祥苓非常得意而又
欣慰。童祥苓说,他的爱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妻子,另一部分便是京剧。

如今,童祥苓和妻子居住在上海一套170平米的寓所里。这是他为了让妻子“过上安逸舒
适的晚年”,倾尽毕生积蓄买来的。在他们的客厅里,悬挂的杨子荣剧照和童祥苓与毛
主席、周总理的合影,记录着童祥苓此生最引以为豪的时刻。

《环球人物》第十六期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真是英雄多磨难

一个主角,还是被幕后的人物操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没想到。如果早些听说他开面馆,说不定会去吃上几碗,捧个场也好。俺是听童祥苓的京戏长大的,他的声音早已成为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