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东京审判》观影断想

『天涯杂谈』《东京审判》观影断想


作者:午后的水妖 提交日期:2006-9-21 18:47:00 

??本来对打着“×××非看不可”之类的影片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的。近日因学生强烈要求,我给他们播放了号称“中国人非看不可”的《东京审判》。观影过程中,有些零散的想法,罗列出来,如此而已。
  
  一、爱情不是味精
  
  现在似乎非常流行把爱情作为一种提升上座率的必备元素,无论什么影片都要加上那么一点。这次也是一样。在剑拔弩张的庭审之中,在举证辩论的空袭之中,之间男女主角无言默默,垂泪相对。最后男主角抱着女主角痛哭流涕。且不说女主角是不是“非死不可”,仅就影片本身而言,这爱情味精加得十分拗口。
  
  只介绍两个人是同学,已经是一对恋人了。哦,我们只是被告知:他们是一对。所以男方得以看到更“细致”的日本民众生活。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于是就作为一种既定事实呈现出来。影片中二人得以进入审判视野的身份——记者,丝毫没有在片子中得到发挥。作为中日双方的记者,他们面对审判素材,如何选取自己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没有涉及。他们面对各自国家已经降临和即将降临的“苦难”,也没有涉及。他们好像是无意闯入审判现场的两个无关人员,麻木地面对着事实。战争也好,审判也罢,丝毫没有对两人的情感起到推动作用。
  
  也不是说审判之中,绝无爱情生长之空间。只是这片子似乎是以梅汝璈法官自述角度出发拍摄的。作为处于国内战乱纷争,国际腹背受敌的多重煎熬之下的梅汝璈何以对这对小儿女的故事津津乐道,不由让人怀疑:梅法官是否也是八卦论坛的常客?
  
  爱情不是味精,随便乱加,反倒影响了整个片子的整体节奏。
  
  
  
  二、从满门抄斩到818次庭审
  
  1948年4月16日。法庭内法庭执行官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817次庭审——”他停了一下,“现在开庭!”这是东京审判的倒数第二场庭审。
  
  中国人恐怕对818次庭审这个数字感觉到非常诧异:日本人不是战败了吗?他们不是罪行昭著,天下皆知了吗?难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不适用了吗?……是的,我们总是被告知,手握权柄者,可以掌控他人生命财产的一切权力,“生杀予夺”是也。至于发展到极端,那便是皇帝圣旨甚至钦差大臣一句命令“满门抄斩”,于是满门老小,也便真的被抄被斩了,以致于诛灭十族,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何以对战犯的审判还要如此谨小慎微,步步为营?
  
  如果大家还不算太健忘,应该还记得在东京审判开庭前半年,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纽伦堡审判先行开庭。在东京审判开庭五个月后纽伦堡审判结束。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公布了对被告人以及各组织的判决:戈林等12人被判处绞刑。次日下午,纽伦堡审判最终落下了帷幕。法庭总共彻底审查了近10万份文件(其中包括3000多份原始材料)、10万英尺胶片以及2.5万张图片。控辩双方提交了3万份复印资料,打印出的页数多达5千万。整个庭审录像的胶片长达数英里,相关的磁带也有4千盘。已发表的庭审记录的副本有1万7千页。
  
  同样,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的东京审判,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这个所谓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
  
  从满门抄斩到讲证据重法理,是人类文明在鲜血与苦难中挣扎前行的漫长轨迹,更是为了争取人权免受公权甚至主权侵害的艰难历程。可惜在影片的表述中,既没有提到中国检查团在审判初期由于忽视证据的搜集,以致于在庭审中险象环生的情节,也没有对倪征燠在此环节上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只表现倪大律师的“辩才”。要知道,倘若没有倪征燠在法庭上出示《奉天特务机关报》、桑岛主计打给本国政府外交部的电报等被法庭认可的证据,就算苏秦再世,又能有什么招数?现代法律,讲的是理性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
  
  可惜这一具有启蒙性质的场景,被有意无意地屏蔽掉了。导演带领观众沉浸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正义感”的扬眉吐气之中,却忘掉了该如何从司法层面提升国力,忘掉了该如何从程序上杜绝不幸的再次发生!正因为纽伦堡审判中大量客观证据证明了纳粹曾经犯下的罪行,并以从制度上对人权免受主权公权侵害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肃清德国战后的纳粹思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出: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大批的胁从者被解职。其结果是,纳粹高官全部被清除出战后的军队和政府部门。
  
  而东京审判中,中国检查方对南京大屠杀的受害人数、受害惨烈程度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体现实际情况,也为后来日本对待这段历史的反覆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空间。当然,要求梅法官等人具备与西方相同的取证能力,恐怕是强人所难。但是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采取“无视”的屏蔽态度,大约只能看作是某些人“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三、用屁股思考
  
  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有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小酒店老板娘,有战后反思的山口正夫,也有敢于出庭作证的日本军人。这些人频频被人问及:“你是日本人吗?”言下之意,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什么国籍的人,就要选择为自己的所在国说话,否则就是×奸。除此之外,正义、公理、人权统统都是由屁股的不同可以随意处置的狗屁。
  
  这当然是进步的体现。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何以影片本身却非要打出一个“中国人非看不可”的旗号?在导演用影片伸张正义的同时,似乎也同样犯了以国籍相要挟的弊病。
  
  反观国内,即便没有外族入侵,国人之间的屁股之争也是风起云涌。一个国家之内,南北互斗、东西互斗,内陆沿海互斗;一个省份之内,此地与彼地相斗;一个地区内,本地与外地争斗……此外还有职业之间的相互撕斗,性别与性别彼此缠斗,更有穷人富人之斗,异性恋同性恋之斗……仿佛每个人都成了都红了眼分不清是非,而只剩下“立场之争”的争斗。每每争斗撕咬之中,偶有勇于反思者出现,都会被扣上一个×奸的帽子或者是败类的罪名,然后群起攻之。
  
  这种毫无建设性的争斗除了体现人性的狭隘,仇恨的执着之外,我倒是看不出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地方。观战之余,一不留神总会想到:一个用屁股思考的民族,能有多大出息?
  
  
  
  四、女人,疯狂或者死掉
  
  看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一看无人监督时的表现;二看对待对手的表现;三看对待女性的表现。令人遗憾的是,《东京审判》实在太让人失望了。我们甚至可以透过镜头,看到一个猥琐男贪婪的眼睛。
  
  首先是酒店老板娘之死。
  影片也说了,这是一桩“悬案”。谁也不知道是谁在开暗枪,因此导演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偷懒。当然,作为中国人,倒是不难猜到老板娘何以招致这无妄之灾:这个女人居然与敌国男人交好,竟然为敌国男人献舞,老子打不赢敌国也打不赢男人,至少老子可以打死你!日军用强奸东亚女性的方式表达侵略的狂喜,中国也不乏在幻想中强奸日本女性来满足爱国情绪的热血青年,当然更有一厢情愿用女子的情感归属来证明国家魅力个人魅力的民众。那些高呼男人有权要求女性冒死反抗强奸的人,当然也在其列。
  至少在两国人民中,都达成了高度一致:女人就是一样附属品,可以用来标注身价,也可以用来侮辱女人所述的群体。一样下贱的女性观,谁比谁又好得了多少?
  
  其次是日本女记者之死。
  这个女人本可以不死。在杀人者跟山口正夫唧唧歪歪的时候,我们的F4完全有机会夺下枪支,不但可以保住山口正夫的性命,更可以避免自己心上人之死。可惜,我们的F4入戏太深,完全沉浸在两个人之间的对白交锋上。正看得如痴如醉,不料女友为了保护自己而被枪击中。然后他才奋起掐死杀人者。
  中国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电影,似乎对女性的“救亡”功能都抱有充分的信心。双方对决,两个大男人毫发无伤,倒是旁边的女子必死无疑,这算哪门子逻辑?就算那女子经过特警训练,何以每每出身相救,都必然让子弹穿身而过并且正中要害?要是都是这么准,就不必拍电影了,直接买彩去比较划算。其实子弹打偏一点,比如打中了子宫或者卵巢,然后女子终身不孕,不也可以么?不不不,这太难为我们纯洁正义重情重义的男主角了。娶,还是不娶?要是娶,肯定要被人骂作“汉奸”“断子绝孙”“不肖子孙”。如果不娶,又怎么对得起头顶上光辉灿烂的“情感剧男主角”美称?所以,年轻美貌的女主角,还是你去死吧,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接着是缨子。
  缨子作为主动随军的慰安妇,她对战争、对人性之恶带来的苦难,有深彻入骨的了解和理解。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就是不许她说话。不但不许她开口说话,连让她用肢体、用表情、用梦魇、用眼神来表达痛苦的机会都不给她!
  
  倘若缨子开口,必然给出与军国宣传截然不同的信息。那么人们对战争的判断,多少会有变化、游移,至少会产生质疑。不晓得导演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在戏里,却用镜头将她屏蔽,到底是什么居心?
  
  最后,就是尖叫。
  戏中的女人,说话不多,但是尖叫多,惊诧多,情绪失控多。对于中国影视对女性的妖魔化,我已无话可说。当然我也知道,女人可以尖叫可以呻吟可以失去理智,女人只是不能“说话”。我明白。我只是想更加明白一点:一个只会让女人尖叫、疯掉,或者死翘翘的民族,一个将女性身躯当作愤怒出气口的民族,能有多少光明?
  
  
  
  五、没有行动力的“愤怒”
  懒得写了,大家打开天涯杂谈就知道了。或者只要上网,你就知道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创]正巧小弟也胡诌了一篇也拿来消遣罢。

 
东京那个审判啊

妖精伤人/文

本着对人民娱乐也要负责的态度租来《东京审判》并认真观看,原以为刚上档不到一个月定是枪版,但是D版商却以少有的一次闪电战让我终于不会忍受歪斜荧幕前的人头晃动和不时的咳嗽声,上超人蜘蛛侠的时候这伙人的效率哪里去了?言归正,开场是我们梅汝璈先生亮了个相,显得很局促,为的就是交待这个座次怎么怎么地,其后整个片子旁白也成了梅先生口述,反倒是日本战犯进场画面很有气势,尤其是那音乐一衬托,不怒而自威。一段乏善可陈的正反方立论后法官说:传~证人上殿~~,先洋人后国人,一番断章陈述最后介绍身份,一位大叔道:俺是耕田滴~喷饭,莫非他是打猪笼镇来滴?这一段是审南京大屠杀的情节。其后除了梅先生其余群像均没有亮点,只有群像之间模拟历史的PK,而模拟绝非还原,历史当然也不是这场大学生辩论秀,更不会是后主旋律审判。

说到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 。出生在江西南昌朱姑桥梅村,1924 年清华毕业后,梅汝璈赴美国留学。1926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文科学士学位,并被选入怀·白塔·卡帕荣誉学会;1926年夏~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梅汝璈曾与冀朝鼎(1903—1963)等同学组织了中山主义研究会,以响应国内发生的北伐革命行动。1929年春,他在游历了英、法、德、苏等国后回到中国。先生的确好样的,乃我等老表乡亲中的楷模,在1946年5月至1948年12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其间写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手记,扉页写到:我替国人审判罪犯责任重大,我尽可能地公正,因为日本人民是善良的……可惜这本手记在文大中后半部葬送于HWB之手,梅先生本人也深受浩劫之苦,其在莲塘的故居只剩残垣断壁,江东父老也浑然不知其人,先生生平跌宕谁又有兴趣拍一下呢,其现实意义岂是《东》可以企及?

《东》片上映前在sina做过一个宣传,说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拿钱出来投资影片,呜乎麻木者云云,我对高导没有拉到赞助表示同情,毕竟做电影的并非个个都像凯子哥老谋子一样一呼天下应,但我更钦佩国资本家们对于此类事情普遍具备的冷静头脑--拿钱砸一部后主旋律影片捧红一个毫无才气且不善炒作的导演其现实意义远远不及捐几所希望小学。而这部不伦不类的电影勉强赚了个民族主义赏钱后导演终于按奈不住发话:解密《东京审判》 牺牲电影述说历史事实……呵呵,好大口气,这段历史因当事人梅汝璈手记被焚毁而得不到最终落实,而英美方面提供的历史到今天因为涉及到他们关乎日本的利益而始终不会完全公布,而《东》片梅先生的扮演者刘松仁所言仅仅是最后投票死刑者匿名,根本是导演的意淫罢。

关于中日战争的导火索之一“皇姑屯事件”,我认为不能看做大过77事变,充其量是使中日关系走向对立。张作霖作为当时军阀割据时代出任北洋军阀总指挥和安国军总司令,把持中东铁路,影响到苏联在东三省利益,其后苏联组织人暗杀张,第2次得逞,为了将这次暗杀行动嫁祸于日本政府,苏联特工小组特意把炸弹埋在了由日本关东军警戒的铁路架桥上。使苏联政府大惑不解地是,在张作霖被暗杀后,日本政府主动承担了责任,声称暗杀张作霖是因为他暗中与美国勾结,出卖东北三省。 1946—1948年,在东京审判对日本战犯审讯过程中,侵华日军将领对日本关东军受政府之命策划暗杀张作霖行动供认不讳。而以上翻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黄姑屯事件最新的历史说法(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在调查托洛茨基死因时,无意中发现了张作霖被苏军情报局暗杀的史实材料。)。而《东》片仍然强调原先教科书对黄姑屯事件的说法,忽略77事变,将炸死张作霖片面说成是日军谋杀中国政府首脑,将这么有争议的部分呈现出来导演是何用意?

在央视《东》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各大腕对待中日问题上或打太极或慷慨激昂,还是F1/4朱孝天诚恳言对:我不是当事人,也不了解当时历史,所以我憎恨不起来,尽量保持客观就好……怎不叫他演梅汝璈呢?

说的都是枝节问题,就片论片,其余不提。

百鬼斩尽 此精独留

既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张作霖被炸死的“皇姑屯事件”有了新解,说是苏联干的,过去的日本人如今的日本人对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发现的新史料有必要一言不发吗?俺就没弄明白日本究竟认不认帐,如果东京大审判时受过委屈,那现在总可以翻案了吧?

当年的苏联政府是否大惑不解倒不重要,关键是眼下,俺被主帖作者弄糊涂了。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加入的那个“爱情”是为钞票加的

尽干蠢事,没一点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