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上世纪60年代的男明星

影视评论』 [电影众论]富有中国特色的“英俊”--王心刚

作者:本来老六 提交日期:2006-9-28 17:43:00
??
  
    中国电影曾经有过一个丑星时代,领军人物该算迄今还在银幕上叱咤风云的葛优。那么相对于他们,又没有过毋庸置疑的银幕美男子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作为美男子中的美男子,王心刚的名字曾经很久很久地雄踞首位,他就是国产的偶像派,他曾经给几代人定义了什么叫做富有中国特色的英俊。
  
    自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开始,到1981年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地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王心刚在大约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演绎了极富中国特色的英俊,这里想谈的是这几个角色带给我的美好回忆。
  
    《海鹰》1959年:快艇艇长张敏
  
    这部电影我记得最牢的是要把苹果留在最渴的时候吃,至于其他的就记住王心刚扎着绷带的脑袋还是那么的帅。据说那个时候有人看了《护士之歌》里王丹凤的护士造型上海重庆南路二医大附属护士学校前面排出了报名的长龙,要是把王心刚在这部电影里的定妆照用来作为征兵宣传照效果该也不错吧?嗯,估计陆军会有意见。
  
    《红色娘子军》(1963年):党代表洪常青
  
    如果说前一部电影小王还只是小王,那么这部电影里,很长时期里中国银幕上也就这么一个小王了。洪常青的派头其实还是有些土气,别说和《子夜城》里孙道临穿西装的腔调比,就是和《羊城暗哨》里面穿着花格子衬衫的冯喆相比也显得倜傥不足,忠厚有余。可这是咱们自己的英俊,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英俊,竟然在咱们里面也有他们比不了的美男子,从此之后,指导员军政委就像如今招聘除了看你的学历还得看你的鼻梁。
    据专家分析:以《红色娘子军》为始,王心刚的角色也进入了一个有趣的模式:男性引导者与党的形象合二为一的故事形式。往往是这样,男性像兄长一样教育和帮助女性成长,当女性成长以后,男性往往退场或者英勇就义,女人成为第一英雄。《红色娘子军》是这样,《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这样,甚至很多年后的《知音》还是这样。于是若干年后,“洪常青”这种意味的角色成为典范。 这里颇有些女权的意思了,既然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穿起了裤子,那么还有什么非得男人来干呢?
    当洪常青英勇就义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有哪里可以悲壮的:该骂的反动派也骂了,该喊的口号也差不多了,说实话这个时候哪怕不给南霸天枪毙,谢晋导演估计是不会让我们的党地表亲眼看见英特纳雄哪尔实现的。共产党员是刀枪不入的,但只要组织上需要,什么时候被入都可以,无论是土匪的钢刀和反动派的子弹,这主要看对方的装备。
    很多年之后,祝希娟和大家笑谈由于领导干预,
    掐掉了她和王心刚的感情戏,其实领导作了好事,要说郎才女貌,配得上王心刚的只有王晓棠。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游击队政委杨晓冬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总有这么一句:由于题材特殊某些情节请批判接受。而这个就像后来说什么“儿童不宜”一样,基本大家就心领神会有料了。譬如王晓棠和于洋在《英雄虎胆》里的那段探戈,低级趣味了那么多年,有多少人就是那么记住王晓棠的腰的。
    而从《海鹰》里开始,王晓棠就陆续在很多电影里和王心刚扮演银幕情侣,这个在本片里达到了一个高潮,一个产生“男看王晓棠,女看王心刚”这样脍炙人口标语的高潮。
    这个电影里有这么一场戏,杨晓东的母亲在听到自己儿子被叫“老杨老杨”的时候蛮不是滋味,老太太可不知道什么中年男人一枝花的怪论,老太太认准了自己的儿子是小杨,而这个小杨让听着的王晓棠似乎被催熟了一样,要说前面还含羞待放,这下就离怒放不远了。
    王心刚在这部电影里非但做到了俊,而且也真正的做到了英,就这点而言,他和王晓棠才真正算得上角色上的“你是风来我是沙。”
    首先他在面对自己母亲跳楼的时候。日本鬼子这招我觉得够毒的,老母亲,又当着你面,我当时想怎么办呢?母亲给孩子一个痛快:儿子是我的,我说话他会听。再多的文件也不能比这句话令我对这样一个老母亲肃然起敬,她最后一次给儿子理了理头发,而儿子自然知道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母亲摔的一塌糊涂的尸体,这个时候,日本人还有什么想法的话,何止是妄想?
    其次在面对关锦涛掀开被子的刹那,也许就要重新被捕,也许就此和母亲碰头,杨晓东淡然地看着皮靴和钢刀同样雪亮的军官,那一刻我看到了至大至刚。
    最后还是面对关锦涛,他让人们看见共产党员会的不止是一笔好字,看着日寇烧杀淫掠的火光在他的言语中闪烁喷薄,伪军的这支队伍我想算是交待给八路了。
    王心刚赋予了角色强大的个人魅力,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个人魅力。
  
  
    1981年:知识分子史涓生
  
    在一九六五年的电影《秘密图纸》之后,再见王郎已经是十多年后一九七四年的《侦察兵》了,而真正让我们重新记得这个名字则要到一九八一年的两部电影,而这个时候的王心刚已经是差不多五十岁的人了。
    首先是鲁迅先生的《伤逝》。提到鲁迅先生,现在都已经不是狐假虎威的人居多,竟令人感觉有些为虎作伥的朋友多得满山满谷的。而这部鲁迅的作品似乎并不像其他那么有战斗力,也许也是被上面这两种人放过而不多谈及的原因,所以也寂寞很多了。说到这里,首先要感慨一下中国的演员制度,原因是我在查阅女主角林盈 女士的资料的时候,竟然发现她一共才演过三部作品,分别是伤逝一九五九年的《冰上姐妹 》和一九六五年的《烈火中永生》,还有一部就是和王心刚主演的一九八一年的《伤逝》了。 提到了《冰上姐妹》我才想起来那圆圆的脸蛋,也就是说如果资料无误的话她只演过最后这么唯一一部彩色电影,这样的表演磨炼怎么去配戏,更怎么去谈演戏呢?纵然我对她在《冰上姐妹》里的表演还是很有好感的,可是就算是皇帝这种家传职业,也得多干几年才明白东西南北吧?
    《伤逝》是一部讲现实将婚姻的旖旎碾得粉碎的电影,用鲁迅先生的话讲,这两个人都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看得出王心刚很用心地试图去“用电影的独特表现方法和剧作的总体构思出发去构思自己的表演”,也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和画外念白,还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动作,都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二十年代一个曾经陶醉于个性解放、不承认严酷现实、而又被现实的墙壁碰破头皮而有所醒悟的知识分子”典型性格。但由于对于主人公为什么甘于,这样为什么不敢改变这样都没有做出更深层次的拷问和思辨,这样的表演除了告诉我们王心刚也许部队转业了还能做做小知识分子,除了被遗忘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呢?
  
    《知音》1981年:爱国将领蔡锷
  
    说起来中国电影圈四大美男子,除了庞学勤由于照料妻子很早退出银幕,冯喆遭迫害夭亡。孙道临和王心刚在垂垂老矣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演了一个试图结束中国封建时代的人物,前者是孙中山,后者是蔡松坡,前者做到了,后者“出世未捷身先死”,和他们有关的共同一个名字就是袁世凯。
  
    他是所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儒将。曾经将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经验和言论编撰为《曾胡治兵语录》,一时传为军中宝典。而在帝都开始更是流连花市,佯狂逃醉。王心刚依旧还是只演出了他的形,演出了蔡松坡的痛苦甚至懦弱,却把最要紧的魂丢失在组织意见里面,这样的收场可以令他于1982年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然后更是荣任八一厂副厂长。但就表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又多看见了什么?
  
    我喜欢的王心刚完整的就是一个杨晓东,因为那个人为自己忧伤,为自己而爱,为自己而愤怒,但这在很长时期里和富有中国特色的“英俊”确实最格格不入的,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点,王心刚曾经是最英俊的中国男演员,也终于只是曾经。
 
  王心刚,1932年出生,辽宁大连人。1949年中学肄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话剧演员,曾在《李闯王》、《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中饰男主角,后又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大河奔流》、《伤逝》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81年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地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的银幕形象,于1982年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后任八一厂副厂长。
  
  参与影片:
  
  牧人之子  (1957)
  
  寂静的山林  (1957)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破除迷信  (1958年9月) 
  
  海阔天空  (1958年12月)  
  
  海鹰  (1959)
  
  勐垅沙  (1960)
  
  红色娘子军  (1961)
  
  哥俩好  (1962)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3)
  
  秘密图纸  (1965)
  
  侦察兵  (1974)
  
  南海长城  (1976)
  
  大河奔流(上下集) (1978)
  
  知音  (1981)
  
  伤逝  (1981)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上下集)  (1987)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导演 (1990)
  
  
  
  图片上是50岁的王心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作者:枫韵听雪 回复日期:2006-9-29 20:28:01 
 
 

   关于冯喆:

 提起电影明星冯喆,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知晓这个名字的年轻观众大概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的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 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的虎胆英雄“侦察员”、 《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为革命献身的“骑兵班长”,还有《桃花扇》中的多情却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那么热心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非常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不难看出,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刻骨铭心的思念,时常张开人们记忆深处的风帆,遥远而广袤的宇宙间,是天际星转斗移那永远不变的日月。然而,冯喆早在“文革”初期就已经在偏僻遥远的大西南,默默无闻地含冤死去,他留给人们的只有生前在银幕上音容笑貌的永久定格。

  关于冯喆的悲剧命运,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最近几年才陆续看到过,然而关于他人生的悲剧、特别是他在“文革”初期的1969年的6月2日非正常死亡的前后过程,目前却没有一篇做过详细的文字记叙,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冯喆之死,成了难解之谜。笔者怀着对冯喆的敬仰,在他去世三十周年以后,终于联络到冯喆唯一的在世亲人,即他的胞妹——香港前凤凰影业公司演员、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前副会长冯琳女士。从冯女士的往事回忆中,我得知了许多冯喆 生前的演艺轶事,特别是他在“文革”中悲惨的遭遇,最终死于非命的不幸结局,再一次在我的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
  
  时光倒流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遗症和自然灾难的无情来临,国家重新调整经济方针,开始压缩、改建、合并和撤销在“大跃进”中纷纷上马、遍地开花的各省已成立的地方电影制片厂。上影的天马厂决定与四川的峨眉厂进行合并,厂址仍定在成都。冯喆由于不久前“街头追女”的风波,被名列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之内,但美其名日是照顾夫妻两地分居;因为在此之前1957年,他的妻子张光茹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川剧事业,已经调往四川成都川剧院。冯喆在峨影厂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无片可拍,只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厂的各项建设之中,仅在本厂参加《人民公社万岁》等纪录片的解说的幕后工作。倒是在上影厂来四川外景地拍《金沙江畔》时,临时借用他主演了指导员;同一年的1963年又被西影厂盛情特邀主演了《桃花扇》。
  
  然而,来势汹猛的“文革”风暴,彻底改变了冯喆一生的命运,使他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文革开始后,峨影厂当然是紧跟形势,全厂上下开始深入揭批“文艺黑线”,冯喆遵照厂里决定,对这场触及灵魂、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匆匆告别当时借调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参加运动闹革命。然而,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刚一入厂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这场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当头一捧。他解放前参加的由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却在其时是非颠倒。冯喆极力申明,极力表白,极力解释,极力辩护,然而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冯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为自己极力申诉,但是给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随时随刻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之即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这是冯喆一生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也是他始终难解郁闷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时,冯喆的妻子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整天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由于她与冯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尤其对冯喆在调来成都之前所做出的“街头追女”一事大为愤怒,更是对他眼前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还由此产生强烈的报复意念。她由于从来没有原谅过冯喆,早已与他同地分居,甚至还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了冯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谈论形势的事情,结果使他招来一场装进麻袋里的毒打。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他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倾情恩爱过的妻子,会这样无情无义。
  
  1966年到1969年,是“文革”风暴最为猛烈之时。1969年新春刚开始,省“革委会”就迅速作出决定,把整个省级文化系统单位的人员全部赶到著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所在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也就是所谓“刘文彩庄园(“收租院”就在这里)去接受阶级斗争再教育。全班人马一千多人都进驻安仁镇中学,当时名称叫“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千余人全部按连队编制,集体居住在各大教室内,室内安置上下铺木床,仅留过道通行。而对那些重点管制的“专政对象”,则集中在与一般人员居住的相隔一片草坪的一排并列的大教室里,即后来称为的“红色牛棚”。当时,“专政对象”共分为三类,即“走资派”、“当权派”、“黑线人物”和“三名三高”,冯喆被列为后一类。这个学习班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天天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大批判”,以及并不叫人好受的体力惩罚。在学习班里,冯喆对造反派强迫自己所干的重体力劳动,只有默默地干好,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对他所渴望的“精神枷锁”的解脱和人身自由的解放。《桃花扇》作为“大毒草”影片在“集中营”的大操场上放映,造反派们边看电影边振臂高呼“打倒”口号,随后,又把从剧团抄来的戏服强行给冯喆穿上,拉到街上对着高音喇叭,又是一通响彻云天的批斗口号,使冯喆的身心再一次遭受严重的摧残。
  
  1969年的初夏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里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正在进行综合定论,所以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这些“重点管制对象”,一个个被单独带走,重新进行提审,令其交待以前所谓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加残酷的严刑逼供,穷凶极恶的造反派为了完成市革委会下达的命令和交派的任务,开始变本加厉地再一次用非人的手段和肉体折磨来试图查出“专政对象”新的线索。6月2日这一天,“集中营”院里的高音喇叭地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场大草坪上,口气生硬地宣布说冯喆已畏罪自杀。就这样,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的6月2日,年仅四十八岁。

 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以真实的本来面目,冯喆的死因从定性的“自杀”中却出现了几处明显的疑点和破绽 :其一:冯喆在学习班里性格还较为开朗,且与大家能团结一片,“自杀”之前还在学习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厌世情绪。尽管人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他自身的不幸,但从他外在的情绪上看得出来还是很乐观的,突然“自杀”来势蹊跷;其二:据见过冯喆遗体的峨影厂的同事说,冯喆绝非上吊自杀,因为他表情从容,不是上吊死后的面部变形和突出的舌头外伸症状。后来冯喆的妹妹冯琳前往峨影参加冯喆的追悼会,一位同情冯喆的同事曾悄悄地暗示说:“你哥哥人长得很漂亮,死的也漂亮”;其三:冯喆在死亡的头天下午曾被造反派几个头目叫去训话,至此有去无回,显而易见,冯喆的死因与这几个造反派头目有直接关系。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忍不住对冯琳说,他曾亲眼见到冯喆 与造反派头目发生争执,被一气之下的头目用一个三条腿的板凳猛击后脑勺打死;其四:冯喆在死后被伪造成上吊自杀,其现场即安排在他生前负责给学习班一千多人烧开水的茶炉房的煤堆旁,似乎符合情理,但随后又在宣布他死亡的当天下午送到火葬场马上火化,进行焚尸灭迹,以便查无凭证,死无对证。一个鲜活旺盛的生命就此销声匿迹,人世间又多了一个死不瞑目、飘散不灭的亡灵冤魂。
  
  嗨!可叹一代著名影星冯喆,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由他的爱情悲剧所酿造,如果说夫妻两人能志同道合,在逆境中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话,冯喆也许不会过早的碧落黄泉,死于非命。“文革”中又有多少像冯喆这样的冤魂不散啊!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记不清是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人是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的,而死人却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细品此话,不无道理,而且含义深邃。冯喆 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距今已经故去整整三十个春秋了,但他所主演的影片还时常放映、播出,看到围绕他的银幕形象展开的话题,足可表明广大观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对他引发起的深深缅怀和长久追忆。这久久挥之不去、浓郁深厚的“怀旧情结”,不仅仅只是欣赏和哀惋他昔日的银幕风采,更多的是影迷朋友对一个已故多年的著名演员有一种发自内心由衷的爱戴,这也是对一个不该过早凋谢的生命所倾注的真情表白……
  
  PS:2005年冯喆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

  
  
      Feng,Zhe,冯贻喆
      中国
      男
      (1921--1969) 
  
  个人简介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冯贻喆,原籍海南,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参与影片:
  
   金沙江畔  (1963)
   桃花扇  (1963)
   沙漠追匪记  (1959)
   铁窗烈火  (1958)
   羊城暗哨  (1957)
   铁道游击队  (1956)
   淮上人家  (1954)
   南征北战  (1952)
   胜利重逢  (1951)
   冬去春来  (1949)
   结亲  (1949)
   恋爱之道  (1949)
   鸾凤怨  (1948)
   十步芳草  (1948)
   一帆风顺  (1948)
   裙带风  (1947)
   忆江南  (1947)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印象中的王心刚,最精彩的表演是电影《侦察兵》。那也是我最早看到的王心刚,是在所谓向阳院的公共黑白电视机前看的。看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之类,则是“四人帮”以后的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王心刚演一个上海滩小阿飞,也蛮好玩。记忆中我童年时还看过《海鹰》,但全无印象。

嗯,还有冯喆,一个感人的形象。记得我几个姐姐,都把冯喆视为偶像。

转这两个贴子(原来一个是主贴、一个是跟贴),主要是因为首次知道了冯喆的死因。

联想到赵丹当时隔离时屡遭痛打,这些打手应该都是出于同样的极度阴暗的嫉妒心理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