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奇文共赏析]刘忠德主任做客新浪博客谈文化振兴(慎入,看了生气及呕吐转贴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希望书库基金会名誉会长,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忠德先生一直致力于振兴华夏优秀文化,扶持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各项事业与活动,鼓励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新浪博客特别邀请到了刘忠德先生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共同交流如何传承发扬华夏文化,探讨文化现状。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希望书库基金会名誉会长,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忠德。

  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聊天室来了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就是我们的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先生。

  刘忠德: 全国的网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新浪网能给我这个机会跟这么多网友见面。

  主持人:来到我们访谈现场的还有希望基金会秘书长杨博喻先生。

  杨博喻 : 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刘部长曾经任职于国务院、中宣部、文化部,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振兴。听说您有一个笔名叫孔远,并用这个笔名创作了很多文化作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忠德: 这个是我和我的爱人金芷生教授一起用的笔名,我们俩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创作是业余活动,不是专业。我们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是建筑结构专业。

  主持人:您都创作了哪些作品?

  刘忠德:有歌剧《悲怆的黎明》、《八女投江》、京剧《图兰朵》、中国剧《天鹅湖》等。

  主持人:这些现在都是很经典的剧目了。

  刘忠德: 还写过小说《红色家族》。

  主持人:刘部长,大家都知道,是您倡导组织了全国政协“三下乡”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好评,请您谈谈为什么开展“三下乡”这样的活动呢?

  刘忠德: 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我们今天革命胜利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过去有很多人,特别是无名的英雄,他们为了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付出了生命、奋斗了一生。火与血的考验曾经锻炼了我们,青年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经受锻炼。

  我就想让这些青年文化工作者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有一次我记得他们到西藏去,我们一位文化部的副部长写了一篇纪实性的文章,那篇文章很使我感动,在和平时期他们同样会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我的心情就是这样,希望他们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等去了以后就又不放心,怕他们出点儿什么事,直到他们每次回来我都会在人民大会堂请他们吃饭,这时候才放心,你们算完整的回来了,没出事的回来了。实际上他们都经受住了考验。

  有的演员为了给哨所几个战士唱歌,他们爬上了四五千米的高峰,实际上这种危险跟过去那种牺牲精神应该说是一样的。比方说一个声乐演员,爬了四五千米的高峰上去为了几个哨兵唱歌,他们冒了怎样的危险?这一生可能再也不能唱歌的危险,嗓子就坏掉了。一个声乐演员如果一生不能再唱歌,那么他的牺牲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

    主持人:是啊,刘部长一直以来在文化方面都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听说您最近在倡导成立一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基金呢?

  刘忠德: 这个也是跟遇到杨博喻秘书长有关系,他启发了我,使我萌生这么一个想法。

  杨博喻:2006年2月14日,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凯捷散热-西部温暖捐赠希望书库活动的发布会,老部长也出席了。

  刘忠德: 我就想成立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做什么呢?为了对青少年,也就是对孩子们、娃娃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艺术教育这三个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我原设想是首先从大中小学的学生抓起,再就是部队的战士、企业的工人。但是部队战士和大中小学的学生他们没有钱,所以成立一个基金就等于有这个条件去给他们做一些演出。

  我觉得我对我们的青少年充满信心,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是值得信任的,我不同意有一种说法,说现在年轻人是毁掉的一代,这不正确。

  非典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引发了我很多想法。非典的时候我总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我们那个时候经受考验的条件,就像我刚才讲的,其实不然。当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肯定都冲在前头,他们毫不犹豫的奔向克服我们民族危难的第一线上去。他们完全能经受像过去老一辈血与火的考验一样,非典的时候那么多年轻护士、医生都有牺牲精神。

  所以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是充满信心。记得我在《红色家族》里写了三代人,一是我们这代人,还有第二代、第三代人,我对我们第二代、第三代充满信心。因为什么呢?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毕竟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点是最根本的,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民族,他们的后代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这是最根本的。关键是我们给青年人什么东西,所以我讲青年人是无可指责的,过去我们老一代人可能给他们一些类似崇高、牺牲、忘我这方面精神少了一点,但是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是表现中华民族的后代。当民族遇到点儿什么危难,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跟老一辈一样能够经受住考验,我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关键就是我们年轻一代是非常有希望的。

  就是要多给他们一点儿崇高,多给他们一点儿牺牲和忘我精神。所以我就想我们把《悲怆的黎明》、《雷雨》、《图兰多》,还有《红色家族》电影,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培养他们、影响他们、感染他们,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就是弘扬一种精神,咱们媒体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对事物的敏感性,新浪今天这个活动就说明新浪是一个有远见成熟的媒体。

  杨博喻:应该是年轻人们你也当做朋友,而且您也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把年轻人当做朋友。我跟老部长接触的时候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每天老部长比年轻人正常的工作份量都要重,每天中午都得不到休息。比如我们最近也是要和新浪网搞一个活动,就是有关青春版的《雷雨》的演出,老部长对灯光、舞台、演员每一步的选择都要进行一一过问。老部长很少上网,但是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笔记本,可以说跟着时代在发展,也经常用计算机浏览一些内容,所以我觉得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设立主要是老部长进行倡导,所以我们在审批的时候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今年的5月10日是经过基金会秘书长办公会议研究设立的,6月1日经过民政部门批准受理了,6月2日我们就得到了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管理委员会分支机构的证书。

  基金是作为我们希望书库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应该说就是围绕着振兴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一个宗旨来进行倡导的,当然老部长对于华夏文化振兴基金未来的发展有他的设想,作为我来讲我一定会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和青年朋友的成长做好我的本质工作,配合老部长的工作。刘忠德:我觉得新浪也好,或者希望书库也好,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我们国家的希望,未来是你们的,我看到你们的思想状况,你们的工作效率,我就感到非常高兴,对将来就充满信心。所以我想这几个剧目先在一个省市做试点,在一个省的大学、中学、小学、部队、各企业的年轻人当中演。杨博喻:搞这样一个系列的公益演出。

  刘忠德:咱们有基金嘛,很多爱心人士都支持。我们6月26日上午开新闻发布会,同时就向北京市幼儿园的小朋友捐赠一万册希望书库党的知识幼儿读本:党旗什么样,哪年成立的,国旗、国徽、国歌,一看就懂。

  杨博喻:也是我们幼儿出版物里面首次把党的知识落实到幼儿读本中,当然这也是老部长积极的倡导,也是华夏文化振兴基金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刘忠德:我们礼拜一开会,一个礼拜书就出来了,各方面都非常支持。

  另外再演一场《雷雨》,《雷雨》是曹禺的名著,雷雨原来是话剧4小时现在变成一个半小时,青春版,都是电影学院的一些毕业生年轻人演的,非常好。

  主持人:我们这个基金都接受哪些方面的捐赠啊?

  杨博喻:应该说按照国家对基金会的管理条例的规定,就是国务院2004年的6月份开始颁布实施的,作为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也同样要遵照着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来接受,希望书库接受来自于单位和个人定项的、专项的捐赠的款和物,我们当然会资助一些有关华夏文化振兴的活动,应该说我作为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秘书长我还有另外一个职务,就是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就是由刘忠德部长担任的。

  作为我们基金会的管理是建立在整个管理委员会之下,下设有办公室、财务部,还有一个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要是管理我们整个基金的去向,这样作为我们整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应该说首先面对社会的捐赠以后要给捐赠者开具由财政部门核发的接收捐赠的发票,同时我们也接受税务、财政、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并且我们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年度予以公示。可以说每一笔、每一分接受的善款,都将围绕着我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设立宗旨进行使用。

  可以说我们不仅面向全国,而且面向海外,也接受相应的捐赠。当然我们现在整个基金的将来的去向也是同样,不仅面向我们国内,也要面向海外去扶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种事业和活动,当然包括要扶持一部分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团体和个人,我想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团体和个人在做公益性的演出和活动的时候也都需要资助。我们这次青春版的《雷雨》,也得到了空军某部的大力支持,他们免费提供一千人的剧场,演出一场话剧我听老部长讲过要20到30万元,我们可能几万元就把这样一个公益演出就搞出来。

  我们打算要给新浪网在京的网友们提供大约300张到500张的门票,都是免费的。将来具体演出时间到时候再由新浪网进行公布,到时候大家可以去观看青春版的《雷雨》,这也是我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启动仪式之后应该说一个小开头,将来《雷雨》要在全国进行巡演,刚才老部长也讲过了。

  关于我们整个基金的设立还设有名誉理事会,其中主要是包括了热爱、关心、支持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这些贤达人士、爱心人士,也包括企业家,同时我们还设有专家委员会,重点要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书画、音乐等等各个方面请来专家进行指导,包括我们要开展的一系列的剧种的演出。

  所以说关于整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应该说完全是严格的、规范的按照国家对专项基金的管理进行运作,这样我们整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下一步还有一些大的规划,我还是想请老部长谈一谈他下面的一些想法。

  刘忠德:我们想这样,有了基金以后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去培养下一代、感染下一代,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这么一个目的。首先在国内演出要找一个省,另外我们要捐书,做调查。因为这跟我一二十年以前又不一样了,现在需要了解农村最想要什么书,这样咱们给他们的书他们就不会当废纸卖了。

  杨博喻:前段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机关也搞了一个捐书活动,搞了捐书活动以后就把书送到了农村,但农民把书当废纸卖了。为什么?因为书并不符合农村现在的要求。其实就我们下基层了解,农村很需要一些养殖小知识、种植小常识,如何养兔、养虾,这可能是我们农民需要的。

  刘忠德:一方面捐书,一方面要办培训班,我认为书是最能影响人的一种东西。比如说研究生毕业即使学位再高,他知道的东西比不知道的东西要少得多,关键是要学习,要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业,这样就永远不会落后,总会接受新的东西。

  主持人:除了书这块,好象刚才您谈到我们在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要向北京市的幼儿园捐赠一些书,还演一场剧,我们捐赠的是党的知识读本,以后还会不会再继续捐这样的书?

  杨博喻:有《我的祖国》,国防知识,后边还有两册,这是全套的三册,今年陆续也要面向全国捐赠,这次向东北地区还要捐赠几千册。

  主持人:为什么出这样的幼儿读本,您觉得这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刘忠德:就是说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青少年抓起,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那种让孩子一翻就能学到知识的书,咱们前一阵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时候三十多岁的歌手都不知道国旗是什么样的,那个笑话就不会再出现了。

  杨博喻:这样一种教育应该是有必要的,就像新浪网前一段出现了第八个千万访问量的博客,叫做极地阳光Acosta,虽然我上去看的不多,但是我觉得他也是现在的青年,就像您刚才所倡导的他是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年轻人。刘忠德: 我之前也听说过极地阳光Acosta。并看到了打印的他的博客文章。

  主持人:这个极地阳光比较注重公益活动,在前一段时间袁立提出了捐一本书把感动变成行动之后,他在他的博客也积极响应,请问杨秘书长有什么看法?

  杨博喻: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觉得有些个别的年轻人丧失了方向,没有目标,比如说有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面向社会,但是从历史眼光看整个社会总是向上的积极发展的,年轻人的发展也是向主流方向发展的,我想这也是老部长提到的我们的民族也是靠年轻人。我看到Acosta一篇文章谈到父亲、谈到乞丐,他关注他身边的人,而且他也非常热爱生活,我觉得能在短短的一百天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我从我做慈善事业的具体工作者来讲,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具体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因为我曾经有一个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一个现代的文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标志之一,我想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也体现在这儿。

  另外作为我们国家来讲,五千年的文明,前几天我也看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可能都有一种倡导,向国际上学习。但是我们其实又看到另一个现象,其实现在全世界的先进国家也都在学习中国。比如说我听到在韩国,如果他拿到了一个学习汉语的资格证他找到工作就比较容易一些,甚至成为了非常热的第一外语来进行非常热的学习,在美国也是如此。我想这就是说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为什么去倡导振兴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老部长也兼了一些有关于,比如说孔子儒家研究的一些项目的负责人,担任一些名誉的职务也在于此,我觉得作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该体现在我们这些的年轻人身上,应该说我们肩担的责任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回头看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们响应的社会就是向上的、健康的,这永远是主流的。至于个别的现象我觉得并不能代表全部。当然作为我们出现极地阳光这样一种现象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所以在我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将来在开展一系列活动,和新浪网大规模的再去做一些,比如说我们要去倡导一些公益的演出,我们倡导一些读书的书目,这个也跟老部长沟通了,也想请我们的极地阳光做我们一系列公益活动的形象代言人,我觉得作为我们来讲应该是鼓励年轻人,我觉得一个年轻人比如犯点儿错误、走点儿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我们民族根本的东西。

  像我前段曾经遇到一个外国人问我们的大学生,说你读过老子吗?这个学生说我没读过。你读过孟子吗?没读过。读过孔子吗?读过几句。我觉得西方都在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甚至美国的西点军校都在学习《孙子兵法》,我觉得东方文化也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尤其像我们现在整个国力也可以说强了,整个国家经济也富裕了,我们必然要面向社会。

  作为我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包括希望书库为什么坚持面向农村教育事业服务,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说我们现在整个农村的人口和上学的比例要占到80%,绝大多数。将来国家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就是体现在人才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首先我个人认为是人性上的竞争,我们是不是纯洁的,我们是不是善良的,我们是不是向上的,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有学习进取的精神。我觉得新浪网可以说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这种奇迹应该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应该是来自于新浪网应该是站在主流的、主导的,这是源于新浪网的魅力和力量。第二,也应该来自于社会的回应。现在有这么多的人关注这样一个事件,说明每个人都在想望这样一个,我看他的文笔非常清新。无论他是做什么的,我觉得并不重要,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青年潮流的导向,因为他举起一面旗帜的时候有这么多人回应他。包括前一段袁立捐一本书,把感动变成行动,后期也得到了好多人的支持。无论这个行动到底持久多少,我觉得并不重要,问题是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份心意,我觉得出钱、出力也好都是对社会推动的表现。

  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也变得更加自由了,老部长刚刚也讲我们现在新浪网也好,各个网络现在整个舞台发展空间都很大,给全社会的沟通建立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这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作为慈善事业来讲我们平时工作是很艰难的,大家也有所疑问。随着我们整个社会的主导和响应,我相信可能在我们新浪网上像极地阳光这样的网友、这样名气的人我想还会出现很多,这就是我想说的。

  刘忠德:对像Acosta这样的一个青年,他们让我们充满信心,未来是他们的,他们比老年人有很多优点,明智的老年人应该向他们学习,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

  比如说现在社会上很多老年人、中年人,甚至中年人都看不惯。对社会的变化,就说年轻人的打扮吧,穿牛仔裤,有时候有些男生留头发,有些老年人说怎么这样,看不惯。其实这个变化主流应该是好的,这些年轻人思想很敏捷,很有想法,会上网,会这会那,都是老年人跟不上的东西,但是主流是好的,应该看到他们是比老年人有许多的优点,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所以不要看不惯。从他们的身上我经常看到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在变化,这是最根本的。总是我们这些怒气冲冲的老年人也不行,我认为对事物应该要看到主流方面,不要太挑剔。

  主持人:但是现在也有一种现象,比如在年轻人当中好象更注重一些西方的文化,比如西方的一些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这些都非常清楚,那么至于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比如说端午节,很多这样一些传统节日反而好象忽视了,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人说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好象出现了一种断层,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刘忠德:我觉得这还是我们老年人领导的责任、主管部门的责任,老年人的责任,还是他们长辈的责任。比方说从振兴我们华夏文化,他就会懂得我们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现在据说到七千年。但是连常识都不知道,连国旗都不知道是哪个,怎么不崇洋呢,可能知道圣诞节、知道情人节,知道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他们是无可责备的,关键是年长的人怎么引导他们,怎么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如果总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知道中华民族讲的像老子、孔子优秀精彩的部分,怎么做人,他就不会去听那些资本主义当成新鲜的东西来追求,那就不对了。问题反映在年轻人的身上,责任是在大人身上、成年人身上。

  杨博喻:所以这次老部长倡导书党的知识幼儿读本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次采用的都是手绘的卡通的形象,16页,很简单。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这些党的基本常识。

  刘忠德:从小给他这些知识,他慢慢脑子里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他就不会对自己民族、对自己国家毫无所知,对别的国家倒知道挺多。

  杨博喻:应该来讲是这样一种学习的导向,其实我自身有感受,因为我家是出生在农村,小时候上学觉得很苦,应该是我在实际工作之中也是这样,平时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但是从来没觉得有多苦有多累,我觉得这是与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也有关系。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比如他可能追求轻松一些、自由一些,我不是完全赞同老部长的观点,说都是咱们老一辈的责任,我倒觉得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就是说社会繁荣了、富裕了,大家没有像过去那么艰苦,所以人们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求一些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像我当时上学的时候,每天生活费6毛钱,一个月18元钱,家里给我一个月20元的生活费,喝一瓶汽水、吃一个面包觉得很好吃,甚至吃一个蛋糕都觉得很美味。有一句话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我也有孩子了,我的孩子到书店就喜欢图书,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看完以后还评价,这个写的好,那个写的不好。我下乡到农村去有感受,一本图书都没有,非常匮乏。

  刘忠德:人和事物也是这样,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也是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变化,这并不矛盾。刚刚讲不知道中国人的节,光知道外国的节,这就是老人的责任,你的小孩光知道外国的节不知道中国的节这就是你这个父亲的责任。

  杨博喻:实际上谈到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我觉得个人的成长来自于三方面:

  第一 家庭教育。

  第二 学校教育。

  第三 社会教育。

  这三个教育应该说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 刘忠德:这三种教育对青年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比方说现在有些人,我觉得在他身上可以看出社会在进步,往好处想就是看社会在进步,要往坏处想这些人都是另类、新派,新派和另类就包含着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你看到进步就可能看惯了,要不总看不惯也不行。有些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前些年我召开一个电影方面的座谈会,一些名演员、导演、电影纸片厂的厂长,那是九几年,上世纪末左右,他们就怀着一种世纪末的情感,那天基本上是批判我的会,说我们电影不景气就是你们领导上对电视台宽容了。

  杨博喻:这是您在做文化部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的时候的事情吧。

  刘忠德:我说你要把世界的电视机都砸掉不可以,任何人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你怀着世纪末的情绪来怀念过去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那将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再回来,再回来社会就会倒退。我说你现在难过,难过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电视冲击电影几十年,冲击京剧也近一百年了,可电影在发展、京剧也在发展,京剧和电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持人:也就是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会存在下去。

  刘忠德:这就是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再发展代替不了电影,人们还在看电影。

  杨博喻:喜欢唱京剧的还在唱京剧。

  刘忠德:京剧冲击人家一百年了,人家不还活着嘛,但是京剧也好、电影也好,过去电影没冲击京剧,一说娱乐活动马上就上戏院,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比如说看电影上电影院看,家里没有电视,那个时代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杨博喻:华夏文化振兴并不等于我们在复古,我们要体现出这种社会文化的进步。

  刘忠德:比方说我讲京剧、歌剧,应该说咱们中国第一部革命的民族歌剧是《白毛女》,1945年出现的,一直到1990年《党的女儿》,这中间有一两百部歌剧了,这些歌剧应该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我们这代人成长上,都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这不能说时代不同了,你们就不行了,这不对。功不可没,但是现在我说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我记得有一次是《白毛女》,还是《党的女儿》,整个剧场就7个人,年轻人都不看,没人看,当《悲怆的黎明》上演,场场都爆满,为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民族歌剧也有重唱、有独唱,有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也有了男中音、女中音,年轻人爱看了。

  主持人:就是说咱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振兴华夏文化其实除了刚才咱们谈到的家庭教育当中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责任之外,咱们主要还是从社会责任这个角度。

  杨博喻:主要是从社会教育,我觉得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举起大棒打死,虽然有人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社会来讲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回头看很多当年大家都在争论的,自然而然会都有一个定论。老部长所倡导的,对年轻人应该是鼓励的、应该是扶持的,不管他们是有自己自由的表现,也许过度,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年轻的时候这样一种进取精神,就像我们现在作为我们国家,包括网络的发展,能够如此之快,也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所想不到的,我觉得这种推进的力量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像我到了比较偏僻的农村也竟然看到了学校有那么一两台微机,孩子也在远程上网,应该讲如果退回十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我们现在应该说基本上来讲,在不太偏僻的乡镇中学,以及中心校,我们现在国家教育部也在推行远程教育,包括我们今天聊天,可能会有上百万的网友都在关注着我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的实质性的体现。

  原来我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用的都是苹果机,但是现在回头看我们日新月异,我觉得有一句广告词说的好“20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有三种人,一种人是创造引导时代变化的人,我认为新浪网就是引导着我们网络时代的领跑者、导航者。还有一种人是适应时代的变化,第三种人是时代都已经过去了还在骂。像老部长说的,责任在谁的身上呢,是不是在骂的人身上呢。

  不管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对民族文化的振兴首先要有一种责任感。我去年也是到大学演讲了几十场,谈到了一个观点,我觉得我们现在首先每个人要树立一种责任,个人责任、家庭责任、事业责任、社会责任。当一人树立的责任越高的时候,他的其他责任也就迎刃而解了,当他树立完社会责任,他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随之树立。一个人树立完责任之后首先要实现一个价值,这样一个价值也是我们华夏文化振兴所体现的,他的个人价值在哪里?他的家庭价值、社会价值,有了这样一个价值以后我觉得每个人生来有一种使命感。像我们极地阳光的所谈到的,我觉得他是充满使命感写这样文章的,包括我们其他新浪网排名前几名的名人,他们所倡导的我觉得应该是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他倡导的实质上是一种使命感,个人使命、家庭使命、事业使命、社会使命。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一种幸福。

  所以我觉得老部长倡导的华夏文化振兴基金更多的是鼓励,严格来讲应该是没有批评。我们只是有推动,而没有拖后腿。所以这样来讲,我们整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下一步的很多工作也都是推动着在做的,我想也希望我们的广大网友多给我们提意见,所以我们老部长也设想过在新浪网开一个博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和网友进行交流的过程。当然老部长由于今年已经73岁了,可能要由助手和我们广大网友多沟通,我想老部长也把年轻人当成自己的朋友。

    刘忠德:都是朋友,可以考虑这种尝试。

  杨博喻:我跟老部长接触的时间应该说很短,但是使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的时候多一些,因为鲁迅先生永远是鼓励年轻人的,他永远不打击别人,但是其他的人可能也持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基金会的陶会长说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永远把年轻人当成朋友。

  主持人:在今天访谈的最后请老部长给我们的年轻人提一点儿建议吧。

  刘忠德:我刚刚都说了,我对我们的年轻人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后代,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所以这点是最根本的,永远让我充满信心的,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健康的环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逐步培养自己判别是非的能力。社会应该用最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来培养他、影响他,我想他们一定会健康成长。

  主持人:好的,谢谢老部长。咱们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新闻发布会是6月26日,在原文化部部长院召开,让我们也预祝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上走的更远,为咱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两位嘉宾的到来,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