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丽的同性恋与丑陋的异性恋——《王的男人》VS《赛末点》

想在原评论上再加一篇《王的男人》,以彰显观点

 

纽约知识分子的婚外恋趣味——《赛末点》

时时刻刻

买了《赛末点》的DVD以后一直没看,实话说来是不喜欢婚外恋的故事。

奇恋畸恋暗恋苦恋热恋怎么恋都行,就是不喜欢婚外恋那种磨磨唧唧牵三扯四的状态。

再实话说来自己不是没当过第三者,可是还是不喜欢那种状态。

简直是痛恨又绝望着。沉沦着沉沦着终于有一天发现对方对妻子还是有脉脉柔情,就赶紧挣开了,一副自己还是个正人君子的样子。

心痛总还是有的,可是总也痛不到要去杀人的地步。杀自己倒是有可能。

不喜欢婚外恋,实在是因为它不美,一件要撒谎要伤害人的事怎么可能美呢。

伍迪·艾伦拍的《赛末点》尤其不美。男的为了性的吸引力追着女的上了床,可是在女的怀孕以后,突然怀念起妻子给自己带来的汽车洋房,不声不响的就假装了一起抢劫案,把怀孕的女主角给杀了。

写到这里我刚被灌输的女性主义意识突然萌发了。为什么女的怀了孕以后就从红玫瑰变成了一滴蚊子血了呢?

男人简直自私荒谬得可怕。

言归正传。

伍迪·艾伦讲了这样一个穷小子不知所以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我都能理解——其实有点儿不能理解性的力量对男人怎么会就那么大,不过这永远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唯一不能理解的是那个男人为什么要杀人?

有多少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决定杀人?我感觉不会有很多,虽然报纸上总是有类似的杀人案件出现。

婚外恋杀人好像是最底层的人干的事,因为他们除了欲望看不到别的,不管是杀妻子杀老公还是杀情人,听起来总是蛮荒又悲哀。而知识分子的恋爱——我是指伍迪·艾伦——好像应该更细腻些,毕竟知识分子的头脑不好总用在设计怎样才能杀人无痕上,也不好总用在思考有关运气的问题上。

艾伦先生好像是纽约市——当然人家现在更愿意住在伦敦——在通俗文化里最著名的一位知识分子,可是这部片子拍得口味极差——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的片子,孤陋寡闻当然不会影响我自说自话——婚外恋导致杀人,可不就是一部低俗小说的题材?

我不知道有多少男的女的看了此片会导致警醒;其实是虚无啊,人生是运气,运气好杀人不会被发现。

不过,也许导演在这里用了很多脑筋来揭露、讽刺现实也不一定。谁知道?我不是那个社会里的人。

当然,如今伦敦、纽约的知识分子都跑到巴黎在法国导演的手下谈恋爱也不一定。

67年前看过一部法国拍的讲婚外恋/三角恋的故事,影片拍得极美,最后夹在妻子和情人之间的男主人公从楼上摔下,一缕香魂恋恋不舍地袅袅升去。也许是因为这部影片,婚外恋总是带给我一种悲伤的感觉。

没办法兴高采烈地搞婚外恋,一场伤人伤己的战斗。没有赢家。

不喜欢这部影片,也许是不喜欢拿婚姻、爱情和家庭做游戏之作,虽然是看起来很严肃似乎在探讨着什么——运气问题?——的游戏之作。

同时让我惊慌的是,人们真的是爱得那么盲目吗?你感觉不到你的丈夫在欺骗你,感觉不到你的情人要杀人,不知道对方要你的是性还是爱。

我们都活在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世界里。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碰到一个好人、善良的人是你的幸福与运气。

这是真正有关运气的说法。

对我来说。

 

王的男人

时时刻刻

喜欢《王的男人》。刚看了一个开头就喜欢。

脏兮兮汗淋淋的长生,悬在吊在半空的软绳上,逗着地面上俊美妖娆的孔吉。

周围是愉快地笑着的百姓,韩国的百姓。听着下流的笑话,忍不住要笑。

装成妓女的孔吉,抬眼望着悬在半空和他耍的长生,也忍不住要笑。

明朗的妖娆的笑。

虽然他们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明朗。

孔吉杀了/伤了要打死长生的恶人,和他一起跑了。

以为自己杀了人的他,几乎像一个女人一样,跑不动了。

长生找了一根树枝,扮成瞎子,逗他。孔吉马上就“活”了过来,他也找了一只树枝,扮成瞎子,逗他。

 

这一幕,让我的心一下子就温暖了起来,爱上了这两个人,爱上了他们的友情。

到了宫中,郑镇荣演的阴郁的闷闷不乐的王还真是可爱啊。不仅不笑,脸上的表情简直是委屈得要哭出来了。这样的王,真让人同情他!导演镜头也给得好,近距离的略微的俯视,正好适合同情心的焕发。

那些胆战心惊,为保住脑袋而表演的艺人也真是可爱;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说得出来那些大逆不道的台词吗?

孔吉也害怕,不过他更有一种美女似的不管不顾豁出去了的洒脱。在必要的时候,在必须赌一把的时候,赌——性的光彩是否百试不爽。

百试不爽,在优裕的男人面前。

后来的故事就比较复杂了。艺人被安排进宫原来是有目的的,从此宫中血雨腥风。艺人成了王报仇的工具,成了王铲除异己的工具,成了王一泄心中苦闷的工具。

(写到这里,才发现,文艺原来有这个作用,呵呵,不要煞风景,继续往下说)

王的故事其实是个虚妄,非常欣赏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对国内的电影是不是符合史实叫真儿了,如果导演只是在借势说事,我们就看看他到底要说些什么。

孔吉爱的是长生,虽然他也可以只是性情温雅,长相俊美。可是在他挥刀阻止长生们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爱的是长生,一直以来只是长生。

他的爱可以满足于一直仗剑——敲着棍子——陪他走天涯,却忍受不了,他不在自己身边。

自己不在他身边。

后来孔吉也上了绳子,和瞎了眼的长生在半空中演这最后一场戏。

他们说,我们艺人……

我们艺人来世投胎,不做王,不做达官贵人,还要做艺人。

和长生一起,和孔吉一起,和一个值得爱的人一起。

同性之爱也可以是一种非常美的爱,那就是,当生活不给我们别的爱的机会的时候,当我们身边这个男人女人非常值得爱的时候。

虽然在某些社会,这种爱常常会造成悲剧。

起因是这个社会的男性意识太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23:06:04编辑过]

我想,导演想突出的并非简单的婚外恋故事,而是说明一个“上流社会”的梦想如何将一个善良的人逼迫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杀手。而正义和法律也无能为力——因此这是一个无奈和荒唐的世界。

他的“运气”正说明了现实的荒诞和生生不息的悲剧。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5085/

这上面有一些关于 赛末点 的评论

    婚外恋是情节,但主题不是婚外恋,甚至也不是命运。

    我看了那个评论,觉得很拙劣。他被故事套住了,没看到故事背后的东西,反而批评伍迪艾伦的用意阴险或者不够善良。

    片名“赛末点”以及一开始的那个下网球及其独白,都似乎是在暗示影片的主题是命运,其实不然。男主人公真正爱上的那个女人,是他后来杀死的那个女人。如果他们各自都没有结婚,或者其中一个结婚另一个没有,而结了婚的离婚后与相爱的人再结婚,故事就将是另一个结局。实际情形是,爱情来的不是时候,虽然那才是男主人公真正想要的,但是生活发生了变化。妻子毫无过错,那个末出世的孩子更没有过错。是忠于爱情还是忠于妻子和家庭?这是一个两难。须知,无论如何选择,男主人公都将是不道德的,而不是最后的那个选择才是不道德的。这是那篇评论文章的作者没看到的东西。

    这就是影片向我展示的思想困境:爱本来是单纯的,既没有理由也没有借口,但是选择一种生活你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一种正在进行的生活你必须有足够的借口。问题在于,选择或者不选择都不是爱本身,而是为生活做出的决断。正是这种决断把男主人公拖入了两难境地。他做出了一个决断,看上去很残忍,但是我们可以问,相反的决断就不残忍吗?显然不是。于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做了这样的决断而不是相反的决断?

    这就涉及到影片的真正主题,当人被迫要在两种不道德行为中做出一种选择时,他会根据什么来选择?他最终选择杀人灭口。但请注意,杀人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还请注意,杀人也有两种选择,他没有选择杀死妻子,而是选择杀死情人。选择杀人灭口是因为,他无法面对那种困境,在妻子和情人中间,任何一个人对他的道德指责都是他的良心所难以面对的。他选择杀死情人而不是妻子,是因为这时他也爱他的妻子(也许还要加上没有出生的孩子),而情人的爱虽是他曾经最想要的,但得到这爱却是偶然的。于是,生活的某种必然性左右了一个杀人的决断。尽管事件发展这一步,本身充满了偶然。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他选择杀死情人而不是妻子,是因为这时他也爱他的妻子(也许还要加上没有出生的孩子)”

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想放弃富裕的生活。

这话他亲自说出来过,并且从他对妻子的冷淡态度可以看出来,他并不爱她。他真正的爱是在情人身上,可惜当这个他爱的情人防碍了他通过他不爱的妻子得到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的时候,他只好选择杀掉他真正爱的情人,这意味着他宁愿牺牲他的真实感情换取他更渴求的名利。

为什么他可以做到这点?为什么在两面为难,痛苦难忍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定地选择这条路?

只能解释为他的无力和脆弱,畏惧这个社会金钱与地位的巨大压力,又被它所深深诱惑。

也许这就是一个用血证明了金钱地位大于爱情的故事。

ps:为什么这么肯定他和他的情人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1、他曾冒着风险接近她、寻找她、了解她。而他们的地位和处境甚至理想(摆脱贫困卑贱的生活,攀上富贵家庭)都近似,注定他们是相互之间更加理解的一对。

2、他杀死她后,他的痛苦远远大于他的恐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5:06:57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8-20 0:43:00的发言:

我想,导演想突出的并非简单的婚外恋故事,而是说明一个“上流社会”的梦想如何将一个善良的人逼迫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杀手。而正义和法律也无能为力——因此这是一个无奈和荒唐的世界。

看电影见仁见智,你说的有一点,不过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里对男主人公的“逼迫”味道。周围的人对他都很好,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那个女孩一开始、后来根本不想跟他上床,是他被自己的欲望驱动着,逼得很紧。

导演是想借‘赛末点’表达一下对命运的无奈与荒唐之感,可是感觉趣味不高,因为人命关天,这样任意而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让我感觉到狰狞与丑陋。

另外,也没感觉到男主人公会被恐惧和忏悔所折磨,能自觉自愿地做出这样的事情——杀人——的人,忏悔只是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的姿态吧。想象着他老年时会阔绰地捐建一座教堂,呵呵。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8-20 1:58:00的发言: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5085/

这上面有一些关于 赛末点 的评论

我也看了链接里有关的评论。

几位评论者说他们在看电影过程中希望凶手能逃过惩罚,并事后表达了对自己这种心理的“忏悔”。

可能是因为在看碟过程中我不能认同主人公,男主人公,所以对他所谓的“运气”只有好奇,看导演如何安排。实话说来我一开始以为他会因为那只没有落下去的戒指被发现……总之导演很残忍,可以任意玩弄我们的智识……荒谬之感是感到了,由此而引发有关法律的思考,却不是我的专业……不过很高兴看到别人有关这方面的谈论,让我感到我们都是如何被自己的经验限制着……

    引用乌龙茶的评论:

这就是影片向我展示的思想困境:爱本来是单纯的,既没有理由也没有借口,但是选择一种生活你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一种正在进行的生活你必须有足够的借口。问题在于,选择或者不选择都不是爱本身,而是为生活做出的决断。正是这种决断把男主人公拖入了两难境地。他做出了一个决断,看上去很残忍,但是我们可以问,相反的决断就不残忍吗?显然不是。于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做了这样的决断而不是相反的决断?

我同意你的辨识,感觉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人生观问题,有的人所有的选择都会根据爱与不爱,有的人则不会,他会考虑得更多,是他自己要考虑得更多,并不是生活要他考虑那么多。生活对有的人来说就是爱,就是内心的价值观念与头顶的星空(呵呵,不好意思,老是这样拉大旗作虎皮),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多东西,是他自己所有的欲望。

你说两种选择都不道德,就是指出了婚外恋的困境。同意!不过对《赛末点》的男主人公来说,好像无所谓道德,只有他自己的欲望。

他不是在道德层面上做出选择的。

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想放弃富裕的生活。

同意北海月的判断!

引用北海月:

ps:为什么这么肯定他和他的情人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1、他曾冒着风险接近她、寻找她、了解她。而他们的地位和处境甚至理想(摆脱贫困卑贱的生活,攀上富贵家庭)都近似,注定他们是相互之间更加理解的一对。

2、他杀死她后,他的痛苦远远大于他的恐惧。

我不觉得他对情人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人会有真正的爱情吗?我怀疑。他对情人的辛苦追逐向我展示了性的驱动力对男人有多大,呵呵。他和情人社会地位相近,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就相互理解。那女孩攀附富贵家庭的欲望并不强烈。况且相互理解也不代表着爱情。

也许对他来说,爱的程度就是那样了。那我要说,被他爱上的女孩真是不幸。回应我主帖结尾的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10:00:27编辑过]

    呵呵,我们的解读确实有不小的差异。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时时刻刻在2006-8-20 9:05:00的发言:

不过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里对男主人公的“逼迫”味道。周围的人对他都很好,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那个女孩一开始、后来根本不想跟他上床,是他被自己的欲望驱动着,逼得很紧。

 

另外,也没感觉到男主人公会被恐惧和忏悔所折磨,能自觉自愿地做出这样的事情——杀人——的人,忏悔只是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的姿态吧。想象着他老年时会阔绰地捐建一座教堂,呵呵。

嗯,看到了时时刻刻的回复,把思路调整了一下.

因为年代变化了,手法变化了,不可能像过去的批判现实主义一样,将主角的血泪史痛呈一遍,所以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他在自己选择,这个选择背后的动力被掩盖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对名利的渴求.但渴求名利的力量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

不过从侧面,我们也是能清晰地看到这条路是不得不走上去的,因为名利对他来说高于其他的一切.

男主角如果会忏悔的话,他就不会做这些事情了.他的痛苦我认为大部分不是内疚,而是对亲手毁灭的激情感到惋惜.

 

以下是引用时时刻刻在2006-8-20 9:30:00的发言:

他不是在道德层面上做出选择的。

赞同你的看法.

而且这部影片的目的决不是单纯讲一个婚外恋悲剧故事.

以下是引用时时刻刻在2006-8-20 9:59:00的发言:

引用北海月:

ps:为什么这么肯定他和他的情人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1、他曾冒着风险接近她、寻找她、了解她。而他们的地位和处境甚至理想(摆脱贫困卑贱的生活,攀上富贵家庭)都近似,注定他们是相互之间更加理解的一对。

2、他杀死她后,他的痛苦远远大于他的恐惧。

我不觉得他对情人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人会有真正的爱情吗?我怀疑。他对情人的辛苦追逐向我展示了性的驱动力对男人有多大,呵呵。他和情人社会地位相近,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就相互理解。那女孩攀附富贵家庭的欲望并不强烈。况且相互理解也不代表着爱情。

也许对他来说,爱的程度就是那样了。那我要说,被他爱上的女孩真是不幸。回应我主帖结尾的话。


 

 

嗯,"爱"是相对来说的.相对于无法引起他兴趣,并一再以敷衍应付的妻子来说,他的情人确实是他更爱的人.不过有可能他的爱的定义就是性驱动下的激情.

他辛苦地追求她,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年.即使出于性欲,也足够说明问题了:在他看来,情人比妻子更重要,他投入的感情或者说激情更多.

我同意你的说法:爱情对他来说是奢侈品,他也不懂得什么是爱,他也不需要去懂得去体验,因为他的生活目标不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回帖表明,很多人不知不觉就站在了杀人者那边,也许他们感觉到了他的环境中暗藏的压力和无奈,不知不觉就将他视为可同情的对象,因为大家都有很多的相似,特别是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这个过程,当然是无意识和感性的.

引用北海月:

那些回帖表明,很多人不知不觉就站在了杀人者那边,也许他们感觉到了他的环境中暗藏的压力和无奈,不知不觉就将他视为可同情的对象,因为大家都有很多的相似,特别是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这个过程,当然是无意识和感性的.

我想也是这样的。我记得还有人提起《红与黑》里的于连,好像男主人公杀人的时候我也想起于连来了,但惭愧的是我从来没读完过那本书,所以没有多少发言权。

有关个人奋斗,我觉得奋斗是没错的,欲望太多就是错的,欲望太多又伤及别人性命就是罪恶了。

我在主帖里提到‘穷小子的不知所以’,也许听起来很刻薄,不过我想说的就是这种已经丧失了道德标准的个人奋斗,往上爬。

我觉得解读电影是很有趣的事,希望能多看到你的文字。

另,我今天看了《王的男人》,很喜欢。不知你看过没有。

乌龙茶老师(看到您是版主,以示尊敬呵呵)的解读好像已经上升到一个比较概括和抽象的层面上,很有启发,却不是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所能想到的。[em07]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个男人怎么这么坏,利用完了女人就想杀人,难怪好莱坞能出那么多恶心变态的片子,他们是社会与电影互相启发。呵呵,一己之见,不无偏见。

我也曾推荐伍迪的“罪与罚”给女友们看,待我回来时发现她们正笑的前仰后合并连带嘲讽当下的男人们:看,想脚踩两只船哪那么容易!遂附和笑着赶忙把我的碟子收好,藏起来。
拙劣这个词用的不好,用差异妥当。
趣味太低形容伍迪则肯定是用错了,不过我想他不介意。于是,我们更不必介意了。
躁乱,这是生活的背景。躁,是因为要的太多;乱,是因为什么也没有多想,也想不清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的是偶然事件的串联,这样的背景和这样的串联本身似乎又蕴含着一种必然,那就是继续躁乱、永远躁乱。
我同情的是置身于躁乱的背景中、始终作为偶然事件的主角,因为他们的命运是最最糟糕的,而且永远无法摆脱。
和婚外恋无关,和杀人无关。悲剧式的生活和悲剧人物被伍迪用趣味不高的手法玩弄着。用玩弄这个词,让我自己也笑不出来。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以下是引用时时刻刻在2006-8-20 21:55:00的发言:

引用北海月:

那些回帖表明,很多人不知不觉就站在了杀人者那边,也许他们感觉到了他的环境中暗藏的压力和无奈,不知不觉就将他视为可同情的对象,因为大家都有很多的相似,特别是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这个过程,当然是无意识和感性的.

我想也是这样的。我记得还有人提起《红与黑》里的于连,好像男主人公杀人的时候我也想起于连来了,但惭愧的是我从来没读完过那本书,所以没有多少发言权。

有关个人奋斗,我觉得奋斗是没错的,欲望太多就是错的,欲望太多又伤及别人性命就是罪恶了。

我在主帖里提到‘穷小子的不知所以’,也许听起来很刻薄,不过我想说的就是这种已经丧失了道德标准的个人奋斗,往上爬。

我觉得解读电影是很有趣的事,希望能多看到你的文字。

另,我今天看了《王的男人》,很喜欢。不知你看过没有。

嗯,他确实和于连很相似。

人希望跨越与他人在经济、地位和精神方面的落差是很正常的心理

而且欲望的多和少也不好定义的,比如他想要的也许仅仅是个不错的生活环境,能够像一个上流人一样生活,可是为了继续这样的生活他却需要牺牲很多,甚至也牺牲拖累他的人——罪恶的发生总是毫无预知的,而他也愿意这么做,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

《王的男人》我看过了。

对其中燕山王的印象很深刻,那种苦闷无助、暴虐又脆弱的形象很生动,演员也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孔吉给王讲故事那段很细腻动人。

 

 

伍迪的片子总是会提到选择,其中有一段台词就是:许许多多的选择就构成了我们自己。
选择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几乎不算是选择,选择之所以成为选择往往是选择成为哪一种不道德的人。这也是我们说把道德评价悬置的理由。
这样的选择成为这样的人,那样的选择成为那样的人,不选择的选择成为另一种人。生活就是被形形色色的选择构成的人们联袂演出的一场大戏。
再没有比生活更戏剧化的戏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23:57:47编辑过]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伍迪从不是让我们评述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好像也不是让我们分析为什么以及会怎样。他只是呈现了真实的生活,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故事比生活戏剧化了。
如果你从伍迪的片子中看到了他,看到了你,看到了我,你就一定在片中看到了伍迪。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因为没看过伍迪·艾伦别的片子,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对《赛末点》的观感只是就事论事。不过同意伊来的话,那就是我确实在《赛末点》中看到了点儿什么,尽管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我所喜欢的。我想我最不喜欢这部片子的就是拿人命做儿戏,拿人命来说明导演有关命运与人生的幽思。给我一种道德上的堕落感。

我并不反对导演游戏人生,反对的是游戏人命。

我检讨了一下自己。感觉自己看片子也许太拘泥于眼前的“这部”片子,看不到导演更深的用意。

导演用《赛末点》也许是想说,人生就是这样荒诞,荒诞得跟运气有关,你愿不愿意接受?

我不愿意接受,也不相信,于是就有了那一通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