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酒的故事

『故事名』: 李白醉酒戏权贵

文献出处: 新唐书•李白传
原文
天宝初,南人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沃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解说】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幼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早年在蜀中漫游,离蜀后长期在各漫游,唐玄宗天宝初为翰林学士。因得罪权贵,被放还。安史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卒于当涂。传见《新唐书》卷202、《旧唐书》卷190下亦有传。

李白嗜酒,人称“醉圣”、“酒仙”,史载其“每醉为文章,未少差错,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其所见”。客居任城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一作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日日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醉酒戏权贵”后,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有大量诗篇传世,杜甫《饮中八仙歌》赞之:“李白斗酒诗百篇”,又有人称其诗:“《乐府》之外,……言酒者固多。”保留下来的一千多首诗中。几乎没有一首不带酒味,其中《独酌》、《将进酒》、《襄阳歌》等,流传甚广。

 

 

『故事名』: 贺知章金龟换酒
作者: 李白

文献出处: 对酒忆贺监(其一)
原文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解说】

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前后官至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等。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嗜酒,工诗文。史载其“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旧唐书》卷190中、《新唐书》卷196有传。后人以“金龟换酒”为倾心结交之佳话。


『故事名』: 陶渊明嗜酒酒事多
作者: 沈约

文献出处: 宋书•隐逸传
原文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桓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晋书•隐逸传》:……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迹,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至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潜不解声音,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解说】

陶渊明酒事甚多,他喜酒爱酒,饮酒随意率真自然,“公田种秫”、“赍酒共酌”、“钱送酒家”、“我醉欲眠”、“葛巾漉酒”等,均成为饮酒典故,为后人反复吟咏,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便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
 

 

『故事名』: 孟嘉酒醉风落帽
作者: 陶渊明
 
文献出处: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原文
孟嘉为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延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晋书•孟嘉传》亦载)

【解说】

孟嘉,东晋名士,江夏邽人。陶渊明外祖父。少以清操知名,嗜酒,饮多不乱,自得酒中趣。《晋书》卷98有传。

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晋明帝女婿。官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南郡公。历仕明帝迄简文帝七朝,专擅朝政。有窥觎晋室之意,以谢(安)、王(坦之)两大族所忌而不得,忿恨病死,谥宣武侯。《晋书》卷98有传。

“龙山落帽”亦为饮酒史上佳话之一。后遂以之指称重九登高饮酒的风雅之事。

 


『故事名』: 王羲之兰亭流觞
作者: 王羲之
 
文献出处: 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解说】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为王敦、王导的从子,深为二王所器重。后托病辞官,精于书法,史称“书圣”。传见《晋书》卷80。

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修禊,以消除不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人们集会于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直到停止流动,在谁面前,谁则取而饮之,叫做“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赞誉。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作品是《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即著名的《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适逢酒酣,乘兴挥笔,意气飞扬,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品。酒醒之后,“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可见在酒的帮助下使他写出了后世书法家所难以企求的艺术珍品,博得一代名君唐太宗的异常珍爱,推为王书第一,死后又殉葬昭陵,可见其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兰亭流觞”后成为脍炙人口的酒典和风雅之事。

 

『故事名』: 石崇斩美人劝酒
 
文献出处: 世说新语•汰侈
原文
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解说】

王丞相:即王导(267~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元帝时任丞相,历仕元、明、成三帝,是稳定东晋政权的重要人物。传见《晋书》卷65。大将军,即王敦。

“斩美人劝酒”,《晋书•王敦传》载为王恺事,非石崇。李慈铭说:“疑传闻过实之辞。”但无论王恺或石崇,其骄奢残忍,杀人如儿戏,令人发指,而王敦的自私冷酷,无动于衷,更残忍到失去人性。

 

『故事名』: 阮籍借醉拒求婚
 
文献出处: 晋书•阮籍传
原文
籍本有济世之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数以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酣醉获免。

【解说】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步兵校尉,世亦称“阮步兵”,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旷达不羁,传见《晋书》卷49。

阮籍本有济世报国的大志,然“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既对曹氏皇室失去信心,又不愿与野心勃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于是他“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借酒掩护、借醉逃避,以狂放不羁来保全名节,洁身自好。司马昭为拉拢阮籍,要与他联姻,作儿女亲家,他不好直接拒绝,便日日醉酒,一醉两个月,使司马昭无法开口。酒,成了阮籍的防御工具和手段。

文帝,即晋文帝司马昭(211~265年),三国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子上。司马懿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景公四年(263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其为文帝。

武帝,即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晋朝的建立者,公元265~290年在位。

『故事名』: 竹林七贤皆酣饮
作者: 刘义庆
 
文献出处: 世说新语•任诞
原文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亦见载于《晋书•嵇康传》)

【解说】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常借酒避世。阮籍、嵇康等七人,崇老庄,轻礼法,避尘俗,志趣相近,他们狂猖任性,借醉来表示自己洁身自好、不入浊流的清高。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纵酒谈玄,把酒消愁、人称“竹林七贤”。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文学家、思想家。谯郡铚(今属安徽)人。喜欢酒,自言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其醉时“如玉山之将颓”。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一方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另一方面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终为司马氏所不容,被诬害处死。传见《晋书》卷49。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司马师执魏政,出仕为官,任吏部尚书、仆射、太子少傅、司徒。嗜酒,但能自我控制。史载其“饮酒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以酒八斗饮之,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传见《晋书》卷43。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侄子。善音乐,好饮酒,放诞。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史载其与宗人饮酒,“不复用杯酌,以大盆盛酒,团坐相向更饮。”传见《晋书》卷49。

何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性好老庄,曾注《庄子》,稽康被杀后,应征为官,官至散骑侍郎、黄门侍郎。嗜酒放达。曾作《思旧赋》以思念故友和过去隐逸生活。传见《晋书》卷49。

王忱说:“阮籍胸中块磊,故须酒浇之。”魏末晋初,司马氏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迫害或拉拢政治上异己的名士,阮籍等人嗜酒、醉酒、躲避、放诞,是在乱世中借以全身。他们借酒麻醉自己的神经,崇尚虚无,清谈玄学,纵酒狂饮,放浪形骸,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名士这种虚无、颓废、放荡的态度,曲折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文人的苦闷。


『故事名』: 曹植因酒失父宠
 
文献出处: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原文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解说】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作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曰“思”,故称“陈思王”。他是建安时代最著名的诗人,辞采华茂。传见《三国志》卷19。

史书上说他“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深得曹操宠爱,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封临淄侯,少年得志,“以才见异”,曹操几次曾想把他立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建安二十二年,曹植曾说,要“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笋”,才是大丈夫之乐。(曹植《与吴季重书》)胸怀何其旷达。然,终因醉酒破坏朝规而得罪于曹操,其宠日衰。这次解救曹仁,是曹操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不料又因醉而罢。据《三国志》引魏氏春秋注:“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命,故王怒也。”看来酒再一次在政治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故事名』: 曹操斗酒只鸡祭亡友
作者: 曹操
 
文献出处: 祀故太尉桥玄文
原文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桥玄)所纳……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解说】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至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能文善诗,文学上也有突出成就。在对待酒的问题上,一面一再主张禁酒,还杀了颂酒的孔融;一面却在自己的诗歌中留下颂酒的名句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喜饮酒,为吏时常说:“恨不移封向酒泉。”桥玄之语虽是玩笑,曹操也居然践约祭典,并留下“斗酒只鸡”的典故,后世常以“斗酒只鸡”用于哀祭亡友。

 

『故事名』: 刘玄石一醉千日
 
文献出处: 博物志•杂说
原文
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玄石前来沽酒,酒向醒耳。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又《搜神记》载:“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解说】

酿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各地名酒繁多,历代流传着许多有关酒的神奇传说。一醉千日(或“千日酒”、“千日醉”)便是其中之一,它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情节,叙述了“千日酒”的来历,反映出当时人们酿酒的惊人技艺。因而,“千日醉”为著名饮酒典故之一,后世诗文多引用。

『故事名』: 孟佗斗酒博凉州
作者: 赵岐
 
文献出处: 三辅决录
原文
孟佗字伯郎。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政,宾客多苦不得见。孟佗尽以家财赂让家奴,因得见让。众以为佗与让善,争以珍物赂佗,佗得尽以赂让,让大喜。后以葡萄酒一斛遗让,即拜为凉州刺史。(《续汉书•敦煌张氏家传》亦载)

【解说】

孟佗,字伯郎,扶风(今陕西扶风)人。生卒年不详。《后汉书•张让传》载其“资产饶赡”。孟佗以西凉葡萄酒一斛(十斗为一斛)献张让,张让即拜其为凉州刺史事,时人讽之为“一斛凉州”,后人亦多讥讽之。苏轼有诗:“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得凉州。”可见以酒行贿受贿,古亦有之。

张让(?~189年),东汉末年宦官,灵帝时为中常侍,封列侯,专朝政。与宦官赵惠等为十常侍之一。颍种(今属河南)人。桓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桓帝崩,中军校尉袁绍与大将军何进欲杀宦官,事泄,张让赵忠先杀何进,袁绍带兵而入、杀赵忠等。张让等数十人劫天子为质而逃,袁绍引兵追之,张让等投河自杀。

 

『故事名』: 孔融讽曹操禁酒
 
文献出处: 后汉书•孔融传
原文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孔融传》注引《与操书》: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翟,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糟歠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又书曰:

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禁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解说】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任北海太守,时称“孔北海”。后入朝,官拜太中大夫。幼有异才,四岁知让梨,十岁谒李膺,十六留张俭,爱才好士,史载其:“性宽容少忌,宾客日盈门,常叹‘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传见《后汉书》卷100。曾有诗云:“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高谈惊四座,一夕倾千觞。”因对曹操多非议,为操所杀。在禁酒问题上与曹操唱反调,便是招祸原因之一。


『故事名』: 东方朔妙饮不死酒
作者: 张华
 
文献出处: 博物志
原文
君山有道与吴包山潜通,上有美酒数斗,得饮者不死,汉武帝斋七日,遣男女数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饮之,东方朔曰:“臣识此酒,请视之。”因一饮尽,帝欲杀之,朔乃曰:“杀朔若死,此为不验,以其有验,杀亦不死。”乃赦之。【解说】

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属河北)人。西晋文学家。曹魏时举太常博士,任中书郎等职,入晋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后被赵王伦和孙秀所杀。《晋书》卷36有传,言其“少孤贫,自牧羊……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瞻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博物志》一书内容包罗很广,有山川地理知识,礼制、文物考证,历史人物传说,异人异俗以及奇禽怪兽、花鸟虫鱼等多方面的记载,而以宣扬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

东方朔(前154~前1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大臣,文学家。武帝时召待诏,后为常侍郎,拜太中大夫、给事中。尝酒后小遗殿上,以不敬免为庶人,后复为郎中。他为人虽诙谐滑稽,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善于辞赋,著作甚多。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饮不死酒”便是其中之一。东方朔机智巧辩,多于幽默诙谐中讽谏,以先饮“不死酒”谏汉武帝求长生不死之举,其讽谏艺术可见一斑。(史记•滑稽列传》附其传(卷126),《汉书》卷65有传。

 


『故事名』: 司马相如珍裘换酒
作者: 葛洪
 
文献出处: 西京杂记
原文
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忧懑,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既而文君抱颈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贳酒!”遂相与谋,于成都卖酒。

【解说】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少博览典籍,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太安中,官伏波将军,封关内侯。其著作尚有《抱朴子》、《神仙传》等。《晋书》卷72有传。《西京杂记》中所记,多为西汉佚事琐闻。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汉代著名辞赋家。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为人,故更名。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与枚乘等游于梁,旋归蜀。过临邛,以琴心挑卓文君,相与归成都,家徒四壁,乃与文君返临邛卖酒。卓王孙以为耻赠与僮仆钱财,遂为富人。他口吃而善著书,尤其工于辞赋。武帝时召为郎,通西南有功,拜孝文园令,以病免,居茂陵,病卒。传见《史记》卷117、《汉书》卷57。鹔鹴:水鸟名,雁属,似雁,长颈,羽翠绿色,其皮可为裘。贳:赊欠。


『故事名』: 司马相如珍裘换酒
作者: 葛洪
 
文献出处: 西京杂记
原文
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忧懑,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既而文君抱颈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贳酒!”遂相与谋,于成都卖酒。

【解说】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少博览典籍,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太安中,官伏波将军,封关内侯。其著作尚有《抱朴子》、《神仙传》等。《晋书》卷72有传。《西京杂记》中所记,多为西汉佚事琐闻。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汉代著名辞赋家。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为人,故更名。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与枚乘等游于梁,旋归蜀。过临邛,以琴心挑卓文君,相与归成都,家徒四壁,乃与文君返临邛卖酒。卓王孙以为耻赠与僮仆钱财,遂为富人。他口吃而善著书,尤其工于辞赋。武帝时召为郎,通西南有功,拜孝文园令,以病免,居茂陵,病卒。传见《史记》卷117、《汉书》卷57。鹔鹴:水鸟名,雁属,似雁,长颈,羽翠绿色,其皮可为裘。贳:赊欠。

『故事名』: 吕后毒酒酖诸王
 
文献出处: 史记•吕后本纪
原文
太后怨戚夫人,……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灞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座,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佯醉,去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

【解说】

吕后(前241~前180年),名雉,字娥姁,为人阴毒。汉初,以邀韩信赴宴为名诱杀韩信。后其子孝惠帝即位,她掌握政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亲属为王侯。共掌握政权16年。

戚夫人,刘邦宠姬,生赵王如意。

赵王,名刘如意,深为刘邦所爱,欲立为太子,终未成。

齐悼惠王,名刘肥,刘邦长子。

楚元王(?~前179年),即刘交,汉高祖弟,字游。

至少在战国时代,古人已经在使用毒酒了。秦汉以后,使用毒酒阴谋杀人的事,可以说是史不绝书的。吕后可以说是古代最能使用毒酒的“专家”,她的做法,也为后世许多帝后权奸所效仿。

『故事名』: 汉高祖醉唱大风歌
 
文献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原文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解说】

汉高祖(前256~前195年,或作前247~前195年),即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他的酒事颇多,为泗水亭长时,好酒色,经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后因酒壮其胆,“醉酒斩白蛇”,决意起兵反秦,方成帝业。

刘邦酒酣而歌,却也真情实感,气势磅礴。大概是酒兴相助下的超常发挥了。

 

『故事名』: 樊哙解危鸿门宴
 
文献出处: 史记•樊哙传
原文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樊哙人,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解说】

樊哙(?~前189年)沛县(今属江苏)人。少以屠狗为业。初随刘邦起义,为其部将,以军功封贤成君。汉朝建立,任为左丞相,封舞阳侯。

鸿门宴名为宴饮,实则是一个杀机四伏的场合,而樊哙拥剑盾而入,坦然地饮酒吃肉,表现了一种尊严不容损坏、志气不可剥夺的英雄气概,一种将死生置之度外的壮志豪情,而酒也使得他更加锐气蓬勃,锋芒毕露,激情奔放。故孔融说:“樊哙解危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

『故事名』: 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文献出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原文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划天下便事。”使者人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妆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日:“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人!”

【解说】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省杞县西南。沛公:刘邦。侧注:冠名,侧注冠。

郦食其(?~前203年),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初为里监门吏,后为刘邦谋臣,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

刘邦本一市井,讨厌儒生,所以郦生以儒生求见,他大怒而拒绝,但听得对方自称“高阳酒徒”,则慌得鞋也来不及穿,光了脚地出来迎接,纳为谋士,用其计攻陈留,粮足兵强,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故孔融有言:“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唐诗人高适云:“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旧时“高阳酒徒”指好饮酒、狂放不羁的人。

 

『故事名』: 淳于饮酒讽齐王
 
文献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
(齐威王)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

【解说】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滑稽多辩博学,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任为大夫。多次讽谏齐威王和邹忌改革内政。

齐威王(?~前320年)战国时齐国君。田氏,名田齐,又名婴齐。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淳于髡本意是借自己的酒量而委婉地讽谏,劝齐王饮酒要适度,注意节制。然他也确实深解饮酒之门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无拘无束才能体味饮酒之乐。

『故事名』: 庄子论“醉者神全”
 
文献出处: 庄子•达生
原文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也不知也,醉也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手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

【解说】

庄子(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史记》卷63有传。

庄子主张“物不胜天”、“无为”。反对人为,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这里,庄子提出了一个“醉者神全”的哲学命题。认为:人饮酒致醉而“其神全也”。醉酒后精神越发高涨,思路更加狂放,以至于“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并由此得出结论:“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庄子将酒与人的“全身”、“全性”、“得全于天”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全生观。

 

『故事名』: 三移夜酒
 
文献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原文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家,前驱款门日:“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日:“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日:“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巨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去。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解说】

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田氏,名穰苴,官司马。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

齐景公夜间饮酒高兴,想和大臣共享欢乐,转了三家,受到不同的接待,忠心治国的文臣武将晏婴和司马穰苴,都严肃辞绝,幸臣梁丘据欣然迎合。而齐景公对能“治吾国”和“乐吾身”的大臣都是需要的。

 

『故事名』: 绝缨尽欢
作者: 刘向
 
文献出处: 说苑•复恩
原文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矣,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甲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韩诗外传》亦载)

【解说】

楚庄王(?~前591年),春秋时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名旅(一作吕、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其霸业。湔,溅洒。

楚庄王宽容臣下酒后失礼,并巧妙地为失礼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礼者的忠心,换来了以死相报的忠臣。故刘向在这则故事后议论道:“贤王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业矣,国土得矣。”

『故事名』: 失马赠酒
 
文献出处: 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
原文
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日:“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身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

【解说】

秦缪公: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秦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德公第三子。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统治期间,任用贤才百里奚、蹇叔等,使秦国出现了强盛局面。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曾与中原大国晋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大战,俘晋惠公。晋惠公,春秋时晋君,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服:古代一车四马,两马在中者为服,两马在旁者为骖。野人:指务农的奴隶或平民。

秦穆公失马,不仅不处罚或责怪食马肉的“野人”们,反怕他们吃骏马肉不饮酒伤亡,于是“以酒施恩”,让“野人”遍饮才离开。韩原之战,在穆公处境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野人”们拼力相救,穆公转败为胜。酒成了君王“行德爱人”的工具,正因其“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而“皆乐为其君死也”。

『故事名』: 管仲饮酒弃半觞
 
文献出处: 韩诗外传
原文
齐桓公置酒,冷诸大夫日:“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事亦见刘向《说苑•敬慎》)

【解说】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领水之滨)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进行改革,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罚酒是酒俗中的一种。管仲来晚当罚,饮之弃半并说:“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可见酒多失言招祸很早便被人们所发现。

 

[em05][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