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为“书呆子”鸣不平

 

    看了题目便知,这里所说的“书呆子”带有引号,并非原本意义上的书呆子。我之所以要为“书呆子”鸣不平,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的“书呆子”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谓予不信,请看以下几个鲜活事例。

  前不久,南京的张某听即将考研的儿子叨念“心里没底”,便决定替儿子“活动活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张某提着一包烟酒来到某教授家,想让负责考研命题的该教授对其儿子“指点指点”。没想到,张某被该教授严厉拒绝,连门都没让他进。于是,张某不仅斥责该教授是“书呆子”,还大骂他“不通人情世故”;连张某的亲友也大骂该教授“不会做人”。此一也。

  去年,从西南林学院毕业的“书呆子”小舟,进入一个单位名义上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上还开展民办教育业务,招收中专和大专学生。在该公司,小舟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教语文和哲学两门课程,同时兼任会计和团委书记。小舟说,他上大学时是学会计专业的,但还没有会计资格证,该公司挂另一个人的名义要他做账,而且是“两本张”,这明显是违法的。“要饭碗还是要正义,我确实很难抉择。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没有工作是耻辱的,但这样的工作我不能再干下去了。”于是,小舟于去年十月初提出辞职并离开该公司。岂知,该公司恼羞成怒,发文到小舟家乡人事局以及母校,污蔑他在公司“偷盗、行窃”,使小舟的名誉受到很大损害。此二也。

  辽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书呆子”曹再学,2003年进入阜新市国土资源局从事采矿技术研发工作,由于不懂“人事潜规则”,没理会领导“谁进国土资源局都得给三五万元”之类的暗示,因此,不满半年就被单位迫使下岗。直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先后作出批示,曹再学才得以重新上岗。

  不幸中有万幸,他总算有了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人们慨叹:今后的其他“书呆子”们是不是还会遭遇类似的厄运呢?不能不令人杞忧。此三也。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书呆子”的所谓“呆”,实则正是其人品可贵之所在。其一,“书呆子”是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其二,“书呆子”是“坦荡荡”的君子,光明磊落,人格高尚。其三,“书呆子”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严以律己。

  既然“书呆子”可贵之处多多,那么,何以其命运多舛?这恐怕得从社会上找找原因。无须讳言,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诚信恶化。记得,思公先生在其《起来,不愿说谎的人们》一文中说:“人们说谎,欺骗,吹嘘,违心地讲话,做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人们被骗,被蒙,被坑也像家常便饭。整个中国大地都弥漫着谎话,好像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从古至今,从天涯到海角,这种人类现象很罕见。”此言尽管有点极端,却也不无道理。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环境,只能成为“机灵鬼”的自由王国,哪还有“书呆子”的生存空间!


 

    文中所说的知识分子,都很优秀。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年夏天,我给一个成人教育班上课,回家后,发现我的包里多了两百元。我知道是那些学生在向我表示谢意,所以我就去找班长,可他们都不承认,没有一个肯接受。没办法,我只好过一段时间请他们吃饭,把钱花掉。去年,这个班又有一个学生打电话问我毕业论文方面的事,问完后,就说要往我手机里充一百元,我再三说不行,可他还是充了。今年他论文通过后,我再把一百元充回给他,总算摆平了。这种事,我一般拿不下脸来认真,因为怕伤他们的面子。这也是个缺点,因为有时没办法再返还。前年,一个女生因为生了一种难以启齿的病,毕业论文没做好,她家里她怕通不过,给我送了两条烟。我让她拿走,她总也不来,最后她毕业了,这两条烟我再也无法送还给她。

    知识分子中也有败类,贪小便宜的人也有。有些人很可耻,收入不低,但仍然喜欢捞油水。我认为职业官僚中的这种人比例最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