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警惕:教育者的“阅兵情结”

子虚
军队这玩意,就人类生活长河来比照,大不了一朵灰色浪花,绝非值得永垂不朽的东东。“历史局限性”算一个好词,除了用来找一些似乎不得不找的借口而外,的确,揭示了“具象历史”的无趣无奈无意义。在我看来,军队的存在与军队符号的喧嚣,绝对属于全人类的某种历史局限性。宏观看去,军队嘛,其起始,即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不得不进入弱肉强食的冷血季节;其终结——如果真有终结的话——或将意味着“丛林时代”的终结与一个相对较好那么一点点的一个新鲜时光的莅临。
    军队是干嘛的?谁都知道,是拿来打仗的。承平日久,似乎马放南山,但并不意味着军队没用了,“时刻准备着”是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也。当然,军队不止可以用来打仗,还可以用来检阅。检阅军队,是谓阅兵。诠释为,部队按规定的队形和礼节,接受阅兵首长从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世界上,是有一些国家特看重阅兵,比如前苏联,比如北朝鲜。在我看来,不阅也罢,拿那些钱出来,多炮制点面包黄油,对大众而言,远比炮弹导弹洲际导弹来得实惠来得幸福。据说,并非过去发生时的普京也喜欢这一套,未必好事。
    无论佛教的净界,基督教的天堂,乃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似乎都没有军队的座位。应该也不会有阅兵式的举行。为什么阅兵?在我看来,无非炫示强大显示威风,所谓“凛然不可犯”云云。苏芬战争前夕,芬兰只有区区五万国防军,估计很难排布出一个“堪称盛大”的阅兵式来,但就是这支军队,加上由于国爱我所以我爱国的国民,硬是把十倍与己侵略军挡在了防线之外,让强大的苏联红军大丢其脸。我要说的是,搞不搞阅兵式与军队是否能打胜仗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虽说,从人类历史总体坐标看去,军队并不具备什么“终极价值”,但从“历史局限性”的视角看去,起码现阶段,军队还是不能取消的,阅兵式还是无望取消的。我的想法是,不能取消,但还是可以少搞的。不过,睁眼看看新闻,会发现,对阅兵式的嗜好,还真不止军界,还真不止国家。在一些同志的努力之下,阅兵这一“国家行为”,早已“飞入寻常官宦家”。2004年10月22日,古井贡酒产地安徽亳州贪官李兴民被宣判,报上的标题是“安徽阅兵书记一审被判12年,阅兵曾花去百万”。1997年2月28日,李兴民在亳州主持阅兵式,当时《亳州报》的头版标题为“显示警威,鼓舞人民——我市举行盛大阅兵式”。其实,李书记所阅者,警察而已。没准,兼有城管。呵呵!
    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将投射于人们的社会心理。即使大众看阅兵,也不仅仅是“看热闹”那么简单。收获诸如安全感、民族自豪感等等情怀情愫,算是常态。至于这种通过阅兵式获得的感受是否够真实可靠与可持续,当属另一回事儿。或许,我们也可以揣摩一下“阅兵者”本人的心理上的反应与投射。为什么称揣摩呢?因为,普通人没有站在城楼上或敞篷越野车上“检阅部队”的经验,而那些“亲自检阅者”基本不会出来说即使出来也不会说出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绝对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之一,所揭示的道理,与“不生孩子不知肚子疼”相类,均体现着经验的不可取代。
    于是,只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干活啦!如果我在阅兵台上或阅兵车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向我高呼首长好首长辛苦了之类问候与尊敬,我想,我的感觉定当“好极了”——比上广告商当买雀巢咖啡喝还要好。尽管,社会公共权利属于公民个人权利的一种“自愿让度”,但,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上,这种权力基本上处于一种“高度异化”状态。也就是说,公共权力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权利的压制与剥夺,而非维护与成全。所以,阅兵式一类仪式,在我眼里,被诠释为一种“异化了的公共权力的耀武扬威”。仅此而已。就此,我觉着,国家对阅兵式之类公共活动的定位,最好,将其与即将到来的端阳节一般看待为好,仅只一个“文化仪式”,而已!
    扯了半天,回到教育。温和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概念——教育者的“阅兵情结”。这个概念是刚才捏造出来的,但其所对应的教育现实,相信大家一点儿也不会陌生。一度,小学课堂里,小学生被要求背着手端坐着,否则,便接近于违纪,起码,也算是精神不够振作。中学生呢?变本加厉,连发型都被要求统一,男生最好板寸,女生短发齐耳。1989年开始的大学军训,很快,延伸到了基础学校。至今我都想不明白,那种军训究竟有什么价值。学校的所有集会,学生都被要求整齐划一,似乎不这样,就会亡国灭种似的。这一切的背后,矗立着“全国学生一套教科书一张考试卷”一类宏大且机深之物件。当然,最广大的教育者们,或许,并不知其详。
    我从小也是在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下长大的,尽管,长得并不模范。记得上了初中以后,便没有拿过任何类似三好学生等级的奖状,为证。上学时,就背诵过伟人的一句话,是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很久很久以后才明白,这是一种消灭差异性的努力,最终,属于一种将大众的生活变成军营的努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谁的命令呢?当然是伟大统帅——只要做了统帅,那自然是无比伟大的。呵呵!再后来,读到很多话,诸如“参差多态乃自然界欣欣向荣的唯一奥秘”等等闲言碎语,渐渐开始怀疑起来,直到,找到话语背后的宏大科学背景。
    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还是学生的成长需求服务于“教育规范”?我觉着,当今的中国教育人,都得面对这样一个似乎漫不经心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已经习惯于拿所谓“国家意志”为意志了,根本就没有过教育以及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殊不知,所谓“国家意志”的本质,在现阶段,其实就是“政府意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人从来就轻车熟道,拿捏得法。于是,政府 “假国家之名”而指令国民兹事体,也就层出不穷。其中,当然包含着对中小学生这种“小国民”的指令与要挟。这种要挟的实施,当然离不开基础教育学校,离不开中小学教育机构。
    所谓集体主义,一直被中国及其教育当作其核心价值来膜拜,容不得半点儿质疑与否定。在一般国民与教育者的头脑里,俨然,只有集体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谁要质疑此种主义,大约非但不能教书,简直不应该做人!根据我的经验,最广大的中国基础教育从业者们,并不知晓集体主义的来由与依据。拿主流意识形态所孜孜乐道的马克思先生的话来说事,显得比较简洁。他说,所谓共产主义,无非“自由人共同体”而已。说文解字可见,先得承认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方可谈什么“共同体”;且,这个“共同体”一定的是大家“自由意志”的缔约结盟才是。社会、国家乃至联合国等所有“自由的个人”之外的社会组织,无不以“自主自由的个人”作为其前提。这些“自主自由的个人”的自愿授权,构成所有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
    没有自由的个人,便不会有自由的社会。不以“伟大的个人”自愿结盟作为基础的任何集体,基本上,都只能算作某种“奴隶团队”。中国的崛起,有待我们的教育提供资源和条件,来成就千千万万个“伟大的个人”。而目前,中国的教育者们,很多人,依然存有异常严重的“阅兵情结”,这种情结的背后,存在着他们对学生们成长的种种堪称陈腐的心理预期——诸如听话,诸如服从,诸如整齐划一,诸如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集体主义”。中国教育界,充斥着此类只知喊口号而绝对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砖家,及准砖家。他们唯一的能耐,就是,在面对可能天然成长的孩子们的时候,举起手中那块足以泯灭生机的砖头,以所谓“集体主义”的名义,随时,准备着朝着谁扔出去,砸过去。
    集体主义神话在我价值体系中的动摇,看上去,倒是与教育无干。记得,第一次直观而具象的震撼,发生于1984年洛杉玑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观摩之中。我的目光,自然会聚焦在中国代表团入场之时。军容整肃,不出所料。最后,东道主美国队入场了,没成想,人家哪里像是一次“出征”,简直是一场游戏。运动员们,嘻嘻哈哈着有之,做鬼脸者有之,简直是一帮吊儿郎当不三不四的主儿。当时,我感到很是震惊——这样一帮不入流的家伙,怎么能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呢!结果呢,人家硬是以绝对优势拿了金牌总数第一名。当然,引发我的反思的,绝对不止区区几面所谓金牌。看着人家运动员在开幕式上的随意和幸福,觉着,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嘛!干嘛来了?玩儿来了。这就对了。玩就玩得放松,玩得高兴,别那么处心积虑,那么煞有介事。看着看着,觉着,那些个家伙要是在中国学校里,哼,和我一样,也当不上三好学生的。哈哈!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