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实际行得通吗?

上海青年报网络版 熊丙奇

  “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读大学!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的!”这是很多教育专家对学生的建议。可是,这种不读大学的成才建议,在现实中,行得通吗?

  回答十分肯定———我眼前就收集到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几乎清一色要求应聘者要具有本科学历,其中有超过40%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于这样的应聘条件,我们能对孩子说,你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吗?他到哪里去成才?谁给他成才的机会呢?

  把学历与用工紧密结合,把其作为必备的前提条件,这正是我国培养人才面临的“死结”,也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

  这种结合,导致“学习成才”成为被推崇的单一的模式。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对聘用人才的学历要求,并把学历的高低,作为划分人才层次的标准。这种要求,势必对大学发展“学历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这种结合,将学习的功利性放大到“极致”。有人对我说,大学学习就是要“功利”,现实也让他们不得不功利 ———当前的教育开支让他们必须功利,否则一些家庭靠背债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靠什么来收回回报?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让他们必须功利,有多少用人单位不是标榜自己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注重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却大行以身份为标准录取人才之道呢?

  这种结合,将把“读书无用”催生为现代社会新病。如果读书是为了一纸文凭,再加上读书很昂贵,那么,当付出昂贵的代价去读书,却获取不到一纸大学文凭时,“读书无用”自然就成为一些家庭在衡量教育投入产出后得到的一个判断了。教育对人本身素质的提高,教育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这些关于教育性质的描述,而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我认为贴子的内容很值得讨论。简单地说,让大学生自己创业,很难,尤其是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但是,还能有别的什么办法?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呢?为什么一定要上这样的大学呢?为什么是为了混碗饭吃上大学呢?

    教育界两年前就有人讨论,说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即将兴起,虽然对原因的分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结果却说对了。什么叫人才?如果人才就是高学历,那就让章启晔说中了,有精英不如没有精英。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我觉得上海青年报网络版的这篇报道有些偏颇。我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不应太强,学历不应该与用功挂勾。但是难道找到工作或者说找到好工作就是成才了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一个大学毕业而且才华横溢的人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我觉得人才不是以工作如何而评价的。不论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是否读过大学,他的才华并不是因为他被录用而产生的,是因为他有才华和能力才被录取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才华,是不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以学历为招聘标准还是以才能为招聘标准是没有关系的。

以下是引用johnlery在2006-9-11 16:08:00的发言: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我觉得上海青年报网络版的这篇报道有些偏颇。我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不应太强,学历不应该与用功挂勾。但是难道找到工作或者说找到好工作就是成才了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一个大学毕业而且才华横溢的人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我觉得人才不是以工作如何而评价的。不论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是否读过大学,他的才华并不是因为他被录用而产生的,是因为他有才华和能力才被录取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才华,是不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以学历为招聘标准还是以才能为招聘标准是没有关系的。

        人才的才先于人才被聘用,也先于人才的工作,这是肯定的。不过,这能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用人单位是以学历为招聘标准还是以才能为招聘标准是没有关系的”吗?我倒是觉得,前面的观点和后面的结论没有关系。

       用人单位要根据某种标准选择人才,这是自然的,不应该受到指责。问题在于,一个人的才能并不等于他的学历。学历只是区分了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它也能在总体上区分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因此,不能把个体层面的差异说成是总体差异,同样也不能把总体差异说成是个体差异。具体地说,除了学历以外,我们还需要有鉴别人才的其它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可靠的标准,就是工作业绩。这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将没有标准。

      人才得先工作,然后才会有成绩,这是肯定的。人才有了成绩才能体现人才的才。这也是肯定的。我要说的是,以工作业绩为标准与学历标准并不矛盾。比方说,我学历低,可以先从底层做起,如果有成就,如果我的成就是能看得到且受重视的,那么我应该升迁,而学历高但成绩低劣的应该降级使用或不使用。但是如果我有成就,而用人单位看不到,或看到了,但因为用人制度方面的问题,我仍只能处于底层,永远没有升迁的机会,而高学历的人虽然一事无成,却有升迁的机会,或者至少可以保住某种地位,这这样的用人制度就是腐败的制度,这样的领导就是昏庸的领导。这是整个社会缺乏公平竞争、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1 19:57:00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johnlery在2006-9-11 16:08:00的发言: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我觉得上海青年报网络版的这篇报道有些偏颇。我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不应太强,学历不应该与用功挂勾。但是难道找到工作或者说找到好工作就是成才了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一个大学毕业而且才华横溢的人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我觉得人才不是以工作如何而评价的。不论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是否读过大学,他的才华并不是因为他被录用而产生的,是因为他有才华和能力才被录取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才华,是不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以学历为招聘标准还是以才能为招聘标准是没有关系的。

学习的功利性强与不强,学历应不应该与用功挂勾,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工作,就没人知道他才华横溢,他不会在目前(我说的是目前)这个社会生存。

一个大学毕业而且才华横溢的人不工作,他就没获得上大学应得到的价值。与其上大学不工作,不如不上大学!至少钱币是会为爹妈省下的!我会这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1 21:50:12编辑过]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以下是引用johnlery在2006-9-11 16:08:00的发言: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我觉得上海青年报网络版的这篇报道有些偏颇。我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不应太强,学历不应该与用功挂勾。但是难道找到工作或者说找到好工作就是成才了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一个大学毕业而且才华横溢的人不工作就不是人才了吗?

  我觉得人才不是以工作如何而评价的。不论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是否读过大学,他的才华并不是因为他被录用而产生的,是因为他有才华和能力才被录取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才华,是不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以学历为招聘标准还是以才能为招聘标准是没有关系的。

我严重赞同这话!缘分啊![em10]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