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

转自易侠原的BLOG
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
2006-07-01 11:07:20

最近很多人关注这样的消息“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

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学生的眼球。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让北大清华再次“伪名远扬”。

我记得2002年的时候,当时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和某位博导抄袭论文事件都发生在北大和清华这两所曾经的中国高等学府,当时我指派记者通过采访北大和清华撰写了两篇文章《迷惘的北大清华》和《北大清华为谁而办》,希望能够以媒体的力量引起这两所学阀的注意和思考,但现在想起来是有些螳臂当车和理想主义了。

之后我组建了北京大学校园记者团,在我面试的几百位学生当中,不乏有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他们的敏锐和思辨让我耳目一新,但是也让我见识了很多位这些大学的博士,木讷而呆板,眼球间或一轮,读死书而不会用。

我当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企业的思维方式,学校是工厂,学生是产品,用人单位就是消费者了。当苦读了16年以上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工厂应该破产了?因为他的产品没人要!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工厂还在大量的复制这种滞销的商品,库存积压的一塌糊涂,而工厂反而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做的很好。这难道不是谬论!!

而更可悲的是这个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我们凭借这样的产品怎么能够使21世纪成为中国的时代?我们所辩称的“东方奇迹”难道就要靠这样的人才去继承和发扬吗?况且我们的所谓奇迹只不过是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小孩子游戏,靠掠夺式加高耗能的经济模式,我们已经把属于自己儿子、孙子乃至玄孙元孙的钱和资源都花光了,还有何脸面在此自我吹嘘!

我曾经戏说: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目光纯洁,灵气袭人;上中学的时候两眼茫然,目光呆滞;大学出来后只能是眼珠间或一轮了。

中国的百姓或许是全世界最柔顺的百姓了,他们含辛茹苦、口挪肚子攒,才能挣够高昂的学费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伟大的情怀和贡献精神——为子孙后代服务的责任感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人文感。本来应该由政府负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成本和责任被中国最老实的人民任劳任怨的接了下来。可如此博大的情怀竟然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感恩,反而被歪曲为“教育的高消费”,其潜台词就是:穷鬼还想做人上人,白日做梦!

自己花费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别人,还被别人骂为傻比。自己花钱把孩子交给所谓的专家培养,结果培养傻了,钱你还得照交!就好像去医院看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治越厉害,但是钱还得照交!就像自己去买房,买来了一大堆豆腐渣工程顺搭一大堆麻烦,但是钱却一分都不能少。难道我们真的是傻比???

现在好了,香港大学来了,终于来了竞争者。教育行业的变革我们呐喊了若干年都没用,但是引入新的竞争者肯定是有用的。像北大清华这样自以为老子第一的学阀,也到了该倒掉的时候了,只不过香港大学的到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人文情怀的缺失是倒掉的原因之一

当蔡 元培老先生执政时期,北大朝气蓬勃,20来岁的毛头小子胡适可以当教授,没有文凭的实干家梁漱溟可以上讲台。现在呢?

当年刘海洋硫酸泼熊,被推卸责任的校方扫地出门,辩称不是自己的责任全都是学生的责任,人文情怀何在?

而香港城市大学却将被清华退回的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招至门下,充当了一个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这一正一反之间,谁有人文关怀、谁更人性化、谁更有资格教书育人,一看即明。

只认钱不认人是倒掉的原因之二

看看高校的收费就知道这个行业已经沦为中国目前最暴利的行业之一。承担社会责任的学校成了类似于赚钱的企业,这恐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怪现象。况且即使是赤裸裸赚钱的企业尚且还要做一些公益性事业,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可是高校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呢?

我们的高校只知道收钱,仅有的一点付出:奖学金,占收益的百分之多少呢?

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香港科技大学愿意抛出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吸引其就学。这本身就与战国时期花五百金买千里马尸骨的意义是相当的。这体现了香港科技大学对人才的渴望,对学生的尊重。

相反,北大的有关负责人却认为北大清华的品牌是无价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学那种赤裸裸的金钱攻势。

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说过一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北大清华的品牌无价是前辈努力的结果,你们这些当代者为北大清华做了什么呢?你们有什么资格躺在前辈的丰功伟绩下不思进取,还大言不惭地道此论调。难道每年一次的“保先会”,政府倡导的“与时俱进”在你们这里只是说说而已!

一方是只知道收钱,不知道为学生服务;另一方也收钱也给钱,能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知识的舞台。会选择哪里?也是一看即明。

学术的禁锢和对自由的亵渎是倒掉的原因之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都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可是我们高校的教科书很多还是上个世纪的内容和案例,与时俱进在高校成了禁区,成了笑话,成了黑色幽默。

所以陈丹青教授反出清华,所以有勇气的学生用退学和靠零分来用柔弱的呼声抗议,抗议这种漠视民意的行为。

虽然北大清华可以找到一些犬文人、犬专家来为自己辩解,但是国际上评判高校的标准却最能够扒光这些虚伪的面饰。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反而在香港的大学和欧美的大学被应用得很好,我们自己用得怎么样呢?天知道!

自由度的体现首先是文化的体现,在我拜访GOOGLE的李开复先生时,他反复强调的就是其导师给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可是现在从小学到高校充斥的伪权威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已经阉割了学生自由的翅膀和其他。

没有思想和文化的自由,何谈学术的自由!

我看不但是清华北大要倒掉,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的几所大学也有倒掉的必要,不破不立,在华人世界里,办大学,永远是五十步笑百步。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在华人世界里,现在的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的几所大学不知道办得如何,但1949年前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等还是很有现代大学的气象,所以有人编了“逝去的大学”、“过去的大学”这类的书。

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缺少人文关怀、只认钱不认人等等,北大清华也不会例外。

俺是灭绝师太

    同意楼主对北大清华的质疑,但认为分析缺乏说服力。

    北大和清华垄断了中国各地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但从78年恢复高考到今天,28年过去,北大和清华为中国贡献了多少一流人才?如果一流是指:横向比——在当代世界名列前茅、纵向比——超越三、四年代的前辈们,很不幸,一个都没有。

    这就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北大和清华招来的学生,真的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一般的看法是,一流人才或尖端人才的匮乏,证明北大清华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是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方面找原因。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今天北大清华的教育方法或手段,不如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中国教育?如果不是,为什么今天反而出不了人才?如果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那么,进一步的怀疑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最好的学生给了最差的教育,而是最好的教育给了最差的学生。

    硫酸泼熊一类的事情,属于道德事件。应当注意到,在举证这类事件质疑北大和清华时,人们往往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教育不重视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按这个逻辑,北大清华的才子们只是有缺陷的人才,但仍然是人才,至少在智能和知识方面是无可非议的人才。这种观念与事实不符。28年来,北大清华为中国贡献了科技领域的世界级人才了吗?如果没有,那就要进一步质疑,即使是从知识和智能方面看,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可能是最糟糕的学生。

    楼主批评有关部门把老百姓的教育热情称之为“教育的高消费”,其潜台词是“穷鬼还想做人上人,白日做梦!”我认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穷鬼还想做人上人”,这是楼主的概括。但如果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事实,那么这个事实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穷人的歧视,二是不论是穷是富,大家都想做人上人。

    歧视穷人是恶劣的。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事情的本质,我也不认为这是今年两代会上有关发言人的讲话中所蕴含的真实意思。那个讲话是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学费问题的,而学费问题,并不是清华北大特有的问题。现在中国哪所高校不收学费?我不是赞成收高额学费,我只是想说,高考成绩好、能交得上学费,这是今天上大学的两个必要条件。相对来说,高考成绩好是更重要的条件,它直接决定一个学生有没有机会上北大清华,而交学费,不管怎么说,政府至少还有这样的表态,不能让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当然,这种承诺究竟有没有兑现?兑现到什么程度?解决了多少穷人的上大学问题,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可以追究。但这个问题不是我在这个回贴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就我的论题来说,我只需要指出,能交学费和能考出好成绩是同等标准。

    那么现在就可以追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论是穷是富,大家都想做人上人?如果我说想做人上人是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这没什么意思,因为人人都知道。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任何人,不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想做人上人?在我看来,这种出自我们文化传统的观念,本身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我要问的是,它是合情合理的吗?是可以理解的吗?

    这个观念出自对穷的不满,对富的向往,它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观念也出自对穷、对低下社会地位的厌恶和蔑视,以及对富、对上层社会地位的趋之若鹜,它发生在富人身上是不奇怪的,但发生在穷人身上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想做人上人的人,不仅仅是要通过教育致富,而且他要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它在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轻蔑,是穷人对自己的轻蔑!

    这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本质,也是中国教育的本质。在这种文化背景里,在这种教育里,知识是致富的手段,学历是往上爬的阶梯。向这种教育要学贯中西的大师,要国际顶尖的专家学者,这怎么可能?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乌龙茶所言,既有道理,也没道理。

下面这段话说得精彩:

这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本质,也是中国教育的本质。在这种文化背景里,在这种教育里,知识是致富的手段,学历是往上爬的阶梯。向这种教育要学贯中西的大师,要国际顶尖的专家学者,这怎么可能?

但是在有贫富差距的地方,就会有这个问题。中国贫富差距如此大,自然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将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这样的。

都有贫富差距,为什么在1949年前的中国大学教育取得很不错的成就?

     相信邢斌先生的问题,能使讨论进一步深入。

     为这个问题,我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因为学报已经答应发表,但还没有发表,暂不贴出来。

     另,前面回帖的第一句话不够谦虚,请邢斌先生海涵。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看,一出生就没搞好,后来就很难!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没有大学怎么吃苦!苦是吃了,出来工作就又哭了!苦海无边啊!

废了它们吧

[em13][em13]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