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义务教育不容现代私塾?

义务教育不容现代私塾?
科学时报 8月2日     作者:晓锋
    私塾,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来说,私塾早已是远离他们而去的事情了。可是,随着7月2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一纸禁令,“孟母堂”——这个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现代私塾,在开办了近一年后,以极具争议的姿态走进公众视线。

    创办于2005年9月的“孟母堂”,现在有12名7~12岁的孩子,他们每天用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用英文学习和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并兼修数理化课程,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送子女到这里来读书的家长多是教师和商人,他们的孩子都先后放弃了原来的传统的学校教育。传说,当初孟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要选择优秀的邻居而三次搬家,只为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这个典故也许正是上海私塾取名“孟母堂”的原因,而“孟母堂”更应被看成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采取家庭联盟的方式对子女进行的在家教育。

    但是“孟母堂”还是被叫停了,上海市教委作出关闭“孟母堂”这一行政处罚的依据是“孟母堂”不具备办学资格,教学内容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收费未经物价部门核准。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孟母堂”的教育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方针、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孩子来讲,义务教育是唯一的选择。一个小小的现代私塾,竟然“闹”出如此大的动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从中读出的是现代私塾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

    选择还是放弃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个本应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出现了。在呼吁素质教育多年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应试教育的重压、择校风盛行的问题显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令许多家庭饱受其“苦”。选对了学校,就是选对了孩子的命运。在更多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机会的时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了一种新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孟母堂”的学生和天才台球少年丁俊辉,这种选择无疑折射出了当前义务教育的种种困境。

    面对上海市教委的禁令,“孟母堂”负责人认为,他们的教育并没有违背义务教育的立法精神,在现代私塾教育中同样有德育的内容,有文化的内容,有培养孩子智力、增进孩子潜力的内容等,它是全方位的。“孟母堂”放弃的只是目前的学校教育,而放弃学校并不是放弃教育,也不是放弃九年义务教育,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教育方式,把原来的教育做得更好。

    学生在家读书是一种国际上的广泛尝试,在美国已经有6000万学生在家学习,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而在后现代教育时代,类似于孔子、柏拉图式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因其因材施教而有其生命力。这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善加引导,进行有力监管,这种尝试是很可贵的,哪怕有不足,也可以不断加以完善。简单禁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孟母堂”这样的“个案”理应得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看看它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复古教育风起云涌,重念《三字经》、细读唐诗宋词的朗朗之声似乎在表达着人们的一种不满和期待。“孟母堂”把经典古文化和经典的外国文化作为教授的重点,同时融合了新兴的教育方式;一种很好的探索如能够突出对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给予孩子们更多关注,效果同样值得期待。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应纠缠在“孟母堂”是对是错上,而是应该多考虑考虑我们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应试教育弊端人尽皆知,但面对一年又一年的升学压力,有哪个学校敢放弃应试教育呢?提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每天继续走在应试教育老路上的教师们,哪里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真正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呢?难道能够说现行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或是一个值得永恒坚持的模式吗?“孟母堂”再一次将如何改革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号摆在世人的面前。

    据媒体报道,就在上海的“孟母堂”遭遇叫停之际,兰州一所同样是全日制、同样以“读经”为特色的“大方经典”私塾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还有一个月就要开学了,“孟母堂”还能走多远?义务教育与现代私塾能共存吗?中国教育改革真像所说的那样很有勇气吗?答案就在9月。

     真是奇怪,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都要接受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孟母堂也是办教育,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选择教育的内容?难道现在的学校教育肯定比传统私塾教育强吗?依我看,儿童不受现在这种义务教育是好事。看看现在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老师还有中小学生,看看他们已经被应试教育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这样的教育还当一个宝,真是岂有此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