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王小波:我的师承

王小波:我的师承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也是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道乾先生和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就是这样,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但假如没有前辈来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啊。有时我也写点不负责任的粗糙文字,以后重读时,惭愧得无地自容,真想自己脱了裤子请道乾先生打我两棍。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矣。现在我在文学上是个有廉耻的人,都是多亏了这些先生的教诲。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现在的人会说,先生和查先生都是翻译家。翻译家和著作家在文学史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话也对,但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铮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可惜良铮先生、道乾先生都不在了……

 

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我们不需要用难听的方言,也不必用艰涩、缺少表现力的文言来写作。作家们为什么现在还爱用劣等的文字来写作,非我所能知道。但若因此忽略前辈翻译家对文学的贡献,又何止是不公道。

正如法国新小说的前驱们指出的那样,小说正向诗的方向改变着自己。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像音乐。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这要归功于诗人留下的遗产。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这是给我脸上贴金。但就是在道乾先生、良铮先生都已故世之后,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因为假如自己写得不好,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随着道乾先生逝世,我已不知哪位在世的作者能写如此好的文字,但是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我最终写出了这些,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而是因为,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4 8:27:48编辑过]

深潭滩边戏流水,常把虾米当龙王。
这是他时代三步曲的自序

借这篇王小波的名作,真名网友在下面说说各自的师承,也会是桩美事吧?

楼主先请?俺争取紧跟。

每读小波老师文字,如饮百年佳酿,回味无穷。
欢迎光临燕谈
我也喜欢王小波!一个智慧的人,自由的人。

王道乾著译作品年表
  
  
  
  1951年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法)让·弗莱维勒编选,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2年 《亨利·巴比塞》(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5年 《左拉》(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米晒耳·隆代》(小说)(法)安德烈·腓力普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7年 《烟斗》(短篇小说集)(法)安德烈·斯梯等著,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法)戈日朗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 《红与黑》(小说,选译)(法)司汤达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作品选》
  
  1964年 《关于文学的发展》(法)马拉美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文论选》下卷
  
   《拉辛与莎士比亚》(选译)(法)司汤达 著,(同上)
  
  1972年 《巴黎圣母院》(法国电影)(法)让·德拉努瓦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
  
  1979年 《拉辛与莎士比亚》(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愿快乐常在》、《鲁滨逊·克罗索的结局》(短篇小说),
  
  (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外国文艺》
  
  1980年 《琴声如诉》(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杂志
  
  1981年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玛格 丽特·杜拉斯 著,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杂志
  
  1984年 《广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中国社科出版社《世界文学》杂志
  
  1985年 《情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克洛德·西蒙》(随笔)(法)阿兰·罗布- 格里耶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杂志
  
  1988年 《彩画集》(散文诗集)(法)兰波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杂志
  
   《关于<彩画集>》(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同上)
  
  1989年 《埃米莉·L.》(小说)(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文汇出版社
  
   《婚礼弥撒——关于(埃米莉·L.)》(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0年 《杜拉斯访谈录》(随笔 22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尔戈古堡》(小说,遗稿未发表)(法)于连·格拉克 著
  
  1991年 《地狱一季》(散文诗集)(法)兰波 著 花城出版社
  
   《通灵者书信二封》(法)兰波 著 (同上)
  
   《智者的幸福》等诗四首(法)莱昂-加·格罗 著,《世界文学》 杂志
  
   《诗三章》(法)于· 拉布吕斯,(同上)
  
   《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遗稿未发表)(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1992年 《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杂志
  
   《驳圣伯夫》(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年 《ECCE HOMO》等诗六首(法)亨利·米肖 著,《世界文学》杂志
  
   《睡眠及其他》(随笔四篇)(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
  
  1994年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礼拜五》(散文)(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 《爱的沙漠》、《福音散文》(散文诗)(法)兰波 著,《外国文艺》杂志
  
   《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意大利绘画史)导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
  
   《(吕西安·勒万)序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
  
   《(吕西安·勒万)原编者序》(法)亨利·马尔蒂诺 著,(同上)
  
   《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
  
  (法)雅克·拉康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法国研究》
  
   《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随笔,关于《琴声如诉》)(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1996年 《书及其他》(随笔十九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物质生活》(随笔集)(法)(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情人·乌发碧眼》(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
  
  (法)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 《红与白》(小说,原名《吕西安·勒万》)(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地位》(小说)(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旅人札记》(散文)(法)司汤达 著,花城出版社
  
   《未来的现象》(散文诗)(法)马拉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杂志
  
   《森林的通道》(诗)(法)安德烈·于盖托 著,(同上)
  
  1999年 《书》(随笔一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重庆出版社 《孤独者之思》
  
   《书》、《巴黎》(随笔)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三联书店《书城》杂志
  
  2000年 《一天上午的回忆》(散文集)(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译》(法)兰波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琴声如诉》(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圣诞节的故事》
  
  2002年 《书》等(随笔11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春风文艺出版社《最新外国优秀散文》
  
  
  
  
   
  


 
 
 


来源:闲闲书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8:58:35编辑过]

谢谢边走MM
欢迎光临燕谈
偶好象更喜欢他这个人,和他写的情书.小说看了点,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文笔.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若说我对文学爱好的师承,看得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的还是我说过的北大一九五五级《中国文学史》;对外国文学的爱好从普希金开始。

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
&nbsp;&nbsp;&nbsp;&nbsp; 不好意思,我说不出我的师承,那些曾经当过我的老师的,我忘记了他们说过些什么,那些曾经看过的书,我说不出哪些对我是最重要或改变了我的一生的。这是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的人的苦恼。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也觉得写作风格可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有时候,或许只是一篇很偶然的并非名家的作品,也足以很深地打动你——我是特指一种行笔风格哈——然后在你想写点什么的时候,突然就觉得那种风格很好,就想顺着那种风格走笔下去,呵呵,人(或许只是我个人)好像一辈子都脱不了一种“小学生”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