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高端人才为何依然不归

中国留美高端人才为何依然不归?

2012-09-11 17:52:13 来源: 网易教育论坛 有1362人参与


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微博    搜索  新闻 [url=]新闻[/url][url=]网页[/url]




导语:近日,有报道指出,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每年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高端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教育部透露,3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万人,仍然留在海外的有近100万人,只有39万人归国,回国率仅为28%。[详细]






中国海外留学人数剧增,目的地多为美国
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到2009年已达到450000人,较之2004年增长了65%现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的地多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为主。截至2009年,有大约250万的国际学生在经合组织国家内留学。其中,大约40%的学生来自亚洲,另有大约30%的学生来自经合组织国家内部。而在亚洲留学生群体中,以中国学生的人数为尤:2004年,中国的留学生总数为291000人,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450000人,增长了65%。紧随其后的是印度的180000人和韩国的119000人。而与以上这些发展中国家相反,日本的海外留学生呈经年下降的趋势,人数从2004年的57000人下降到了2009年的43000人。 [详细]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倾向于选择移民国家,人数以美国为最事实上,很多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最终移民。2009年,450000的中国留学生多集中在美国(124000人),日本(79000人),澳大利亚(70000人),英国(47000)人。除了日本有所限制以外,其它的国家都是政策宽松的移民接收国。而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组织和学校向中国或其它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在2009年,超过10000名的在日国际学生接受了日本政府的奖学金资助。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也开始竞相争取最优秀的亚洲学生。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努力,试图吸引人才回流。2002年到2003年间中共中央组织部将其人员任用标准从“组织型干部”扩展为“组织型人才”。2008年以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主导下,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推行一个新的“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试图以积极的手段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回国,旨在“建设新型国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纸面上的效果。但“吸引人才回流”的宏愿似乎仍然遥不可及。 [详细]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出国留学,多选择英美澳加国,又以美国为最。留学生大多自费,但即便是公费派遣,也有相当一部分拒绝归国。
高考状元也多定居美国
据曾经对1952-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状况展开追踪调查的中国校友会网保守估计,高考状元中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曾经对1952-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状况展开追踪调查的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表示,中国校友会网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近2000人;其中,1977年以前的高考状元有18人,2000-2012年高考状元共1000多人。1977-1999年高考状元有900多人,当中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370多人,仅占此时段状元总数的28.12%;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 [详细]
在山西省1996年前的19位文理状元之中,出国留学的占到了10位,比例超过52%,除1人去法国外,其余九9人皆前往美国工作并永居在山西省1996年前的19位文理状元之中,出国留学的占到了10位,比例超过52%,而且多数都选择了美国。1978年理科状元吴滢现在就在美国一家知名企业,已经在美国定居。1982年理工类高考状元赵惠林也定居美国。在老师印象中比较内向的1983年文史类高考状元宋晓红也选择了留在美国。1985年理工类状元葛允斌毕业后先是分配到青岛工作,后来也选择了在美国深造。1988年理工类高考状元杨今强,2001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已经在美国南加州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1991年的理科状元杨景农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武宏伟是1992年理工类高考状元,现在也在美国工作。“不做淑女做个博士”的张新颖,是1993年理工类高考状元,毕业后,先是在美国读博,随后,定居美国。李杰力是1996年山西理工类高考状元,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美国留学。在10名飞出国门发展的高考状元中,只有1981年文史类高考状元李晓英,大学毕业后,被公派到法国留学,此后一直留在法国。 [详细]
美国会为优秀的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借以吸引人才。
清华北大向美国输送人才最多
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北大、清华是内地最著名、能入世界百强的两所大学,也是最早获得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拨款各18亿的两所高校。然而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还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因此,2008年7月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以2006年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数量计算,最多的十所中国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除了台大之外,台湾没有一所大学的数量超过50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总数仅为39人。 [详细]
2000年北大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中78%去了美国,而清华的这一比例接近87%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其中975人去了美国,比例达到87%;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详细]
[td]
在出国的高考状元中,理科生多于文科生。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是留学首选。
绝大多数的博士生不会回国
中国博士生选择留在美国的人数雄冠各国之首。但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长期留在美国工作生活,短期回国探访根据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 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02年毕业于美国各大学的获得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2139名中国留学生,2003年回国的比例仅为6%,2004年留在美国的比例为73%, 2005年至2007年,留在美国的比例均为92%。也远远高于印度的81%,加拿大的55%,台湾的43%,韩国的41%,日本的33%,墨西哥的32%,泰国的7%。就是说,2002年中国赴美攻读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5年之中,仅有8% (171人)的学生回国,余下的92%(1967人)则留在美国。这些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倾向于短期地回到中国(例如探亲),而长期地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详细]
中国理工科博士生选择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从1992年的65%增加到2007年的92%,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达到了96%,几乎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了美国在1987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中,到 1992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65%,也就是说1987年在美国毕业的理工科博士生到1992年最多只有35%回到了中国。1990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5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88%,1992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7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2%,1994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9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1%,1996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2001 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6%,1998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2003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0%,2000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2005到2007年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2%。 可见,毕业后愿意留在美国的中国博士生的人数在逐年上升。 [详细]
留在美国的中国理工科博士生不仅总数雄冠全球,人数的比例也常年位居第一。大多数人最终入籍成为美国人,为美国社会贡献智慧。
尽管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崛起和政府的人才吸引政策等原因,回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但绝大多数高端人才还是留在了美国。

网易新闻另一面往期回顾

发表跟贴可同步到微博啦,登录立即体验! 勾选后,如果您还没有开通微博,系统将自动为您激活。 关闭


马上发表      

复制收藏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确 定




















编辑:席骁儒关注网易另一面: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订阅到

| [url=]复制网址[/url] | 新闻首页 | 回到顶部   
[/td][td=1,1,10][/td][/tr][/table]
[/td][/tr][/table]






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每年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但即使如此,一流的中国留学生还是不回来。

BWCHINESE中文网报道 最近,中国留美国学生将超过十万的消息成为新闻热点。但是,国内的读者忽视了来自美国的另一则新闻:绝大多数高端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
《纽约时报》引述权威数据揭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的博士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国的比例为62%。其中,各国留学生留下来的比例不一。
中国的博士有两千多留下,占中国留美博士的92%,比例高居各国第一。印度的博士有六百多留下来,占81%,排在第二位。加拿大的博士有55%留下,排第三。第四是德国博士,52%留下。中国台湾地区的博士有43%留下,居第五。接下来的名次是土耳其(42%)、韩国(41%)、日本(33%)、墨西哥(32%)、巴西(31%)、泰国(7%)。
留学生出国深造是好事,问题是这些在美国取得科学与工程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大多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 道路,据去年媒体报道,只有接近50万的留学人员回到了祖国,并且出现留学人才的学历越高、专业越热门,回归比例越低的现象。根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最新统计,2009年底 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达超过10万,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其中博士生占33%。而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 至1999 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非美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大约47%,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美国比例却为87%,韩国 只有39%。
要知道,毕业后的五年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定型的作用。五年的时间,大致使一个人从新雇员上升为资深人士,站稳脚根。毕业五年后仍然留在美国,预示着未来多半也将留在美国。
以上的排名,大体证明了人们早已知道的留学生返国的基本规律。
第一,因为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一般比较愿意留下。
一般自己的国家越是不是穷,留下的比例就越大。比如,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的排列看,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渐次升高,其留学生留下的比例渐次降低。富裕国家的子弟更不愿意受“洋罪”。
第二,留学生的母国和留学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制度越接近,留学生越容易留下来。加拿大是发达国家中留学生到美国一去不归比例最高的。这主要在于加拿大人到了美国仿佛是在自己家里,没有什么语言文化障碍需要克服。日本的人均GDP为三万两千多美元,比加拿大三万八千多美元的水平低不少(均按购买力计算)。但是,日本人对美国文化、对英语,都比加拿大人更难以消化,所以即使穷一点也宁愿回去。
但是,中国的情况则并不全合这些规律。我们和印度比较一下就明白。中国的人均GDP为六千五百多美元,比不及三千美元的印度要高出一半还多。按说,印度人留在美国的动力比中国人大得多。
另外,印度曾长期为英国的殖民地,英语为官方语言。印度的留学生到美国,语言、文化上的障碍要小得多。换句话说,印度人留在美国,生活起来也比中国人容易些。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另一原因。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阶段,年轻人越来越少。印度则还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劳动力有得是。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年轻学生在中国更是奇货可居。但是,尽管有上述三大有力因素促中国留学生回国,中国在这方面居然还是被印度击败。
另外还有两个小事实需要澄清。
第一,近年来许多报道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机会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回国比例越来越大。对此,我并不完全否认。但是,还要看回国留学生的质量。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留学生,多是拿全奖出去读研究院的,是国内尖子的尖子,所以被美国人花钱请去,并且在名校读博士的比例非常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己掏腰包出去读书。这些人如果在国内,大部分恐怕很难进好大学。他们在美国毕业后,因为自身素质的问题而站不住,只好回来。
退一步或可以说,二十多年前许多留学生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来。现在那些只能在美国刷盘子的人至少是回来了。可惜,这些人并不是中国最需要大人才,回来仍然面临就业问题。
第二,美国有些零星的数据显示,最近两年,因为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回国。比如,2008年在facebook上的一份问卷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和40%的中国人表示愿意回国。其实,这种数据和我们前引的数据质量差距非常大。前引数据根据的是外国学生持有美国临时签证的数字得出的,是实打实的。2008年的问卷则是网上随意表达的意愿。
在美国,一般网上民调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比如,在科学前沿奋斗的一流人才,也许根本不看facebook。无所事事的人,则花更多的时间网游。要知道,想回国和想出国一样,想想容易,离落实还相距甚远。
以笔者个人的经验,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有些常青藤的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不裁员就算不错,哪里有几家会招兵买马?
另外,即使要雇人,现成的美国人有得是,很少有单位愿意费心为雇一个外国人而特别花钱办理临时签证等繁琐的手续。找不到雇主,外国毕业生的身份马上就黄了,不回去也得回去。况且,人的天性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如此困境中,自然对自己的祖国浮想连翩。但如果日后真在美国拿到个工作,多半还是迫不及待地留下。可见,在半个多世纪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中一点捕风捉影的小动向,远不能说明大潮流有什么实质性的转移。
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每年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但即使如此,一流的中国留学生还是不回来。而未来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社会,中国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这些人。可见,脑力外流,仍然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先后崛起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和印度又随后崛起为新兴大国。同时,一个并非巧合的现象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几乎都出现了“海归时代”的现象,海归成为高新技术领域、新经济产业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
本文数据所揭示的事实则是:真正一流的中国留美国人才,大多数还是不回来。当然,最近几位在美国发展到顶尖的科学家回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轰动效应越大,就说明这样的事情越稀罕。